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迁居(参勤交代)。
水户黄门非常热衷儒学,据说当他风闻长崎有位杰出的儒者后,派遣家臣耗费了一年时间三顾茅庐,费尽心机才聘请到这位儒者大驾光临江户水户藩藩主宅邸客居。这位儒者正是朱舜水。当时朱舜水为了反清复明,七次渡海到长崎筹措资金,无奈事不得偿,只好于1659 年在长崎旅居下来。根据《朱文恭遗事》书中记载,朱舜水是“姓朱讳之瑜,字鲁,号舜水,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南京松江府儒学生”。朱舜水住进江户水户藩宅邸时,年岁已经相当大了,高龄六十六岁;水户黄门则是三十八岁,师生关系一直维持到朱舜水八十三岁过世时。
水户黄门很喜欢面食,少年时代经常隐姓埋名在浅草附近游荡,面食馆一家吃过一家,可能是那时偷偷跟面食馆习得一手本领吧,还会自己揉面、切面、煮面。因此当朱舜水抵达江户后,水户黄门为了表达敬意,便在宴席中大展手艺。朱舜水当然受宠若惊,于日后答礼时,也亲自做了藕粉扁条面回请水户黄门。汤头是猪肉火腿熬煮成的。这就是“当水户黄门遇见中国拉面”的过程。
水户黄门以后,就没有任何有关拉面的史料了。两百多年过后的 1910年,浅草公园才出现了东京拉面始祖“来来轩”。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日式拉面的起源
日式拉面的发源地是横滨南京街。1871年明治政府与清朝缔结友好条约后,将南京街规划为“清人居留地”,于是本来在外国人家庭当仆役,或是在“外人居留地”负责买办的中国人,便纷纷聚集到南京街来。这也正是今日横滨中华街华侨势力的起点。1876年时,南京街人口只有一千多,十年后就增加到两千多人。原本专门给中国人光顾的小饭馆,1910年时增加到十七家。因为是小饭馆,卖的都是面食、小吃之类的。
1910年左右,南京街的两大势力是广东人与上海人,以及一小部分山东人。面食当然也就有地方特色,可能有拉面也有切面,叫法也不一样。广东人跟上海人讲话,本来就跟“鸡同鸭讲”类似,可是在日本人耳里听起来,就通通都变成是“唐语”,管你说的是“拉敏”还是“老敏”,甚或是“拉米”还是“老面”,反正听在耳里,就是“Ra… Men”。
再说,日本人也分不清切面与拉面的不同,一律将南京街的面食称为“Ra…Men”,时日一久,南京街的上海人与广东人,便将面食的名称统一成“Ra…Men”。而且,广东面与上海面,起初都是咸味的汤面,但是日本关东地区是酱油文化,为了迎合日本人,南京街的面食馆,便干脆也将味道改为酱油味。至于第一个在汤面里加酱油的到底是谁,则无从追究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庶民的东京拉面
老实说,我不喜欢东京拉面,就是酱油味道的拉面。可是,要谈拉面,东京拉面是不能避而不谈的。日本拉面史上第一家东京拉面馆,正是1910年在浅草公园开张的“来来轩”。
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以后,西化运动风靡一时,日本人全体都在 “向西看”,于是西餐馆鳞次栉比,上自政府高官惠顾的高级餐厅,下至一般庶民充饥的小饭馆,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妙的是,中国料理餐馆却连个影子都没有。虽然现代日本家庭餐桌上,时时出现青椒炒肉或是回锅肉等之类的日式中国菜(味道已经被改为适合日本人口味了),但是中国料理传入日本的历史其实并不久,大致是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以后,日本人才开始对中国料理感兴趣。
东京第一家中国料理餐馆是“永和斋”,1879年由一位中国人在筑地开张,食谱中有松花蛋(皮蛋)、白斩鸡(白切鸡)、燕鳗、五香牛肉、炒肉丝……一人份的最低费用是一圆二十角,而且必须是六人以上才接受预约,预约日期也得提前两三天。当时庶民吃的荞麦面一碗才八分钱,恐怕连买一粒皮蛋都不够,怎么可能吃得起中国料理? 1883年第二家中国料理餐馆“凯乐园”成立,翌年第三家“聚丰园” 也隆盛开张。作家谷崎润一郎在他的《幼少时代》一书中,提到有关“凯乐园”的回忆。“凯乐园”的园主是日本人,股东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实业家,所以“凯乐园”也是政客们的商议场所。
“来来轩”的创业者是日本人,1882年二十三岁时,任职横滨海关官吏,可能是这时在横滨与中国面食相遇的。“来来轩”的创业者在浅草公园开张店面时,一开始便打算以庶民为对象,提供便宜又可饱餐一顿的中国小吃。食谱是广东点心,馄饨、拉面、肉包子、烧卖…… 1899年,日本政府废除居留地制度之前,长崎是福建人的中心地,横滨是广东人聚集的地方,所以“来来轩”的创业者在横滨遇见的可能是广东小吃。广东菜本来就非常适合日本人的口味,“来来轩”当然生意兴隆。开店十年后,厨房里掌厨的中国厨师据说有十三人,如果加上手下的日本人,恐怕至少也有二十人以上。每逢元旦时期,一天的顾客多达两千五百人。真是会让现代的拉面馆羡慕死了。
“来来轩”的拉面汤头是鸡骨与豚骨、蔬菜,配料很简单,叉烧肉与笋干、青葱而已。面则是用手拉长的拉面,1930年才转为机械制面。 “来来轩”一直传到第三代,因为后代不想接班,1976年便永久歇业了。第三代于二次大战出征期间,字号商标权限过期,等他回乡想再度登记字号商标时,大街小巷中挂着“来来轩”门帘的店家,已经如雨后春笋,来不及抢救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北海道第一家拉面馆
1922年北海道大学正门前出现了一家“竹家食堂”,创业者本来是个警察,几经周折,最后成为食堂老板。起初,光是经营食堂,似乎无法维生,日后“北大”留学生带来一个山东人厨师王文彩,这才令“竹家食堂”免于倒闭。
当时“北大”据说有将近二百人留学生,都是富家子弟,大家听说“竹家食堂”有个山东人厨师,便每天都来光顾。食谱有面类、饭类、炸菜、炒菜,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肉丝面。王文彩不知在哪个时期离开“竹家食堂”,只知道接他后棒的是李宏业与李绘堂,这二位都是山东人,也是拜把兄弟,正是这二位奠立了札幌拉面的基础。
王文彩的肉丝面虽然广受留学生好评,但是一般日本人依然不习惯吃肉,觉得太油腻。李宏业与李绘堂只好日夜钻研,将油腻的肉丝面改革为清淡的日式拉面。拉面上只配叉烧肉、笋干、青葱的札幌拉面,大概是1926年完成的。可是,这个时期,东京的“来来轩”已经有类似的酱油拉面了,所以我猜想,这个时期的札幌拉面应该是清汤拉面。因为现代的日式拉面,普遍有四种口味,酱油、味噌、豚骨、清汤,清汤拉面正是北海道拉面的一种,函馆拉面现在依然固守着清汤味道。虽然现在人们一提起札幌拉面,一定会浮出味噌拉面的形象,不过在札幌拉面里加入味噌且令其闻名全国的,则是战后1954年以后的事。
拉面上的配料加入鱼板、紫菜、煮蛋,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这是传统荞麦面店老板们的创意。至于在札幌清汤拉面里加入味噌的,则是屋台(路边摊)拉面老板大宫守人。战后,日本全国各地粮食短缺,大宫守人为了让食客也能够自清淡拉面中摄取营养,于是在一般酱油或是清汤拉面上,加上另外用洋葱、豆芽、肉丝、青椒、大蒜等热火炒成的炒菜,最后配上笋干与青葱,初期的札幌拉面就这样完成了。然后,大宫守人又花了五年时间,才完成味噌配料。
。 想看书来
各种地方拉面
博德豚骨拉面是战后的产物,也是日式四大拉面之一。汤头与札幌拉面一样,都是以豚骨为主,只是博德人将豚骨熬到骨髓与胶质都出来,让汤头呈现乳白色,吃完面后还可以追加面条,才能在众多种类的九州岛地方拉面之中冠称“九州岛代表”,称霸全日本。
另一个很有名的地方拉面是喜多方拉面,这是福岛县的名产。面是粗面、卷面,汤头是酱油,特征是面上的配料不是叉烧肉,而是红烧猪肉。我曾经到福岛县玩过,会津若松与喜多方都逛过了,镇上真的像是喜多方拉面招牌的洪流。可是,首要的拉面味道却让我的期待落空。怎么这样?吃完后只有这句感想。据说现在为了避免玉石混淆,镇上的有志人士成立了“保全喜多方拉面名誉协会”,三不五时临检镇上的拉面店,随时打分数并给予等级。
我个人想推荐的是盛冈冷面(类似台湾的凉面)与冲绳Soba。遗憾的是这两种面都得亲自到当地才能吃得到。盛冈冷面是一位韩国人于1954年在盛冈市开一家平壤冷面店起源的,这位韩国人的日本名字是青木辉人。因为平壤冷面不合日本人口味,青木氏花费许多心血改良面条与汤头,才创造出今日的盛冈冷面。
盛冈冷面原料是藕粉与面粉,煮熟后面条会变成透明的,不但圆滑,又具有弹性,不易咬断。汤头是冰冷的,甜甜酸酸的味道配上面上的韩国辣泡菜,以及几片新鲜的苹果与西瓜块,色泽鲜明,味道极佳,实在好吃!四五年前,我到岩手县游览宫泽贤治、石川啄木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生地,顺便逛逛小岩井农场(宫泽贤治童话中出现的伊哈特卜与波拉诺广场)、龙泉洞以及藤原之乡等胜地,那时才知道盛冈市名产是盛冈冷面,到处都有冷面招牌。一试之下,惊为天人,生平以来首次知晓原来面条有这种吃法。可是,车子一开出岩手县,就找不到冷面招牌了。现在市面上有卖现成的盛冈冷面,夏天时,我时常买回来自己煮,另外加水果配料,不过,总觉得还是比在岩手县吃的冷面逊色多了。
至于冲绳Soba,这个也很特别,我是百吃不厌的,值得推荐。可惜面条很难入手,配料的鱼板也跟内地不同,和台湾鱼板有点类似,我每次都要跑到神奈川县才买得到面条与鱼板。
介绍这么多的日本拉面,最后我想郑重推荐中国的兰州拉面。我在河南住过两年,对河南的烩面、炒粉(跟泰国那种粗厚米粉类似)、兰州拉面、涮羊肉等,至今依旧念念不忘。中文的“衣食住行”,为何重视“食”,我想,应该是有其道理的。
招财猫
招财猫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江户时代,可是真正出现陶制招财猫,却是一百五十年前。起初是花柳界用来招呼客人的,明治时代时,才普及到一般庶民之间。往昔,江户花柳界的艺伎,别名是“猫”,艺伎的必需品三弦,又是用猫皮制成的,所以艺伎跟“猫”,关系不浅。总之,招财猫的由来,一般有四种说法。
。。
薄云的三色猫
江户时代的花柳街吉原,有位名叫薄云的花魁。她非常喜爱猫,养了一只三色猫,取名为“玉”(Tama)。主人与猫形影不离,甚至连薄云上厕所时,猫也会跟在身后。不久,人们开始谣传猫会令人鬼迷心窍,说薄云肯定是中了猫魔。妓院院主深恐谣传会影响到薄云的人望,命令薄云丢弃Tama。薄云当然不肯答应,照常爱猫如命。
妓院院主一筹莫展,只好趁某天猫又跟在薄云身后进入厕所时,拔刀斩去猫首。巧的是,猫首飞落进茅坑内,院主凑头一看,竟发现猫首咬住一条蛇首。这才知道,原来Tama是为了守护主人,才会跟进厕所的。薄云不胜悲痛,便将Tama的尸骸送到寺院,并立了一座猫冢祭祀。
之后,有位游客同情薄云的哀伤,特地从长崎订购了沉香木,刻成招财猫的模样,送给薄云。薄云大喜,爱不释手。风声传到整个江户,薄云反而益加有名了。薄云过世后,她的木雕招财猫同样被送到祭祀Tama的寺院内,与真正的Tama相伴。不过,日后寺院发生火灾,也就失去证据了。据说,薄云生前,有人同样用沉香木雕刻了招财猫,在浅草兜售。
今户烧招财猫
今户烧是15世纪中旬,于东京台东区今户地区起源的素陶瓷器名称。1852年,浅草有位老太婆养了一只老猫的,因为老伴过世,经济拮据,只好投靠亲戚家。老太婆洒泪与老猫诀别后,当天夜晚做了一个梦。梦中,老猫告诉主人说,如果制作一座它的偶像,必定会福德自来。老太婆听从老猫的托梦,将猫偶像供奉在神龛上,朝晚合掌叩拜。之后,果然如老猫所说,喜报接二连三,老太婆也不用再寄人篱下了。
回到旧居后,老太婆因猫偶像而致富的传言,马上遍及左邻右舍,每天都有人来向她借猫偶像。于是老太婆便托窑户制作陶器招财猫,出借给来访的人。后来干脆在浅草开了一家专门出售今户烧招财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