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商演义-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公元前3500年。对资料的收集和汇总的过程在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500年的千年时间里完成。

  资料在汇总以后又经过了长时间的流传和多次的整理。山经资料以画和文字的形式在巫祠(的墙壁)保存,文字的书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出现。但是,那个时候的书只是供宣讲,帮助记忆的提纲,就象古书春秋,尚书那样,还不是今天的文字。今天的文字是周春秋时期的巫祠继续宣讲和整理,才渐渐的通俗和口语化。

  公元前4千年,专业的巫祠建立起来。专业的巫从事以下几项活动:

  对始族史诗的宣讲。这是从始族巫接续下来的活动。

  主持祭祀。祭祀仪式往往与宣讲配合进行。祭祀辞和宣讲词保留在山经里。

  组织*。这是始族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始族人的*有歌舞*和性*两类。在歌舞*上,由人扮演动物歌舞表演。这是始族对动物的崇拜。这方面的内容也记录在资料里。性*是始族人重要的婚配生活。性*的内容在诗经里能够看到。

  建房屋。在巫祠的房屋里有绘画和塑像。绘画和塑像取材于动物崇拜的歌舞形象。

  山经资料记录了上面的巫祠活动。

  公元前4千年以后,在黄河和渭河,巫祠普遍建立起来,巫祠的活动久盛不衰。山经的资料这样收集和流传。随着巫祠活动的扩大,出现了中心巫祠。以巫祠为中心,为纽带的新的关系,氏族关系出现了。氏族关系代替了始族关系。始族时代结束了,记录始族文化的山经资料在这个时间截止。在巫祠里,山经资料以绘画,塑像和巫宣讲的形式保存和流传。我们能够想象,巫文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山经资料也就越丰富。象北次三经汇总起来46个巫祠的资料。

  北次三经是巫文化发达地区,在公元前3500年资料汇总已经开始。

  在今天当作资料的山经,是古人画在墙上的画和塑像。这些画象配合巫的宣讲供氏族人拜祭。在今天,有宗教的殿堂,有文化的展览,有历史的博物馆。在山经时代,巫祠就是这样的展厅,巫以绘画和塑像展示文化,展示生活,讲述历史。上面说到,古书山海经是方言时代祖先的讲述,在今天阅读困难需要翻译需要解读。在读原文以前先取1小段试读一下,希望读者感兴趣。下面以归山为例:

  (原文):

  “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 )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军(马旁),善还,其名自叫。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贲(鸟旁),是善惊,其名自叫。”

  (归巫祠,上面有金玉,下面有碧玉,有一只象羊的四角动物,马尾,猪脚,正在叫:“军……”军一边叫一边将头扭向巫祠。有一只鸟白身子,红尾巴,一边叫:“奔……”一边起飞。)

  看,这是一幅画:巫祠在中心。巫祠的南面和北面画了玉和石。巫祠的旁边一只动物向巫祠看,一只鸟正在起飞。

  从这一篇资料能够想象到,当年资料的收集者收集到这一幅画,并且配着文字,记录在北次三经。是的,这是一幅画,用文字记录的画。现在,我们继续探索,问几个为什么。这幅画从哪里得到?是谁,什么时间画了这幅画?为什么画这幅画?经过这一番的探索就不难明白,这是用画对一个巫祠遗址的记录。这个遗址就是归(山)巫祠。不是这样吗?在巫祠的的两边各有一堆废墟,那是倒塌了的巫祠墙壁,被解说为金玉 碧玉。在巫祠里残存两座栩栩如生的塑像。一座塑像是一支四角的动物,被解说为象羊,善还。一座塑像是一只鸟,振翅欲飞,被解说为善惊。

  是的,被书作者排在其首的归山是一座巫祠的遗址。北次三经就这样记录了46座巫祠遗址。

  好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事情的经过吧:

  一座巫祠,巫祠里供奉着动物神。动物神有兽神也有鸟神。这是动物崇拜时期,公元前4千年。这是一座著名的巫祠,始族人在这里祭祀和*,不然的话就不会当作资料收集。大约千年的时间,(始族人迁徙),这座巫祠废弃了,倒塌了。又过了几百年(不会再长,不然的话,塑像也要消失),就是公元前2千几百年,收集资料的人(也许是中心巫祠)用画将这个遗址记录下来,画在了中心巫祠的墙壁上。中心巫祠将这幅画当作资料向信徒讲述。一千年以后,二千年以后,这幅画记录成文字,收集进书里,就是我们看到的文字。当年,巫祠将这幅画当作经一代一代的宣讲。在今天,我们从资料中看到了一支始族人的生活:在今天,崇拜神佛,展示科技,历史,艺术,在始族人是崇拜动物神。

  读者,对于归山的记录多么象一处“旅游景点”?是的。归山是一处巫祠圣地的遗址。让我们回到归山巫祠遗址上来:归山巫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文化中心。既然这样,它一定相伴一个密集的居民区。就是说,巫祠的遗址表达了这里曾经是氏族的中心:祖先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山海经就是这样一部(在今天当作古资料的)书。 txt小说上传分享

北次三经
北次三经

  “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

  北次三经是成书时对全书资料的排序编号。太行之山是资料的原名,是资料收集者对资料集的命名。46个巫祠汇总起来,总名太行。

  第一山 归山

  “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 )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军(马旁),善还,其名自叫。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贲(鸟旁),是善惊,其名自叫。”

  (归巫祠,上面有金玉,下面有碧玉,有一只象羊的四角动物,马尾,猪脚,正在叫:“军……”军一边叫一边将头扭向巫祠。有一只鸟白身子,红尾巴,一边叫:“奔……”一边起飞。)

  这是第一山。这一经的各山大致上从西向东排,第八山是王屋山,可知归山在王屋山以西的沁水地区。

  羊四角,鸟六足,是始族末期动物崇拜的特征。有金玉,有碧,没有铜:资料是在铜时代以前收集,不晚于公元前2500年。从语言看,“军”,“贲”都不是古汉语词汇,是沁水始族人的“方言”。

  第二山 龙侯山

  “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泱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帝(鱼旁)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这是叫作龙侯的巫祠遗址。无草木,多金玉:遗址的废墟在荒草丛中。东流注于河:是在山的东坡。这山不是太行山,而是中条山。河是沁水。河:这是古汉语。对于河流,古汉语称作河,古汉语以前的始族方言称作水。可知这是古汉语对始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人魚:象人的水中动物,似娃娃鱼。痴疾:智障,是说娃娃鱼医治精神病。读者,这样的文字多么象旅游景点的解说词?   

  第三山 马成山

  “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名曰天马,其名自叫。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名曰屈(鸟旁)同(行旁),其名自叫,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多文石,多金玉:没有铜。这是说,收集资料的时间早于铜时代。文石和金玉是巫祠的废墟遗弃物。以下是对于塑像和绘画的解说。天马:狗般大小的动物。“见人则飞”是书作者从“天”字引出来的解释。自叫?怎么能自叫天马?可知是后改(翻译)的古汉语名字,是对这种动物名字的意译。这是野鸭和野雁一类的动物。屈同这种动物也类似。山海经对动物的分类,天上为鸟,地上为兽,水中为魚。可知马成巫祠在水泽地区。寓:同愚,精神障碍。两次说到精神疾病。

  第四山 咸山

  “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条菅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三岁一成,食之已疠。”

  鸟名屈同,植物名器酸,又有人鱼,天马,保留了沁水地区的古方言。咸字源出陕西蓝田地区。蓝田地区的语言流传进了沁水,这是因为芮城人后代在黄河和渭河间流动,迁徙,有渭河人来到沁水地区。多松柏:松柏是山地植物。这是说遗址的环境。长泽:这是沁水下游的古地貌。西南流注于长泽:可知咸山在太行山西坡。疠:瘟病。上面对咸巫祠的描绘,显然已经是遗址。

  第五山 天池山

  “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已其背飞,其名曰飞鼠。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其中多黄垩。”

  无草木,多文石:是乱石滩。飞鼠:类似松鼠。

  渑,这个词语在洛阳西出现。在洛阳西有地名渑池,曾有芮城人后代一支叫作“渑”的始族向东迁徙,留下了水名。渑水其实就是古济水的方言名。潜于其下:乱石滩的积水。黄垩:黄是古玉字,垩是石灰石,黄垩就是石灰石。可知始族人懂得烧制石灰作地面和涂饰墙壁。

  第六山 阳山

  “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金银,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 ),其状如句瞿,其名领胡,其名自叫,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名自叫。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舀(鱼旁)父之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金银:这是巫祠的废弃物。一种兽叫“领胡”,可是,怎么自叫领胡,象蛇?显然,原来的名字经过了古汉语的翻译。这是两种什么动物?领胡就是猪,猪崇拜。“其状如句瞿”,方言的名字叫句瞿,古汉语翻译的名字叫领胡。象蛇“其状如赤雉”,就是雉(野鸡),有蛇皮一样的花纹,翻译成古汉语就叫象蛇。蛇字源出渭河方言,是一种能飞的动物。这种语言现象显示了是在古汉语的早期,从方言改用古汉语还不成熟。这种语言现象在别的地区少见,在临近古汉语地区才可能发生。这个地区还没有古汉语化,显出了方言的特点。留水出焉,南流注于河:留水似沁水,河是黄河。阳山在沁水源头。已狂,已呕:精神症状一再出现。

  第七山 贲闻山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多苍玉,多黄垩,多涅石:苍玉就是黑石头。这是乱石滩,沟,坡交错的地貌。这里留下了贲闻巫祠的遗址。

  第八山 王屋山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联(水旁)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泽。”

  王屋山:今天的王屋山在黄河的北岸,沁水西,汾水东。这里是说王屋巫祠在沁水源头的北坡。王屋巫祠向南迁徙留下了今天的王屋山。泰泽:是著名的古泽地,在桑干河。以上几山实际上是沿着汾水从南向北排序。

  第九山,教山。

  “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干而夏流。实为干河。其中有二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这一条对教山的描绘很细致。教山出教水,教水是一条干河,冬干而夏流。西流注于河,是沁水的支流。可知教山并不很大。教山由二个山头组成,另一个山头广员三百步。叫做发丸山,也是一个小山包。一条太行山何止千山万水为什么对教山做这么细致的描绘,并且将它收集到四十六山中?山海经对山的记录有明确的目的,有明确的标准。这就是对巫祠的记录。山:是古汉语,巫祠的古称,一座山就是一个巫祠。这是两座很大规模的祭坛,高台,以土堆起。

  从第一山到第九山一直没有走出沁水地区。

  第十山 景山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诸(草头)舆(草头),其草多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名自叫,见则其邑有恐。”

  又南三百里:已经在黄河河道上。南望盐贩之泽:黄河曾经是一条海沟,在海平面以下,通海,水是咸的,海沟淤塞,留下来盐贩之泽。这是什么时间的事?到了山经时代海沟已经消失,这是对远古时代的记忆(传说),流传下来的古名。南望贩盐之泽,北望少泽:景巫祠在水泽间,河网地貌。多草,诸舆,秦椒:这些都是平地植物。始族人从山地走向了平地。酸与:在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