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恶之花-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  极限体验:感觉的地狱天堂(6)
当然,有人曾经幻想,如果能适当地使用适量的毒品,如某种形式的致幻剂,人既能感受到它的奇特效能,又不受到它明显的伤害,不形成对它的依赖,并能在任何时候随意摆脱它,那该有多好,可这毕竟是一厢情愿的设想。毒品对人的作用及危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稍不注意人即会成为毒品的受害者,尽管如此,毒品的研究者们仍在竭尽全力寻找无害形式的致幻剂、兴奋剂,致幻剂的制造者们也在重新勾画没有死亡和重创的毒品天国。然而,他们勾画的美景永远只能是种幻景。
  

十一  天才与疯子比邻(1)
约翰·德莱顿说:“天才与疯子比邻。从天才到疯子,仅有一步之遥。”
  从作家、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上看,他们的生境的确异于芸芸众生的存在境遇。在大众看来,作家、艺术家的世界是个疯狂的世界,而且作家、艺术家自己也完全相信,没有疯狂就没有创造。
  人们关注疯狂与创造之间的关系由来已久。
  远在古代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就认为作家、艺术家与疯子、先知都受制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作家、艺术家要进行创造,必须进入疯狂状态,不然他就会像其他日常生活中的凡人一样创造不出像样的艺术作品来。因此在他看来,进入这种疯狂的境界是诗和艺术创造的先决条件。
  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也持相似的看法:“没有任何天才人物不带有疯狂的特征。”
  如果天才人物在一切方面都与大众一样正常,那他也就不是天才了,而只能是芸芸众生之中普普通通的一员。稍后,古罗马的戏剧大师塞内加也声称,要想写出震撼世人的杰作,那就必须把那种头脑的清醒状态换成一种适应于写作的精神状态,过于强悍的理性对于艺术创造极为有害,它会扼杀想象力,而想象力对艺术创造来说必不可少。只有在那种所谓不太正常的状态中,人的想象力才可能开始活跃,通过幻觉,将自己感受到的各种意象进行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形象和意境。
  从有些现象上看,作家、艺术家与疯子的心态极为相似,他们都极富于想象力,都在没有人的地方看到有血有肉的人的存在,在黯淡平庸的生活中看到耀眼的辉煌。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写道:
  疯子、情人和作家,都是满脑子结结实实的想象,疯子看见的鬼比广大的地狱里所能容纳的还多。情人和疯子一样疯狂,他从一个埃及人的脸上会看到海伦的美,作家转动着眼睛,眼睛里带着精妙的疯狂,从天上看到地下,地下看到天上。
  艺术创造与疯狂状态有着不解之缘。在艺术史上,有一些例子表明,处于疯狂状态下的艺术家创造出的作品似乎有着更优秀的特性。在被幻觉症、神经疾病、视觉障碍等病疾所缠绕时,莫泊桑创作出了他一生最优秀的作品,如《一生》、《漂亮朋友》、《温泉》、《骑马》、《两个朋友》、《米龙老爹》、《伞》、《项链》等。在患精神疾病的五年期间,莫泊桑共发表长篇小说三部、游记一部、中篇小说和专栏文章二百多篇。
  荷兰著名画家凡·高正常情况下每年平均作画四幅。但在患精神病(主要为幻觉症和妄想狂)的那一年,他竟画出46幅作品。
  瑞典著名戏剧作家斯特林堡在写作时要求自己进入幻觉状态。他声称,他自己所写的最好的作品都是在幻觉状态下写就而成的。
  亨德尔是世界古典音乐大师,他的著名作品《弥赛亚》即是在他狂躁症发作的24天内完成的。
  为了研究艺术创造与疯狂结缘的现象,考察作家、艺术家与疯狂之人、精神病人之间的关系,研究者曾经做出过专门分类调查,发现不少作家、艺术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患有精神疾病。患病的作家有荷尔德林、斯威夫特、爱伦·坡、威廉·布莱克、斯特林堡、兰波、加·兰姆、路易丝·卡洛、庞德、海明威、克莱恩、弗吉妮亚·沃尔夫、西尔维亚·普拉斯、乔伊斯、里尔克,作曲家有伯辽兹、舒曼、亨德尔,画家有博希、丢勒、康定斯基、凡·高等。
  那么,作家、艺术家是否就是精神病患者,是疯子呢?也是,也不是。肯定作家、艺术家是疯子的人认为,他们与常人不一样,有着明显的精神病的症状,但他们与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又有区别,他们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疯子。否定作家、艺术家是疯子的人认为,他们有其自主能力,他们的艺术创造活动是有意义的生命活动。查尔斯·兰姆就激烈地反对将天才人物看成疯子,尽管他本人就是一个疯狂的人和天才。他说:“那种大智慧者总是近乎疯狂的观点并非正确。恰恰相反,出类拔萃的天才无一不是心智最健全的人。我无法想象,莎士比亚竟会是一个疯子。”
  

十一  天才与疯子比邻(2)
当代的研究者们持一种折中的观点,认为作家、艺术家既不是正常人,也不是疯子;艺术的创造者处于既不是正常也不是发疯的状态,他们处于“正常与发疯的中间状态”。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贾米森曾对47名著名的英国艺术家和作家(获艺术大奖者或皇家艺术会员)作了一个专门性的调查,发现其中18人或因精神失常而住过精神病院,或曾经为精神疾患接受过不同形式的治疗。在他们中间,情绪失常的比例比正常人要高出7倍。尽管如此,由于抽样较小,而且调查结果显示并非所有人都曾因患精神病或精神失常住过医院,接受过治疗,所以还是无法得出艺术家是疯子的结论。不过,同样也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他们与疯狂无关。
  那么作家、艺术家与疯狂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与精神病患者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区别呢?
  作家、艺术家与疯狂有着不解之缘,这是他们选择不同于常人的生命活动方式所带来的一种必然结果。所谓疯狂,即是指超出正常状态的一种状态,一种对常态的偏离,它既可以是反常的、病态的,也可以是超常态的,即高于常态的状态。作家、艺术家从事创造,首先必须中断与日常生活世界的联系,脱离现实生活的常态,才能走向艺术世界,进入艺术世界。偏离常态是通往艺术世界的途径,也是进行艺术创造的前提。疯狂作为一种存在状态,对于普通人的生活有着一种消极的意义,它不能使人客观地认识现实世界,不能有效地让人面对现实世界,也不能令人有效地把握和利用现实世界。可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说,疯狂是使人摆脱物质的枷锁,获得自由,走向随心所欲的世界的最佳通途,是作家、艺术家获得超越现象世界的感觉、体验,重新构筑、组合一个新世界,进行艺术创造的最佳心理状态。艺术创造离不开这种对于正常状态的偏离,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疯狂,也就无法进入艺术创造的状态。
  既然作家、艺术家处于一种偏离常态的疯狂状态,那么他们的存在必然带有一种疯狂的特征。他们不仅在生活观念上异于芸芸众生,在精神状态上与常人更是不同。因此,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他们有悖于芸芸众生作出的选择,令芸芸众生无法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混乱、疯狂而无序,所以他们被芸芸众生视为疯子。
  作家、艺术家与精神病人的确有相同之处。他们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趋于一种不能以客观的方式去面对世界、认识世界的状态。但作家、艺术家是疯子吗?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是的,有些作家、艺术家事实上最后真成了疯子,成了与精神病院中的精神病患者一模一样的人。例如法国作家马尔奎·德·萨德和莫泊桑,他们两人都患有严重的精神病,并最终都死在疯人院里。莫泊桑一开始只是有比较轻微的视觉障碍和轻度幻觉症,后来视觉障碍和幻觉症加重,头脑发狂,他把自己当成幽灵,拿着枪向住室外胡乱射击。他自信刀枪不入,用枪对着太阳穴扣动扳机,用裁纸刀往自己脖子上乱划。最后,他的病症日益加重,全身瘫痪,医治无效,被疾病夺去了生命。凡·高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33岁时他的精神病症状渐渐明显,深受幻觉症和妄想症的折磨,几年后,他因精神错乱而自杀。
  那么疯人、精神病人是作家、艺术家吗?不是,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都不是。作家、艺术家可以走向精神病人,走向疯子,那些不幸的作家、艺术家最终与他们化成了一体;但精神病人和疯子根本不可能走向作家、艺术家,成为他们之中的一员。精神病人也有喜欢写诗作画的,据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精神病人中,喜欢画画的人占他们总数的2%,但他们写诗作画只是为了治疗的目的,只是为了宣泄内心的积郁,清除情绪上的郁结和精神上的障碍,与真正的艺术作品根本无缘。作家、艺术家是疯子这一陈述是不可回逆的。如果说,这一陈述可以倒过来讲,疯人是作家、艺术家,那么疯人院里的精神病患者都应该是作家和艺术家了,精神院倒成了作家、艺术家的摇篮了。实际情况根本不可能如此。
  

十一  天才与疯子比邻(3)
作家、艺术家与精神病人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精神的自主性和意识上的自觉性,这是他们区别于精神病人的最为显著的标志。
  作家、艺术家和精神病患者都处于偏离正常状态的精神状态,他们都在疯狂的状态中生活。但精神病人之所以是精神病人,以病态的方式生活,完全是因为他们自身无力承受残酷的现实,被抛入疯狂的状态,被不能忍受的生活打击推进这种生存境遇。他们完全是消极被动的。他们身不由己,被不由自主地拖进或陷入非正常状态的生活。精神病人缺乏自觉意识,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也不知道自己在过着反常、病态的生活,因而他们没有能力去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他们从根本上缺乏想要摆脱反常生活方式的意识、愿望和能力,而且他们也绝无能力用诗歌和艺术的形式来表现他们的生活现实。
  作家、艺术家不同于精神病人,他们有着精神上的自主性和意识上的高度自觉性。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如何偏离日常世界,在何种生命境遇中生活。为了完成创造的崇高使命,他们积极地选择着与自己先天心理倾向一致、有利于完成艺术创造工作的非常态的生活。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于创造的价值。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完成创造的意向,将人类生命的自由本质对象化,以艺术的形式外化自己从生命世界中获得的感觉,形象化生命存在的价值。
  在他们眼里,只有这样生活,他们的生活才叫生活;只有这样生活,他们才能成为原本意义上的自我;只有这样生活,他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人。因此,为了艺术创造,他们有意地偏离常态生活轨道,中断日常的生活方式,从客观的世界中退出,进入超乎寻常的也即疯狂的生命状态之中,去体验、去感受、去组合、去随心所欲地重新建构生命的景观。为了艺术创造,作家、艺术家主动选择疯狂,自觉地走向疯狂,并完全自主地沉浸于疯狂。为了进行艺术创造,他们不惜以牺牲自己作为普通人所需要的安宁以及有效地适应生活所具备的健全心智。
  大多数作家、艺术家在完成一个时期的艺术创造之后,通常能够比较容易地回返作为普通人的生活,内心状态也趋于正常。在从艺术创造的世界中退出之后,作家、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与芸芸众生看上去并无二致。但是,也有一些艺术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从那种疯狂的状态中走出来,有的人甚至走不出来,而最终为疯狂所吞噬。世界超级电影明星费雯·丽在演《飘》时,全部身心都投入其中,与她所扮演的角色完全趋同。她所塑造出的银幕形象极为出色,但由于身心投入过深,她几乎完全变成了她所扮演的那个人。她经常把银幕上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混淆,搞错自己的丈夫,把在银幕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丈夫与她现实中的丈夫混为一谈。花了一年多时间,费雯·丽才完全从她所扮演的角色中走出来。另一位大明星伊丽莎白·泰勒在演《谁害怕弗吉妮亚·沃尔夫》时,也因过于投入,在拍完电影后,不能马上从角色中走出来,摆脱角色的影响,以致她所演主人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对她的现实生活产生了极为有害的影响。所以伊丽莎白·泰勒声称,她再也不演这类角色了。
  与凡·高和莫泊桑相比,费雯·丽和伊丽莎白·泰勒还算幸运。但实际上费雯·丽也幸运不到哪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