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清除斯大林主义的残余”,波兰试图走改革之路。但他们又陷入了追随苏联的窠臼,依然是犯了照抄别人的错误,受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影响,改革的大方向错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一章 波兰第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21)
其次要不断地理顺民心。执政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选择的,没有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没有执政党的领导地位。执政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倾听群众的呼声,体贴群众的冷暖,反映群众的意愿。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
波兰的实践表明,他们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问题上没有处理好党群关系,究其原因是:(1)他们的某些对内政策脱离国情,脱离实际,未能处理好发展经济同改善人民生活两者之间的关系。他们的做法,或超越群众的承受能力,或向群众转嫁困难,常常引起群众的不满和愤怒。(2)他们的理论脱离实际,他们的承诺不能兑现,他们夸大成绩,掩饰缺点,不能在实践中及时解决政治*和经济*问题,常常失信于民。(3)他们的对外政策,受华约集团和“大家庭”的约束,唯苏联之马首是瞻,缺少独立性,常常损伤群众的民族自尊心,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他们有失于体察民情不深,了解民意不准,争取民心不力。长此以往,在群众中滋生一种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不信任的情绪,埋下了混乱和*的隐患。一有风吹草动,加上反对派和西方宣传的蛊惑,就可能发生信任危机,出现难于收拾的局面。
徐:波兰统一工人党同“团结工会”十年较量,说到底就是一场争夺民心的搏斗。但波兰统一工人党没能打胜这一仗。中国古训有言,“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民心的向背,是执政党命运之所系,必须始终密切关注,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刘:就是这个道理。“*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第三,要警惕经济滑坡。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弱小国家中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波兰的实践表明,当经济发展顺利时,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就兴旺发达,反之,当经济失衡和滑坡,甚而发生危机时,社会*的爆发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波兰1956年“波兹南事件”,1970年“十二月事件”,1980年“团结工会”运动的兴起,均是典型事例。可以说,经济滑坡是*之源。自然,波兰的经济,不是没有发展,而是在发展过程中伤害了整体发展的机体,未能在人民生活的逐渐改善中充分地体现出来,致使经济问题变为政治问题。
第四,要敢于和善于维护国家和民族权益。与社会主义建设要走自己的道路相联系,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国际舞台上,要树立起独立自主的形象,要始终不渝地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民族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戴。
波兰的实际情况表明,他们在与苏联相互关系中处于小国小党的不利地位,这种相互关系的性质是不平等的。当国家和民族利益受到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侵害时,敢于顶一顶和争一争的东欧国家的领导人就有威望,得民心,否则,就会威望扫地。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旗帜,如果执政的工人党不能高高举起,势必落入*的手中,成为*同执政党争夺群众和动摇执政党社会基础的有力工具。这种情况在波兰的表现尤为突出。波兰的“十月事件”是正面例证,而“卡汀事件”则是反面教材。 。。
第一章 波兰第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22)
第五,要牢牢抓住党的自身建设。国家兴亡,关键在党。这是波兰剧变提供给人们一条极其深刻的历史教训。综观波兰和东欧其他国家剧变的历程,可以说无一例外的是:变化,始于党内。
如何看待波兰等东欧国家执政党的变化,1987年10月,*在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时,有一段切中时弊,切中要害的谈话,他从正面论述中告诫东欧党,不能丢掉、不能放弃我们制度的优势。*说:“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什么是我们制度的优越性,*强调两点,一是共产党的领导,二是*集中制。总之“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1989年11月,*又说:“东欧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并不感到意外,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
波兰的实践表明,他们恰恰是从党的领导层开始,主动地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们在国家政治体制中,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在党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中,主动抛弃*集中制。他们在抛弃苏联模式的同时,也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这种错误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会导致何种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执政的共产党,必须要有一个坚持*主义的坚定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不动摇,这个党也就不动摇。必须要有坚定的信仰,立党为公,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这个信仰不动摇,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必须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提高执政和领导水平,不断地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这个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一定要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人民”。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必须从严”,这就是我们在认识和吸取波兰统一工人党丧失政权的教训中,应该得出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结论。
徐:*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关于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结论不再灵验了?有人说,*主义不灵了,失去了科学性。您现在是怎样认识这一原理的?
刘:毋庸讳言,当波兰统一工人党和东欧其他国家的执政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时候,确有人对*主义产生了怀疑,认为它不再灵验了。但我认为不能这样说,也不能这样看。我相信*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不能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就对*主义的基本原理发生动摇,以至全盘否定。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可以说从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在整整7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世界上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一个从诞生到发展,从发展到挫折的曲折的过程。这期间社会主义也有过自己的辉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上只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亚洲乃至拉丁美洲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时期。那个时候,反对社会主义的人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他们惶惶不可终日。但后来,特别是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而黯然失色,甚至相信*主义的人也产生怀疑,动摇。反之,反社会主义势力却一时间弹冠相庆,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成是社会主义的彻底失败和消亡,说成是*主义失灵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乌云压城城欲摧”的关键时刻,在反对社会主义的各种谬论甚嚣尘上的时候,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站稳了脚跟,没有迷失方向。我们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回答了时代的挑战,回答了人们提出问题。我们的结论是:*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未失灵,同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一样,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不容否认的,也是否认不了的。
确实,必须承认社会主义遭受到严重的挫折。在这种挫折面前,我们必须头脑清醒。我们既要反对悲观失望的情绪,不能丧失理想和信念,又要反对盲目乐观的情绪,不能忽视存在的危险。同时我们还要检讨我们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挫折是坏事,但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它使我们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刻了,更切合实际了。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我们过去认识和实践。我认为,我们说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在说人类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这种代替,不可能一次完成,也不会一劳永逸。这种代替,其过程必将是漫长的、曲折的、不平坦的,走弯路和反复将不可避免。*曾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可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太不完善了,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过程看得过于简单了,没有真正地看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我们曾经以为,只要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只要共产党执掌了政权,江山就会永不变色,社会主义就会彻底取代资本主义。现在的事实证明,这种认识,和基于这种认识上的实践,是不全面和不深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患了一种急性病,我们急于求成,并把一种善良的愿望当作历史的真实,但事实的发展变化却是另一个样子。明白了这一点,我们自己也变得更实在了,更实际了。也就能真正脚踏实地、沉着勇敢地去迎接历史的挑战。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确是社会主义遭受的严重的挫折,但这种挫折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消亡和失败。世界上相信社会主义并为之而奋斗的大有人在。而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更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对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
徐:您谈得非常精彩,分析得很深刻,非常感谢您能接受采访。
第二章 南斯拉夫主权一分为六(1)
访谈中国前驻南斯拉夫联盟、波黑大使温西贵
徐鹏堂(以下简称“徐”):温大使,您好。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震惊了世界。2006年5月21日,塞尔维亚和黑山境内的黑山共和国就黑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超过55%的选民投票赞成独立,6月15日,塞尔维亚共和国承认黑山共和国。至此,南斯拉夫一分为六,彻底消亡。从南共盟执政失败,到黑山独立,南斯拉夫解体,又一个欧洲大国瓦解。1990年至1995年,在您任驻南斯拉夫使馆任政务参赞期间,亲历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国解体。请根据您几次到南斯拉夫工作的感受,谈谈当时的情况。
温西贵(以下简称“温”):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曾在贝尔格莱德工作过8年。那时的南斯拉夫留给我一片兴旺繁荣的印象。但在1980年铁托总统逝世后不久,南斯拉夫的经济危机开始显现。1982年11月,当我再次到驻南使馆工作时,一下飞机就遇到了缺电问题。我和接我的同志是在傍晚到使馆的,照理街上早就应该灯火通明,然而眼前看到的却是四周一片昏暗,只有住户的窗口闪烁着微弱的烛光。贝尔格莱德11月的天气已经很冷了,按往常习惯,暖气早就开放,但我到宿舍后,感到的却是一片冰冷。同志们给我解释说,近一段时期以来,南斯拉夫电力严重不足,贝尔格莱德市政府只好将各区轮流停电,使馆也不例外,所以即使我们有自己的柴油取暖设备,因为没有电也就不能启动。接着,我知道了原来丰富充裕的贝尔格莱德市场上经常没有食用油、食糖、咖啡、肥皂、洗衣粉可卖,贝尔格莱德市政府不得不为驻南使团指定一些商店作为特供店。
居民生活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同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比,毕竟有较多的*和自由。人们开始在会上会下、电视报刊议论南斯拉夫经济困难的原因。随着讨论的深入,南斯拉夫实行的社会所有制、社会协商计划、工人委员会等一些根本制度的“优越性”受到置疑,各方对如何进行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也提出诸多建议。由于利益的不同,联邦和共和国之间以及共和国和共和国之间意见发生分歧。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种分歧和矛盾从南斯拉夫领导层内部发展到在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