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安徒生传-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作品不仅涉足描写自然、人物和个人经历方面的诗歌,也有情诗和民谣。甚至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年轻诗人都会在不经意间把纯粹的散文如雨水一般渗透到诗句的土壤之中,比如《诗集》的结尾就是一篇名为《幽灵》的长篇故事,最终,这篇故事改名为《旅伴》,并得到了大家的喜爱。这种语言流派上的变异显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了长期处心积虑的构思,这种风格在1831年开始创作的第二册诗集《幻想与随笔》中再一次得到了体现。在这本诗集中,所有的诗都不同程度地夹杂着散文体语言。两次尝试完全追随了在艺术流派与风格之间分分合合的浪漫主义诗歌题材。从另一个方面看,这种形式上的奔放和自由,也反映出1828年到1831年期间这位刚刚新鲜出炉的年轻大学生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宣泄与释放。在摆脱了米斯林的束缚之后,压抑在脑海中的诗词如同潮水一般倾泻而出,正如诗人所高呼的那样:“为了真正的诗歌,抛弃一切的枷锁/只有沈浸在散文的海洋里,诗歌才会发光。”
  在安徒生的前3部诗集(1830~1832)中,我们可以发现,诗人深切地渴望着能从每一个角度去刻画自己那充满抒情和烂漫的个人形象。而在风格、题材和范围方面,正如我们在上面所提到的那样,诗人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在《诗集》、《幻想与随笔》、《一年中的12个月》这3部诗集的100多首诗歌中,庄重与平淡总是如影随形,但这毕竟瑕不掩瑜。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即使是安徒生自己也把第一部诗集称为“诗歌大杂烩”,因为其中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风格迥异,但这也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例如,在一首描绘暴政之形式和起源的诗歌中,安徒生不仅大胆地采用数学公式作为描述手段,而且居然还把数学符号放在了自己的诗句中!对于他来说,诗词同样也是一块黑板,在朴实无华的内容叙述之间,向人们娓娓动听地道来:一种形式如何会变得如此顽固僵化,同时,一针见血地道破其中的原委———栩栩如生,而又充满激情,不仅说出了作者的心中所想,而且洋溢着他内心的情感。
  在前3部诗集中所展现的近乎狂野的探索和“杂货拼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内心无比纯净,境界无上清雅,严谨而投入的诗人。这些诗源于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在生活和工作、思想和情感上最简单、最纯洁的一个时期,而此后,为皇室家族创作诗词,为官僚、军人以及枢密院的大臣要员书写宴会诗,几乎成了他在人们心目中永久的角色。当这个不满25岁的年轻诗人用激情和血性撞击着诗歌的血脉和灵魂之时,他所创作的每一首诗词无不光芒四射,在凝重的诗句中回荡着让人心胸荡漾的震撼,这种语言所体现出来的力量,在文学史上几乎是前无古人的,即使是在此后的100多年间,同样也是他人所无法企及的。在人们曾经一度把法国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视为现代艺术之父的20多年前———现代艺术的威力在于,它能够“在喧嚣都市的不毛之地中,既能看到道德的沦丧,又能发现隐藏在浮华背后的美”,而早在20多年之前,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就已经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他把繁杂而繁华的都市生活经历浓缩到自己的只言词组之间。于是,这些闪烁着现代大都市光怪陆离、流光溢彩的诗篇便应运而生了。诚然,安徒生在1830年出版的《诗集》中,并没有太多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突出描写城市阴暗面的诗词,这和波德莱尔在1857年出版的《恶之花》如出一辙,但是,丹麦人却已经开始用新时代的审美观来描绘奥斯特盖德大街“色彩缤纷”的繁华了:
  

诗人的狂野(3)
啊,生活!啊,是那么的流光溢彩,令人欢愉!
  多少人经历着重逢和久别。
  在摩肩接踵之间,
  磨坏的不仅是我们的鞋子和皮靴,我们的生命也在逝去,
  飘动而不可捉摸的不仅裙衣,还有女人,
  涂彩的面颊下面,同样是涂彩的心。
  各式各样的马车,四匹马,两匹马,贵贱可辨,
  无论是唯唯诺诺的主妇,
  还是谦卑渺小的男爵,
  不管是富人,还是乞丐,
  也不管是四匹马的豪华马车,还是两匹马的轻便马车,里面传来的都是笑声。
  喧闹震耳,快活!
  上帝保佑!
  波德莱尔把这首热力四射、语言轻巧、描写都市生活的诗歌命名为《诗人眼中的奥斯特盖德》,25年之后,巴黎人行道上熙熙攘攘的行人才真正让他感受到大都市的魅力,陶醉于其间的诗人开始体会到,无论是读者,还是诗人,只有置身于未知的世界,才有可能找到新的灵感。但是在这个时候,安徒生已经完全置身于都市的繁华与喧闹之间———“所有生活,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无不顺其自然”,他开始在奥斯特盖德街的扑朔迷离、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背后,去寻找那个理想中的世界。艳丽迷人的女郎,突然出现在眼前的乞丐,大声兜售着苹果、葡萄干、杏仁和葡萄的水果贩子,都让这首诗充满了城市的激情:
  骨头和骨髓中似乎有一种无比的瘙痒。
  你会觉得心中升起一种如此奇特异样的感受。
  谈论着心中的渴望,
  还有蓝色紫罗兰般的丝绸,
  白色的云朵和亮丽的海滩,
  仿佛箭和子弹射在你胸膛般的疼痛。
  也许你到这时才意识到,
  你是一个诗人———
  头脑里灵气顿生;
  此时,你冲进报社;
  所有的口袋里都塞满了诗的花朵。
  ———然后,你便走进青年人快乐的航程;
  一切都显得如此美妙,
  无论是垃圾工,还是九女神,
  一切尽在和谐中消逝。
  在1830年1月出版的《诗集》中,安徒生开始尝试着向“亲爱的赞助人、令人尊敬的枢密院官员、财政助理大臣、皇家农业协会会长、骑士勋爵、银十字骑士勋爵的受封者———J。科林先生”,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通过本书这些华丽的开场白,年轻的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正在向世人表明,自己已经不再是1819年那个在哥本哈根无所事事的某个男孩,他要走自己的路;现在,人们实际上把他看作科林家的孩子了。
  在随后发表的两部诗集中,安徒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在1831年的《幻想与随笔》中,诗人表达了对另一位慈父般长者的感激之情,而这个人已是上流社会中名声显赫的要人了。这一次的物件是科学家奥斯特,安徒生用“无以回报和尊重”这样的辞藻,对他“热忱的鼓励和慈父般的教诲”表示敬意。1832年创作的《一年中的12个月》则是献给国王腓特烈六世的,后者也因此而成为这位青年诗人父辈人物中的一员。这一次,安徒生在卷首留下了这样一段简短但却充满敬意的散文诗:
  虽然我是一个穷孩子,没人知道我是谁,
  但在我的心中,却燃烧着诗的火焰;
  它驱使我勇敢地走进这个喧嚣的世界,
  虽然我孤身一人,虽然神远在天堂。
  是诗把我引领到丹麦国王的面前,
  我只觉得,自己站在父亲的眼前,
  他让我的心中不再缺少勇气,还给了我一双让思想去飞翔的翅膀———
  我把心底的歌,送给我的慈父;
  当我跪在您面前的时候,看到的不是王冠,
  在我的眼里,那是慈父的爱。
   。 想看书来

慈父科林(1)
1830年左右,那种对父爱的憧憬已经在安徒生心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1822年到1827年间,他在自己的习作中一次又一次地提到,他渴望着,梦想着,自己能步入一个大家庭,而这个大家庭的统领者则是一个无所不能,但却和蔼、公正、被自己称为“父亲”的长者。其中包括一篇在1827年春天回到哥本哈根之后创作的文章,此后,他就成为科林家的常客,在文章中,他把自己想象成科林家一大帮兄弟姊妹中的一员,他写道:“让亲密的兄弟之情拥抱我们,就像耶稣拥抱他的使徒。”
  值得一提的是,安徒生的母亲一直生活在欧登塞被黑暗笼罩的破屋子里,她的周围,同样是和她一样年迈衰老、疾病缠身、每日只能以酒度日的乞丐,她最终在1833年去世,而在母亲去世的5年之前,安徒生却早已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可怜的孤儿,这种栖身于大家庭的渴望已经彰显无遗。在这篇文章中,他几乎从未想到欧登塞和他的母亲,最近几年,他写给母亲的信也越来越少。相反,他在辞藻华丽、冠冕堂皇的课题习作中,总是以对这个快乐家庭的赞颂作为文章的结尾,而其它部分也只是选择了那些本来就没有家的孤独者,比如耶稣和使徒,他曾经这样写道:
  如果我们被孤苦伶仃地遗落在这个世界上,如果父母长眠于地下,而我们———既没有家庭,也没有引领者,只能在这个平凡的生活道路上艰难跋涉,于是,使徒也许可以成为我们效仿的例子。和我们一样,他们也被朋友和父亲所抛弃,但他们却笃信,自己是尘世间永恒基业中最强大的砥柱……心怀真诚、仁慈、脆弱和忍耐,让我们追随着神的使者;我们本应成为一个大家庭,正如基督教徒的初期。于是,我们会像亲兄弟那样,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与神、上帝和耶稣愈走愈近。
  乔纳斯?科林是一个完美的慈父般的人物。在丹麦社交圈内,他是一个举止高雅、颇有影响力的人,但生活的快乐,并没有让他迷失自己,无论是在管理自己的大家庭,还是他的财产方面,科林都显示出足够的理性和才智。与安徒生生活中的另一位父亲般的人物,我们将在第8章谈及的奥斯特不同,乔纳斯?科林绝对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温和谦逊的奥斯特总是在纵容着安徒生的天赋,而与之相反,繁忙而注重实效的科林却一直对诗人在人格发展方面严加要求,但是,对于安徒生那与众不同的秉性及其超乎寻常的发展空间,乔纳斯?科林也并非视而不见。
  正如上文所述,科林出生于启蒙运动期间。早在16岁的时候,他就进入了大学,3年后,也就是1795年,乔纳斯?科林获得法学学士的学位。当时,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进入了父亲经营的彩票公司。与此同时,他还在很多大学授课,其中涉及哲学、数学、物理、天文学、植物学和地质学。这是年轻的科林独特之处,当然,也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特色,它是法国大革命和丹麦君主专制政体下斯特鲁西民权运动的产物———在这种大环境下,这位年轻的法律大学生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向农民传播知识的一种方法》。1794年,这篇文章发表在一份名为《丹麦观众》的报纸上,文章表达了这个18岁的学生对于普及基础教育、“提高淳朴的农民阶级文化知识水平”的主张。例如,年轻的科林建议为农民修建一座图书馆,开办一种面向大众的、通俗易懂的小报,每周两次以教育专刊的插页形式,刊登在当时最受欢迎的《生活信息》上。
  乔纳斯?科林在1800年左右又写下其它几篇文章,这时候,他已经成为一名赫赫有名的翻译家和作家,同时也是“德莱叶俱乐部”的一员,经常和奥斯特兄弟、敏斯特、亚当?奥伦施拉格、亨里奇?斯蒂芬斯、克努德?林恩?拉贝克等文化界名人在一起交流思想。这些文章既包含具体的法律问题,也涉及普遍性的道德伦理观念。正是在18世纪90年代这些年的求索和思考,为丹麦黄金时代造就出众多传奇人物之一的多面手———乔纳斯?科林,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他处世圆滑,擅长外交,在1800年到1850年期间,他成为一名尽人皆知的官员和社会活动家,作为商人、农民、作家等各种社会团体的代言人,无论在谈判交涉,还是发挥社会影响、发起社会运动等方面,他所具有的能力都令人叹服。身处君主专制政体国家机器的重压之下,乔纳斯?科林依然在不辞辛苦地奔波于丹麦社会的各个阶层以及每一个角落。从1800年到1850年,人们似乎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他那精神饱满、奔忙不止的身影,在这场让世人难以忘怀的思想革命和社会活动中,我们始终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所限,于是,他总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从而找到一切问题的根源。
   txt小说上传分享

慈父科林(2)
1802年,年仅27岁的乔纳斯?科林已经成为当时艺术基金会的秘书,19世纪20年代,该基金会为安徒生的求学提供了大量资助。这也使得安徒生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就实现了自己的旅行之梦。在担任基金会秘书职务的30年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