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丹·布朗传-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充分享受时间和空间的自由了。
  与以往一样,布朗还是先在网上进行资料的初步搜集,看看别人对自己的主题有什么想法。他仍将一些具体的问题发布到新闻网络组里,多数情况是无人回复,运气好也能碰上几个礼貌的回复,有时他的提问却在网络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布朗和布莱斯还利用这段时间,奔赴欧洲为小说做实地考察。与《数字城堡》相似的是,又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激发了布朗创作《天使与魔鬼》的灵感。
  他与布莱斯一起游览了梵蒂冈城,参观了了一条名为“第二秘道”的地下通道。这条秘道曾是早期天主教教皇为躲避敌人攻击的藏身之所。导游一边带领游客参观,一边兴致勃勃地讲解。几百年前最让梵蒂冈畏惧的敌人是一个名为“光照派”的秘密组织。这个组织由一些受到宗教迫害的科学家组成,其中就有伽利略和哥白尼。他们发誓要对梵蒂冈进行复仇,教皇就是他们攻击的首要目标。
  导游又讲解道,虽然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光照派早就灭绝了,但时至今日,仍然还有许多人坚信这个组织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其影响和势力已经渗透到世界政治领域,无坚不摧,无功不克。
  虽然整个讲解从头到尾差不多三十秒时间,但就在那一刻,布朗的思路豁然开朗了。他清楚地知道这本小说该如何设计了,导游小姐那漫不经心的讲解,那信口开河的“历史”或许就是真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三章 运筹帷幄(4)
这次旅行中,布朗还有幸觐见了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布朗称这种觐见有点半公开半私人的性质,教皇只是与一组游客呆上了半个小时,最后的时候,和他们一起祈祷,为他们赐福。布朗倒是觉得觐见之前的一些事挺有意思。进入会议室时,瑞士警卫队要对他们逐个地搜身,大家都以为这是为了防止游客私自携带武器而进行检查,但实际上,他们的本意却是为了防止游客偷运“圣水”,四处兜售。
  在梵蒂冈,唯一不需要搜身的地方就是墓地,但每天只允许十一个人参观。虽然参观了墓地,但是布朗并没有被准许参观梵蒂冈秘密档案馆。
  
  一年多的写作实践让布朗学会了如何构思和撰写一部小说——而且这部小说已经成功卖给了纽约一家大出版社——布朗觉得自己对商业小说创作的要领也略知一二了。首先,背景是至关重要的。布朗一再强调,为每本小说量身打造一个故事背景与精心设计故事情节和悉心刻画人物同样重要。而背景中地点的选择又是最关键的一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说能挖出多少秘密,这些秘密又怎样与读者的接受环境融为一体。
  只有合适的场景才会让故事显得自然可信。背景定下来之后,作家还必须对它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掌握各方面细节材料。
  《数字城堡》完成后,布朗就决定下部小说启用新的男女主人公——比苏珊·弗莱彻和戴维·贝克更具灵活性和外延性的人物。虽然他那时还没有想好一位可以担当系列故事的主人公,但他已经为这位英雄设计好了一段浪漫情缘,就像《数字城堡》里的那样。
  在《数字城堡》的主题研究和资料搜集过程中,布朗知道了如何同那些愿意帮助自己解疑答难的专家取得联系。但要从中找到愿意为《天使与魔鬼》提供资料和信息求证的专业人士可就不太容易了,而他也不能总指望靠向梵蒂冈的上层人物发邮件来获取信息。
  于是,布朗只好求助于那些曾跟他合作过的专家,看他们认不认识梵蒂冈方面的专业人士。有人就向他推荐普兰顿——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的总管理员。布朗觉得这个建议很不错,因为以前在埃塞科特学院教书的时候,每次遇到问题他总是向学院的图书管理员求援。
  就这样,布朗和普兰顿在一封封电子邮件中建立起了联系,彼此间的友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深。虽然布朗后来还找到了其他的信息渠道,但普兰顿的回复却是最及时,最有效。不仅如此,普兰顿还经常为他找出一般学者都很容易忽略、但却很有帮助的书。
  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丹·布朗完成了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下一步,他决定还是按老习惯对这些资料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然后再开始构思故事的发展主线,不断充实完整,最后再动笔。实际上早在资料研究阶段,他就又干起了他扬言最不喜欢干的事:没有任何协约的情况下又开始考虑下部小说。但既然离《数字城堡》的上市还有十八个月,而这期间他又没有其他的事干,他和布莱斯都认为应该紧紧抓住这段时间,好好写作。这时的布朗已俨然以职业作家自居了,尽管他还没从写作中拿到一分钱的报酬。
  布朗创作《数字城堡》的时候,还身兼两份教师工作,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那非比寻常的定力和效率。但现在为了能够全职写作,他辞去了学校的工作。时间变得充裕起来,布朗写作生涯的第一个考验也接踵而来。
  1997年的秋天,离《数字城堡》出版还有好几个月,布朗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时,他已经进行到了创作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他最热衷的一步:撰写小说。开始还颇见成效,但是没几天,布朗就发现自己如坐针毡。他此时不愿也不想坐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这样的情况持续一段之后,布朗决定开车去波士顿参加一个电子声辩系统的展览。这个小麦克风似的的电子装置,可以将说话人的声音通过电脑程序自动转化为记录下来的文字。这次活动让对科技并不十分感兴趣的布朗又一次充满了活力与动力。他开始采用这种全新的方法来梳理思路,创作又变得有趣了。
  

第三章 运筹帷幄(5)
迈过了写作关卡的布朗顺利地完成了《天使与魔鬼》。离这本书出版还有好几个月的时候,他就开始向新闻网络组讨教一些出版经验。布朗与许多已经出了书的作家建立了联系,相互交流一些意见和建议。布朗希望借此可以知道他们第一本小说出版时的情况,以便应付新书上市后出现的问题。
  通常讨论的话题总是不知不觉地转移到如何为小说作市场宣传。虽然大多数作家还没有考虑到这点,但布朗很快就意识到,一个作家要想成功,就必须担负起为自己作品宣传的重任。《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文章让他感触颇深,一个作家不满出版社对自己作品的冷淡,自己掏腰包花了三万五千美元作广告,但这部作品带给他的第一笔利润就是这笔广告费的好几倍。
  布朗看清了写作将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潜在利润。布朗清楚,一部作品只有具备精致的故事构思、完美的发展主线和其他一切足以吸引大众眼球的要素才可以赚钱——赚很多的钱。
  在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时,我们的布朗就高瞻远瞩地发现了全职创作比写一本小说具有更远大、更光明的前景。
  但此时的他还不知道,在黎明到来之前还有一段漫长的黑夜。
  

第四章  首尝败绩(1)
1998年2月,历时三年的《数字城堡》终于面世了。
  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他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布莱斯担负起为这本小说进行公共宣传的任务,撰写新闻稿,为丈夫安排节目访谈,以及联系记者采访事宜等。
  在这段时间里,布朗第一次体会到为什么人们都说职业作家工作起来就像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一边创作《天使与魔鬼》,一边与记者和出版商斡旋,为早在一年前完工的《数字城堡》作宣传,既要顾此又不能失彼。
  为了能让布朗更多地走上荧屏宣传《数字城堡》,让大众参与到国安局和邮件隐私保护的讨论中来,布莱斯中止了自己的工作,全力帮助丈夫进行市场宣传。在出版业内,几乎没有哪本小说能凭借几篇新闻稿或是宣传材料的吹捧而一炮走红,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方法对非文学作品——特别是那种探讨技能或说明性质的科普书籍——却特别奏效,因为出版商可以利用书籍的实用性大做文章。
  《数字城堡》恰恰符合这一点。由于它契合了时下网络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布莱斯就建议丈夫以这本书为模本和范例,向读者和观众介绍一些如何在网上保护个人隐私的方法。
  1998年的时候,电子邮件还是一门全新的技术,大部分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就算听说过也只是一知半解。在世人眼里,这只是一个神秘莫测的新鲜玩意。针对这种现状,布莱斯编写了大量宣传资料,着重揭发大众闻所未闻的内幕:谁在偷窥你的电子邮件?谁在网上秘密地监视着你?布朗也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深入浅出,侃侃而谈,赢得了众多记者和出版商的青睐与好评。有时,他一天甚至要做四个电台节目。
  就这样,布朗一边不停地参加布莱斯为他安排的电台和报社访谈,一边不停地忙于在新罕布什尔州的每个书店签名售书(这种自产自销的零售方式让主管托售的出版商捞不着半点油水)。渐渐地,布朗也懂得了一些推销小说的诀窍。他和布莱斯认为,如果这些宣传真的可以刺激书的销量,那么下次他们或许可以从出版商手里多拿些书来自己卖。
  为了开辟市场,布朗使出了浑身解数。早期的音乐生涯告诉他,多个朋友就意味着多条门路。于是,他准备了大量印有小说封皮的贺卡。贺卡的背面是各界人士的感言和评论,以及一个可以订购书籍的免费电话。他还为小说设计了一个简洁的标语:“政府最大的秘密就是他们知道你们的一切”。然后,他把贺卡寄给了昔日的音乐界同行,以及阿默斯特学院和埃克塞特学院的老同学。
  在这些邮戳为1998年2月26日的贺卡上都写有这样一句话:“该书的第一版印刷在上市九天后就在全国市场上脱销,现在仅剩库存”。这句话听上去相当气派,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实际上,《数字城堡》第一版印刷总共也才几千本。不过平心而论,这也不是布朗一个人所面临的问题,任何一本书第一版印刷后都无法保证能有再版的机会,即使是等上好几年。
  布朗之所以能卖出这么多书,除了归功于布莱斯为他精心安排和筹划的各种媒体宣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布朗十分珍惜手里的新书赠本,绝不肯轻易送给家人和朋友。一般说来,出版社会送给作者不超过二十本的赠书。布朗为了让圣马丁出版社知道他们的书没有白送,不惜想尽办法用这些免费书换来真金白银。
  
  《数字城堡》最早的读者只是些电脑怪客和电脑技术爱好者,这点我们丝毫不必感到奇怪。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问世后没有引起其他人注意。在《数字城堡》出版后两个月,布朗应邀出席了美国工业安全协会新罕布什尔分会举办的月会。布莱斯还从该州最大的日报社《联邦领导者》请来了一位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虽然此前布莱特·特罗特和其他一些读者通过邮件向布朗指出了书中的一些错误,但对布朗而言,与众多计算机领域真正的专家面对面地交谈还是第一次。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首尝败绩(2)
出席这次会议的还有约翰·皮尼亚托。这人可是大有来头:他是美国工业安全协会新罕布什尔分会的会长,曾负责国安局调查员的培训工作,现任联邦大楼的安全顾问。虽然他早就跟布朗提过他对书中的一些地方有不同意见,但会议一开始,他却声称出于安全保密的需要,他将不发表任何言论,也不参与任何讨论。
  最后他还是就小说中一个重要的细节谈了下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这个细节里存在许多错误的法律描述,特别是对合法诉讼程序和法令制定过程这两点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偏差。与会的专家也向布朗指出书中出现的其他错误。其间一位在座的观众站起来说了几句。他认为,布朗如此大张旗鼓地宣传造势,美联社肯定已经收集了许多有关布朗和《数字城堡》的报道,并传送到全国各大报纸上,现在布朗极有可能已在国安局的监控之下,而这次会议也可能引起了政府的注意。听到这个消息,这些专家立刻噤若寒蝉,一言不发。
  听到这个消息,布朗表现得却非常镇定。布朗说。有个为他提供国安局内部情况的匿名人士早就提醒过他,由于他的小说的主题相当敏感,联邦调查局可能早就盯上他了,政府还可能在他的电话上装了窃听器。果然,参加完这次会议后没几周,布朗就收到了一封“热切真诚”的请柬:国安局邀请他访问国安局总部。那位匿名人士告诫他,一封“请阁下务必”的邀请可是任何人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