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平常道-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坐。
  我还认识一位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表面看来有些玩世不恭,所谓80后的散漫、缺乏责任感在他身上似乎很典型。但是我无意中发现,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有点吊儿郎当的年轻人,竟然暗地里资助着两个贫困学生。
  还有我的一位同事,去年才毕业的大学生,逛街时碰到义务献血车,顺便就上去了。一般献血一次是200cc,可是那天抽血的人说血库吃紧,你年轻,献400cc也没有问题。于是我这位小同事二话没说,献了400cc。
  类似的善举我们每个人周围都有不少,只是他们太普通,太不容易引起我们的关注。包括我们自己,我们谁心里没有迸发过善念呢?
  人是奇怪的动物,很容易受群体意识感染。周围的人善良,我们也会变得善良。反之,在特殊环境下,人恶的一面也会被激发甚至放大。比如战争,杀戮会使人变成恶魔。想想纳粹的集中营,离开那个特定时代,我们现在怎么也想不到,那么有教养的德国人会变成魔鬼。这其实就是环境的魔力。
  从这个角度看,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变成一种风气,对社会非常重要。一传十,十传百,一旦爱心在人群中传递,社会和谐就可以实现。古人说的好,“莫因善小而不为”。我们每个人的点滴善举可能并无法改变什么,但是亿万人的善举汇聚起来,力量就能排山倒海。所以,悉心呵护我们心中善的火种,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对自己对社会都善莫大焉。
  当然,正如毛主席所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慈善也一样,一次两次容易,但坚持做下去很难。特别是在命运对自己也不公平的时候,还能去帮助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就更不容易。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张照片,画面是一位拣破烂的老太太在一位乞讨的盲人碗里放钱。这是让我最感动的照片之一。这位老太太自己已经如此不幸,却还能去帮助比自己更弱的人,这种行为用伟大形容一点不为过。她给出的一毛钱,意义一点也不亚于巴菲特捐出的数百亿美元。
  写到这里,想起曾经有人问一位高僧修行的奥秘,没想到得到的却是一句极普通的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这话看起来简单,似乎根本没有奥秘可言。但细想想,那其实是很高的境界。对于我们,不做恶可能相对容易。但是,真能做到“众善奉行”相当不容易。特别是当我们沦落到拣破烂的地步还能坚持行善,那的确要点佛的精神吧!2007…05…30 
  覃贤茂点评:
  萧然兄的这篇讽世劝善的文章,让我既有感叹之处,又有疑惑之处。
  我想起的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句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今物质文明如此丰富的世界,而相对应道德上的贫乏,却真的是让人灰心。
  我理想中的境界应该是道法自然。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中;已经不再需要如此多的劝善惩恶的教理和文章,那该是一种何等庆幸的事情。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高香能带来哪般幸福?(1)
想通过烧天价香换得现世福报,借此发大财、升大官,我想你多半会竹篮打水。因为,如果认为烧高香就能换得佛菩萨的更多保佑,你也太小瞧佛菩萨了。道理很简单,佛菩萨如果真的像商家一样见钱眼开、嫌贫爱富,佛菩萨也就不值得大家去拜。(提要)
  据说在少林寺烧高香,一柱最低400元,最高10万元。
  烧高香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好处。至少高香比一般的香用料多,按照市场逻辑,自然对于制造香的厂家利润可以高些。让别人多赚点钱也不能说是啥坏事。至于花十万元烧一柱香,让少林寺赚个盆满钵满,权当结缘,到也没啥。
  不过,想通过烧天价香换得现世福报,借此发大财、升大官,我想你多半会竹篮打水。因为,如果认为烧高香就能换得佛菩萨的更多保佑,你也太小瞧佛菩萨了。
  道理很简单,佛菩萨如果真的像商家一样见钱眼开、嫌贫爱富,佛菩萨也就不值得大家去拜。你想想,大慈大悲的佛菩萨,怎么会因为我们烧的香的高矮而生区别心呢?
  其次,据说之所以烧香是为了让天上的佛菩萨顺着袅袅上升的香烟看到你。按照这一逻辑,香高一点,佛可能看到你的几率就大一点。于是,香也就从过去的几十公分,长到了一米,两米,甚至过丈。这种庸俗的想法也太小看佛的法眼了!佛如果因为你长出的这几米而先看到你,佛也太“近视眼”了。这样的“近视眼佛”还用拜吗?
  说到烧香,我没有考证过始于何时。但是对于上述烧香的逻辑我是一百个怀疑。据我分析,在寺庙烧香的习俗应该是借用香火的芬芳,营造一种可心的氛围,让大家生欢喜心,从而更容易亲近佛。这估计也是教化的一个方便之法,毕竟大家都是肉体凡胎,除非有“逐臭癖”,否则谁不喜欢芳香四溢的优美环境呢?所以寺庙不仅要建在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地方,而且要焚香,让空气也馨香起来。
  当然,作为信众或弟子,通过焚香对佛菩萨表示一份尊敬,一种美好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的情感需要一定的载体来表达。比如在现实中,我们孝敬父母,不能光说在嘴上,总要有所实际表示,于是我们看望父母时会带些食物或给父母些钱。但是佛菩萨不吃不喝,钱更是没有用处。怎么办?烧香了表敬意吧。
  明白了个中道理,我劝那些热衷于烧高香的人,还是免了的好。与其把10万元烧掉,还不如用去救济穷人,或去修缮寺庙,或去捐建小学,这样的善举换了的福报绝对要比烧高香多。2007…04…09
  评论:
  “在寺庙烧香的习俗应该是借用香火的芬芳,营造一种可心得氛围,让大家生欢喜心,从而更容易亲近佛。”对于这种分析还是比较能让人接受的,我认为烧香的意义应该不止于此,望博主能有更深入的研究。
  由于今人的“聪明”,烧香已经成为寺庙重要赚钱方式。刚刚去了一个寺庙,号称中国第一古刹,寺庙门口的香分了好多种,富贵平安香,健康长寿香等等,价格不一,售香的一律是和尚。买此香者必是花了钱,便要有求于佛的。对此现象,产生以下疑问:一、对于烧香拜佛的人,要富贵平安,要健康长寿,贪欲如此,心中的佛何在?二、对于守佛的僧人,都快变成商人了,能够想出这么多名堂的香来吸引人,也确实动了一番脑筋猜测大家的心理。但他们的收入都用来做什么呢,建过几所希望小学吗?帮过失学儿童,孤寡老人否?三、对佛,不知道端坐的佛们对此现象作何感想?为他的弟子赚得盆满钵满而高兴呢?还是为俗人如此多贪念而悲哀呢?
  一柱香少则也要几百元,够一个贫困孩子一年的学习费用了,我是宁愿花钱给后者的。
  在此呼吁佛教信徒们,在烧香的同时不要忘记至少要做一件善事!(若水)
  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如此浩瀚。
  这香,高那么点算的了什么?愚昧!(不垢不净)
  

高香能带来哪般幸福?(2)
覃贤茂点评:
  以实用主义求得回报的方法和心态来信佛求佛拜佛,我以为那肯定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佛不度人,人需自度,佛教的经典中早已说得很明白。
  萧然兄此篇文章中将这个道理剖析得极为清晰。
  如果烧香只是对佛菩萨表示一份尊敬,一种美好的心情,这当然应该是是最为正当的理由。
  想通过烧天价高香换得现世福报,肯定是愚蠢和不对的。
  但是,那些接受烧高香的寺庙呢,那些混水摸鱼以佛菩萨之名敛财的假和尚、伪和尚,不是更应该遭到人们的谴责吗?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答小女巫的红尘观(1)
出世、入世并无一定,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为之修行;反之,“以入世之心行出世之形式”,则是空披一件袈裟。可惜,这样的沽名钓誉之僧人不在少数。而只图耳根清净,不食人间烟火,至多是小乘境界而已。(提要)
  小女巫的留言颇有禅机。
  不过,她说:“很难说,佛家的看破世事、不问凡尘好,还是像先辈鲁迅先生等人终其一生不平则鸣、启发世人好。”从她的诘问,可以看出她对佛家的出世是有某种偏见的。
  但她的“根本就没有红尘,所以也不用看破。”说的精妙。
  其实人们对佛的“偏见”多于“正见”,我们总认为佛门净地,晨钟暮鼓,不问世事,这只看到佛家的一方面。
  其实佛家修行,离不开“凡尘”,你问也好,不问也罢,此生你是跳不出凡尘的。所以,出世、入世并无一定,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为之修行;反之,“以入世之心行出世之形式”,则是空披一件袈裟。可惜,这样的沽名钓誉之僧人不在少数。而只图耳根清净,不食人间烟火,至多是小乘境界而已。要知道,“大隐当隐于世也”。此其一也。
  恰恰是“根本没有红尘”,即所谓六祖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因此,对凡尘问与不问就都不存在。不过是一个阶段,问与不问都有其道理。此其二也。
  今天烧香拜佛的众生,绝大多数是临时抱佛脚的角色,其实并不明白拜的本意,以为上面威严的泥菩萨能保佑你。其实,如果你种下善因,不拜,佛也能保佑你;反之,你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谁能救你?
  佛不是救世主,佛至多是告诉我们一些人生和宇宙的道理,你信了,并按照他老人家的指点做了,他就能救你;如果你痴迷不悟,佛也没有办法。所以,拜佛其实就是拜自己,让自己按照佛的教导去修行而已。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千万别指望靠烧香拜佛而能不劳而获,天底下哪里有此等好事?因为,一炷香才多少钱?想靠一炷香钱就换取一座金山、银山,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可能达到。所以,自己的福田还要自己去种的。                2007…03…28
  评论:
  好一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萧然师兄;谁人识得;汝墨镜摘下;眉宇然;竟有种女相。呵呵。
  如我佛如来;如西行唐僧。
  足见佛缘至深哦。                                                    (匿名)
  我记得有个故事,说一个妇人无法过河,碰巧两个和尚经过,妇人求助,希望能背她过河。一僧说,出家人不近女色。没有帮她。另一僧二话没说背妇人过了河。因为在他眼里,行善事,众生没有不同。
  一直很喜欢这个故事,符合我对佛家的理解。不过我本俗人,对佛家有点偏见也属正常。呵呵。                                                                  (小女巫)
  想起了赵州禅师的那句“吃茶去!”
  其实生命可以被活得很小很纯,而置身于此境界却可以收获很大很爽!     (大天使)
  “红尘”也好,“凡尘”也罢,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心态、一种想法、一种感觉,嘴里喝着酒,肚里装着肉,怀中抱着美色的时候就不要谈佛了。要谈,等六根清静以后再说也不迟呀。
  (曹操)
  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朱光潜的这句话说的太好! 引用得也很到位!“事”便是“事业”“实事”,反之就是萧然老师所谓的“形式”了
  巧合的是,朱光潜还说了一句名言:“小的就是美的”又恰恰对应了大天使的回复:“其实生命可以被活得很小很纯,而置身于此境界却可以收获很大很爽!”         (不垢不净)
  覃贤茂点评:
  喜欢纳兰信德的这首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 想看书来

答小女巫的红尘观(2)
词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汉朝班婕妤失宠事。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另一个典故则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萧然兄在文章中已经提及。
  诗经中也有类似的表达: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我想说的是,其实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上小学时也曾象萧然兄一样,暗恋过美貌的女同学,但是时至今日,岁月如流,真的让人慨叹不已。
  十几岁二十几岁看过的那些明眸皓齿的美少女,二十年后再相见之时,大多容貌已惨不忍睹。
  红颜易逝,芳菲刹那,我真的希望如果人生能够若只如初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