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养瘦马想来比有些养士要费时费力,这要一定的时间嘛,成本是不是比养士高一些?这倒不一定,但产出肯定没有养士的高。养瘦马到底没要人家的命啊,养士那是得以英雄一命相答谢的。比如燕太子丹养荆轲,好像就只付出一副马肝。燕国的太子丹原先是留在秦国当人质,他看到秦王嬴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他恨啊,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他的经济头脑特别发达,他不想打仗,打仗成本太高啊,若是发动战争,他肯定“敢于胜利”,却未必能够“善于胜利”,所以他想出了一个最经济的办法:养一个士,造个“人体炸弹”,去搞“斩首行动”。这一思路出来后,他就到处采购“人体”,终于采购到了荆轲。把荆轲买了来之后,好生养着,“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这里看来,太子丹很是舍得花成本的,给荆轲豪华套间住着,给荆轲奇珍异宝玩着,给荆轲香车美女耍着。可是这些东西是荆轲的吗?不是。这些东西,太子丹以后都是要收回去的,只是临时给荆轲耍一下几下。 。 想看书来
暗权利 第二章(17)
真正给了荆轲的,可能就是一副马肝,其他都是“身外之物”,只有那副马肝才到了他肚子里。
一日,荆轲与太子丹一同骑马兜风耍子。荆轲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美食知识,他随口说“千里马肝美”,这个太子丹倒也爽快,叫人把那马给杀了,专取这马肝炒着,给荆轲做下酒菜。其实想来,这也不算什么太大方,死刑犯要上路了,也得给他一顿佳肴嘛,让他到那边不做饿死鬼。而这副马肝养了一下荆轲的胃口,就对荆轲有了养育之恩了,那么荆轲就应该“肝脑涂地,在所不辞”,就应该“下辈子也要给你当牛做马”,所以,荆轲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用自己一个人头还人家一副马肝,用一条命去报一餐饭。
这生意谁赚大了?谁亏大了?一副马肝赚人家一条命,有比这生意“性价比”更高的吗?
这生意很多人都是喜欢做的,特别是那些帝王将相或者那些亚帝王将相,一般生意不做,做的生意就不一般。他们可不会在山河里养几条鱼赚个小钱,他们想的是养几条小鱼赚大片山河。吕不韦同志本来是个小商人,做的是小生意,后来觉得利润都不高,高的是养士生意。他问他老爸:“耕田之利几倍?”父曰:“十倍。”又问:“贩卖珠玉之利几倍?”父曰:“百倍。”又问:“若扶立一人为王,掌握山河,其利几倍?”父笑曰:“安得王而立之?气力千万倍,不可计矣!”所以他就养了“异人”。太子丹是这样拨拉算盘的:花一副马肝,养个荆轲,杀掉秦王,保住燕国,因此灭掉秦国,再因此灭掉六国,自己不就是天下老大了吗?养荆轲这士,利润无算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取英雄到白头”,这长策是什么呢?就是做养士生意啊,直言之吧,就是做英雄的人头生意。
12.补缺一千年
清朝的官帽有点定制的意思,更有点像愿买愿卖的市场经济。比方说吧,你愿买知县这顶帽子,那你就先报名,说我买知县;你愿买京官,那你就填个报京官的表格;当然,这都得先预交一笔钱。像我们老家买猪崽,猪婆怀孕或没怀孕,放个定金先。猪婆是肯定要怀孕的,好比官职肯定是需要的(人都会自然亡,领导也是人啊!还有,反一次*总要倒个把人几个人,位置也能够空出来)。但是呢,猪婆怀了几只猪崽?却是个未知数(官员都会自然亡,而什么时候亡,谁也说不准;官员什么时候被反腐搞倒,谁也说不准),这就产生了清朝干部使用制度的一个特有现象:补缺。
浙江绍兴的李慈铭先生,也是进士出身。本来呢,毕业应该分配工作的,可是,就业形势特别紧张,有当官的资格,却没当官的位置,奈何?他为了早日当上公务员,听了他妹夫周先生的话,走上了补缺这条路,“乃售出田产,决意捐纳”(土地是命根,他都舍得了,可见当官的诱惑力有多大)。他与妹夫同时拿出了一笔款子,他妹夫报知县,他报的是京官。也许那时候对身份证的查验不是特别严格吧,钱去了,人没去,也是可以的,所以李慈铭先生人没去,叫他妹夫把钱带去。这一疏忽,也就出了问题。他俩都是精准计算了的,并没多带预算外的备用金(也难怪,连田土都卖的人,有多少家产?),而清朝出台了一个优惠政策,多交钱的可以优先,大体上是可以享受VIP待遇的意思。吏部的干部科有人透露了一个消息给周妹夫,“查福建省同知,如捐小花样,即可补缺”。意思是,你多给点帽子费,马上就可以去当官,于是周妹夫就挪用了他舅爷的买官款,将其原捐“不论单双月”者,只为他舅爷捐了“双月”。不论单双月,补缺快;只捐双月,补缺慢。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暗权利 第二章(18)
这下,周妹夫一手交钱,一头戴帽(这实在是个特例,恰好福建空了个位置,更有信息对了称——书吏给了内部信息),往福建当县领导去了,而李慈铭先生因为多与老婆缠绵了几夜,待他赶上京城,却再无位置。他也许理论过,但肯定没理论赢,清政府不是不给他翎带,而是暂时没有。这个理由把李慈铭先生给噎住了,做声不得,有什么办法?等吧,死等吧。等待的日子难啊,度日如年,何况李慈铭先生寄居别人家,“李到京,不能到部,乃住畇叔家”。篱下的日子不好过,他天天眼巴巴地望着紫禁城发帽子。等了一年两年,等到了一个春节,家家户户,高高兴兴贴春联,李慈铭先生却是辛酸得紧,于是,他在居处贴了一副对联:保安寺街,藏书十万卷;户部主事,补缺一千年。“藏书十万卷”,那是真的,李慈铭先生是清朝大儒,“未及冠,文名震越中”,“及官京师,益延接群士,俨文社主盟”。而“补缺一千年”呢?不知是怎么计算的。清朝另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赵之谦也曾经捐了江西知县,等了N年,都没等上,等得心躁,雅不起来了,风度不起来了,于是以文人艺术家特有方式发牢骚了,他把书房里的匾额取了下来,换了一块新的: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隺斋。隺是县长的意思,1729是当年清朝的县域数。可能是赵书法家一个县一个县地扫视过去,觉得每个县长的身体都健康得很,补缺要到猴年马月呢!
补缺1000年,也是文人爱夸张,真要那么长吗?如果官员交流与换岗比较快的话,比如,县长去年你来做,今年到我家,那么不要1000年,420年就够了。李日先生给算了一账:咸丰同治年间,因为捐纳和军功记名为提督者近8000人,候补总兵者20000人。当时全国共有提督位置19名,总兵位置可能多一些,如果一年一换的话,只要420年,估计每人都可过个官瘾。
苦啊,这日子真难过。但李慈铭与赵之谦怎么说也是名人,有名人的光辉照耀在那里,情况不会那么悲凉。一是帮忙的人多,二是名人不用,造成的负面影响那可大了去了,政府也不能不优先考虑。所以,没等几年,李慈铭先生补上了户部主事,而且不久也升了上去,当了御史,弄了个省部级。只是那些倾囊买官却又名气不彰者,那日子才真正难熬啊。李慈铭先生为了革命工作,把田产给卖了,其实还不算豪气,有位老兄把裤带都给卖了,他买的是个候补巡检。苦等多年,依然没能补上,平时还好过,寒冬腊月了,还常常是雪天戴破帽,雪地打赤脚。那间破屋,门窗都没,“其妻与子女五六人,卧在一床,俱穿破单衣,饿已多日,大者不能言,小者不能啼”。
身苦不为苦,心苦才真苦。湖北有个候补道员名叫恭钊者,他的家庭还算可以吧,反正是经常搬家的,每搬一次家,他都叫仆人把墙壁给砸破。他可不是弄时尚,把刚买来的新裤子铰烂当沧桑,他的意思是,炒股炒得心理亏了,承受能力差了,回家不喊爸爸叫爹(跌),而叫兄长(疯涨)了。墙壁砸破了之后就问仆人:“此缺何不补?”仆人在那里高声应:“老爷,快补了!快补了!”
这真让人纳闷。这些候补干部与后备领导不搞*,我是不纳闷的,你是干部,你也上访?看我开除你!交了钱,却买不到帽子,我也不纳闷。向领导私人买帽子,那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不交货,那我告你。但清朝的情况不同,这是国家政策,什么事情只要干部把国家政策一拿出来,谁敢放个屁?我所纳闷的是,清朝政府对这些人怎么如此刻薄呢?解决这些人的工作问题、职务问题,也许确实困难,可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啊!是不去想他们的死活,还是思路没打开?办法好多啊,而且很现成:设一正N副,还设N个县长助理、N个市长助理,不就解决一大批?如果还不行,可以设立调研员之类的嘛,多弄些助调、局调、巡视员、主任科员,所有候补都消化了!反正这些非领导职务,是个大框,没编制限制,有多少可以装多少。而且不要他们工作,也就是说不让他们来争实缺,只要级别升那么一级,工资加那么一级,他们大都愿意。这样问题就轻松解决了,普天同庆,皆颂皇恩也。
暗权利 第二章(19)
13.正确领导是怎么来的
文人爱搞寓教育于娱乐,我们爱搞寓考察于旅游,领导也爱搞寓政治于玩耍的。乾隆南巡,听说为的是考察江南美眉,但也不妨碍他为大清王朝考察干部。那回走到南京地界,他听说有个好官叫张伯行,就在南巡的轿车上完成了对张氏的考察。乾隆问省里的领导:“张伯行居官如何?”省领导答:“好!”乾隆问:“张伯行真不要钱?”省里领导答:“真不要钱!”乾隆转身又问随行的大学士张玉书:“江南还有如此好官否?”张玉书答:“再没有这样的好官了!”
乾隆听到这里,突然批评起省里领导与大学士张玉书来了:“然则汝等何以不保举之?”既然张伯行是天下无双的好官,你们为甚不向我推荐?怎么硬叫我来签字画押做推荐人?
乾隆这一问,我们听起来总感觉不对劲。推举提拔干部,是一把手最不愿意与人分权的事,这个乾隆莫非是只怪鸟,不要这个权?谁推荐谁签字,出了问题,谁就与问题官员一同兜起来。乾隆那会儿,好像还没搞这样的推荐连带责任制,乾隆用不着担担子。
原来是:“今朕自保举之,将来居官好,天下以朕为明君;若贪赃枉法,天下笑朕不识人!”原来乾隆不是怕什么推荐连带责任制,不是要调动下面积极用人的积极性,也不是搞什么分级负责的*,而是要保证他永远正确。如果张伯行到死都是革命的一生,那好说,可以证明领导一贯正确永远正确。而若张伯行是贪腐的一生或者说是由清廉转贪腐的一生呢,那么将给乾隆抹黑了,不能证明他永远正确了。乾隆的一世英名寄托在一名官员的贪廉之上,这太赌博了吧!这一赌,乾隆还真拿不准。但他不怕,他有办法。
西谚云:国王是永远不会犯错误的。东方西方都一样啊。然则,人非圣贤,孰能无错?大概领导是比圣贤更圣贤的,所以他才从不犯错误,压根从来就没错误。
他们有什么好法子,能够保证百分百没问题没错误呢?我们一般认为,他们一般使用的是慈禧太后的无错术:
1900年春夏之交的一天,慈禧太后主持召开了主席团会议,中心议题是向西方列强和还是战。主和的有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等,主战的有刚毅、载漪、徐桐等。慈禧心中已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送死万民,保她一人,却在会上广泛发动*,问战与和。许景澄等说万万战不得:“如与各国开战,恐将来洋兵杀进京来,必至鸡犬不留!”慈禧勃然大怒,发签拿人:来啊,给我把这些投降派推出去斩了。只听见一片“咔嚓”声,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立山、联元等五人的脑壳都掉了地,被狗吃了!
主和的都是卖国贼,慈禧当然要杀,她是正确的嘛;主战的都是爱国者?一与列强开战,北京城三五两下即被攻破,慈禧屁滚尿流向祖国的纵深地带西安跑。若追到了西安来,怎么办?到底还是投降好!谁叫开战的?谁害得国破家亡的?谁害得老佛爷惶惶如丧家狗的?是那些主战的嘛:“追思肇祸之始,实由诸王大臣等昏谬无知,嚣张跋扈,挟制朝廷,妄行攻战……”于是,也咔嚓咔嚓咔嚓,刚毅、载漪、徐桐等人头落地,为其错误埋单。
开战,慈禧说她是正确的,错误的是臣子;投降,慈禧说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