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偶然吗?抑或是一种必然?那么,人们又要问:“为什么孙权与刘备的联合就成功了呢?他们一齐努力,促成了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大败,这岂不证明了联合的力量是巨大的吗?”
其实,孙权与刘备的联合,也是十分短暂的,同时,赤壁的胜利也是一时的胜利,而非长远的胜利。这一点,从事后孙权与刘备的矛盾加剧导致孙权抢夺荆州、击杀了关羽等史实都能看到,这也说明了从总体上来说两大军事集团的联合是不可能持久的。
而《三国演义》的最终结局,就是身为大国的曹魏灭掉了孙吴与刘蜀,最终统一了天下。不过,这里得加一点修正,就是曹魏的政权被司马氏篡夺了,其实最后是晋得了天下,而晋政权实际上就是曹魏的延续。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十分简单,秦国、曹魏(乃至晋)是一个完整的君权集中的国家,只要这个国家不分裂,它的力量是统一的;而无论是六国、还是孙刘的联盟,都是两个乃至数个国家的联合,它们各自都有一个独立的体系,各自都有自己的利益与打算,它们形成的不是一块完整的板块,而是一个松散的结合体。在这些结合体中间,空当与缝隙是很大的,只要这些空当被对立势力抓住,加以离间和破坏,那么这种联盟就很容易破裂。
其实,正如上面我们所讲到的,就是在赤壁之战这段短暂的时间里,作为两个集团统帅的孙权与刘备,就存在着相当多的矛盾与摩擦。具有“强大股东份额”的孙权对于“弱小股东”的刘备,不仅是欺侮,甚至还想把他们消灭掉。
整个过程,是通过周瑜的手来完成的,孙权只是在幕后。周瑜敢于那样做,基本上是孙权的意思,代表了孙权集团的最大利益。
表现之一是周瑜想杀掉刘备。
周瑜邀请刘备会面,刘备只准备了一只快船,想要轻装前往,关羽劝他:“周瑜是个多谋之士,你又没有接到孔明的书信,恐怕其中有诈,不可轻易就去。”刘备说道:“我们已与东吴结盟,共破曹操,周瑜他要见我,我如果不去,就对同盟不利了,两相猜忌,关系很难和谐,我还是去吧!”
周瑜设筵席宴请刘备,酒过数巡之后,很快就想行动(杀掉刘备),这时他才看到在刘备的身后按剑站着个彪形大汉。连忙问刘备:“这位眼生得很,是哪一个啊?”刘备说:“这就是我义弟关云长!”周瑜很是吃惊:“就是当初斩颜良、杀文丑那位吗?”刘备说:“是的。”周瑜顿时汗流浃背,不敢再作杀人之想,还连忙拿了一碗酒,去邀关羽干杯。
由于关羽的保护,刘备才逃过一劫。当他与关羽来到江边时,见诸葛亮正坐在一条小船上。诸葛亮说:“主公你知道今天的危险吗?”刘备有些愕然:“不知道呀。”诸葛亮解释说周瑜曾几次要害他,因为有了关羽的保护,才让周瑜暂收了杀心。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解释,像是从鬼门关里回到了阳间,才后怕起来了。
这是一场典型的“鸿门宴”,周瑜就像项羽,而刘备则像刘邦。刘备在周瑜面前是十分拘谨小心的,他想见孔明,周瑜不让见,他马上不敢言语了。临走时说等打胜了仗,他还要专程来向周瑜叩贺。这都充分看出了一个“小国之君”对一个“大国之臣”的态度,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刘备的实力不如人,实力的差异使他低人一头。如果反过来是曹操这样的“大国之君”与周瑜见面,相信周瑜反而会变成刘备了。
。。
合纵为什么斗不过连横(2)
表现之二是周瑜想要杀掉诸葛亮。
孔明借到了东风,周瑜很是骇然:“这个人有巧夺天地造化的法力、鬼神不测的技术!如果留下他,是东吴的祸根。应当及早杀掉,以免生他日之忧。”他立即叫来了帐下前护军校尉丁奉、徐盛二将,要他们各带一百人,一个走旱路,一个走水路,去诛杀诸葛亮。
可是,当他们赶到“七星坛”的时候,诸葛亮早就不见了。问及守坛的士兵,士兵说他已经披着头发匆匆上船走了。两员将领一个陆上,一个水里连忙向前赶去,却见一条小船,上面载着诸葛亮,旁边站着的还有赵子龙,正在前面慢悠悠地行驶着。
徐盛见到对方的船上没挂篷帆,命令兵士们赶快追赶,一定追上这条船。赵子龙见对方来势汹汹,就张弓搭箭,射断了徐盛船上的篷索。徐盛不敢再向前追击,上岸去与丁奉会合,然后回报周瑜。周瑜既气又恼,“这个人如此多谋,真的叫我寝食不安了。”鲁肃只得安慰他:“还是等破了曹操,我们再作打算吧!”
现在曹操这个大敌当前,大家一同抗战,等打败了曹操之后,“却再图之”(鲁肃的原话)。“图”谁呢?当然是孙权要图刘备,刘备要图孙权。鲁肃最后的这句话,既是孙权一方的共同心声,也是刘备一方的共同愿望。因此,这个联盟一旦没有了曹操这个强敌,他们必然分裂,必然要起内讧,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了。
这两个集团矛盾的集中点,就是荆州这块地盘。
荆州本为刘表所有。刘表死后,蔡氏集团投降了曹操。如果曹操战败撤出了荆州,那么这块无主之地必然会成为孙、刘两家争斗的焦点,事后的局势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点。可见,这个联盟在联合之初,就潜伏着破裂的隐患。
如果我们把战国时秦国的力量假设为“3”,而燕、魏、韩、赵这四国各自的力量较小,都定为“1”,楚、齐力量较强,都定为“2”。那么,六国的合纵力量就是“8”,而秦国则只有“3”,以“3”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战胜不了“8”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如果秦国能够瓦解对方的联盟,或者从对方的营垒里拉过来两个或三个国家,使自己的“3”变成了“6”,那么,对方的“8”就变成了“5”,那么,不但这个同盟被打破了,而且秦国利用各个击破的原则,很快就可以消灭这六个国家了。于是,秦国采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即对远方的国家讲联合、和平,对近邻的国家发动攻势,这种做法必然有利于秦国的连横而不利于六国的合纵。
由此,我们就能得出这样一条规律:堡垒是从内部被打破的——六国的失败,不是败在秦国的入侵之上,而是败在内部的不团结上。同样,如果秦国的内部也出现了分裂,它的这个“3”也是破裂的,那么,失败的一定是秦国而不是六国。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团结:一加一就不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如果分裂,一加一不等于二而是小于二。关键的关键,就看这个联盟内部的团结程度和稳固程度。
联盟中的这种规律,甚至可以反映到今天的世界局势上。
如中东的巴勒斯坦,当来自以色列的外来危险加重之时,巴勒斯坦的内部就团结起来共同对敌,只要外面的压力少了一些,法塔赫与哈马斯两派的斗争就激烈了起来,以致发展到了水火不相容的程度。所以我们说,“合纵”是弱国必然要采用的最佳策略,而“连横”也是强国常用的谋略。然而,“合纵”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会取得胜利,但从长远而论,“连横”是必然会占据上风的,原因就是“合纵”国家之间的内部矛盾在起着主控作用,在分化着他们的团结,最终导致“合纵”的破裂。
增一与减一的积累技巧(1)
无论是古代两国两派之间的争霸,还是近代两国两个阵营之间的斗争,都可以归纳为一种做法:不断地给对方减势,并不断地给自己加势。
让我们再拿前文叙述的战国时代的情况来说明好了。有着3分势力的秦国与各有着1分势力的燕、魏、韩、赵以及各有着2分势力的楚、齐相对抗,双方的力量对比是3:8。那么,秦国唯一的做法就是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削减对方的势力,使六国的联盟从8减到7再减到6,甚至再减到5,以便最后能够一口吃掉这个“猎物”。具体的办法是秦国先拉拢过来一个合纵国的国家,让自己增“1”而让对方减“1”;然后再拉拢过来第二个国家,让自己增2分而让对方失去2分。反之,六国的联盟也用同样的办法在对付秦国,它们的合纵过程就是一个“1”加“1”的聚势过程。它们希望用联合的优势打败这个庞然大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的战争与竞争,实际上都是一个“数字化”过程,让敌方的力量慢慢削弱,从高数走向低数;让自己的力量渐渐增强,从小数走向大数。
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起始的阶段如果需要打几仗,那么,战争的方法同样是如此:将敌对势力分化成几个小块(或者是通过运动战的办法调动敌方,在作战的区域里构成局部的优势),然后一块一块地吃掉敌方。这就像是小动物吞食大的动物那样,先撕裂猎物,再一口一口地吃。在吃“每一口”的时候,在“那一口”的位置上,都应当是我优敌弱。
这就需要调动敌人,分割敌人,同时,在调动中为自己聚势,一直到了那个局部的位置上,变成了我优敌劣时方可以采取行动,给予打击。或许,一场战争从发起到结束的时间是短暂的,而前面那个准备的阶段却比较漫长。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个战争过程分成两个阶段:第一时期是准备和冷战阶段;第二个时期是战争爆发阶段。
赤壁之战,真正到了火烧曹操战船的地步只用了很短暂的时间,较长的时间是双方的准备与相持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中,各方的一切行为都可以归纳为替对手做减法和为自己做加法。
曹操一方想为敌方做的减法之一,是争取孙权的投降或中立,使刘备失去外援,如果真能做到,那么就会像孙子所说的那样,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为此,当曹操将部队推进到了江陵,把他的陆水两军西连荆、峡,东接蕲、黄,寨栅绵延三百余里之后,下一步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降东吴的孙权。
曹操对众将官说道:“今天刘备已经投奔江夏去了,那里离东吴最近,我恐怕他会联合东吴,你们说用什么办法可以破掉它?”谋士荀攸说道:“我们今天的兵威大振,可以派一个使臣到东吴去,请他与我们一起攻打刘备,抓获刘备之后,我们可以同东吴一起瓜分荆州这块地盘,以后就永结友好。孙权见到我们这样的阵势,很可能来向我们投降,即使不来投降,他能够保持中立也不错了。”
曹操认为言之有理,就派出了使臣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到东吴,去说服孙权。
孙权的确拿到了曹操那封给他的信,这封信如此写道:“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文辞虽短,但这封信包含的意思是多方面的:首先,我曹操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叛逆的;其次,我的手中有雄兵百万,上将千员,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再次,刘表的儿子刘琮已经投降了,这一带的老百姓也都归顺了我;最后,如果你愿意同我一起攻打刘备,那么事成之后我将会给你两个优惠条件,一是同分荆州的土地,二是永结友好(即订立互不侵犯条约)。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增一与减一的积累技巧(2)
说实话,曹操的这封信与使臣的东吴之行差一点就大功告成了。因为面对曹操如此强大的实力,孙权手下的一般谋臣都主张投降,而孙权的心中也是十分惧怕,是战是降犹豫不决。如果孙权选择了投降,那么,这次的赤壁之战就不会发生了。光剩下一个刘备,手里只有一万多兵马,他如何与曹军对抗?不被碾成齑粉那才怪呢!
同样,诸葛亮出使东吴是想说服孙权对抗曹操,也就是想为刘备的营垒增分。因为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言的,刘备与曹操的实力比只有:8,如果有孙权相助,那才能够构成:8,虽然力量还超不过曹操,但已经能使自己的实力大长了。
到了东吴孙权要同刘备一齐抗曹的决策确定下来,然后是曹孙两军在长江上的相持,到了这个时候,这种增减实力指数的努力仍然没有停止。
我们且不说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借东风”是在作增强自己实力的努力,就说曹营的蒋干跑到周瑜的帐中来盗书,这封离间的信到了曹操的手中之后,曹操把两员原为刘表手下的水军将领蔡瑁、张允杀掉了。这两人是曹操军中唯一懂得水战的将领,曹操从此就没有了训练水师的教官,也没有了懂得指挥水军作战的领头人了。这无疑在曹操的力量账簿上减去了几个数码。
按《三国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