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遥想沙场--话说二十二军(上)-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十二章 渔沟浊浪(三)
再看淮阴,尽管兵临城下,淮阴也不是纸糊的,华中五旅原是山野二纵五旅,是新四军的甲等旅之一;而十三旅就是原中原军区突围的中原军区一旅,即很有名声的“皮旅”。但此时陈毅还是过于乐观,顾此失彼。在淮阴连呼告急下,近在咫尺的山野主力竟没能发去救兵,说来这事坏在桂系七军手里。整编七十四师夺占我淮阴自然是为“*”立下头功,但光凭一支七十四师还是“势单力薄”,这些薛岳也是明白的。所以在七十四师突进同时,亦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部队“助攻”,这副担子就交给了七军。此役七军果然不负“重托”,明修栈道,拖住了山野主力,但七军只是佯攻,虚晃一枪罢了。主攻的七十四师,暗渡陈仓,整编七十四师被列为蒋军五大主力之首,这是七十四师首次和我华中部队交手,其凶悍也是为我始料未及。攻陷我淮阴后,又下我涟水,与守城的华中六纵结下深仇,有一个版本说的是张灵甫乃被俘后为六纵一个排长所毙,缘由盖因此起吧。

  对渔沟一战,我怎么看也是雾里看花。史料太少,七军出动是一个师还是两个师?山野的七师位置在何处?八师在泗城吃了大亏,但何以祥还是有详细的回忆,但对这一仗却只字未提。原因在我想来有三,一是不成功。既无歼故,也未解围;二是没有展开大打。大打一场,战事激烈,要说的话也就会多;三是仗打得别扭,主帅心挂两头,将士心存犹疑,这一仗不提也罢。

  从史料中,我看到有这样记述。渔沟一仗,八师协同二纵出击,交火发生在9月17日。八师在泗城走了麦城,被蛇咬了,走路变得有些走样;而此时七军却非常有底,只要拖住你就行。于是,一开打,不出三个回合,七军就把头缩了回去。从八师能抓到一些俘虏来看,八师也是冲了一下,但又不是大刀阔斧,斩获非常有限。第二天,七军又出动,一交火又回头。前面说过了,七军打守备很有一套,依托村庄民房,掏墙挖枪眼,而我出击部队又以为是预设的工事,未能大胆突击,于是又呈僵持状态。七军作战非常狡猾,你不打,它出来咬你,你想打,它又缩成一团,无从下口。

  吃一堑,长一智。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毛泽东同志对人民军队成长的总结。渔沟之战,从总体上说,陈毅是布局有误;从具体上说,山野表现平平,八师亦无所作为。二十二军战史对此有过总结,仅从战术上看,八师对野战也是欠火候的。“白天不敢大胆出击,队伍又展不开,放不出去,动作迟缓……这是解放战争的第二次接敌;又考验出我们在新的战争情况下的弱点。”这是作战科魏学诚的记述。当然战术上问题,和泗城失利的阴影是有关。但十八般兵器都能玩得转,那就成神了。还是那句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八师攻坚很突出,但大规模野战当时缺乏经验,不够成孰。这些“弱项”,在稍后的南、北罗战斗中还是暴露出来。不过话又要说回来,这是战后对经验教训的检讨,职能部门的话肯定会说得重一些,一成不足说三成,这也是正常的。

  18日晚,八师退出渔沟,向淮阴转移。19日黄昏,陈毅突然来到八师,神情严峻,进门就下命令,要八师立刻增援淮阴,部队正要出发,传来王营大桥被毁的消息,陈毅沉思良久,只好作罢。这是当时在场人员的回忆。

  对于两淮失守的看法,好像一直有不同的声音。不过,你可以打开地图丈量一下,淮阴离国民党首府南京不过两百公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仅从政治上考量,弃守淮阴也是早晚的事。所以粟裕将军说,“这绝对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这就是战争成败的辩证法。

  只是这样深刻地认识对多数人来说,往住是要在战争胜利之后。当时人们的心情是沉重的。陈毅在电文甚至说到:“五内俱焚”,可见不是一般的痛楚。

  淮阴上空升的浓烟就像是根导火索,竟引发了一场“地震”,强度我想不会超过“五级”,但陈毅坐椅还是微微晃了一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三章 元帅自责(一)
山野南征,先尝一个甜头,又连吞两个苦果。

  淮阴失守,华东战局大有风云突变之势,苏中战役带来的喜气全被冲跑。一番搏杀之后,“淮南、淮北解放区已被国民党军侵入,华中野战军主力被压缩于苏北一隅,鲁南局面尚未打开,战争正向着解放区纵深发展。由于两淮相继失守,个别战斗失利,部队内部产生了一些埋怨情绪。”这是第三野战军战史中的一段话。

  山野说有怨气,怨气最大莫过于八师,八师在泗城之战中遭重创,损兵折将前所未有。只要能看到记述这场战事的版本,都会提到八师上下的情绪不小,怨谁啊?不外乎是怨天,怨地,怨上级指挥无方,怨友邻协同无力。渔沟一战,八师打得不够章法,想来也是在情理之中。

  在这样一个困顿时期。八师首长收到陈毅的一封来信,全师将士的心情为之一振。这封信非常有名,如果你是一个军史的发烧友,那这样史料是值得眼睛一亮的。即使你只是想摆摆龙门阵,那么也要有史实的依据。人云亦云,道听途说,那是忽悠自己了。

  人民解放军中有许多著名战将,有许多善战劲旅。其中许多成了小说或影视剧的创作元素。看电视,读小说,给自己上堂爱国主义的教育课,这很好。但艺术是个美学范畴,拿来和历史攀亲,按图索骥,对号入座,那免不了谬误大矣。尤如《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三国时期有两个的丞相,名气都很大,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曹孟德。你说哪个更有本事。要我说,诸葛亮怎能和曹操比呢。无论政治上,军事上,文学上,曹操都是一流的。对诸葛亮我也很崇敬,但说诸葛亮是二流军事家,那也是抬举了孔明,即便他能借得到东风。可你读《三国演义》,那曹操就成了千人骂万人啐的奸相了。

  在这一封信中,我们可以解读出许许多多的信息。比如第一句称呼,“何、丁、王、刘诸同志”,难道不让你惊叹,一支万余人的军队,仅四个“大校”,精干如此。这不敢说空前,只怕也是绝后了。

  陈毅谈到八师要发挥特长,一支军队有特长,就像一个人一样,有他的优点长处。知“军”善任,也是将帅的用兵之道。在以后的战争中,三纵无论阻击还是野战都有很好的战绩。孟良崮战役、睢杞战役三纵都打阻击;淮海战役中突击双堆集、陈官庄,三纵都是野战。但这支部队最拿手的还是攻城,可以说,大凡要攻城,不管从结果来看三纵是否能拔得头筹,但陈粟首先都想到用三纵,打济南确实上让胶东部队占了上风,但不要忘记,按照原先部署,主攻还是三纵。

  陈毅把八师列为“头等兵团”。这说明当时对部队是有战力评估的。陈毅同时还认为“八师纪律为各军之冠”,这些都是表明八师在山野中的地位。有“上马”,必然就有“中马”、“下马”。有纪律严明的部队,当然也有军纪稍逊的部队。有一本战史著作是这样说的,陈毅在给中央电文中提到有的部队战斗力不强,有的部队纪律有问题。当时山野的四支部队,要说弱一些,我想应是七师。以后七师整编为七纵时有较大调整,原先的3个旅只保留下十九旅,二十旅调给王必成部,而华中五旅划归七纵建制,这样七纵也有两个甲等旅了。二十一旅“不知所终”,很可能拆散,填补上来的是山东部队。七纵一直留在内线作战,淮海战役中,突击双堆集是立下汗马功劳的,这两个旅,直到今天也还在中国陆军集团军的序列中。

第十四章 元帅自责(二)
泗城失利后,八师首长尤其是何、丁两位军政主官,心中也是“惶惶然”的。军中无戏言,军令如山倒,这都是人们熟知的话。古人立下军令状,那是要用脑袋来担保的。虽然那是老黄历,人民军队为人民、为共产党打天下,“打胜了,开庆功会!打死了,开追悼会!”还有呢,“打败了,开斗争会!”陈毅言之凿凿。赏罚分明,这也是治军原则。前面说了,两淮保卫战后,宋时轮离开山野,一说是宋主动请辞的,也有一说是陈毅提议的。总之到二级军区任副职,这也是为他的过失承担了责任。

  说八师首长心中有“惶然”,主要是心中有愧,有负陈老总重托。虽然陈毅是新四军军长,到山东后,不仅没有“亲疏“之别,而且对八师是格外器重。八师的确是很强,但所有部队也不会承认自己“弱”,想打头阵是部队首长普遍期盼的。和人一样,你有能力,还有个重用的问题,老坐”冷板凳“,这身功夫也就废了。学生没考好,也丢老师脸面,八师首长多少怀有这样的心情吧。

  其实,信中的内容,八师首长是早已知道的。从现有的一些史料上看,丁秋生带参谋处副主任石一宸,曾前往临沂大许庄山野司令部,向陈毅汇报工作时并请求处分。在这次谈话中,陈毅就和谈到了信上所述的内容。这件事在何以祥*中有记载,政委丁秋生也谈到过,在战史纪实类书中也有描述。石一宸的*中虽然没有提及,但还是说到战后陈毅来八师的事,陈毅给部队作了报告,报告内容与信差不多。既然是这样,但老总为什么还要再写一封信呢?

  内战之初,华东我军总兵力在各战区名列名矛,但在作战部署上,却是兵分三处,各自为战。以主力来说,山野是最大一支,华中有粟裕是一支,山东军区也有很强的主力部队。山野南下后,内线压力增大。毛泽东为此十分忧虑,山东解放区毕竟太重要了。山野战泗县“失手”,有传言陈毅打仗不行。所以当华东局首府临沂又面临重兵威胁时,有中央准备在华东“换帅”的说法。毛泽东在来电中说:“我们准备派徐向前同志来鲁,负责鲁南前线之责……而你负统筹各个前线之责……”。从电文中看,一点也没有要陈毅“下马”意思,但谁人不知徐向前是何等样人,那可是当过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陈毅的座椅微微在晃,一切要看今后华东战局发展的态势。

  是时,陈毅颇有“内外交困”之势。不仅外线作战连连失手,陈毅在信中还说到,“内线亦未歼敌,而且丧失五个城”。局势非常严峻,军心不稳。士卒有情绪,可以安抚。但将领也有情绪,差不多是“节度使”都有想法了,那就要看主帅是否有驾驭全局的政治智慧了。陈毅要向三军表明自己的态度,要有承担失败责任的勇气,还要有屡败屡战坚强决心。所以我觉得这封信,其实也是一个政治文件,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1946年10月4日,陈毅给八师领导写了这封信,信中既有对这支劲旅的抚慰,也有对自己的反省,同时也明示了一下步的作战方针。陈毅是个充满豪情的人,虽然出师不利,他坚信有生力量的此长彼消,才是决胜之道。开战以来,据战史记载,华东我军“共歼灭国民党军7个整旅,毙伤国民党军8万余人。”而我军却没有损失一个整团,打碎了一些“坛坛罐罐”,丢掉了一些地盘,但有生力量没有削弱,战斗经验却在战争中成长,这就是陈毅自信能笑到最后的“基础”。陈毅坚持苏北仍是下一步角斗的战场,差不多整个10月中,八师一边休整,一边练兵,但始终在苏北徊徘待命。

  想来陈毅也是不会料到的,也就是陈毅给八师去信的同一天,共产党延安大本营里,毛泽东手中也拿着一封电文。当然,结果是清楚的,华东战场不能没有陈毅。如果说陈毅的主帅地位得到了巩固,也可以说是因为粟裕将军不久坐上了副帅“座椅”。 。 想看书来

第十五章 元帅自责(三)
附一:

  何、丁、王、刘诸同志:

  此次两次到南边分局筹划行动,东冬两日始归前指,颇感疲困。昨宋参谋长回部言到八师情形,如你们备战积极,前丁政委来许大庄言及你们打通思想等经过,甚好!甚好!颇引为慰。现我来七师小住一日,本似来八师一行,现因要回去与华野会晤,以便迅速行动,则到八师之行,只好俟诸后日,甚以为歉。

  此次南行决定行动,并得中央批准,即集中华野、山野两部,避开桂系,突击中央系;辟开两淮,突击淮北,巩固苏鲁;辟开敌正面,突击敌后及其弱点;先掌握陇海路,巩固自己的根本,然后渡河出击。这是胜利的打算。当我军北移沐、宿之间,使战局已变于我有利的地位。假令敌早几天一部占领沐阳、宿迁,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