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职场人士:好员工一定要学习孝经-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家后,何钟贞忍着痛,将肉烹煮了给母亲吃,并对母亲撒谎是自己摘了玉米从街上去换回的猪肉。也许是孝心感动了上天,吃完肉后没多久,母亲的病竟然痊愈了。何钟贞“割肉救母”的事迹也在当地传为佳话。为纪念何忠贞,衣锦还乡的堂弟便为堂哥立了一座孝子碑。
  割肉救母的孝行,感动了一个儿子拳拳之心,激励更多的儿孙对自己的亲人更加孝顺。
  

为人民服务—事君章第十七(1)
经文释译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①思尽忠,退②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③,故上下能相亲也。
  【注释】
  ①进:进见于君。指在朝中为官。
  ②退:隐退而呆在家。
  ③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国君有美意善事,则就要顺而承之,唯恐不及;君有未善之处,则纠正补救进而使其成为完善,唯恐彰著。匡,纠正。
  【译文】
  孔子说:“凡是德高望重的君子,他事奉长官,有特别的优点。进前见君,他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计划方略,全盘贡献,必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既见而退了下来,他就检讨他的工作,是否有没有尽到责任?他的言行,是否有过失?必殚思竭虑地来弥补他的过错。至于长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在事前就鼓励奖助;事情进行时,就悦意服从。如果长官有了未善之处,在事前预为匡正;既成事实,就想办法补救。总之为部属的事奉长官,以能陈善闭邪,防患未然,乃为上策。若用犯颜谏诤,尽命守死为忠,不若防微杜渐于未然之为有益。为人属下的,如能照这样做,长官自然洞察忠诚,以义待下,所谓君臣同德,上下一气,犹如元首和四肢百骸一体,君享其安乐,臣获得尊荣,上下便自能相亲相爱了。
  《诗》云:“心乎爱矣①,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注释】
  ①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引自《诗经·小雅·隰桑》篇。内心敬爱他,何不告诉他;心里永远记着敬爱君王的真诚,哪有一天会忘记呢?遐不,何不。谓,告诉。
  【译文】
  《诗经·小雅·隰桑》篇说:“只要为臣的一心爱君,虽地处边陲,还能说不远。由于他的爱发自心中,爱藏于中,故没有一天遗忘,虽远亦常在念。”
  解读运用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经言札记】
  作为臣子的尽管远处异地,但事君尽忠一刻都不曾忘怀。君臣到了这种程度,可谓同心同德,上下一心,社会还能治理不好吗?国家还能不太平吗?孝亲到了事君的阶段,这正是青年有为之时。青年人如果能按照孔子所提出的方法去实行,那么,不但爱敬之心尽于父母,而且治国平天下的责任,都能够担在身上了。
  【故事演绎】
  花木兰代父从军
  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日渐强大,他们经常侵扰中原地区,抢劫财物。北魏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加强北部边境的驻防。
  花木兰,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随父亲读书写字,平日里料理家务。她还非常喜欢骑马射箭,从小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发下来了征兵的通知,木兰父亲的名字在被征的行列。但父亲年纪大了,又怎么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很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战场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战士们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没有掉队过;夜晚宿营,她衣不解甲;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锋陷阵。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战友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木兰军功卓著,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木兰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侍奉爹娘。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为人民服务—事君章第十七(2)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郊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然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这段感人的代父从军故事很快就传开了,都佩服木兰的勇敢和有一颗炙热的孝女之心。
  刘伯承为母分忧
  刘伯承(1892~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现代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小时候刘伯承家境贫寒,由于过度劳累和生活的贫困折磨,父亲身患肺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为了给父亲买口棺材,刘伯承借了四十吊钱的高利贷,这样使本来就十分贫困的家境又雪上加霜。
  父亲去世以后,年仅15岁的刘伯承就和母亲一起承担起全家7口人的生活重担,并且成为了全家的主事人。他事事为母分忧,自己能做的事情从来不会让母亲去做,家里的大事小事、里里外外全靠他去张罗。
  虽然一家人勉强度日,但刘伯承把家人生活安排得有条有序,家人也和气安乐。他每天天刚放亮起床,日落之后才回家,精心地侍弄家里的那几亩薄田。虽然每天起五更爬半夜地出力流汗,付出超常的劳动,却终因土地贫瘠,一年下来也就只收四五担毛谷,除了还债剩下的就没有多少了。家人时常只能靠吃糠咽菜勉强度日。母亲为此长吁短叹,刘伯承就经常安慰母亲说:“我们家里虽然现在很困难,但只要勤奋,就会生活越来越好。”母亲说:“这谈何容易啊,我是心疼你呀孩子。你看你这么小,家里的担子都压在你的身上,母亲心里不好受啊!”伯承笑呵呵地说:“母亲您放心吧,您别看我年纪小,可我身子骨从小锻炼得结结实实,有使不完的劲。”母亲知道这是儿子在为自己树立生活信心,多么懂事的孩子。母亲寻思怎么也不能把他拖累在家里,这样就更对不起他死去的父亲了。于是,她就对伯承说:“你父亲常讲,好男儿志在四方,你不要一辈子待在这里忙活了,应当到外边的世界去闯一闯。若要想干出点名堂来,千万不能把读书放下,没有文化到什么地方也吃不开。”伯承听了母亲的话,心里很感动,家里的生活如此困难,母亲也不让我长久地留在家里,减轻她的负担,而是督促自己多学习知识,到外边去发展,母亲是多么伟大啊。在刘伯承的心目中对母亲的爱和孝更深了。
  打这以后,他劳动更积极了,每天除了种好家里的几亩田外,还见缝插针到有钱的人家里打短工,挣几个铜板或为家里换几升米回来,这样也就能改善一下伙食。可一到农闲时,他就特别着急,因为这个时候,谁家也不雇短工,他就把眼光投到别的地方,寻找挣钱的门路。当他听说御河沟煤厂用人挑煤时,他心里非常高兴,回家就与母亲说,可母亲说什么也不同意:“孩子呀,你不要去干那个活,御河煤厂离咱家二十多里路,这一去一回就得五十里路,还要挑一天的煤,你受得了吗?压伤了身体可是一辈子的事。”伯承一听母亲不同意,知道是为自己好,可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挣钱的机会,放过的话就少了个机会,家人的生活改善就会更难。于是,他向母亲表态自己会多加注意的。母亲无奈,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事君章第十七(3)
刘伯承为了多挑几趟,天还没怎么亮就起床,可晚上一回到家里,肩膀就磨破了一层皮,疼得钻心,两条腿就如同灌了铅,每走一步都很费劲,腰酸背疼简直难以忍受,可他怕母亲看见难过,总是装着一身轻松的样子。
  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之际,立志拯救民于水火的刘伯承,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从军没多久就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在短短的10个月中,他学习了近代军事科学,熟读《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古代兵书。1912年底毕业后先后任司务长、排长、连长,后一直过着军旅生活,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在1921年驻防奉节时,为了孝敬母亲,他还把母亲和妻子从开县老家接到奉节同住一段时间……
  刘伯承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不言而喻。正是因为在家的时候孝顺父母,分担家务为母解愁,后来,刘伯承成为军事将领、国家官员的时候,他也一心为国家、为人民竭尽所能地付出一切。
  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经言札记】
  事奉长官,进见君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思虑以尽其忠诚之心。退下来后,就审视自己的职责,是否有未尽到的责任?言行是否有了过失?长官也就会做到亲善下属。这也是儒家理学对孝的另外一种解释,正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故事演绎】
  望云思亲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太原人,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他为官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他曾在一年中处理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案件中涉及到一万七千人。狄仁杰当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
  武则天非常赏识他的才干与人品,两次任命他为宰相,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他的形象不仅在政治舞台上被树为楷模,在家庭生活中,他更是一位孝子。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而此时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时候他离开的话,就无法再侍候母亲。因此,同僚的心中非常痛苦。狄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
  有一天,他出外巡视,途中经过太行山,望着天上的白云,不由得思念起家乡的父母来。他对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那白云之下。”说着,他伤感的眼泪流了出来。直到天上的白云散去,他才离去。
  自古忠孝难两全。然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忠”往往是“孝”的一种升华。舍小家为大家,这无疑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父忠子孝
  王纲,字性常,明朝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他文武仝才,擅长鉴别和占卜。和宰相刘伯温关系很好,刘伯温把他举荐给朱元璋。他70岁的时候,牙齿还没掉,面色如少年。于是,被朱元璋任命为兵部郎中。
  有一次,广东潮州少数民族造反起义,朝廷任命王纲为广东参议,去平乱安民。他带着儿子彦达一同前往。平定潮州之乱后的返程途中,遇到海寇曹真,曹真先请王纲当他的统帅。王纲拒绝,反劝曹真归顺朝廷。曹真不听,王纲就怒骂不休。多次劝说无效,曹真就把王纲杀了。王纲死后,只剩下16岁的彦达。彦达也大骂海盗并求死。当海盗的刀正要砍向他时,曹真感慨道:“父忠子孝,杀了不祥。”于是,彦达待以用羊皮包着王纲的尸体回了家。
  忠君之人未必会从统治者那里得到他应有的待遇,然而至少他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他永远都会为自己的这种行为自豪,同时也永远会得到百姓真心的敬爱!
  抱痛染衣
  陶季直,南北朝时期丹阳秣陵(今江苏省)人,祖父是广州刺史陶愍祖。父亲是中散大夫陶景仁。陶季直小时候就很聪明,祖父非常喜欢他。
  有一天,祖父把一些银子放在桌子上,让孙子们各享一份。大家都拿了,唯独陶季直没有动。祖父问他为什么不拿,他说:“祖父赏赐东西,应该先给父亲和伯伯,轮不到我们做孙子的,所以,我不能拿。”祖父听后,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小孩说的话。一年后,陶季直的母亲去世了。小季直十分地伤心。母亲生前,曾在外面染有衣物,母亲去世后,家人想办法把这些衣物拿了回来。小季直整天抱着这些衣物痛哭流涕,让周围的人听了都跟着伤感。长大后,他努力读书。先后做过县令、太守和太中大夫。他两袖清风、为百姓谋福利,去世时家里什么财物都没有,空空如也。
  陶季直以事母之心事君,自然会毫无偏私,两袖清风,一心为民。这就是他对“孝”的最佳诠释。
  朱德对母亲的报答—尽忠于人民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与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同时指挥过国、共军队的军事统帅。
  朱德的母亲生朱德的前一天还在田地里干活,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