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后主带着文武百官来到曹彬军门前请罪投降,曹彬非常有礼貌的接待了他,南唐平定。
李后主此人做皇帝是渣级,但是做词人却是骨灰级,算是宋词史上第一位大师。其在兵败之前的作品多以描写宫廷内的富丽生活、江南的美好景致及其个人的风花雪月为题,以细腻浮华著称,是后代声乐坊内的主打歌,代表作有《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菩萨蛮》(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等等。兵败后被软禁,转而描写其凄苦惆怅的心情,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峰,代表作有《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浪淘沙令》(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等。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花间派”虽然词句华丽,但却空洞无物,算是创造了宋词的骨架,而没有魂魄。而到李煜,词才开始进入意境,华丽的骨肉被赋予了深邃的灵魂,开启了光照千秋的宋词文学。所以,虽然李后主为人浮华,不勤政事,完全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同样不容抹杀。
至此,大宋从占据中原出发,而湖南各割据政权、四川的后蜀、广东的南汉、江南的南唐都已相继平定,西北领主折氏、李氏内附,福建的吴越国王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等人势力微弱,一直归附于宋,后来太宗朝正式纳土,现在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北汉了。
北汉:最难啃的硬骨头
北汉:最难啃的硬骨头
原后汉并州刺史刘崇建立的北汉国,其实是五代十国中国力相对最贫弱的一个,只占据今山西的中北部十一个州。但并州是春秋时晋国的故地,有黄河、汾河、太行山相拱卫,号称“表里山河”,易守难攻,北面是蒙古草原,容易补充战马。北汉又寄在辽帝国的卵翼之下,辽帝国将其作为与中原汉族政权的战略缓冲,百般庇护,北汉本身也确实足够顽强,故而周世宗、宋太祖都未能轻松攻克。
周世宗虽在高平之战中大胜,但是由于史彦超轻敌冒进,会攻太原功亏一篑,宋太祖在他17年在位期间,曾两次进伐北汉均未果。
第一次在开宝元年(西元968年),北汉主刘承钧死,因为继位问题发生一些内乱,宋太祖认为有机可乘,遂在攻灭后蜀之后立即遣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率军攻打北汉,但事先缺乏充分准备,只是一次试探性进攻。虽然李继勋取得一些作战顺利,一度兵临太原城下,但是紧接着辽援军赶到,宋太祖认为和辽军开战的时机尚不成熟,下诏退兵。
第二次就在开宝二年,北汉又发内乱,国主刘继恩被杀,其弟刘继元继位。宋太祖又认为有机可乘,仍以昭义军节度使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侍卫步军指挥使党进副之,宣徽南院使曹彬为都监,棣州防御使何继筠为石岭关部署,建雄军节度使赵赞为汾州路部署,以伐北汉。另遣彰德军节度使韩仲赟为北面都部署,彰义军节度使郭延义副之,以防辽军来援。宋军进展顺利,李继勋大败北汉军,合围太原城,宋太祖亲临城下督战。宋军筑起长连城围定太原城,日夜攻打,后又决汾河灌城,但北汉据城死守,几十日不下。另一方面,何继筠、韩仲赟等将也击败辽帝国援军,但是辽军此时采取了正确的救援战略:围魏救赵,遣大军突入宋境,宋军久围太原不下,只得班师。
宋太祖在开宝初年两次*北汉,当时南汉和南唐都还没有平定,按照王朴的《平边策》提出的“先南后北”战略,不应该急于进伐。而这两次北伐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所以都在前期进展顺利的情况下不了了之。但宋太祖也做好了长远打算,将北汉境内的居民尽量内迁,坚壁清野,又断绝北汉的商路,弄得北汉凋弊不堪,实力大损,为后来宋太宗攻灭北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惜平定南方后宋太祖还没来得及重新组织北伐就已驾崩,没能亲手翦灭北汉,殊为可惜。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杯酒释兵权:乱世终结的关键性步骤
杯酒释兵权:乱世终结的关键性步骤
正如前文所说,建隆元年,是宋朝正式建立的一年,可以作为五代结束的具体标志,但不是事实上的彻底终结,因为五代的很多问题都还遗留在宋朝体内,随时可以激发出来使宋朝成为第六代。
五代十国的很多君主都是通过篡位的方式登上皇位,当然也害怕自己做过的坏事在自己身上重演,都想方设法的防止,但是篡位之事却愈演愈烈,国祚一个比一个短。隋文帝总结汉、晋以来大臣专权的情况,认为“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权力太大,权臣一般都出自丞相或太尉(有时称大司马将军),于是废除三公九卿制,重新设计三省六部制,带来了隋唐盛世。然而五代以来的殿前司都点检职务却和太尉职务大同小异,很容易掌握军权,周世宗驾崩前就害怕时任殿帅张永德会对继位的幼子不利,用亲信赵匡胤代替了张永德,结果还是被赵匡胤篡位,可见这个职务本身设置得就有问题。新建立的宋王朝必须对官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革除隋唐以来三百余年的积弊,走进下一个新时代。
宋太祖和赵普首先改革了宰相制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行政长官,同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副之,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和副总理。但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都分别由二至三人同时担任,有效的分割了权力,避免了*。更重要的是军权,以往国家军权掌握在太尉(大司马将军)一人手中,很容易形成专权。宋朝以枢密院负责军事,与中书门下省平级,长官是由朝廷任命的知枢密院事,并有同知枢密院事、签署枢密院事等副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主席和副主席,与中书门下的宰执平级,分别称东西两府宰相。一般习惯上称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和枢密院长官为执政,合称“宰执”。皇帝本人和这七八位宰执就组成国家最高领导班子,相当于现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皇帝和宰执权力都很大,但又都不能形成个人*,既避免了专权,又尽量避免了个人决策的错误,所以这种合理的政权组织体系设计就一直沿用下来。至于前代的太尉、中书令、尚书令、枢密使、节度使这些很经典的官名也作为虚衔和赠号保留下来。各位宰相名义上是平等的,但事实上总有一个人的资历、名望要略高,这位便是首相。后来又有一些官制改革将同平章事改称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太宰少宰,其中的左相(太宰)便明确为首相。这种名称上的变化虽明确了宰相的顺序,但始终没有设置汉、晋独尊的丞相,直到南宋中后期“平章军国事”职务的出现,不过那时候宋朝也即将结束了。
而隋唐六部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也得到了改善,宋朝又设置了三司、审官院、司农寺等机构分担了六部的大部分权力。六部在宋朝实际上权力并不大,尚书、侍郎也主要作为代表官员级别的虚衔。但后来明朝又恢复了六部的大权,尤其是吏部、兵部尚书权位之高,未必不如内阁宰相,这其中有利有弊,不易说清。现代国家多从明制,直接以部长(尚书)为阁员,但也有少数保留宋制,比如泰国就以枢密使而不是国防部长作为最高军事长官。至于我国现代的组织结构设计,我个人觉得兼收了宋制和明制的优点。不过组织结构的改变可以通过人为的设计,而要收拢开国功臣的军权就要相对困难一些。
建隆二年,宋太祖曾召赵普问对:“为何这几十年来,帝王换了八个姓氏,战争不息,生灵涂炭,我想息天下之兵,让百姓休息,你觉得如何?”赵普答道:“您能这么想,实乃天地人神之福,但是息兵是不现实的,关键问题在于方镇太强,君权太弱,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削夺他们的权力,收掉他们的精兵、管制军队的钱粮,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还没说完,太祖就打断他说:“我知道了,你不要说了。”后来赵普多次进言要求太祖削夺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军权,改授闲职。太祖可能是念及故情,也可能是觉得这几个人暂时还离不开,一直没有答应。但是赵普一有空就把这事儿拿来说,有一天太祖实在不耐烦了道:“这几个都是我的老兄弟,必然不会背叛我!”赵普答道:“他们几个都不是帝王之才,我也不担心他们反叛,我是担心他们的部下贪图拥立之功,将他们强行推上皇位啊!”
宋太祖猛然省悟,于是召来石守信等人宴饮。酒酣耳热之际,宋太祖忽然叹道:“我能有今天,全靠你们几位出力,你们对我的大恩无穷无尽啊!但是天子也不好玩,不如当个节度使。”大家忙问何故,太祖又道:“这不难理解,谁不想得到我这个位置?”石守信等人连忙顿首道:“今天下已定,我们绝对没有反叛之心!”宋太祖道:“你们虽然没有反心,但是你们的部下若贪图富贵,会将你们强行推上帝位的。”石守信等连忙哭请太祖指一条生路,太祖答道:“人生苦短,你们不如散去军权,而多积钱财,让子孙无忧,尽情享受。我与你们结为世代婚姻,互不猜忌。”众人叩首以谢,第二天纷纷称病请辞。
不久,宋廷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归德军节度使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忠武军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军节度使,侍卫亲军都虞侯、镇安军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军节度使。此前韩令坤、慕容延钊确实年老多病,已经辞职。这样,陈桥兵变中拥立宋太祖登上帝位的这些老军头便都辞去实职,交出军权,不再威胁皇位。这便是历史上被称为“杯酒释兵权”的美谈。试想如果宋太祖不是以这种温馨的方式取掉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而是猜忌陷害,那么石敬瑭、郭威就是榜样,而如果不削夺他们的兵权,那么朱友贞、李从珂还有他自己就是榜样。所以宋太祖以这样的方式,巧妙的走出了这个两难的选择,迈出了结束五代之殇的关键性一步。
当然,宋太祖能够做到这一点既是由于他天性仁厚,同时又有很多背景因素。一方面石守信这些人都是当初“义社十兄弟”成员,确实是他的好兄弟,所以才能推心置腹,不然难免还是要猜忌;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已经逐渐走出了门阀贵族时代,封建领主制的残余已经很少。石守信这些人虽然兵权很大,但毕竟只是宋廷的官员而不是封建领主,如果是类似于同时代欧洲的封建领主,军队、国土和人民都是私有财产,则绝对不可能交出来。
当然,以上这个故事可能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但这并不是本书现在要说的主要问题,我们要说的是另外一个问题:现代人认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建立文官掌兵制度,废黜了汉民族的“尚武”精神,导致了后来宋明的“文弱”,甚至有人将鸦片战争和日本入侵都归咎于宋太祖。
真的是这样吗?善良的人民似乎很容易相信。
我们且先不说如果没有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宋朝作为第六代对“尚武”的民族到底有什么“好处”,就只说说宋朝到底有没有损坏“尚武”精神。
首先要指正一点的是:宋太祖并没有建立文官掌兵的制度,那还要等到宋太宗,杯酒释兵权只是削夺了几位老将的军权,转交给几位更年轻的武将,这和周世宗让赵匡胤取代张永德是一个道理。而郭进、潘美、曹彬等年轻武将也都成长起来,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有人说宋朝是武将篡位建立的朝代,所以皇帝始终猜忌打压武将,造成尚武精神的流失。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由于合理的制度结构,宋朝的君臣关系最为稳固。皇帝最信任武将世家,只要某位武将的子孙确实具有才干,皇帝都能重用,而不必担心这个家族在军中形成势力,故而宋朝的将门世家为历朝之最。著名的有石守信、石保吉父子,曹彬、曹玮父子,李处耘、李继隆父子,杨业、杨延昭父子,种谔、种师道叔侄,刘延庆、刘光世父子,岳飞、岳云父子,吴玠家族、孟珙家族等等,很多后人都是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立下了更胜父辈的卓越战功。
而宋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