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反思:中国人成才的障碍-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4年,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对4000多名非英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个调查显示,19%的学生“几乎全部”时间花在英语学习上,56%的学生“大部分”时间花在英语学习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大学生这样花如此大的代价学无使用价值的应试英语,而在英语学习上所花费的无用功无疑加大了中国青年人在成功方面的时间成本。
  忽视隐性知识的教育
  以往我们对知识的传统界定是,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而经验只是知识的初级形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人们对知识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并对知识的概念作出新的界定,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知识可分为四大类:其一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属于描述事实方面的知识;其二是有关“为什么”的知识,属于探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基本原理方面的知识;其三是有关“如何做”的知识,属于操作、实验、技能方面的知识;其四是有关“源于何处”的知识,属于寻找信息和知识源头的知识。前两类知识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教育内容,而后两类知识则是我们的教育始终缺乏的教育内容。
  如今对知识的这种新的划分,与以往对知识的传统界定有了根本性的差异,知识的范围被大大拓展,不仅包括那些能够言传的显性知识,如事实、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等,而且还包括那些只能意会的隐性知识,如经验、技术、技巧、能力等。当我们把未系统化的经验类知识也划入到知识范畴之内时,知识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认知范畴,而是扩展到了应用范畴。
  知识概念的扩大与更新,意味着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扩展与更新。当知识仅仅属于认知范畴时,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以便有效地吸收、积累知识;而当知识的概念拓展至应用范畴时,教育的内容除了原理性知识和系统化的学科知识,还要包括技术、能力以及直接经验等实践性的知识和能力。
  传统的知识观限定了我们对知识的认识,也限定了我们对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以及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科技实验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即使在大学也很少,更不用说中小学。相比较,美国的中小学就已开设大量贴近生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园艺、电脑、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学生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职业、行业与谋生,并使他们从中积累和发展了隐性知识。

3从隐性知识看知识结构缺陷(3)
人们所拥有的知识不仅包括那些通过言语、文字或者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还有那些不能符号化的经验知识。这种知识就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有形的被符号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是无形的被内化的知识。显性知识的特征是:确定性、理性、可言说、可陈述、公共性、普适性、清晰、文化性、理论性、逻辑推理、意识性。隐性知识的特征是:不确定性、超理性、不可言说、难以陈述、个人性、情景性、模糊、文化通用、实践性、直觉顿悟、无意识性。
  显性知识构成了人们在认知风格和认知特质上的共性,而隐性知识则使个体得以个人的方式来理解、洞察、体会、感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隐性知识主要来源于特定的经验,体现了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个人化的判断和感知。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主动参与也可以通过被动灌输的形式获得,但隐性知识只能通过主动参与的实践性活动,即通过切身体验而获得。
  隐性知识因高度个人化而难以形式化,从而不易于交流给其他人。因此,我们头脑中的内含量总是多于我们的表达量。隐性知识中不仅包含一些非正式的、难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技能或技巧,而且还隐含着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和个人化的观察视角,正是这些隐含的深层内容使隐性知识具有重要的认知意义。
  隐性知识的运作犹如结网一样,在无意识中、逐渐地将原本无关联的知识、经验连接在一起。不仅如此,显性知识的接收、理解、记忆、整理、深化等效果也依靠隐性知识的运作。由此,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所构成的影响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差,还因隐性知识的缺乏而影响了显性知识的吸收和组合,从而直接影响了认知活动的水平。
  我国以往的学校教育限于传统知识观的制约,往往缺乏实践性、动手性、高参与性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把智力培养局限在学校课堂上回答问题,而不是在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由此,造成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个人化的隐性知识,这不仅构成了以缺乏动手能力、缺乏实践经验而显示出来的知识结构的缺陷,而且还构成了以缺乏连接知识的触点、缺乏组合知识的素材而显示出来的思维结构的缺陷。
  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内化过程,即客观化的知识进入个人意识的过程。来自学校的教育内容对于个体来说,不仅仅是外在的客观知识被内化为带有主观色彩的个人化的知识,而且构成了作为思维基础的知识结构。既定的知识结构在制约了知识接收的数量、质量、深度、新颖度的同时,也制约了思维的水平,并制约了今后知识生长的可能性。
  知识结构的生成性或再生力,是指构成知识结构的知识元素具有知识再生产的能力,即知识的增值能力,其含义是,知识元素具有广度的拓展性与深度的延伸性,不仅易于产生知识量的增加,而且易于形成知识质的飞跃,即再生能力强的知识结构对知识的增生、组合、转换等程序均有较高的促进效率。
  知识结构的增值过程是,接收某项知识后,个体能由此派生出新的知识,而知识结构的再生能力强则不仅意味着派生出的知识有较大的量和较多的种类,而且意味着派生的途径多样化。譬如,可以由新旧知识的结合派生,也可以由旧知识的组合而派生,可以呈前后序列化的串联式派生,也可以呈左右并列化的并联式派生。无限增值性是知识的一大突出特点,而良好的知识结构则必须具有促使知识增值的功能。
  单纯的书本知识即显性知识的学习,是一种通过文字符号间接获取知识的形式,其缺点是,由于知识的学习脱离知识的应用,且间接习得的知识因没有融入个体亲身经历的心理体验,故难以使知识经个体思维的参与而加工、升值,并且造成了学得快、忘得快的结果。
  构建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的根基是长期积淀下来的认知习惯与思维习惯,而个体的认知习惯与思维习惯则源自学校教育最基本的传统教学训练。当学校提供的教育仅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或间接经验的学习时,学生因看不到知识最初被生产、被发现的完整过程,看不到知识原创者的直觉与想象、观察与实验、反省与推理等全部的思维过程,因而只能学会占有知识、消费知识而不懂得如何生产知识。此外,这种间接形式的知识学习,使学生难以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活跃的想象力,从而具备必要的隐性知识。

3从隐性知识看知识结构缺陷(4)
教学活动的方式一般分为接受式与活动式,前者需要的是记忆及解释性理解;后者需要的是探究式理解。随着我国教改的不断推进,活动式教学已从无到有,但教学的主要形式仍是接受式。由于隐性知识深嵌于实践活动之中,只有通过行动中的体验才能学会和提高,所以缺乏活动式教学构成了学生隐性知识储备不足。另外,从动力角度看,如果学生们只能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必然会逐渐丧失对新奇事物的敏感和探究的兴趣,最终成为缺乏创造力的人。
  以往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是,知识就是力量,而力量是越大越好,所以知识的积累量就成为衡量知识水平的唯一标准。现在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已转变为,知识就是能力,而能力的高低是相对的,并有着类型的差别,所以衡量知识的标准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的积累数量让位于知识的积累质量、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各类知识的平衡搭配以及知识结构的再生力。
  在成功的过程中,隐性知识的作用远远大于显形知识,因为隐性知识具有对显性知识的潜在制约作用。由此,无论是培养能力还是开发创造力都要从隐性知识的获得入手,而隐性知识的积累、组合、转换都是以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为前提的。这意味着,隐性知识是与综合能力相辅相成的。
  现行学校教育由于只注重培养学生解答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所以只能发展学生的单项认知能力。而当时间、精力的分配向单项能力倾斜时,认知能力发展优异的代价则是其他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低下,这样必然导致个体发展的后劲不足。
  从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来看,在课程的学习成绩方面美国学生常常不是中国学生的对手,然而一旦进入搞研究性的课题,中国人往往既不如美国人机灵,也没有他们那么富于创造性。中国学生只擅长在现定范围里去寻找标准答案,一旦需要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结论时就会不知所措。这是隐性知识缺乏造成的必然结果,我们的学生正是因此而导致没有后劲。
  我国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表现为:显性知识有余,隐性知识不足;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知识不足。显性知识方面的优势使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与发达国家似乎难分上下,但终因隐性知识方面的劣势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处于明显落后状态。
  隐性知识的积累途径
  中央电视台曾经主办了一期节目,由中美两国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共同参与。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面对智慧、权力、真理、财富和美这五项选择,美国学生都选择了智慧和真理,中国学生则多选择财富和权力,没一个选择智慧和真理。当要求制定对非洲儿童的援助计划时,美国学生制定的计划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因为其中包括了很多社会生活细节,并作出了每项资助的具体预算。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只知道组织募捐和去非洲建立希望小学,至于募捐到的钱怎么使用就不知道了。
  比较的结果说明我国学生缺少一种智慧,即把一件事情完整做成功的智慧。隐性知识的积累途径是从头至尾地完成一项任务,因为经历一个完成任务的完整过程需要大量的隐性知识,而面对未知,我们多是利用已有的隐性知识来应对。
  中外学校教育的差异是,国外注重让学生做小事,并从做事的过程中培养相应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这种教育从书本知识来看,学生学到的东西是少而精,但真正掌握了,因为学得虽少但用得多,而会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掌握了的知识。相比之下,中国的学校教育不注重实践,认为会背出知识就是掌握了知识。学生尽管学得多,但学的知识不会用,只停留在背书本。知识只有通过使用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由此,中国学生往往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会做。
  隐性知识具有个人化和实践化两大特点,其中包含了大量个人亲身体会、独特感悟等等各种具有个人差异的个性化的经验与认识,是个人的独特经验与独特思维组合之后的产物。人们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显性知识是基本相同的,能否在生活实践中把事情做成功,主要取决于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的组合能力,而隐性知识的组合能力又取决于个体参与实践性活动的质与量。因此,个体只有参与大量的实践性活动,才有可能获得多种类型的个人体验,从而积累足够量的个人知识和生活体验。对于个人来说,任何经历都会产生导致个人知识变化的认识过程。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3从隐性知识看知识结构缺陷(5)
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必要信息,同时答案多解且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也无法从书本上的显性知识中找到解决的方法,这就需要依靠隐性知识。实际上,隐性知识是智力活动的隐性基础,具有实践定向、任务定向、行动定向的性质,是融入了个体特定生活场景中的特定心理体验,包括那些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体验。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悟性,是一种领会、把握、重组经验并高效利用经验的能力。
  隐性知识往往内含于实践性的技能中,是那些不能言传的、只能以实际操作的方式演示的知识。然而仅掌握了技术知识,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隐性知识。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