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吴山点点幽-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飘渺峰的四季(1)
与东山遥遥相望的西山,是太湖中最大的一个岛,占地面积平方公里,几乎就是一个香港本岛。飘渺峰位于西山南部中端,海拔337米,为太湖七十二峰中的最高峰。
  东山因淤积滩长,已与大陆相连而成半岛,主峰莫厘海拔米,雄峙于岛口,像威风懔懔的大将军驻守着东山的门户,渐次降低的丘山如长带曳地,贯通全岛。西山侧仍沉浸在湖水之中,西山大桥如一根飘带渡波而去,从岸边的渔洋山出发,经长沙、叶山至西山,使昔日幽闭水天,颇具神秘气息的西山,门户洞开。访飘渺峰也不再如过去因交通不便,只能望湖兴叹,愈觉如海上仙山虚无飘渺可望不可及了。
  但飘渺峰就是飘渺峰,如同它的名字一般,带着一点隐逸幽深,超凡脱俗的气息。它深藏在西山层峦深处,如九重莲花护卫着的中心,那灵秀挺拔而又娇艳无比的花蕊。
  记得首次探访飘渺峰是在一个冬日的中午。阴雨了多日,只在那天中午露了点阳光。我那天从绕城高速至太湖沿岸,穿过玉带般横跨湖面的长桥,进入西山。一路经林屋洞、包山寺、石公山……一直抵达飘渺峰下的飘渺村。
  先进村委会,办公室就在村口废弃的羊毛衫厂简陋小院里的有几间平房里。村干部们陆续来了,泡碧螺春茶待客,先谈了一下村子自然情况,想留中饭,我说时间宝贵,还是先上山吧。印首次上山,由一位村主任带路。穿过村子,这缥缈村仍然是东西山常见的古老的村庄,原本粉墙黛瓦的农居,现今都斑驳苍老,有些已摇摇欲坠,后院围墙大多坍塌,里面果树与杂草相伴。巷道是青石板路,走着走着就到村后,坡地渐渐上扬,种满了果树,大多是杨梅、枇杷、青梅,还有高而多姿的银杏树,果林之后就是上山的路了。
  人随山势升高,视野逐渐开阔,四周呈现美丽景像。消夏湾巨大而美妙的深弧,映掩在山坞绿丛之中的灰白色村庄,耸起的山脉那一道道长长的垂线,山脉之间幽深的山谷,渐次展现眼前。
  冬天,山坞里的果树仍是绿的。
  山并不陡峭,是缓缓上升的,令爬山的人很轻松就能越过一座座小山岭。村主任说,与国内外名山巨川比,这一大片山只能算小丘岭,尽管飘渺居太湖七十二峰之首,海拔也才330米而已。
  我观察四周,感觉众山均如馒头般深圆墩厚,飘渺峰隐在后面,像一笼小馒头中的一只大馒头,因山头与山头起伏不大,是逐渐升高的,所以当飘渺峰最终在山后出现时,也毫无峻拔高危之态,犹如一座巨大的三角形大帐,浑圆端庄,背衬灰蓝色的天空。
  一望无际的太湖环绕四周。于岸边湿地和水田之间升起这片连绵的群山,渐次升高,拱托起这座飘渺主峰,虽海拔只有300多米,已足够称得上波平如镜之太湖中傲视群峰的伟丈夫了。它毫不驽拔弓张,却怀抱宽阔,温润而敦厚,很像开口必定是一口绵软儒雅吴侬软语的忠厚长者。
  山体升到一定高度,植物便起了变化。除一些稀疏的马尾松,再上便是砂石岩崖为主了。
  途中一座小山包上有一堆黄石斜坡,面上颇平整,石崖旁刻“仙人台”三字,近旁几株新栽的小松树。传说古代樵夫上山砍柴在此遇仙人下棋,旁观一刻下山才知村里人事皆非,已过千年。这故事到处都有,感觉中那场所应在深山之中,四处险崖奇峰,古树垂荫,藤萝高挂才是,只有那种地方才说得上云台高筑,仙风飘逸啊,怎么会在这种低矮、浅露、荒脊的浅山之上也有仙人石呢?心中先存了不信,往下看,山坞与村庄历历在目,还有不远处的太湖。似乎鸡犬之声皆可相闻,离人间倒底还是近了一些。
  后来得知,这缥缈峰的仙人台,相传为四皓聚会弈棋之处。四皓即甪里先生、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因秦末曾隐居于陕西商山,又都白发皓首,被并称为:“商山四皓”。刘邦晚年宠幸戚妃,欲废吕后之子太子刘盈(汉惠帝),改立戚妃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采纳张良之计,遣太子刘盈亲执张良手书至商山,厚礼相邀,感动四皓如汉辅助太子。高祖见太子由此四人辅助,叹道:“羽翼已成,难动矣。”由此打消改立太子的意图。四皓助刘盈登基后,即辞官云游天下,最后在太湖之中的洞庭西山隐居。甪里先生姓周,隐居西山甪里,今尚有甪里先生读书处——甪庵遗址,村中周姓大户,即其后人。东园公隐居于西山凤凰山西南一里,即今东村。绮里季隐居于西山绮里,夏黄公隐居于西山黄公井,其旁居民多姓夏,俗称夏黄公后人。甪里、东村、绮里、黄公井,均因四皓分别隐居于其地而得名,至今尚留完整的古村。这四老隐居西山后不问世事,整日游山乐水,外面无人知其所终。说这缥缈山腰的仙人台,就是他们所留下的遗迹,倒也让人信服。 。 想看书来

飘渺峰的四季(2)
相传汉惠帝登基后,为感四皓之恩,虽不知其下落,让在商山脚下丹江之滨建四皓陵,“四皓古陵冲北斗”为旧时“商州八景”之一,当地官吏又分别在陕西商县与丹凤县建造四皓墓以便祭祀,却不知当年这四位老人却远在缥缈峰下太湖之畔优哉游哉,乐不思归了!
  这缥缈峰因为商山四皓隐逸于此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再往上仍在半途之中,右侧宽阔平坦的山地之上有座黄褐色小石屋,屋外是同样石砌的小山墙。远看这小石屋似乎就像砌在山边之上,头顶天,背靠深长的山脉。
  走近一探究竟。原来是座废弃的小庙,房门紧锁,久无人烟的样子。村主任说这里原先是座很有名的城隍庙,唐伯虎也曾来过,还题过字,只是全散失了。就近看这座小屋果然就砌在山脊的侧梁上,视野极好,临谷一侧的围墙半塌,冬天藤萝的枯纹仍印满了低矮石壁,石院无门,只剩一个门状石框,也自有一种原始质朴简陋的风格,和这山这天这谷融为一体,让人看了心里舒坦。
  在途经的一些山头,还有周围连绵的山脊之上,常可见圆锥形的高土墩,近处的不细看不会引起注意,但远处的在天底下剪影般突起,倒更明显是人工之作。这就是烽火墩或藏军墩,村主任说民间还有风水一说,是刘伯温的杰作。据说因为这里山势龙腾,王气十足,为帝皇所忌,于是刘伯温在其上挖冢埋铁,以断龙脉,以泄龙气。但史界更多认同这些土墩是吴越春秋时的征战遗迹。
  在登上飘渺峰巅最后一道石磴之前,头上磴口先露出两只狗的身子,衬在蓝色天幕之下,一黄一白,竖着两双尖尖的耳朵,朝下望着我们,并突然大吠了起来。身上和尾上的毛在山风中松软飘浮。在它们身后传来一声人的吆喝声,然后一位身着黄色马夹的护林员出现了,我们赶紧打招呼,两只狗见状立即解除警戒,先在护林员脚下绕行,又转头消失了。这时我们双脚也踏上了山顶。
  山顶较平坦空旷,耸着一座大铁塔,护林员就在铁塔下一间简易小屋里休息。山头连绵起伏,皆无树,黄砾石干土层上是一丛丛稀疏枯黄的灌木丛。
  冬天的山上,野生草木全是黄褐色的,象干枯的荒草滩,只要有一星火种,就会燃起火灾。山顶护林员的责任就是了望防火。
  在山头四处张望。山顶围圆不大,四面平缓下降,虽在七十二峰最高处,感觉却像处低矮小丘之上,因周遭山峦平缓起伏,落差不大。向下看,一道又一道山脉,之间是群坞,或宽或狭,都深长流畅。众山顶均无植被,如人之头面光光,脖颈以下部位始围以野树灌丛,愈往下行,直至坞内,则如华服绒装,草木愈葱茏,深长的坞内从底至外,就是果木的乐园了。
  虽然现在是冬天,但山下果林有很多树种是长绿的,呈现的是一种陈年的老绿。山坡上的灌丛枯黄了,但很多山地被辟成了茶园,红土一垄垄,绿苗一簇簇,有的地方整片山脉被农人改造成了茶园梯田,远看象将自然山林原本蓬松凌乱的绿发梳理成了规整的绿髻。
  在山巅宜放眼远望。天低水阔,四野平展,飘渺峰卓立群峰之上,如秀女临水,无数山峦波动开放如巨大的裙摆,回旋激荡直至漾入水中,那散开的花瓣形的裙边,便是山水相携合作的杰作,那里芦苇丛立,果林环绕农舍。
  视线移处,一幅天然湖山长卷也在缓缓延伸,拓展。
  你站在飘渺峰顶,也就站在了这幅天地合作的山水大盆景的最高处,肯定会有一种载沉载浮于一片氤氲之气中的奇妙感觉。
  “春天你再来啊!”群山用腹语对我说。
  会的,会的,我也无声地承诺。
  几个月后,在草木荣华的四月,当漫山传遍春消息的时候,我又爬上飘渺山顶。这次是熟门熟路,信步由缰,不象是在登山,而象是随心所欲的漫步踏青。山下果林一片新绿,山头灌木也正吐青,白的粉的蓝的各色野花,细细碎碎地盛开在山坡绿色草丛之中。
  半途,照例会在那座可爱的小石屋前伫足。那天,春阳下的石屋象穿了一件花衣的姑娘,明亮照人。开满紫色花朵的绿藤蔓爬遍了石墙的断垣残壁,我一看见就忍不住的奔了过去,里里外外,进进出出,满眼的花花绿绿,满心莫名其妙的欢天喜地。

飘渺峰的四季(3)
又一次觉得这座黄碣色的小石屋,高踞山梁,俯临大坞,面朝远湖,视线好到了极致。那天它蓝天碣石绿藤紫花,在阳光映照下的色彩和形状,都让人着迷。
  很快就抵山巅,原来的枯黄被一丝丝新绿取代。我已知山下有好几个大坞,其中好的有水月坞、天王坞、涵村坞、绮里坞等, 便想一一走遍。这次先去的是水月坞。
  伸向水月坞的两道山脉,由高向下垂落,一道山脉是原生态的,草木黄绿交杂,厚绒般铺向山底。另一道山脉则被辟成巨大的茶园,因刚开垦而裸露大片红色山地,像揭去皮毛尚在滴血的巨大创面。人们说等茶树长好,红土变色就好看了,可他们不知道,这片大山的天然价值也将从此消失。
  踏着山梁上仅淹没脚踝的灌丛往下走,我成了群山之上苍天之下一个活动的黑点。我喜欢看仍保留自然植被的那道山脉和群山的远影,长天无垠,山野自然,天光明亮温暖,大地与银湖相融合。一路左顾右盼,俯仰自如,独自跳跃着往下走。直到山路渐渐隐入树丛,林木升高。愈往下走,路愈深幽,林密藤绕,竹涌荆缠。这时便进入山谷幽邃的内庭,来到童话世界中才有的神秘深邃的山神之家了。
  悠长的山径就这样弯弯曲曲地甩进了坞底。两道山梁如长长的手臂伸展而下,到这里开始合拢,象要拥人入怀。通道狭长幽深,山溪在道侧细细鸣响。坞里满是杨梅和桔树,全清新肥壮,纤尘不染。尤其是那些杨梅树,枝干虬劲,形状优美,新叶纷披,亭亭如华盖,每棵都如树的雕塑,形态独特而又含义丰富。
  无人的翠绿山谷,生机盎然的果林,清风鸟鸣如水,柔软的泥土弹性十足,空气中混杂青草和花的芳香。
  我轻悄地经过,怕惊忧这亘古的静谧。
  水月坞得名于水月庵,这座古刹早已无存。在其遗址之上现遍植果树,绿意盎然。林中有数株古老的杨梅树,枝干如松如柏,枝叶如伞如盖,人入其间如进遮天蔽日之巨大绿屋,满地荫凉。
  在那片幽静的果林深处,这里竖两块石碑,那里半埋数件残片,有青石雕凿而成的柱基,也有断裂的石梁,带着精致的刻纹与泥土野草相伴,头上果树横枝殷殷垂顾,侧旁山泉细流无声。
  听说人们正在策划重建水月庵。不久,一座现代庙宇将取代眼前的一切。常常是这样,你走过一座寂静幽美的山坞,刚转身,它们就如海市蜃楼般在你身后消失。
  就像你的童年和青春,风一般流经你的手指,从此无踪可寻。你只能举起空空的手掌发呆。
  但我毕竟领略过飘渺峰水月坞如朝露般清新的春光,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刻的感受与感动,我为此感谢这片大地山川对我的厚爱。
  夏日的缥缈峰,漫山遍野成为植物纠缠成海的世界。请一位缥缈村民作导游,在山顶近旁石崖深草处寻找古老的石刻,现已掩没在深草中。我喜欢先上到空旷的山顶远望,然后再沿山间时隐时现的小路下到那些幽美的山坞去。这次在缥缈峰顶又就各条山脉的走向大致辨认了一下,便向通往绮里坞的方向去,也就一下子陷入了夏日最茂密的榛莽之中。
  先从缥缈峰巅下到另一座山头,沿途全是半人高的茅草和杂竹,头上骄阳直泻,四围草海汹涌,幸我早有准备,头戴遮阳帽(其实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