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胡适家事与情事-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隐满这个消息,照样每月寄家书、报平安,对家人说,将来  儿回来了,而我已去了,就把这张照片交给他,犹如见到我一样……此影可谓弥足珍贵(不过她转危为安,此后又活了五年)。后厅左侧为冯太夫人的卧室。
  “故居”楼上尚未开发利用。
  程法德先生说,“胡适故居”大门外原来是个有围墙的庭院,石板铺地,砌有花坛,植有兰草、天竺、腊梅等花草。胡适童年时,有人送他一棵竹子,栽在花坛。后来冯太夫人将它移植后面菜园里,到胡适留学归来时,竟萌发成一片竹林。可惜如今竹林找不到了,庭院被时光扫成空地,只剩青石板。我们一行人便在大门前空地上摄影留念。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上庄村,踏访胡适故居(3)
出了“胡适故居”,我被带引出上庄村,向曹家湾山地走去,参观坐落在将军降山的胡家祖坟。那里埋葬着胡适祖父胡奎熙暨祖母程氏、父亲胡传(铁花)暨母亲冯氏。胡适祖父享年52岁,跑出山村到上海川沙继续经营独资“胡万和”茶叶庄,在他手中发展到全盛时期,制茶兼销售,以致在汉口有了分店,还派生出酒坊;在上海大东门合股开办瑞馨泰茶叶庄。他因为儿子胡铁花官至三品,也被诰封奉政大夫、通议大夫。我们到了墓地,发现所谓“将军降山“,不过是丘林起伏的一块高阜而已,此处视野开阔,深秋季时染得大地色彩斑斓,地形颇似宝剑出匣,这倒附合这位甲午抗日勇士遗愿的。
  1928年,胡适请同乡建筑工程师程士范设计他祖父母、父母的墓园;又派他妻子江冬秀专程返绩溪,督建墓园。他请郑孝胥题写墓碑:“胡公奎熙及其妻程夫人之墓  胡公传及其继配冯夫人之墓”。程法德先生告诉说,这块墓碑在文革时被拆卸到水库工地,作水渠的过道石板。盛传近一百年的祖坟胡铁花棺椁里“无头尸”流言,此时终于爆发了盗墓窃取金头的荒唐剧(邻村几个村民所为)。哪来的“金头”、“银头”!县文化部门去收拾遗骸时,证实了有头颅骨。1987年,这座墓园作为“胡适故居”的一部分,被确定为县级文保单位后,终于得以修复。墓碑及墓顶的竖碑“锄月山房”(也郑书)取回来了,修复如旧。其它附属墓碑重制,胡适原撰的楹联,由同村的胡开文微墨庄第八代传人胡云书写:“群山逶迤,溪水漪涟,惟吾先人,永息如斯”;“两代祖茔,於今始就,惟成此功,吾妻冬秀”(胡适在这里表扬修墓劳苦功高的妻子江冬秀)。“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胡适把这两句《神童诗》也勒石于墓碑,据说是他青少年时代熟诵喜欢的;旁人看来,恰是他一生处世和心路的写照。
  周围观热闹的人逐渐散去,我等一行人在胡家祖坟流连一阵,开始返程。这时我发现有一个个子矮小的农民总是随着我,似乎想表示什么。我对程先生说了。程先生立刻用绩溪方言与那人交谈了几句。“是这样的,文楚先生,他想带你去看看一个人,那个人给邓小平寄去了司蒂克(手杖)。”
  “在本村吗?”我问。
  “他叫胡适生——这个名字不是很好记吗——就在上庄村,是胡氏本族人。他采雕了一对黄山手杖,寄给邓小平与卓琳。邓小平同志收下,中央还写来了回信。听说他过去是个富农成份,邓小平的政策一律摘帽,改革开放,他啊心里可感激哩!这件事村里还热闹了一阵哩!”程先生和那位农民交叉告诉我。
  走,这是新闻。
  我走进胡适生的庭院,二进楼房的天井里种有一丛天竺葵,结满小小的红果。堂前廊下,都是树根、竹根雕成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我一抬头,遥望岚雾缭绕、岗峦叠嶂的黄山,感叹说:“真是好地方,悠然见南山!”但是南山下,昔年岁月里还是贫困的。胡适生头上有顶“富农帽子”,其困境,更低于一般之下,用现代的话来说,是等外的另类!
  “邓小平同志给我们这一类摘了帽,可以挺直腰干活了。早年,一位徽派根雕师傅汪善宾先生向我传了艺,使我有了一手绝活。邓小平同志提倡改革开放,这改革大潮来到我们山村。黄山市旅游公司来到我们这里寻找货源。我开窍了。我开始雕竹根、雕树根、雕八卦、雕家具、雕一切客户需要的工艺品,由黄山脚下小小的上庄村,流向北京、上海、台湾和东南亚市场。我们因此有了钱,造了房子,供两个儿女上学……”胡适生夫妻俩交替给我讲述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给他们这家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现在财富是实实在在存在自己身边了;人们再也不会“呸”的另眼相看了。这一切的一切,不是做梦。世道确实在变了,老百姓日子好起来了,我家也一样。那末,幸运来自何处?是托了谁的福呢?深夜扪心,清晨自问——
  

上庄村,踏访胡适故居(4)
“我们山里人靠山吃山,我们上庄人靠的是黄山,全国百姓靠的是北京党中央那座大山,是邓小平老人家那座大山……”胡适生不口吃了,用诗般语言向我陈述他的心声。
  1991年一个深秋的晚上,全家四口人谈着谈着,胡适生接受了两个女儿的建议,拿出自己最精致的手艺来,雕一双手杖,寄去北京,敬献给邓小平爷爷卓琳奶奶。于是这年冬天,胡适生顶着刺骨的朔风,进黄山采本。他选中了两棵杜鹃木,采得回家。春节期间,他辞却走亲友、吃年酒习俗迎往,专心致志地制作手杖。他在一根根势蜷曲苍劲的杜鹃木上雕了一位老寿星,另一根挺拔苍劲的则雕了一棵虬松。两根手杖雕成了,如何捎给敬爱的邓小平夫妇?他们会接受我这个“过来人”的礼物吗?聪明的大女儿建议,用妹妹的名义邮寄北京,因为妹瑶瑶是使用妈妈王姓的。去年(1991年)2月14日,胡家把这对手杖寄往北京中南海,敬献给邓小平同志。
  1992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的回信来了:“王瑶同学,你的来信及邮寄来的两根拐杖已收。感谢你对邓小平爷爷的祝福。希望你好好学习,做赖宁式的好学生。”
  回到杭州后,我写了两则通讯,以《心香一瓣?小草向大山的回报》、《邓小平的两根拐杖》为题,分别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安徽日报》扩大版。事情过去多年了,总感到言犹未尽。当年开放胡适研究与胡适生献仗的故事,不就是产生在同一大天幕下的两出时代活剧吗?前者的舞台是世界性的,后者则在黄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然而一样意味绵长。
   。。

在大山中蓄雄势(1)
胡传(1841——1895),原名守珊,行名祥蛟,字铁花,号钝夫。后来其字铁花成了行名。胡铁花一出世,中国正开启了悲惨的半殖民地社会的史幕。他41岁走出皖南大山开始从政后(且以41岁为界,前者为前半生,后14年为后半生),将良知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时势使然,必然会带来壮武的悲烈的结局。胡铁花未享天年,只活到55岁。人们已知道了他为抵制《马关条约》台湾割让日本,进行武装反抗,以致殉国的史事,那末在他出山以前的大半生涯又如何呢?
  胡铁花的前半生主要历程是:在绩溪乡下读书;为太平军战争而逃难;营造胡氏宗祠;赴上海龙门书院读书;再返家乡修宗谱。虽未经受政治大风云,却在大山中历练他的阅世和意志。
  胡铁花的成长中有两个关键人物。第一个便是他的伯父胡星五(名奎熙、行名贞焘)。铁花早年丧祖父,其父胡贞锜是由其胞兄胡星五养大;之后,按徽商常规,一直在上海川沙经营万和茶叶庄,很少顾及家事,他将铁花(居长)等五个儿子都留在绩溪乡下,均由星五照管。胡星五是个老秀才,屡试中不了举,但很有眼光,早就看出铁花“是儿夙慧,必大吾家”,“此子材质较诸子侄优”。让铁花7岁时就在家乡就读燃黎学馆,凡4年。以后,作为长子,铁花随父亲去上海茶叶店当学徒。因为父亲接受了长兄的建议,终于又让他在上海读书了。读书,从此改变了胡铁花的生活道路。
  但他的平静读书生活被太平军战争打断了。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南京)后,数度加兵祸于徽州。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兵扰绩溪。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再度扰绩溪。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军三度扰绩溪。徽州一带,正是后期太平军与清军的交战走廊,溃败的太平军烧杀掳掠,严重糜烂地方。胡铁花一家正逢上了这一场历时5年的战祸:“流离播越,五年之久,刀兵、厉疫、饥饿三者交迫”,饥饿到人食人地步!
  这段苦难岁月,胡铁花在他的《钝夫年谱》中有具体记载:“徽歙境内偏地皆贼,无路通粮。饥民甚多掘草根、剥树皮、杂糠秕以食”。“至岁底,大雪降,深八尺,并草根树皮不能得。日见饿莩在沟壑,明日视之,则肉已尽,只余骨,盖已夜为饥民取而食之矣”。绩溪“余川以东各姓民村十余,横尸偏野,臭不可闻”。“吾家门前溪中及菜圃百步内尸二十余,均腐溃,蛆出血肉狼藉……”刀兵之祸带来的厉疫流行与饿毙,使得原有22万人口的绩溪县(道光末年1850年统计),到同治四年(1865年)时仅剩下十分之二了;上庄胡氏宗族由6000人锐减到1200人。
  胡铁花这一家在在战乱中流离颠沛、苦不堪言,先避难深山高险处,继而逃往休宁,稍少安宁。返回绩溪。1862年太平军二次来犯。又举家逃难,两年前刚结婚的少妻冯氏因此罹难,据说是死于太平军刀下的。这家老幼妇孺近20人,一路为肌渴所煎熬,全靠已长得体魄伟岸的20岁的胡铁花冒黑夜顶风雪,往返偷运粮食来维生命,险象环生,全靠幸运和意志挣扎了过来。一次,他从山岭失足坠谷,亏得一个过路人相救,各解腰带,迸足死力为拉了上来。又一次,途中他患了疟疾,病疮迸发,昏死过去。家人针刺他的十指、咽喉,皆不见血,直“刺心口,血始出,渐苏 ”。最惊险、艰辛的一次是,太平军从屯溪骤然夜袭,仓促中铁花带全家出逃。才行5里,母亲疟疾复发,身体近乎瘫痪,无法行路,铁花让七妹伴母在路边等候;自己挑起衣物并带五妹朝前疾行四五百步停止,要她看守物件;立即返身到后一站,背起母亲、带七妹疾行到放衣物处,再放下母亲,让她小憩;继而奋力挑起衣物,带五妹朝前赶。停止;再返身负母继续前行……如此反复地在密雨、泥泞中与死神赛跑的“双重行”,竟又赶了5里多,终于脱离险境。如此颠沛困苦中,锤炼了他坚韧的意志,养成勇于迎战的个性。
   。。

在大山中蓄雄势(2)
除了逃难外,胡铁花面对盗贼抢劫,勇悍地予以还击,“常偕其昆季狙伏击贼,或抄路剪贼尾队,屡得手”,因此有了初次的军事实践。
  逃难生活结束不久,颇孚众望的胡星五在主持重建胡氏宗祠中途归天了。铁花遵照伯父遗愿“学作八股将成篇,可令卒业”,赴上海就读于龙门书院(1869年),时年28岁。其实在1865年他已参与建造上庄胡氏宗祠,当时由胡星五抱病主持。因为家乡建宗祠,他在上海只读了三年书,但“龙门”学涯三年,却是他思想的转换期。尚在他24岁(1865年)时进学秀才;进了龙门书院后,他就淡薄科举功名,开始关注时事国是,他对程朱理学、史学、经济之学颇有心得,研读词章也有体会,但他不屑于同学“仅仅工于时文,专揣摩举子业者”,而“时钝夫阅《资治通鉴》,每见历朝用兵争战之际,成败大半取于得地利与否,而自苦不明于地理 ”。他发现清廷封疆大吏多因对边徼地理无知而造成误国后果,这一严酷的现实必须改变,因此他“心惟专注舆地图书”,并“毕生乐此不疲”。胡铁花后半生踏勘东北白山黑水,考察海南岛黎峒山寨,及至治理台湾台东,可以说龙门书院注修舆地学是为起点,而发韧者,乃是他的忧时感事的爱国思想。
  很可惜,家乡建宗祠大事中断他的龙门书院学习生涯。告别时,有名文学家、道光进士、书院山长刘熙载(1813——1881)赠言于他:“为学当求有益于身,为人当期有益于世。在家则有益于家,在乡则有益于乡,在邑则有益于邑,在天下则有益于天下——斯为不虚此生,不虚所学。不能如此,即读书毕世,著作等身,也无益也。子其勉之。”进书院前,胡铁花在携家口逃难中已这样做了;以后无论在家乡,或奔走天下,恩师刘熙载的临别赠言,成了他为人一世的座右铭。
  胡适在他的《我的信仰》中说:“我父胡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