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活的意义-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吗?(4)
他的生活很难说是幸福的。
  三重灵魂学说以及它引发的对幸福的看法支持了我们这样的观点:任何简单
  地把幸福等同于快乐的说法都应该摒弃。这个结论来自对人性的洞察:由于彼此
  不同的欲望和目标是人类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选择在人
  生中追求什么。现在我们该看看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里斯了。需要记住的是,赫
  拉克里斯不仅需要在美德和快乐之间做出选择,即使他选择了快乐,他也仍然要
  进一步选择快乐的种类和数量。这也就是说,人类要在不同的时刻作出各种选择
  已成为事实,没办法逃脱。从这个角度说,认为人类追求快乐就等于是幸福这种
  观点是有很大缺陷的。鉴于人总要深思熟虑,如果彼此冲突的欲望和需要没有协
  调好的话,追求幸福也可能导致混乱或不幸福。这就说明盲目地、不假思索地追
  求快乐不可能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最著名的学生,他通过审视人性继续探讨幸福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对这一学术传统的贡献在于他关于幸福和人类的卓越(美德)之间关
  系的著名学说。他认为要恰当地定义幸福就必须考虑什么是人类独有的东西,否
  则我们讨论的就不是人类的幸福了。人类独有的,而且引以为荣的一点就是,人
  有理性能力,也就是说人能够运用理性,并受理性的指导。这种理性能力带来的
  合适的活动就是成就卓越(美德),而这是人所独有的。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说,
  人类的幸福是贯穿一生的遵循美德的活动。就此而言,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对人
  类幸福的理解和对人类独特性的理解是不可分割的。
  亚里士多德作为一名哲学家,很注意同时代哲学家的既有学说,他提醒我们,
  幸福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美德活动。其他的一些个人无法直接控制的条件,诸如身
  体健康、物质舒适也是幸福所必需的。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基本的物质
  需求没有满足之前,美德活动是不会出现的。一个身体不好每天都挣扎活命的人
  可能处在失去自制的边缘,因此不大可能参与美德活动。
  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文献中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强调爱
  自己。有意思的是,在古希腊哲学中爱自己不意味着是自私的想法。柏拉图认为爱自己意味着关心自己的精神和道德上的健康,这就等于说要引导个人的生活朝着理性和公正的方向发展。因此,一个幸福的人就是一个调节好他的精神或灵魂的人,并把它们置于严格的理性控制之下,这个人与此同时也是社会中有道德、公正的一员。而暴君正好与此相反。暴君在柏拉图眼中是最不幸福的人,他放纵自己的欲望,不爱自己,因此很可怜。亚里士多德在关于友谊的论述中也探讨了爱自己的作用。真正的友谊,作为幸福的重要元素之一,只存在于能够爱自己的“好人”中间。好人的良好本性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因此只有“好人”才能够全心全意地爱他人。爱自己的“坏人”自私、易变,连他们自己都厌恶自己,同时也彼此厌恶,因此不能形成真正的友谊。
  结论
  上述关于幸福的理论,以及任何其他的关于幸福的哲学理论,都不是为了教给我们如何做才能幸福。也就是说幸福具有“主观性”,在追求幸福、丰富的生活时,人们还有选择和偏好。尽管如此,仍需指出的是,人类追求幸福绝不是随随便便的举动。绝不是说我们自己就可以随意评价自己幸福与否,这其中的逻辑是,人类的幸福取决于一些必要的、至关重要的条件。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整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人类的幸福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例如缺乏精神上的和谐(根据三重思维学说)、缺乏人类的卓越(理性的和美德的活动)、缺乏基本的物质基础(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外在的东西”)。 。 想看书来

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吗?(5)
现在,如果我们再来看看香港名流们的幸福观,很容易看出他们的观点和这两个哲学理论是相吻合的。它们在很多重要的方面有相似点。认为幸福需要满足的观点很像柏拉图的三重思维理论: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持积极态度并感觉满意,这首先需要精神上的健康,需要能用理性去调节个人的欲望。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在好几处有所反映:第一,强调诸如健康、家庭、友谊等条件,这说明这些物质的、外在的条件对于幸福是必不可少的;第二,在成就之中找到幸福印证了这样的事实,即人类追求卓越,无论是智力上的还是道德上的卓越,都能产生幸福;第三,强调幸福离不开分享,这与亚里士多德强调道德美德和社会美德对于幸福生活的重要性相呼应。对于“享受和快乐是否是幸福所必需的”这个问题,答案可能很模糊,古今哲学家们也一直在此问题上争论不休。
  对于“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当代英国哲学家安东尼。 肯尼(Anthony Kenny) 给出了另一种与前面的观点类似的答案。他认为人类的幸福包含三个元素,它们加在一起,可以进一步阐明和深化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生活的意义— 72 —
  1。 满意。反映在对幸福的自我归因上,这是一种态度或思想状态。也就是说,满意指的是一个人主观上是否认为自己是满意的。这里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属性,而这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2。 福祉。指满足个体的需要,以及其他有益于身体发展的东西。在什么是对我们的健康有益的这个问题上,他人比我们自己更能作出明确的判断,所以这个元素就不像第一个元素那么个人化和主观化。这里强调的是,具有一些物质上的先决条件也是幸福所必需的。
  3。 尊严。指的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按照自己的选择来生活,其中包含三点:选择、价值和声誉:“要拥有尊严,你必须拥有一定的选择权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权利,你的生活必须是值得的,并且拥有一定的声誉。”这里指出了幸福所必需的一些心理成分。但必须指出对尊严的要求表明了两点:一是表明没有自由和自主的生活不会是好的或幸福的生活;二是即便是自己选择的生活,如果没有价值和声誉,也不是幸福的。第二点可以通过这样的例子来理解:假设一个人选择过一种生活,而这种生活没有意义,比如屠龙、把一块石头推上山或做白日梦。仅仅是他自己选择了生活这一点不足以使他的生活更好或更幸福。
  论点摘要
  快乐本身不是坏事(它内在不是坏的),虽然有时候追求快乐可能由于外在的原因而变成坏事,即当它的结果导致对个体长期利益的损害或者对他人的损害时。
  快乐和幸福不是一回事。充满快乐的一生未必是完满的、自足的一生。快乐较少的一生也不见得就是不幸福的一生。没有快乐的生活是否可能是幸福的生活,仍是个问题。
  为系统地、有序地组织个人生活,人需要理性能力来判断和思考,以确保生活中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超越。
  幸福的生活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它们是不受个体直接控制的。这类外在条件包括福祉、健康、社会关系等等。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我们怎样理解苦难(1)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人们在理解苦难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1)否认苦难的存在;(2)相信苦难是辉煌的前奏;(3)主张经受苦难是对道德高尚的人的基本训练。我们将检验塞内卡(Seneca; 古罗马思想家)、老子、孟子的主要思想,以及大屠杀幸存者维克托。 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 的个人反思,看看他们能否证明以上三种观点的正确性。
  引言
  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是一定存在的,那就是经历苦难。可怕的东西甚至在一个人真正“知道”之前就会发生,比如早产儿的死亡;而且即使人们失去了感受痛苦的能力,也会继续遭受痛苦,比如美国前总统罗纳德。 里根(Ronald Reagan) ,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间所遭受的痛苦。如果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还有什么真正的平等,那就是我们面对苦难时同样脆弱。对于那些感受到痛苦的人,他们确实可能会说:“为什么是我?”对于那些不再能感受到痛苦的人,他们的亲戚朋友可能会说:“为什么是他们?”如果人们注定要遭受苦难,那么苦难为何而存在呢?它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意义呢?总的来讲,有四种痛苦是人们尤其难以忍受的:
  生命循环过程中所固有的痛苦:疾病,特别是绝症的痛苦;死亡,特别是孩子夭折;衰老,特别是老年痴呆。
  意外事故:交通事故,飞机坠毁,雷区爆炸。
  自然灾害:地震,比如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流行性传染病,比如“非典”和禽流感引发的恐慌。
  故意且恐怖的罪恶:种族清洗,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屠杀的犹
  太人(大屠杀);恐怖主义,比如“”袭击。毫无疑问的是,上述的苦难都引起了巨大的痛苦和不可挽回的损失,带来了
  *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的创始人。由于他是犹太人,1942—1945 年间被辗转关在多所纳粹集中营,其家人全都死在集中营,只有他一个人成为了幸存者。——译者注
  泪水和悲伤。但是引起我们关注的,不是它们的规模,也不是每个人平均受到的痛苦,而是它们的缘由不可思议。确切地说,它们或者是没有明确的犯罪者或者犯罪动机,或者是纯属无辜的受害者的痛苦,或者是受害者遭受其本不应遭受的痛苦。比如,那些死于“非典”或者在“非典”流行中幸存的人有理由追问,这种病毒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会存在,它使一千人丧生有什么益处。其次,关于那些由已知的组织出于明确的目标所施加的痛苦,比如纳粹对于犹太人的种族清洗,我们的疑惑是这种犯罪和邪恶的动机是怎么被人类安排出来的,且能如此之巧妙地在完全无辜的受害者身上实施。即使我们退一万步来讲,假定犹太人犯过一点应该受到惩罚的小错误,也没道理让他们遭受集中营、毒气室、高强度体力劳动、流放等折磨。
  苦难值得我们关注,因为它的存在显然违背了我们对于正义和秩序的直觉上的理解。它的出现和分配是那么的随意和不公平,以至于我们按照通常符合逻辑与道义的推理根本无法理解它。如果很不幸的是这种不可预测的苦难要一直伴随着我们,那我们就需要知道该如何最恰当地理解它,以及如何与它安然共处,以便不让我们自己发疯。哲学家、神学家、小说家以及尝试应对苦难的幸存者们都试图去应对苦难的挑战,他们想要解释苦难,并追寻它的意义。他们对于苦难的问题提出了两个主要的解决方式。首先,他们问: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我们怎样理解苦难(2)
1。 痛苦和伤害一定是坏事吗?那些我们通常看做是苦难的事件是不是表面上是这样,可实际上并非如此?
  2。 如果苦难是真实的,它会因为它所提供的有用的目的以及它所带来的好处而具有意义吗?
  在本讲其余部分,我们将要检验对痛苦的人生依然有意义的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
  拒绝承认苦难
  一种常见的反应是否认苦难的存在。如果真的可以证明苦难表面上是这样,可实际上并非如此,那么声称苦难是第一位的生活就可以被称为是有意义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不想挑战所谓的受害者的正直或者说他们的过于自怜。他们只是尝试发现更加积极的、可以理解的相反的情况。他们的目标不是使我们在房间都很暗的时候关注其较亮的一面,或者在贫瘠的土地上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相反,他们想要使我们相信,生命即使在没有光的房间里或者在没有宝藏的土地上,也没有那么糟糕。只要从一个正确的视角来看待苦难,或者能在合理的参照和情境中来理解它,那么伤害可以不再是伤害,痛苦将会减轻,损失和破坏也不再被感受成遭受苦难。
  如果我们能严肃地看待钱钟书的观点,即使是死亡也不像我们以往感觉的那么严重。据报道,钱钟书曾经说过死亡不是什么大事,因为活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被判了死刑,只是在执行缓刑。如果死亡一直伴随着我们,我们的每次呼吸,所走的每一步路实际上都是接近生命这最后一阶段,那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