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黄金周制度出现的动因之一是刺激消费、拉动国内经济。事实证明这样的公众假期的确成为刺激经济的黄金时间。
每年的第一个黄金周始于中国的农历春节——一般在1月或2月;第二个黄金周始于“五一”劳动节;第三个黄金周始于中国国庆节10月1日。从那时起,中国老百姓每年可享有110多天的休息日,与发达国家的假日相差无几。
一年当中有三分之一的休闲时光。于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悄然地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开始学会如何利用周末的双休日和黄金周长假。
在北京工作的萧鹏参加了一个青年白领俱乐部。“大部分周末,我们都开车去郊区组织烧烤或者别的活动。”要知道,这样的娱乐活动对于萧鹏的父辈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不得不把每周仅有的一个休息日花在做家务和休息上。
萧鹏的邻居李梦群选择了利用周末双休日给自己“充电”。2003年本科毕业的她在参加工作以后很快发现所学的知识不够用了,于是报考了人民大学的人力资源专业研究生班,当然所有课程都在周末进行。如果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她可以在两年内拿到硕士文凭。
周末培训的内容五花八门,除了外语、电脑等与职业相关的课程,还有插花、调酒等等。周末“充电”热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培训市场的蓬勃发展。有数据显示,中国仅英语培训机构就有5万多家。为了满足人们周末健身和购物的需求,健身房和商场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吃苦耐劳的国度里,如果说双休日给了人们更多的时间娱乐、学习和购物,那么每年的3个黄金周则教会人们如何放松、旅行和消费。
虽然黄金周的政策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刺激消费而出台的,但中国百姓的狂热恐怕连中国政府都始料未及。1999年10月,老百姓迎来了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到2800万,实现旅游收入141亿元。随即是2000年黄金周的“井喷”。当年的“十一”黄金周,全国旅游人数达598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30亿元。
此后10年里,多种旅游方式及旅游线路应运而生。在城市周围的乡村,一两日的“农家乐”游悄然兴起,众多忙碌的城市居民周末来到农村,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品尝农家美食。先后几次全国范围的列车提速使很多城市之间列车夕发朝至成为可能,不少人因此选择周五晚出发、周日晚或周一早上返回的出游方式。
2007年的“五一”劳动节适逢我国的第二十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亿,旅游形式从农家乐到境外游无所不包,旅游收入也达到了736亿元。
2007年,中国出境游客人数已经超过了5000万,成为亚洲最大的出境游客源市场。相比之下,1997年在中国申请护照都要大费周章,更不用说出境游了。2007年世界旅游资源博览会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市场,15年后中国有望每年向境外输送游客1亿人次。
旅游业并非唯一从黄金周和双休日中受益的行业。广西师范大学旅游专家陈雄章教授说,“研究表明,每减少4小时的工作时间,人们就会将其中的3小时用于外出购物和旅游,剩余1小时作为家庭休息时间。双休日的出现确实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
全国假日办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5月20日,全国黄金周出游人数累计达亿,实现累计旅游收入7440亿元。中国银联网站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春节黄金周的7天里刷卡消费总金额高达294亿元。
世界旅游组织公认的旅游业拉动相关产业的测算如下: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就会给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带来元的增值效益。由此推算,黄金周的综合经济效益已超过万亿元。双休日的经济效益虽然难以精确评估,但有专家认为11年来每年双休日的财富增值至少为2万亿元。
休闲的代价
随着出行人数逐年增加,黄金周也给国人带来了不少烦恼:面对急速膨胀的游客数量,铁路、空运及城市内交通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2007年“五一”黄金周,北京气温达到30摄氏度,是40年来同期的最高温度。尽管如此,游客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头四天,颐和园接待游客28万人次;5月2日当天,故宫接待游客万人次;八达岭长城日均接待游客万人。全聚德集团在黄金周的头3天里就售出了约2万只烤鸭,共计接待顾客6万余人,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仅5月1号一天,北京的公交、地铁就运送了1200万旅客。据说为了娱乐更多的游客,连北京动物园的11只熊猫都不得不比平时多工作半小时。
人们开始抱怨看到的人比景多。许多人都说这样旅游还不如在家待着。经过长达一年的调研,中国政府宣布对公共假期进行调整。根据新方案,“五一”黄金周取消,“五一”假日从3天减为1天,清明、端午、中秋、元旦、除夕各放假1天。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国家法定节假日形成2个7天的“黄金周”(春节和国庆节)和5个3天的“小长假”。
2008年“五一”是调整后的第一个“小黄金周”,人们已经看到公众假期调整所带来的变化。5月1日至3日,全国119个旅游景区共接待游人894万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其中长线游明显下降,短途游明显增长;出行方式也从大规模的旅行团转为家人朋友结伴出游;自驾游取代了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
在对来自北京、广州、上海、西安等10个主要城市的1000名市民的调查中,4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愿意选择旅游来度过黄金周,但绝大部分表示会选择近郊。在没有出游打算的受访者中,六成选择逛街。其他比较受欢迎的选项还有探亲访友、看电影或演出以及在家休息。
随着“五一”黄金周的缩短,人们也开始担心这是否会使原本就拥挤不堪的“十一”黄金周更加难荷重负。虽然政府鼓励国人选择更加灵活的带薪假期出游,但很多人担心带薪休假制度能否如愿施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公司不鼓励带薪年假,雇员又能怎么办呢?
或许随着中国经济日益成熟,国人的工作时间可以进一步缩短,黄金周也就不那么必要了。
姜薇/文
跨出国门(1)
2008年4月下旬,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做了一期长达10余分钟的节目,提醒全美的旅行社、商家和旅游景点:“中国游客马上就要到了,大家准备好了吗?”
2007年12月,中美双方签订《谅解备忘录》,美国成为中国公民的第134个境外游目的地。2008年6月17日,中国公民期待已久的美国游正式开放。由中青旅和国旅共同组织的美国游北京首发团、由上海中旅和上海国旅组织的上海首发团、由广东广之旅和广东中旅组织的广州首发团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同时出发,并于6月19日在美国华盛顿集合,然后再分头游览。三地首发团的人数均为80人。
但是,翘首以待中国游客的却并不只有美国的旅游业。英国《金融时报》网站2月29日刊登的一篇评论就指出:全球的旅行社、饭店、航空公司都指望着中国游客的到来能拉动市场的需求。
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大陆出境游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4000万,比前一年增长了。在2008年年初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透露,2008年的中国公民出境游人数将再增长10%,达到4500万;而在1988年到2000年的12年里,中国公民出境游的人数总共大概才1000万。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早些时候曾预测,到2020年,中国出境游客数将达到1个亿,中国也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这样的预测在几年前还受到了一些质疑,但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这可能还只是比较保守的预测。
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眼里,海外游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那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某德资公司的白领何建这样说。在过去的几年里,他去过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腾飞
然而在20年前,海外游对中国人来说真的只能是一个梦想。1988年,泰国成为了第一个中国公民境外游的目的地国家。在此之前的1983年,中国大陆开放了到香港和澳门的旅游。但在80年代早期,出国是大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一方面,出国需要海外的亲戚朋友提供经济担保;另一方面,1988年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119元,微薄的收入根本无力支持他们走出国门。那时候,到邻省的风景点旅游都被认为是新婚夫妇度蜜月的奢侈享受。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人群,随之而来的是旅游业的蓬勃发展。1991年,第一批内地旅行社拿到了开展境外游的执照。很多业内专家将之视为中国海外旅游业发展的真正开始。
直到2000年,仍然只有一些亚洲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中国公民境外游的目的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因此成为中国公民海外游的首选,且三国游的价格不到1万元。于是,很多公司都拿它来奖励优秀员工,很多子女以带父母去一趟“新马泰”作为孝敬父母的一种方式,一些有了出息的学生也常常用一趟“新马泰”游来表达他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甚至到了现在,“新马泰”依然是很多中国公民出境游的首站。就像2006年5月27日《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所描绘的那样:在泰国的Chao Phraya河上,常常可以见到一艘艘满载中国游客的游船。“他们挥舞着双手,兴高采烈地互相打着招呼,当然是用他们自己的语言。”
2004年,中国公民海外游取得了新的突破。欧盟12国成为了中国公民境外游目的地。欧洲游首发团于2004年9月1日从北京启程,在法国戴高乐机场受到了高规格的热烈欢迎。法国旅游部部长和旅游业高级官员亲自到机场迎接这一行55人。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巴黎市市长甚至在这个旅游团的某些游览项目中亲自担任了导游。
欧洲游的开放是中国公民境外游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他们从亚洲出发,开始走得更远了。现在,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到南非的太阳城,从印度的泰姬陵到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从巴西的热带雨林到莫斯科的红场,在世界各国的主要旅游景点都能发现中国游客的身影。
“从东南亚到欧洲,再到非洲,中国游客已经走得越来越远了”,中国康辉旅行社的一名经理说。而现在他们又准备探索纽约、拉斯维加斯、迪斯尼乐园和科罗拉多大峡谷了。
跨出国门(2)
影响
然而,吸引中国游客的也许不仅仅是自然风光、文化名城和历史古迹。百货大楼、奢侈品店、精品店和免税店像博物馆和旅游景点一样诱惑着中国游客。
尽管许多奢侈品牌已经在中国设立了专卖点,但专卖点大部分都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而且由于中国征收较高的关税,奢侈品在中国大陆的售价要比在欧洲和香港的售价高出许多。于是,购物成了中国游客境外游行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很多人在出发的时候都带着长长的购物清单——因为他们不仅要为自己买东西,还要为自己的亲戚朋友捎东西。
在巴黎这样的城市中,一个常见的景观就是奢侈品店中络绎不绝的中国顾客。在百货大楼里,他们买提包,买香水,买手表,买钻石,买时装,买一切东西。2006年,到芬兰赫尔辛基的一队中国游客在百货大楼里买光了所有的驯鹿皮。
甚至还有报道说,在巴黎最大的路易威登店外面,亚洲面孔的行人很容易就被中国游客拦住,被请求借他们的护照一用,因为该店只允许一个护照购买两个包,而这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游客的需求。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AC Nielson公司2007年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游客一次境外游的花销大约是3000美元。在欧洲,由于有更多的机会购买奢侈品,他们的平均花销达到5253美元。该报告还显示,中国游客在海外游的过程中用于购物的花销平均为987美元,这一数字居于世界之首。
前往香港的大陆游客中约有70%的人说他们到香港的主要目的是购物,尤其是化妆品。据《北京日报》报道,中国游客到澳大利亚的平均花费为两万元。除了奢侈品,他们还喜欢澳大利亚的羊毛制品和宝石。
文明礼仪
除了在购物方面出手豪阔以外,中国游客在其他一些方面也有很“特别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