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命的智慧-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看这是巴黎的“梁陈方案”。巴黎也是一个老城,后来也遇到要大发展的问题,怎么办?巴黎在1958年开始,就把新的中央商务区放到距离老城五公里的地方,由于避免了大规模拆迁,它的建设成本得到控制,后来发展得特别快,变成欧洲最大的商务区,老城也得到完整的保护。
  在“梁陈方案”被否定之后,北京市聘请苏联专家为顾问,由他们指导做出了一个方案。(大屏幕显示1959年北京总体规划方案)这就是老北京城,这个方案是以老北京城为单一的中心,一圈圈环路不断往外扩张,这是一个典型的单中心加环线的结构。
  大概在三年前,我在北京见到了俄罗斯建筑科学院的副院长劳夫维奇。一块儿吃饭的时候,我问他,北京的方案和莫斯科的方案特别相像,都是以老城为单中心,一圈圈的环路向外扩张,你们莫斯科有没有遇到像北京这样的中心区非常紧张的状况?
  他说,这是必然的,只要单中心加环线,中心区就非常紧张。
  我说,那怎么办呢?
  他说,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了。
  我说,但还得想办法来改变它啊。
  他说,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中心区的功能搬出去。
  后来我就写了一篇文章,称“有感于俄罗斯学者的诚实”,他们现在还在想办法来补救,而我们呢?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新一轮拆旧城的高潮,还在不断地把城市功能往二环路以里集中,结果就是:老北京、新北京都被毁掉了。
  为什么说新北京也被毁了呢?因为那么多城市功能集中在旧城这样一个弹丸之地,城市的交通与环境必被拧成一个死结。二环路以里的旧城区占规划市区面积不到6%,却集中了那么多功能,这城市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主要功能都在这里,导致三分之一的交通量都在这里边发生,能不出问题吗?假设没有老北京这个城市,就是在一块空地儿做这样的规划,也是有很大问题的。你看中心区多紧张啊。
  北京市区的绿化隔离带这些年来被蚕食得很厉害。近郊区的清河、南苑、北苑都成了大的住宅社区了,这些地方的房地产搞得越火热,给这个城市带来的问题就越多。因为这些人到那儿去居住,解决不了就业,还得回到城市里来上班,交通能不拥堵吗?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城记:北京旧城改造五十年(4)
(大屏幕显示莫斯科规划总图)你看这是莫斯科的方案。这是一个老城,一圈一圈的环路围着它。苏联专家做完北京规划后,发现莫斯科这样搞会出问题,就采取了一个办法:把郊区成片的森林和绿化带,跟打楔子一样打到中心区来,就把中心区的密度稀释了。今天到莫斯科去看,还会感觉到很舒服,因为它的城市规划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有一次改变。
  而我们呢?没有改变,还在不断地加剧这样的现象。(大屏幕显示198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图)你看这是1982年的总图,还是这样子:这是老城,一圈圈环路,还是这样的模式。
  我曾经采访过贝聿铭先生,我问贝先生对北京的看法。
  他说,他刚来北京的时候,北京城还好好的。
  我问,您什么时候来北京的啊?
  他说,他是七十年代末来北京的,来北京搞香山饭店的设计。
  我纳闷:怎么还好好的呀?城墙都给拆没了。现在仔细一想,还真是这样:当年贝先生到景山去看,旧城区还是一片绿海,成片成片的胡同、四合院还在,也就建起几栋高楼而已,拆掉的只是一圈城墙。
  那时,贝先生带了一个美国建筑师代表团来北京。在景山上看的时候,激动得不得了。那是他第一次在这个地方看北京。他跟那些美国人说:“我是一个中国人。”后来,他跟我讲,北京旧城不能再拆了,拆得太可惜了,胡同、四合院必须成片保留。
  两年前,贝先生在苏州开了一次会,国内的大师吴良镛、周干峙、张开济先生都去了,我去采访。大家谈苏州博物馆方案的问题。说着说着就说到北京城了,贝先生就说了一句话,北京的建筑我搞不清楚,我是一个外国人。(听众笑)
  你看,城市对人的情感会产生这样一种作用,这种作用是用钞票能够算出来的吗?可能现在很多人认为钞票点不出来的东西就不算数了,悲哀啊。
  回到这个方案来,1982年的方案也是很要命的。其实那个时候还是有机会来改变的。但最后还是以老城为一个单一的中心,一圈一圈地往外扩张,以拆除老城为一个发展方向,拆除之后的结果就是老城里边的功能在不断增强。
  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在偏重于发展市中心区的战略指导下,北京的房屋建筑过度集中于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城区,目前城区内每百平方米土地面积上的房屋面积为平方米,远远超过近郊区的平方米和远郊区的平方米。
  我看到这个数字,觉得老北京这个地方真成一个死疙瘩了。再看一下环境指标,更让人忧虑,因为它的密度那么大,功能那么集中,承载的人口量那么大,地下水的污染也特别严重,三环以里的土壤汞含量都已经严重超标了,超得很厉害。我们呆着的这块土地,已经失去了健康,而我们还在这里生活着。还有那么多交通在这里发生,尾气的污染很厉害。前几个月,北京市有一个统计,说北京儿童的铅中毒率很高,尾气污染太厉害啦。
  所以,这个规划得改一改了,总不能把中心区变成一个汽车和尾气的海洋吧,这已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啦。
  现在为了满足小汽车的交通,北京市在一些地方拆除人行道拓宽车行道,这样,人们更没有理由不去开车了,交通只会越来越堵。
  而我在纽约看到的情况却是,曼哈顿的摩天楼那么高,却小马路友好相处。我就奇怪,这还不堵车呀?可就是不堵,为什么?因为人们不拓宽马路,就是为限制小汽车的使用。曼哈顿80%的人没有私家车。那个城市真是好,地铁四通八达,那个街是可以逛的。
  我们中国人是爱逛街的,可现在能够逛的街是越来越少了,城市里修的全是路不是街了,修的都是公路,那两广路、平安大街,那么宽,难道不是公路吗?这还怎么逛?
  你看长安街一百多米宽,梁思成说老年人怎么穿行啊?百米健将还得跑十多秒啊。两广路七十多米宽,在座的老人家你们怎么逛啊,所以两广路上的那个大都市街,没有人气,晾在那儿多少年了,根本没办法搞活,这个地方已被拆成郊区了。
  说到底,交通政策与城市形态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美国的菲尼克斯全是宽马路,但那个宽马路和咱们北京不一样在哪儿啊?咱们北京的宽马路全是堵着的,它那里不堵。为什么不堵呢?因为它那个城市里的房屋,就是一层或两层,密度很低,所以交通量相对较少。它那个城市漫无边际,低密度扩张,街上是飞驰的车辆,很难见到一个行人。城市的密度太低了,安全是个大问题。市中心在哪儿都搞不清楚,你在街上呆着没有安全感,周围空荡荡的。
  在这样的城市里,没有车你真活不了,老人家开不了车了,只能到福利院等待上帝的旨意。年轻人在街上恐怕连一见钟情的机会都没有,因为街上几乎看不到人。路特别宽,整个城市的街头都是编号。车开得很快,所以编号要写得很大,让驾驶员能够看清楚。这个城市虽然不堵车,但整个城市就像郊区一样,很少有那种可以逛的地方。
  这样的城市已被美国的规划师称为郊区型城市,有一位到过北京的美国规划师却对我说,北京是一个更大的郊区。我问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说,你看北京那么宽的马路,只是让车辆迅速通过,跟两边的建筑不发生关系,这是典型的郊区模式,房子还盖得那么高,自然是更大的郊区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城记:北京旧城改造五十年(5)
我说是啊,你看机动车在长安街是不能停靠的,就是让你赶快通过。这么宽的马路,是逛不起来的了,它实际上是个公路,都这样建,还是城市吗?这样的道路模式把城市的经济发育能力给整没了,这是非常大的损失。
  有位美国学者跟我说,你们为什么要修那么宽的马路呢?为什么还在重复我们美国过去的教训呢?他说他们现在发现立交桥和大马路往往是破坏城市交通质量的因素,简单地依靠交通工程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靠交通政策,你如果采取鼓励小汽车发展的交通政策,你的城市就应该是低密度的,如果你的城市是高密度的,交通政策就应以“公共交通+步行”为主导。
  所以,像北京这样高密度的城市,是不能采取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政策的。
  遗憾的是,小汽车已在这个城市持续地发展,你路修得越宽,它发展得越快,因为你是在鼓励它发展啊,你都把路修得这么宽了,我还有理由不开车吗?于是陷入恶性循环,交通因此而越发拥堵。拆马路,还把城市的商气给拆没了。
  在这个城市生活,大家都变得没有礼貌了,为什么?约会老迟到。傅光明跟我约定了今天讲座的时间,我想是礼拜天,大概不会堵车吧,但还是忐忑不安,还是一早就赶来,生怕晚点儿走会出现什么情况。
  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就遇到我们这样的问题,因为交通拥堵,大家不喜欢这个城市了。后来有个市长上任了,叫恩里克,1998年上任的,上任后他问选民们,我们波哥大这个城市属于谁?
  选民们说这个城市属于人民。
  恩里克说,我看这个城市不属于人民。
  大家问为什么。
  他说因为20%的人在控制着80%的道路面积,所以,我要把这80%的道路面积还给那80%的人,这个城市才真正属于人民。
  他就真这样做了,把公共交通线做得宽宽的,做了世界上最好的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公交车在高峰时间甚至可以两辆三辆并联发车,像火车似的,而且换乘站做得很好。从1998年到2000年,两年多时间没花多少钱,就把城市交通的问题解决了。大家都不开车了,都去坐公交车了。政府还鼓励人们骑自行车,鼓励步行,设立了无车日,让大家在街道上,在草坪上约会,享受自己的城市。人们开始热爱这个城市了。
  这个故事让我特别感动,谁说价值观没有用?你看,城市是属于人民的——就是凭着这样的价值观,就以如此低的成本解决了世界上许多城市都难以解决的交通难题,而我们呢?
  纽约市规划局的一位专家对我说,都像波哥大这样做,地铁恐怕都没有必要修了。地铁多花钱啊。现在世界银行到处推广波哥大的经验,说它是世界领先,我想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为什么是世界领先的?并不是说它的GDP如何如何,而是指它的价值观——城市是属于人民的——是领先的。
  北京市去年从前门往南开通了国内首条大容量快速公交路线,这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我们还不清楚北京的城市交通今后是否以这种模式为主导。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城市是什么样的交通方式都要发展。
  这犯了一个什么错误呢?一种交通政策只对应一种城市形态,你要用小汽车作为主要交通政策,你的城市就应该是美国西部城市洛杉矶那种,整个城市以超低密度,像撒哈拉沙漠般蔓延。中国玩得起么?不行啊。在美国开车,加满一箱油,50升,二十多美金,在北京开车,加满一箱油,两百人民币出点头,可见汽油是差不多的价格。美国的油价居然比自来水还便宜,美国没有汽油、石油,日子就没法过。美国所有的外交政策都是以能源为核心,他们老说“###”,因为怕中国去抢他们的能源市场。
  我们中国十三亿人,要是真走美国的那种发展模式,是要出大问题的。你看前不久刮几场台风,我们就那么脆弱了,就闹油荒了。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不能既搞大容量快速公交,又搞小汽车,又搞地铁,不应该什么都搞。你的城市形态是纽约的那种,就不能拿洛杉矶的交通政策来解决问题。
  而北京恰恰是拿洛杉矶的方法来解决纽约的问题,所以二环和三环就变成了停车场。在高速路的两边是不能有那么多房子的,摆满了房子,这高速路能不是个停车场么?我觉得北京在交通政策的设计上,就是没把这点想清楚,现在是把所有的交通政策都用在一个城市上,肯定要出大问题。
  当然,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并不意味着大家都不买车了,而是你不要以开小汽车作为上下班通勤的方式,到了节假日,你可以开车出去玩呀。所以,没必要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