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奔腾入海-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大中专毕业生中,理工科和师范专业学生占80%,文史类毕业生仅有8%。
  改革进入政治领域。*中央做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省部级正职不准超过65岁,副职不准超过60岁;司局级不准超过60岁。5月,国务院完成机构调整改革,原53个部委合并为42个,工作人员减少了1/3。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98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12)
改革也在社会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北京,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中华社会大学成立,招生对象主要是待业青年,毕业后向用人单位推荐,不包分配;上海,业余工业大学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每年培养学生4700多人。北京,中央电视台记者师旭平拍摄电视片《北京运动服装一瞥》,掀起运动服装流行风;上海,流行百褶裙和无袖的连衣裙,上衣变得紧身,颜色缤纷,“的确良”面料不再受欢迎。
  农历腊月,中国观众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栏目主持人,播音员沈力担任《为您服务》主持人。栏目第一次固定播出时间,每周一次,每次二十分钟。此外,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档英语初级教学节目《跟我学》,以情景短剧方式,教给观众英语日常用语。节目播出后,配合节目播出发行的教材,仅第一册就卖出100万册。
  商务印书馆推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此后,这套丛书延续多年,借助书籍这个载体,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海外开通了直通车。尤其是八十年代初中期的人文知识分子,在种种飞来峰一般的西方思想资源库中,看到各种思维的新的可能性,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就此变得多元化起来。金庸修订出版了36册的《金庸作品集》,在华人世界掀起热潮。成为大陆的青年人、大中学生诗意想象的一处乐园。
  “学习张海迪”是这一年最响亮的口号。5岁时,张海迪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她克服病痛,自学英、日、德语,翻译了16万字的英文作品和资料。共青团和山东省授予她“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印度新德里,第九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61块,首次跃居亚运会金牌总数第一名。法新社发电文:“曾一度被称为体育上‘东亚病夫’的中国,已确信称为亚洲第一体育强国,结束了31年日本称雄亚洲体坛的历史。”
  年底,上海经济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标志着上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的概念初步形成。人民日报撰文《腾飞吧,金三角》,作者语气激动地写道:“自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后,人们对这个地区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方面来了……腾飞吧,金三角。”
  总结1982年,唯一遗憾的或许是,在忽冷忽热的环境下,一批私营企业和个体户被“误杀”,但更多的却是在兴起。就如同历史的进程,尽管有曲折,终究是要前进。这似乎毫无疑问。
  1982年过去了,1983年又会怎样?明天或将不同!
  年度延伸人物:重庆摩帮
  中国经济的发展绝不是一个突破口,每一个突破口都是某个改革片段的脚注。中国制造业的“军转民”这个突破口,成就了在重庆摩帮这个名头很响、江湖味很浓的摩托制造群体,成为重庆的一纸重要名片,也造就出尹明善、左宗申一批摩帮名人。
  上世纪80年代,“军转民”势不可挡,为民间资本大规模介入摩托车生产提供了政策支持。作为三线建设制造基地的重庆,一批军品企业如嘉陵、建设、望江等转型生产民用摩托车,重庆摩帮的雏形就此形成。
  在80年代,对于一般大众,汽车是奢侈品,自行仅仅用作距离的交通工具,快捷、方便的摩托车成为消费者的宠儿,也成为时尚的风向标。摩托车市场利润丰厚。重庆摩帮又给点阳光就灿烂,抓住市场需求量大这个机会,迅速崛起。重庆摩帮的发展,是整个摩托车经济的发展,不但促进了从事摩托车生产企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摩配企业的发展,这就为民营企业加入重庆摩帮降低了门槛。。 最好的txt下载网

1982:一半海水,一半火焰(13)
重庆摩托亮相巴西
  90世纪初,是重庆摩帮的黄金时代,更多的民营企业拿到了入场券,占有一席之地,大批整车厂、配套厂在重庆纷纷冒出。从此,重庆摩帮成为重庆制造业的金字招牌。尹明善重庆市轰达车辆配件研究所挂牌,并与左宗申合作联合制造摩托发动机。由此,中国民营企业第一个生产摩托车发动机的车间建立起来。
  左宗申的成功产生了涟漪效应,一大批跟随者在摩托车产业链上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到1993年,重庆已有10多家涉足发动机行业的民营企业。这些在单条产业链上游走的企业,除了要做摩托车发动机甚至螺丝帽中的冠军外,还有了进入整车领域的野心。
  力帆、隆鑫、宗申等摩托车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重庆成为中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从明星代言可见一斑:成龙代言劲隆,周润发代言恒胜,成奎安、陈佩斯代言精通,赵本山代言银钢,费翔代言银翔,李连杰代言巴山,李玟代言康超,赵文卓、袁立代言大江,邵佳一代言鑫源……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重庆摩帮所到之处,让对手闻风丧胆:重庆摩托整车抢到全国市场份额最大的蛋糕,零配件份额高达80%;在越南市场,“摩帮”来势汹汹,占了半壁江山,伊朗、尼日利亚、阿根廷等地也有摩帮的根据地……然而,重庆摩帮也有软肋,这为走下坡路埋下了伏笔:重庆摩托的崛起,大部分依赖于摩托车市场对产品的海量需求,市场对量的需求高于对质的要求。走大众路线的摩帮,使出价格锏,凭借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叱诧风云;与此同时,重庆摩帮本身也把着眼点放在量上,不但同质化严重,还在技术档次与产业升级有所欠缺;再者,重庆摩帮虽贵为帮,却难有是一盘散沙,个个单打独斗,甚至互相残杀,失去了团体优势。
  随着摩托车市场的日益完善及更多的竞争对手的介入,重庆摩帮的这些潜在隐患最终会浮出水面,成为重庆摩帮的沦落之痛。90年代后期至今,全行业价格战让重庆摩帮不堪重负。为了维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在残酷的竞争中,重庆摩帮的摩托车也不得不贴上被贱卖的草标,万元左右的畅销车只有3000多元。一浪高一浪的价格战也不过是挑战的开始。与此同时,摩托车市场由于130多个大中型城市明确规定“禁摩”,出现萎缩。二三线品牌的摩托车销售一度萧条,很多摩托车厂商撑不下去。
  海外市场,左宗申们的日子也不好过:越南市场是摩帮的海外大本营,仅2001年,2001年,重庆摩托车整车出口亿美元,其中越南市场占了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77%,随着越南摩托车整车进口关税的激增以及越南摩托业的发展,重庆摩帮难守越南市场。漫长的冬天原未过去。2005年,重庆摩帮再次遇到瓶颈:国家生产准入、欧Ⅱ排放、合格证制度等,一次提高了摩帮的生存成本;广东、广东、江浙沪摩托车企业迅速苏崛起,蚕食着重庆摩帮原有的市场。擅长打价格战的重庆摩帮在价格上已无优势,面对对手的强势攻击,则显被动。 
  2005年,是一场行业洗牌,更是重庆摩帮的一个生死坎。“不转型,毋宁死”,重庆摩帮除了转型别无选择。摆在重尹明善们面前有两条路:
  一是由“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型,注重自主研发、技术升级和品牌塑造,逃脱同质化过高的困局,以质量、品牌击中消费者的购买心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何况重庆摩帮远未达到瘦死的地步。左宗申开始在阵痛中蜕变。
  二是调整战略,不要在“摩托车”这一棵树上吊死。2004年,重庆市政府曾发布《重庆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0年重庆市的整车产销量将达到150万辆,销售收入将达1350亿元,重庆轿车生产比重也将从目前的25%提高到70%。汽车工业将成为重庆市工业经济最强有力的支撑之一。从2000年开始,尹明善向汽车行业进军了。他说,“汽车是摩托车的延伸,选择汽车做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无疑是明智的。”但力帆能否借力汽车延伸昔日摩托车的辉煌,还是个未知数。
   。 想看书来

1983:沉默中的崛起者(1)
一群活跃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大小小、有名无名的沉默者点燃了中国民营经济的熊熊大火:
  丁建通用仅有的2000元存款,创建别克,后更名为361;
  个体户白士明被特批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作为私营企业第一批代表,出席全国人代会;
  王文京和王中军毕业后进了财政司和物资局;
  北京公安系统最年轻的处长侣海岩,辞职经商,第一笔收入是长篇小说《便衣警察》的稿费;
  日后的“湖南首富”吴志剑在深圳捡垃圾,偶然机会承包华东商场,一举成名;
  受“排球女将”激励,马云参加了第三次高考,终于成功。
  新年,市面上挂历的图片几乎都是美女,有妇联干部提出:“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这些挂历大多出自温州人的作坊。
  温州人如犹太人,他们执著于赚钱,从小确立做有钱人的志向。春节,有位温州华侨从美国打回电话:“我打听到美国警察总署消息,美国警察换装,34万人,每人两套,需要130多万副标章,你们能不能做?”两个温州老板挂上电话直奔美国。美国人认为中国人不可能做出一流标章,温州人拍着胸脯说:“你们派两位专员到中国看一看,费用我们全包。”美国人赶来温州,工人现场表演从投料到成品只需35分钟的过程,价格只是美国军工厂的1/2不到。几天后,美国人带着100副样品回去了,68万元的买卖立刻成交。温州人如法炮制,做成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标章的生意。
  1983年,“*逝世一百周年”,*将*理论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在*逝世后的一百年时间内,他的理论从西半球传播到东半球,并在中国发扬光大,逐步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道路。先进理论的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此时,肩负重任的*,在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说: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
  在本身的沉默中,温州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最先富起来的地区,丁建通则算是第一批富裕的中国人之一。
  晋江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那时,耐克在晋江设立了为其做来料加工的鞋厂。1983年,耐克生产线出现一批次品,决定销毁之际,鞋厂工人把这些鞋偷偷运出自行销售。耐克一气之下把工厂搬出晋江。可在耐克工厂里打工的一批制鞋工人留了下来,成为晋江制鞋业蓬勃发展的“火种”。
  不过,在整个福建晋江制鞋业中,丁建通起步并不早。像大多数当地农民,他靠着种地、抓鱼、帮人抬石头养家糊口。因为穷,他的四个孩子没一个念过书,全在附近鞋厂做学徒,有的学做帮面,有的学做鞋底,有的学设计。“80年代初,陈埭许多人开始做鞋,江头皮革厂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丁建通坐不住了。1983年,丁建通召回四个孩子,带着家里仅有的2000元存款,跑去厦门买鞋材。材料买完后,身上仅剩下返回的车票钱。饿了一天的他,还是厦门皮革公司的一个老师傅带着去公司食堂吃的饭。
  车间设在在自家房子里,地板上摆满鞋底、鞋面和线头,连床上也是胶水,“经常连睡觉都只能睡半边。”丁建通一家人,一天只能生产5双皮鞋,慢慢熟练后变成了20双、30双。鞋子做出来,他每天骑自行车将皮鞋卖给泉州、石狮的小批发店。“一双鞋大概能赚3元钱。”而在推销鞋子时,丁建通总要留心观察街上过往行人脚上鞋的款式,回家再把鞋样画出来,第二天模仿着做。一年,他画过几千张鞋图。 。。

1983:沉默中的崛起者(2)
生意越做越大,丁建通引进制鞋设备。将原料放进去,出来就是一双旅游鞋,每天能生产1万多双。产品源源不断地送到东北市场,旅游鞋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但危险也悄然到来。深夜,丁建通在厂里加班。四个歹徒翻墙进入工厂,用枪顶住他的脑门,威胁着要他交出30万元。面对惊险,丁建通冷静地掏出三毛钱一包的香烟和一把零钱对着劫匪说:“我是看门的,老板丁建通早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