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奔腾入海-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说周海江辞职,他的母亲大发雷霆。周家共有子女三个,周海江是家中长子。因为家境贫困,三个孩子中只能供一人上大学。周海江成绩最好,弟弟妹妹主动把机会让给了哥哥。周海江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考上深圳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河海大学当教师,跳出龙门的他成为全家人的骄傲与希望。如今又回来,他的母亲怎么也想不明白。同样,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周海江老师,回到乡镇企业工作,无疑承受着巨大的落差,何况还从工人做起。车间工人、厂部办公室秘书、车间主任、计划科长……五年后,周海江成为红豆集团国际发展公司的总经理。

1987:拉开狂欢的序幕(10)
毕竟大学毕业,又当过高校老师,周海江视野确实比父亲要远。在80年代末,许多企业连商标都没有,更不要说创品牌时,周海江力排众议,拿出工厂全年利润160万元,在电视台做广告。实践证明,160万产生的效果比现在个亿还好,产品销路拓展,红豆品牌成为首批“中国驰名商标”。
  《昆仑》第5期,刊登了毕淑敏中篇小说《送你一条红地毯》:一个优哉游哉的家庭,遭到了地震般的袭击。门第的沟坎,官家的尊贵,居高临下的优越,无可奈何的虚荣,在经济体制改革与商品经济生活的变化中重新选择、调整和变异,最终须臾间被打得七零八落。人生的价值,奋斗的目标,在金钱的炼狱中翻滚重铸。
  透过小说,是改革的社会在阵痛中的洗礼、召唤、蜕变与塑就——这扇无法躲避八面来风的窗口,带来了错综复杂的思考。
  年度延伸人物:华为BOSS任正非
  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势不可挡的攻击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功,为任正非赢得了西方媒体的尊敬。事实上在此之前,为人低调、从不走向幕前的任正非,已经被视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神秘“教父”。
  ——《世界经理人》“15年对中国管理影响最大的15人”的评语
  《蓝血企业》一书指出,“世界上伟大企业的缔造者大概三分之一出身军队、三分之一是虔诚的信徒、三分之一是技术天才。”华为的缔造者任正非,就属于第一个三分之一——出身军队。有人把出身军人的企业家称为蓝血企业家,任正非这位蓝血企业家创造了“华为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的奇迹。
  “华为就是任正非,而任正非就是华为。”一句话足见任正非与华为这个让国际巨头头疼的中国企业的渊源。
  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以2万元人民币的资创办了不起眼的小公司——华为。最初两年,华为凭借代销香港公司的程控交换机淘得了第一桶金,有了活下来的机会。
  已有了一定积累的华为,不甘为他人作嫁衣裳,决定走一条“与狼共舞”的自主研发之路。任正非看到了新的市场盲点——国内程控交换技术的匮乏。从1992年开始,任正非孤注一掷研制C&C08交换机,三年后,第一台程控交换机诞生。这意味着华为在国内通信市场已有了占有一席之地的资本。
  可是,刚刚缓过第一口气的华为,又一脚陷进了“前有狼,后有虎”的生存夹缝中,国内市场出现恶性竞争,国外竞争对手在国门口虎视眈眈。任正非感慨万千,“华为成立之初十分幼稚,选择通信产品,没想到一诞生就在自家门口碰上了国际竞争,竞争对手是拥有数百亿美元资产的世界著名公司。要是没有国家的政策保护,华为公司是很容易被摧毁的。”
  不得已,华为另辟蹊径,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国际电信巨头在城市竞争白热化,但他们却没有足够的渗透力深入到农村市场,且由于农村市场消费能力弱,农村市场成为国际电信巨头的隔离地带。华为凭借本土优势,避免了被国内外强势企业扼杀的雷区,拿下农村市场,积累了充裕的资本与人力,为以后的漂亮转身赢得了空间。到1995年,华为已成为拥有1800多名员工,年销售额达14亿元的企业,在中国电子百强企业中位居第26位。
  任正非

1987:拉开狂欢的序幕(11)
在农村如鱼得水的华为,还要把战线从农村拉回城市。进军城市必然会遭遇国际一流企业的迎面一击。任正非再次打量这些“敌友”的身份时,看到了华为与他们的差距,而“水淹西门子”的故事更是让任正非无地自容。一位电信局长向前来推销华为产品的任正非这样讲到,“一年雨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将交换机机房淹没了半米。当洪水退出之后,所有国产厂家的设备都瘫痪了,惟独只有西门子的设备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如果华为产品的可靠性也能达到类似的标准,我们就会考虑购买。”
  痛定思痛,任正非带领华为进入整顿阶段,最终锁定IBM模式,“我们只有加强管理与服务,才有生存的基础。这就是华为走规模化、搞活内部动力机制、加强管理与服务的战略出发点。”但IBM的模式未必就对华为完全使用,华为削足适履的国际化战略,最终遭遇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任正非开始认识到复制国际模式的种种弊端,在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变革。
  1996年开始,华为准备出海。6月1日,*副总理视察华为,表示国产交换机打入国际市场,政府一定提供买方信贷,这让任正非坚定了“走出去”的决心:1996年,华为登陆香港;1997年,华为在巴西投入3000多万美元建立了合资企业;2000年之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也有了华为较大的移动智能网订单;2001年,华为与俄罗斯国家电信部门已经签署了上千万元的G*设备供应合同,当年俄罗斯市场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也是在2001年,华为把10G SDH光网络产品销售到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国家;2003年12月底,华为与埃塞俄比亚*签署金额超过2000万美元的交换产品合同……
  华为国际化道路上,最难啃的骨头是美国市场。美国,世界伟大公司的孵化地,高手如云,形成了铜墙铁壁式的技术壁垒。华为能够在美国市场站住脚,才是真正国际化的开端: 2002年,华为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成立全资子公司FutureWei,在美国销售华为产品。华为在美国来势汹汹,被美国市场视为一个强大对手。有了危机感的思科于2003年1月状告华为侵犯知识产权,但最终华为获胜。
  到2007年,华为公司全球合同销售额达160亿美元,同比增长45%,其中海外销售占72%。目前,作为电信设备和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公司的产品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以及35个世界50强电信运营商,服务用户超过10亿。这就是任正非所创造的华为奇迹。
  一张沟壑纵横的国字脸,鬓角处露出了遮不住的白发,时间的沧桑在任正非的脸上刻下了岁月饱经风霜的痕迹。但他已成为中国IT企业的精神支柱:他是知识的信徒,奉行着知识改变命运的哲学;他有着军人的背景与信仰,将“狼性文化”在华为贯彻得淋漓尽致;他看似武断、特立独行,却又敢于自我否定;他坚持着加班文化,曾放出“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坟墓”的危言;他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一再为华为的冬天担忧,并于2000年提前看到,撰文了名传商界的《华为的冬天》……
  曾经的任正非为了公司,“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都有了”,后来还得了忧郁症。不过,那是时代的缩影,中国的那一代民营企业家,白手起家,都是拼着命干出来的。曾经的任正非也脾气很坏,骂人骂到性起,能在办公室把鞋脱下来,光着脚,边走边骂。曾经的任正非还秉持工作大于一切的立场。一位副总裁辞职,找个理由说夫妻异地分居,妻子不愿意跟着到深圳,任正非立刻说:“这样的老婆你要她干什么。”而今天的他,脾气收敛了许多,且已经知道一个人要处理好与家庭的关系。在委内瑞拉,他数次建议那些外驻的员工将父母妻儿接过去旅游,以增进对工作的理解。
  然而,无论如何,过去10年里,任正非和华为给中国的企业家和企业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榜样,在未来10年里,希望华为和任正非给我们展示的也不是一个坏榜样。但无论怎样,只有读懂了任正非,才能看懂华为这部企业大书。
  “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
  ——苏芮《跟着感觉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988:海岛狂欢(1)
理想主义的情怀在继续蔓延,狂欢却成为整个国家的主旋律,海南、北京、乃至全国:
  吴一坚与景柱孤身闯海南,多年后前者为“陕西首富”,后者当上“海南首富”;
  石油大王龚加龙起步于海南,落难于湖北,未能善始善终;
  冯仑投靠牟其中,潘石屹投靠冯仑;
  李书福炒楼被套,血本无归;
  施正荣留学澳大利亚,金会庆求学日本,邓中翰赶赴美国;罗小甲发明出第一台电子消毒柜;
  功夫皇帝李连杰下海,遭遇黑社会,经纪人被枪击致死;
  王志东、王文京已然在中关村显现大家风范。
  1988年,戊辰龙年,中国改革开放十周年。论阴阳五行,天干之戊属阳之土;地支之辰属阳之土,是比例和好之意。
  然而,理想主义的情怀在继续蔓延。齐秦《北方的狼》和苏芮的《跟着感觉走》是为最流行的歌曲。渴望漂泊,又不知所向的迷茫感和挫折感,成为年轻一代试图超越具体现实的普遍心态。
  所以,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1988年,那应该是——狂欢。年初,倒卖国库券蔚然成风;年中,皮包公司大闹全国;年末,“中国首次人体油画大展”在中央美术馆举办。画展消息一经发布,全国无数普通工人和农民打着铺盖卷来到北京,在美术馆前排起来数千人浩大漫长的队伍,他们大多背着家里突然来到北京。统计显示,18天的展览参观者高达270000人……
  不过,最狂欢的地点,那一定是在海南。
  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决议以勾画宏伟蓝图为要义,旨在弄出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件。为此,海南第一任省长梁湘豪迈的在《为海南人民造福》一文写道:明诗人丘浚在登五指山时留下了这么一首诗:“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岂是巨灵仲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将海南建设成为堪同祖国中原媲美的富裕大地,是多少代文人墨客,政治家、思想家的理想和抱负,但他们的努力都化作邯郸一梦。现在,在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之下,海南的面貌将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得到根本的改变,海南这一颗南海明珠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1988年4月25日,政府工作人员挂海南省政府的牌子
  梁湘为海南迎来的机遇兴奋,成千上万想发财的人则陷入淘金的疯狂。他们几乎不顾一切,抛妻弃子的奔向蜂拥而至,骤然掀起“海岛狂欢”。到海南的有复旦大三学生郭广昌。暑假,担任校团委干部的他组织12名同学,骑着自行车,自上海一路南行向海南。
  郭广昌在海南呆了六天,印象最深的是十万人才下海南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在街上卖馄饨摆地摊。毕业后,在一位海南籍同学的毕业留言簿上,郭广昌写下:“海南太令人神往,总有一天,我会在海南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此时,他并没有选择下海南而是留校任教。
  政策点燃了无数人的激情与梦想,可谁也不知道,这种追赶经济潮流的梦想与陈旧的现实嫁接,会不会产生阵痛或者营养不良。总之,两个月内,海南行政区组织部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收到一万封求职信,亲自到海口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填呈申请表格的有5000多人。一青年,竟然从新疆伊犁足足走了20天到海口。有人在海口码头看到,几个大汉抬着整箱的现金,急匆匆前来“闯海南”。 。 想看书来

1988:海岛狂欢(2)
以建筑公司为例。据海南省建筑厅统计,截至5月底,海南登记注册的省外建筑单位有242家,共83000人,加上省内自有的265家建筑公司,87000人,在海南的建筑公司已达507家,共17万人,相当海口市二分之一的人口。但海南基础较差,建筑市场并不景气,大多数建筑公司无米下锅。1月至5月,仅有10个建筑单位开工。即使这样,尚有200多家大型建筑公司要求到海南注册。
  海口,这个原只有30多万居民的海南第一大都会,人口急剧膨胀。人流如潮,海南告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大批人涌进海南,可能制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