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艺丛谈-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甘帧⒍源蛑觳俚龋捌浼茏咏舳址堋T恋赝ㄐ兄酰嗍舸死唷薄4送猓敖癯そ淮餍兄酰涞酥ǎ俏薏怀鲎院锶⒆戆讼桑钟攵檀蛳嗷旌险摺薄
  这是把长拳短打一并归入北派,故与俗称“南拳北腿”完全不符。唯其中论及广东拳术,认为属于短打,似乎可说明闽广重短手而不重腿击之特点正在于此。早期广东洪拳拳架步较高,以短桥手为主,动作幅度较小。这种短桥窄马的风格,确为短打特征。现在练洪拳的朋友,长桥大马,倒不好说它是不是仍属于短打了。
  徐震又说:“粤中之少林拳术,传自蔡九仪。……蔡遁匿于少林中,受技于一贯禅师,最长于超举术,且精腿法,能飞跃寻丈以外,疾如鹰隼,人不易防。其及门弟子以莫氏麦氏为最,二人皆顺德人,不知其名……为粤东技击之泰斗。”讲蔡家拳之渊源,大抵采诸传说;对麦氏莫氏之名也不太了解,可见徐氏囿于见闻,对粤中武术颇有隔阂。此或当时粤中武术尚少流传于北方之故。因此说到蔡氏精于腿击,便拿北方的轻功超距、飞跃寻丈去想象,其实蔡莫之法并不如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南拳北腿(4)
麦氏为麦绳武,馆于肇庆。莫氏为东莞莫清娇。二君之技皆源于高要蔡九仪。但广东蔡家拳也不仅蔡九仪这一支,广州泮塘还有蔡伯达一系,鼠步蛇形,与蔡九仪不同。蔡九仪、麦绳武、莫清娇一系擅腿法,但主要是下盘腿。唯莫氏一派直蹴为多,麦氏一派横扫为长,为其差别,但都不是飞纵跳跃型的武术。徐震于此,殆为失考。
  蔡氏莫氏以外,刘家拳纯用短手,高不过眉;李家拳亦为短手功夫。洪拳如“虎鹤双形”之狭桥短马亦极典型,腿法都不甚多。所谓黄飞鸿无影脚,实不过是洪拳中的后撑腿。以在手搏时忽然出此腿法,不易防范,故名“无影脚”。早期广东拍黄飞鸿戏剧,对此尚不离矩矱。刘家良担任武术指导或演出的一些戏,于此也不离谱(刘氏之父刘湛曾拜林世荣弟子吴少泉为师)。另外,黄飞鸿夫人莫桂兰女士直到八十年代才过世,并在香港开办武馆,网上还可以找到她演练洪拳的资料,再结合林世荣编写的一些拳谱图录,均可证明上述说法。可惜近年由练长拳套路的李连杰、赵文卓演黄飞鸿,而令黄飞鸿从一地方型武师变成了全世界华人家喻户晓之人物,但拳路根本不同,以吊钢丝悬空连续踢击为无影脚,尤为无稽,造成了不少误解。
  南拳之腿法既如此,北拳又如何?
  《精武》月刊二二八期有篇文章访问八极拳家韩起,记者问:“八极拳为何不起高腿?”韩氏答:“不光是八极拳,近百年来,影响力大的拳种多数都有排斥高腿的倾向。即使是不拒绝高腿的戳脚,高腿在其所有腿法中占的比例也不大。踢低腿,甚至根本就放弃踢腿,成为武林的主流。”不踢高腿是否为主流,姑且不谈,我这里选择八极拳的名家意见来谈,就是表示北方拳种其实并不如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踢来踢去。
  以徐震所说的长拳门类来看,太祖二郎、迷踪、八极、劈挂、番子(也就是鹰爪),踢腿都是极少的。弹腿以腿法为名,可是最主要的是弹射而出的寸踢,以踢脚胫骨为目的。稍高一点踢膝,再高则踢心窝。高腿、二起脚(所谓鸳鸯脚、连环腿),不过一二路。有时连这一二路也不练,只以低中段踢击为主。徐震说:“弹腿之姿势,余所见者甚多。大别可分两种。一种为十二路,其腿蹴出,离地不过三四寸;一为教门弹腿,乃回教中所盛行,只有十路,其发腿须与膝齐。此弹腿中之两大派也。”我不敢说他讲得不对,但所述与我所曾练习者不同。似乎当时踢得更低,连踢心窝都没有,遑论高脚、二起脚!
  出高腿者,太极拳中有摆莲、华拳中有旋风腿,但也就这一两式,在整套拳中不成比例。至于形意、八卦,几乎只有步法而无腿法。孙禄堂《八卦拳学》凡例曾说:“游身八卦连环掌,内藏十八蹚罗汉拳,兼有七十二截腿、七十二暗脚”,这些截腿、暗脚即是八卦的所谓腿法了。但既名为截腿、暗脚,其不明显可知,其不起高腿亦可知。

南拳北腿(5)
其它地螳拳、通背拳,腿击如现今我们看跆拳道那样,也是没有的。故所谓腿,在北方流行拳种之中其实也非特色所在,与它在南拳中并无根本差别。
  考之古代,《纪效新书》载当时拳术,如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琐、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吕红八下、绵张短打、李半天曹聋子之腿、王鹰爪唐养吾之拿、张伯敬之肘、千跌张之跌,各有其长。其中唯李半天之腿以腿击见长,且既名为李半天,可揣想应是善于飞踢高踢。除此之外,俱不以踢击著称。可见大部分的拳种或武术并不太用此类技法,原不是现在才成为主流的。
  这里就可以接着谈两个问题。一是现在中国武术中出腿的比例,甚至出高腿者,其实已远较从前多了。电影电视中表演武打场面时固然如此,武术界也踢得厉害。常见各门派在武术表演时,老拳师虽大半仍守旧范,青年们就满场飞,又踢又跳,无论少林武当、南拳北派,大抵皆是这样。风气之成,我想一是这样才花俏好看、易博看场子的外行人喝采,二是受李小龙影片的影响。
  李小龙绰号李三脚,腿上功夫了得,电影中演示的,亦以腿法见长。他是“功夫”一词的发明人,也是振兴现代武术的大功臣。可是他的武术真是中国功夫吗?他的双节棍,就不是我国传统器械,是他从菲律宾学来的。手上的技术,除了咏春拳之外,受拳击影响极大。尤其是头部摆动以配合出拳及趋避的方法,是咏春没有的。拳击式跳跃之法,更与咏春截然异趣。他也不采用咏春的马步,而是以北方弹腿、螳螂、查拳等常用的那种侧面对敌方式,跨大马步,然后侧踢、后旋踢出腿。那种侧踢、后旋踢,乃至飞身侧踢,我不敢说传统武术中一定没有,但即使有也是极罕见的。恐怕是他在美国参考日本空手道、韩国合气道而学来之技法。
  做为一位武术家,他这样博取众长,汲精用宏,当然很可钦佩,但以之为模型来了解中国武术,可能就大堪商榷了。现代练武的人,看惯了李小龙踢、再看李连杰在银幕上也这样踢来踢去,又看到跆拳道、泰拳那样踢,于是踢技大昌,远多于古,自然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可是对于传统武术是否应如此改造,或许也还可以讨论。
  另一个问题是:南拳北腿云云,不只是对南北拳派拳种太简单的概括,更是对拳术不恰当的简括。
  拳术如舞蹈。世界上的舞,有专门表现头发的,如台湾阿美族祭礼中甩发为舞。有专门表现头部的。也有以动颈子为特征的,如新疆维吾尔人之舞。又有抖肩的,如蒙古一些舞。还有扭腰的,如*之肚皮舞。有摆臀的,如夏威夷之草裙舞。更有动脚而上肢不甚动者,如欧洲宫廷若干舞种。另有专借脚尖表现者,如芭蕾舞。有专门在脚底板下功夫的,如踢踏舞。又有身腿都不太动而主要以手指表现者,如泰国舞。不同的舞蹈,开发着身体不同的美感;善于利用身体某一个部分,也就形成各个不同的舞种。
  舞蹈如此,武术何独不然?舞以求美,武以尽力。要穷极身体所能表现的力量,达到搏击的目的,其能开发身体每一个部位,原理是一样的。番子之长为练手,劈挂之长为练拳,查拳之长为练行,弹腿之长为练腿,乃至张伯敬之肘、千跌张之跌,头、肩、臂、拳、掌、指、肘、膝、腿、胫、脚,无不可以也应该予以发展运用。各人秉性不同,所利用者也就不一样,哪里是“拳”“腿”两个字所能概括的呢?
  

中庸之道(1)
国人论拳,好持高论,每多浑囵之语。法且未得,辄云活法;要破法去执,存乎一心。于是学者茫然,不知津筏何在,只学会了一大堆「极高明」的口头禅,人人讲得天花乱坠,而不晓得真正的本领,应该在「道中庸」上。
  以车毅斋《论形意拳练法》为例。劈头就说:「形意拳之理谓中正,至易至简,不偏不倚,和而不流,包罗万象,体物不遗。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这话当然出诸心得体会,话也说得漂亮。但多是古代经典中的套语,说了亦等于没说,因为学者根本不能由此理解形意拳的拳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把这些话用到别的拳上,好像也没什么不可以,谁家的拳不自认为理谛中正、至简至易呢?
  中正,是个好道理,刘奇兰《拳论》也说「形意之道中和而已」。可是若只从中正来理解形意拳,却是会偏颇的。
  从技击来看。形意拳若用以对敌,身形就绝不中正,而是看正似斜、看斜似正,采45度转向,重心偏于右腿的锐角三角形姿态。垂肩、沈肘、圆裆,手、鼻、前脚尖三尖相对。因此所谓中正,不在形上。形一定不正。中正指全身的重心维持在中央,进攻时主要也采中门直进之法,如锥子向前推。
  之所以如此,是因形意拳取法于枪术。其劈、崩、钻、炮、横五拳,即是由枪法化出。直线出击的崩,中平枪也。由下往上的钻拳,上刺枪也。从上往下的劈,下击枪也。左右用力之横拳,枪之横格也。格防后再击,则为炮,枪法之格刺也。原理如此,故形意之攻击上不过眉、下不过脐,很少下盘的打法。其所谓劈,崩,其实也不太能从字面上去认识,而是要跟枪法的「点扎崩拨、开合劈缠、带撩滑截圈」合起来了解。所以崩拳并不是山崩下来似的,而是如箭之发、如枪之刺。
  相对于形意,八卦就是取法于刀术,单换掌是单刀、双换掌是双刀。对敌时的身形则绝不同于形意。形意以拳,八卦以掌,也是这个区分使然。步法尤其不采直线前进之式。
  形意八卦,从这个角度去看,岂不简单明了?无奈教形意拳的人都不如此说,偏要用金木水火土来比附,让人去体会为啥这个拳像金、那个拳像土。再加上五行生克,这个生那个,那个克那个,令人头昏眼花,不明所以。其实生克皆是虚说,别人打水拳,我就打土拳去克他;别人打金拳,我又打火拳去克他,只能是笑话,跟说象形拳里某形能克某形一样,均属无稽之谈。说拳而取象于五行生克,并非好办法,何况其它的拳,像八卦拳就也有五行,也说五行生克。故以五行说形意,是绝对讲不清楚的。
  但说形意者不自以为如此云云并不能讲清楚,反而觉得应再往深处讲。所以车毅斋又说:「练拳者自虚无而还也,到此时,无论形意、八卦、太极、诸形皆无,万象皆空,混混沌沌,一气浑然,有何形意?有何八卦?有何太极?所以,练拳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 。。

中庸之道(2)
练拳到达浑化之境,当然不妨如此说,可是形意、八卦、太极毕竟是三种不同的拳种,不只身形手法不同,用气用意也不一样,焉能如此浑囵说之?
  何谓用气用意不同?太极之特点,在于王宗岳所说:「舍己从人」,所以有「四两拨千斤」之法,论劲则有粘有走。形意之用气用意用劲,绝不同于此。
  从前王阳明曾说:「为学不可无宗旨,而不可有门户之见」。门户之见当然不应有,但各个学派各有不同之宗旨,这个宗旨是不能混殽的。车氏上述说法,跟许多兼练太极形意八卦的名家一样,常把各家宗旨混为一谈(如孙禄堂论形意、八卦,都有点太极化;姜容樵论迷踪拳、徐哲东论苌家拳,也尽往太极拳去靠)。其实这都是不对的。
  车氏在这段话上,本来还有一段说:「起初所学,先要学一派,一派之中亦得专一形而学之。学而时习之,习之已熟,然后再学它形」。为何要先学一派乃至一形?原因不就是一派有一派之宗旨、一形有一形之作用,不容相紊吗?奈何既知此理,忽又侈谈混混沌沌、一气浑然,徒令学者矜慕于高明?
  车氏接着又说:「拳经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阳之气,运化于周身,无微不至,以至于应用时无处不有、无处不然」。
  拳家好说气,是清朝以来的流行;讲气而附会道教内丹学,亦由来已久。但拳家的古文化素养一般说来并不甚高,讲气虽多体会语,然表述出来却往往成问题。
  如车氏此处说要用神意与丹田先天真阳之气相合,很好,那么,请教:神与意是一是二?「意在蓄神」,是指以意蓄神,还是说尚德不尚力一语之意是指练拳的人应蓄神?不论两者何者为是,都不能说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