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以后有几国-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观司马懿呢?他的军事才能能比诸葛亮为强吗?

  可笑的是,历史上对司马懿的军事才能评价似乎还不如诸葛亮。“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裴松之的注释说的很简单明了,司马懿以十数倍兵力物资尚且不能胜诸葛亮,即使有“养敌自重”的成分在,也绝对逃脱不掉“无可奈何”的悲哀,两者间优劣分明。

  那么,罗贯中选择这个在军事上似乎还不如诸葛亮的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对手,进而着重笔墨进行刻画,究竟有什么用意呢?理由很简单,大体有三:一、司马懿有足够的“奸”——子孙篡夺曹氏江山,二、司马懿有足够的“诈”——坚守不出直到耗死诸葛亮,三、司马懿有足够的“无耻”——不通兵法的司马懿曾强迫张合出战,结果造成张合战死。兼之他还是继曹真死后抗击蜀汉的主要将领,也是诸葛亮生平最后的对手。也只有这样一个“奸臣”,而且是无法企及诸葛亮的“奸臣宰辅”,才最终形成与诸葛亮的“忠臣宰相”形象对比鲜明的《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形象。所以罗贯中选择司马懿作为诸葛亮最大也是最后的对手进行重点刻画,并不是因为司马懿的人格或者军事魅力,而是因为只有他才能够不脱离历史环境,又能起到与诸葛亮对称的“忠奸”冲突。

  《三国演义》从诸葛亮北伐开始,直至星落五丈原结束,诸葛亮的所有人格刻画,都从未离开过司马懿。正如此阶段司马懿的所有刻画,也始终没有脱离过诸葛亮一样。    

  比如以世人印象深刻的失街亭一段为例,演义中先是“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于是才有“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而后司马懿惊叹:“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在反复考量下最终退兵,最后由诸葛亮解释“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

  这段描写一气呵成,情节环环相扣,说一句司马懿,说一句诸葛亮,两个人如同相声般的对话,将该回情节推向高潮,又观之自然,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嫌。正因为诸葛亮代表了“忠”,所以他才能心怀坦荡,行此险计。正因为司马懿代表了“奸”,所以他才疑神疑鬼,会被空城计吓退。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忠奸”冲突所引发的必然结果,因为冲突双方的正邪善恶,贤愚美丑读者已了然于胸,剩下的不过是自然发展而已。

  而罗贯中在小说中临近诸葛亮退场,也就是快到星落五丈原时,他还安排了诸葛亮密令“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 的独特情节,竟让诸葛亮连自己死后之事也可干预。当“活仲达”见到“死诸葛”后,在罗贯中笔下非常配合的惊呼“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读者看到此处,即会为诸葛亮从生到死,鬼神难料的绝世聪明而赞叹不已,也难免会同时鄙视司马懿的胆小、奸诈、小丑般的艺术形象,唾弃这位“奸臣”。这样的人物刻画,令两者的忠奸分明,人物形象描写到了最后,也得到了最彻底的体现。

  与其说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两者的聪明睿智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人物形象,倒不如说是两者间忠奸分明的人物立场塑造了他们在小说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更为贴切。

  三、家奴与武圣——吕布与关羽

  毛宗岗曾说“《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关云长一绝;曹操亦一绝” ,曹操是旗帜鲜明的扮演奸雄,可算得上“奸绝”;诸葛亮举凡兵法奇谋、行军用兵、外交应付、治国理民,乃至天文地理、阴阳八卦,无不精通谙熟,可称“智绝”;而至于关羽,则是纯粹的正义化身,“忠义千秋”的关羽,堪称“义绝”。乃至于关羽死后,罗贯中的悼亡诗中甚至感叹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这哪里是在说一封建社会的武将,而是在说一个圣人——武圣人关羽。

  举凡读过《三国志》者便知道,关羽并不是圣人,甚至有些好色小人的成份在。如《三国志》中曾有记载“曹公与刘备围吕布於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於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 ,又《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蜀记。裴松之注》“与曹公共猎……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臣松之以为……既往之事,故讬为雅言耳”,《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裴松之注》中裴松之更直言“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直接披露了关羽被杀的原因乃是刚愎自用所造成的。而至于关羽好读《春秋》、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等等故事,皆为民间传说或他人之事,并非关羽所能为。

  然而到了《三国演义》中,那些恶习劣迹不是被舍弃不用,就是被美化成了优点;关羽更被罗贯中有意图的刻画成“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的英雄形象,令读者先入为主的有了“这是个人物”的潜意识。接着便不由分说“桃园三结义”,刚刚进行至《三国演义》第一回,便把刘、关、张三人同“义”绑在了一起。而后关羽便一连串“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土城约三誓”、“斩颜良诸文丑”、“千里走单骑”、“捉放曹”、“单刀会”、“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英雄事迹,也是一连串由“人”到“神”的演变,令读者应接不暇,不禁大声感叹关羽“英雄盖世”。即使无奈于历史事实,最后发生演义中同样发生了关羽唯一的败笔——“走麦城”,关羽大意失荆州快被东吴处死了,罗贯中也让他喊出了《三国志》中所没有的“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这般慷慨陈词的忠义誓言。为义而生,为义而死,也潜移默化的令关羽的人格,最终升华为神格。纵观《三国志》,关羽未必最为忠义,但在《三国演义》中,在罗贯中笔下,最能代表忠义的绝对便是关羽。

  至于吕布,读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他武艺汉末第一,演义中刘关张三位豪杰也战不倒他一人,武力上讲无疑比关羽或张飞、刘备中单独任何一人都要强。但却被罗贯中描写成了见利忘义一小人,有勇而无谋,他或为宝马、或为美人,竟先后弑杀两位义父,使得世人皆骂其为“三姓家奴”;诛杀董卓后更四处流窜,先偷取濮阳被曹操打败,归附刘备又抢夺徐州,不听陈宫计谋贪恋妻子导致城破兵败,祈求活命却被刘备一句:“君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最终葬送性命,完结了演义中吕布短暂而龌龊的一生。

  罗贯中笔下的吕布,是一个有勇无谋、自私多疑的武夫。他不但好大喜功,只喜欢听阿谀奉承之语,而且反复无常,投靠一个主人,过不多久就会背叛一个主人,弑杀一个主人。对于手下文武大将,诸如陈宫、张辽的忠言苦谏,他也大多置若罔闻,一味贪恋酒色妻子,见利忘义反复无常,十足的宵小做派。尤其在《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时,他更反复哀告活命,却难逃曹操下令勒死的悲剧结局,这样的形象刻画,必然会为绝大多数读者所不齿至今。而此时罗贯中还怕有读者看不明白他的意图,特意在文尾补充一句“乞哀吕布无人救,骂贼张辽反得生”。实际上,这一切都只是作者为了突出表现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奸佞家伙”,是个“小人”的艺术夸张。

  历史上的吕布,虽然未必算得什么正人君子,但也“有武勇,善骑射。为南县吏,受使不辞难,有警急,追寇虏,辄在其前” ,依稀是个侠客般人物。而且曾经“布求还洛,绍假布领司隶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夜半兵起,乱斫布床被,谓为已死。明日,绍讯问,知布尚在,乃闭城门。布遂引去。”能骗过袁绍逃出生天,颇有智慧,不是演义中那么有勇无谋。即使最后裴松之评价他,也只是“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实在看不出这评价比关羽的“刚而自矜,以短取败”差了多少,至少没有三国演义中描写得那么不堪。

  关羽与吕布,武艺上一个“武艺绝伦”,一个“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个“威震华夏”,一个“号为飞将”,可谓不遑多让。而至于品德,一个“刚而自矜”,一个“唯利是视”,也不见过大差距。只因为关羽是刘备一方的亲信大将,刘备忠,罗贯中笔下他必然也忠。至于吕布,却是反过刘备的,且不能“心怀汉室”,所以在罗贯中笔下,他必然是奸,否则无以衬托那些“忠义”的武者。关羽与吕布,本来两个历史上本质相似的人物,在演义中却最终落得“一圣一奴”的天差地别。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罗贯中那“忠奸分明”的人物刻画模式,若没有吕布这种武艺高超的“武小人”,又如何来体现关羽这种武艺高超的“武圣人”?

  《三国演义》中同样是一匹赤兔马,给吕布骑过后给曹操骑、给关羽骑它就悉听尊便。但给关羽骑过了,孙权再把它给马忠骑,它就绝食而死。这并不是这赤兔马受到了关羽英雄精神的感召,更加不是因为赤兔马挑食了;而是因为他们主人的忠奸地位不同所造成的艺术创作要求,决定了赤兔马在《三国演义》中必然的生与死。

  鲁迅先生曾说过:“三国底事情,不象五代那样纷乱,又不象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的材料。” ,正是有了三国独特的历史奇局,正是有了三国独特的人物形象,正是有了富有人格魅力的众多英雄间智术武勇的争斗以及英雄们施展身手的广阔时空;才有了罗贯中笔下忠奸分明的《三国演义》人物形象,最终造就了《三国演义》这跨时代的伟大文学巨著。

第1节 说不尽的三国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场三国热,一部三国志,无聊了多少庙堂看客,有聊了多少江渚渔樵,闲聊了多少春秋往事,瞎聊了多少网络文学。

  自有夏商周后,又分春秋战国,及至强秦扬鞭,虎狼混一,楚兴秦灭,五载夭亡,炎汉大成,中华定疆,汉末三分,乃归于晋,魏晋之下,五胡乱华,天下南北,胡汉峙立,十六国间,杀戮不息,忠奸莫辨,百族争雄,隋国一统,二世而亡,煌煌盛唐,中华扬名,五代十国,再乱乾坤,宋辽夏金,大漠元蒙,厂卫明庭,八旗满清,民国共和,乃至于今。代代有名臣将相,朝朝有明主昏君,而留给后世的,却只有寥寥几本历史书而已。

  史书是人写的,故事也是人编的,历史不止于三国,故事又岂会止于三国?但举凡办事情,却总有个先后次序,无有暴秦,何得楚汉?不见三国,岂知两晋?

  故此本书将自三国末代君主说起,并穿插介绍三国中某些重大事件。

  ————————————————————————————————————————

  话说东汉不祚,引群雄逐鹿,征战不息,至于天下以三分。

  曹魏主中原,蜀汉雄巴蜀,孙吴据江东,各擅胜场;你吃不了我,我也吞不下你,势成鼎足。

  至于魏、蜀、吴三国奠基人,既曹、刘、孙三位BOSS,可是乖乖不得了。从卖草鞋的大耳长臂猿,到可能有维京血统的东吴碧眼紫髯海盗,再到自小就爱抽个羊癫风的问题儿童,皆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尖型生命体。

  他们既能算计身前,更知算计死后,在世时要为江山打算,死了,也同样要为江山设想。一定要想方设法把自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