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场之惑-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说的这话,显然是宗望授意,旨在诱使宋使臣接受苛刻的条件,做出更大的让步。
  郑望之答道:“朝廷已派遣给事中李邺去议和,但不知在甚处可逢大金人马,更不得消息。”
  萧三宝奴说:“李给事,我们知道是上皇遣来,但我们皇子郎君说,不知今上意旨如何?”
  郑望之说:“我们主上即位才十余日,上皇已南巡,朝廷仓卒间未及遣使,而贵军人马已到城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大宋使者丢尽了大国颜面(5)
三言两语之间,金人就摸准了宋使者的态度,知道来的不是什么硬货,便自去回报了。
  第二天,宗望根本就不露面了,派遣了燕人王汭,向宋使传话说:“贵国京都,城破就在顷刻,我军所以敛兵不攻者,只是为贵国皇帝之故。若能存赵氏宗庙,则恩莫大焉。因此之故,若议和,贵国须拿出犒师之物: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绢、彩各一百万匹,马、驼、驴、骡之属各以万计。尊我国主为‘伯父’。凡燕云之人在汉者,都要送还。此外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以亲王、宰相为人质,我乃退师。”
  说完,他出示了一份清单,将上述条件开列得清清楚楚,交给李棁,让他送达大宋朝廷。
  这场开封保卫战,若是大宋方面眼看要守不住,大金开出这样的条件还情有可原。一个败军之将,还敢狮子大开口,显然是摸透了对方态度的缘故。这时,大宋使者若词锋锐利,生死不惧,告诉宗望:今日已不复往日,大金根本没得可能啃下汴京,还有可能陷于各地勤王军的汪洋大海之中,那么,宗望断不敢如此狂妄!
  可惜李棁胆小,他战战兢兢接过清单,不敢多说一句。过了好半天才说:“这里还有皇帝赐金万两及酒果。”宗望笑笑,也不答谢,只是让吴孝民把礼品接受下来。
  宋使退下后,金人都笑之,道:“此乃一妇人女子尔。”
  这是大金方面在开战后,第一次接待大宋的国家级代表。他们大致摸清楚了宋的谈判底牌。自此,上上下下都有轻视宋朝之心。
  另有史料记载,正使李棁虽然窝囊透顶,但那位偶然被选中的副使郑望之,还算尽职尽责。在与萧三宝奴等人斡旋的过程中,多少还做到了据理力争。
  他说:“女真本一小国,初以兵*盛灭契丹,终能以礼义与中国通好,岂不为美?若一向恃强,务欲并吞,非至理。”
  三宝奴说:“只是南朝多失信,须要一亲王为人质,此事古亦有之。”
  说起这个,难不倒饱读诗书的郑望之,他说:“不错,如燕太子丹质于秦是也。然不知周、郑交质,其后终至交恶?诚然,为大计,质亦何妨,然而若以亲王为人质,万一有感风寒而致不测(意为万一病死),以人情言之,贵国亦不得不悔。此事怕是无益。”
  三宝奴又笑道:“北朝以兵之所至为疆境,今已至汴京,皇子郎君只想画河为界。”
  这是不声色地提出了一个最苛刻的条件。条件涉及了领土问题,郑望之分外谨慎,想了好一会儿才说:“朝廷自来与金国讲好,以燕山为界限,内郡及都城都不设守备,以示不恃强欺弱!若你们皇子必欲以河为界,此乃恃强有所索取。且南朝得北朝地不能守,前日燕山收复就是一例;北朝得南朝地恐怕亦然。此乃人情向背不同,还是朝廷为金国增加岁币为好。”然后,郑望之提出,岁币可增至银三百万两。
  这与金国提出的条件相差了一大截,三宝奴不悦,冷笑道:“南朝得北朝地固不能守,北朝得南地岂守不得?古人即有守得者。”
  郑望之说:“耶律德光到汴京,不及一月,如何谓之守得?”
  三宝奴只是说:“还是有守得的。”
  郑望之说:“北边种籽落得中原地,无如拓跋魏(指北魏)。然而自拓跋南侵,改为元魏,已百年有余,当时所立君长,犹如中国之人也。用中国之礼乐、中国之法度、中国之衣服,故中国之人亦安之。今大金岂可以拓跋为比?”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大宋使者丢尽了大国颜面(6)
说到最后,三宝奴见郑望之嘴不让人,不禁哈哈大笑,说:“你我各自尽忠尽节,不过,你我为国家能说得成甚事?只是我军许多人马远来,总不成空手回去也。须知,大金人马不似南朝健儿逐月有钱粮发。”
  郑望之也缓和下来说:“若是讲和,却存旧好,所有贵军,朝廷定会犒劳,但不知有多少人马?”
  三宝奴答:“河东国相(即宗翰)二十万,皇子郎君这边三十万。如今讲和,我军便遣人通知河东军,此事朝廷不要迟疑,早早便了。这里许多军,久住必坏了你家人民田禾。”
  郑望之说:“昨日得圣上的意思,若说及犒军,可许诺银三五百万两,即使此数亦不易出也。”
  三宝奴嗯哼一声,说:“金人离家有六七千里,动辄一二年,须是每人得两铤银、一铤金方可!”
  郑望之叹道:“太师开得这样大口,又要以河为界,好难商量!”
  李棁一直在旁,一言未发。回到住处,想想大金的苛刻条件,吓得面如土色。这一夜,他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早,有一位叫韩宣徽的大金官员来看望,作了个揖,说道:“皇子郎君遣人去打城也。”
  郑望之吃惊道:“既是讲和,何言打城?”
  韩宣徽笑道:“且要耀兵。”
  之后,宗望才约见宋使,对宋使笑说:“打城人适才已返回矣。”又云:“讲和事,我派人去朝廷理会。”
  于是给了萧三宝奴、耶律忠、王汭一封国书和一件不封口的公文,并玉带、玉篦刀、名马各一为礼,叫三人与李棁、郑望之一同入汴京城。那个不封口的文件,就是索要的金银、绸缎、牛马数目。
  当晚一更之后,一行人来到福宁殿门,李棁、郑望之入殿具奏。钦宗看了所进的大金国书,才知道大金开出的条件:除了金银牛马外,还要割让三镇(太原、河间、中山),以亲王一名为人质,等金军回军之日送到黄河边,并要宰相一名同往,参与交割地界。交割完毕,宰相可回。
  钦宗看了,没言语,叫两位使者跟大臣们说仔细。
  听罢汇报后,以李邦彦为首的一帮宰执大为震恐,连夜讨论,最后拿出了意见:割地及亲王为质的条件,全部答应。财物方面,拟在金人所提条件的基础上减半,拿出金八十万两、银二百万两、缎二百万匹;牛羊则按大金的要求给,即牛马五百头、羊一千口。据记载,这个方案,主要是出自李邦彦的主意。
  十一日在崇政殿上朝,钦宗听了宰执们的意见,“默然无所主”。
  如果采纳了这个意见,初八、初九两日将士们舍命得来的战果,就将一风吹掉。大宋将再次沦入耻辱的深渊!
  这个卖国的方案,激怒了李纲。
  他引用钦宗昨天赞同的“先定,然后能应安危之机”的看法,据理力争。他说:尊称金国国主为“伯父”以及归还金国叛臣这两条,倒也罢了,可以如其所欲,因为这两条实际上对大宋无害。但是犒师的金币,他们索要得太多,虽竭天下之财力不足以充其数,我看酌量给他们一些就行了。
  大有问题的是割地条件。太原、河间、中山,是国家屏蔽,虽号称“三镇”,其实包括了十余个郡的领土,北部险阻都在这些地方,割之,又何以立国?此外,三镇还是三祖陵寝所在,子孙奈何将此地送人?
  至于派遣人质的问题,即使宰相当往,亲王也不应当去,事关尊严,决不能答应。
  李纲建议:莫如选择干练使臣,与之往返商议,给大金方面讲明白所以可、所以不可的道理。另外再告诉他们:金币之数,要用一些时间让有司核查数目,陆续呈报。以这些理由,滞留金军数日,待我大兵四集,金军以孤军深入重地,势不能久留,虽所得不满意,必求速归。然后朝廷与之盟约,再派重兵把他们礼送出境,彼辈自然就不敢轻视中国,其和可久也。 。 想看书来

大宋使者丢尽了大国颜面(7)
这些看法,充分考虑到了大宋的长治久安,很有见地。特别是利用谈判滞留金军,以待勤王大军前来向他们施压的主张,可谓绝妙。
  可惜宰执皆不以为然,都说汴京城破,就在旦夕,肝脑尚且可能涂地,谈何三镇之有无或者金币之多少,这些都不足计较也。
  凡卖国者,万事当前,考虑的就是自己的肝脑能不能涂地。祖宗留下来的国土,虽寸土寸金,在他们却是可不予计较的身外之物!割了就割了,送了就送了;万民的社稷国土,他们像倒垃圾一样,一个早上就可以偷偷摸摸给扔了!
  钦宗在两种意见的争论中,没有了主意。李纲与宰执争论了两个多时辰,几乎气晕!据他回忆,此期间竟“无一人助余言者”。
  ……所有高官的肝脑,都比国家利益值钱!
  李纲看看他一人实在无法战胜群儒,就愤而向皇帝提出辞去朝官不做,还是做个小官为好。他说:“陛下提拔我于小官之中,没几天就参与大政,臣亦受之而不辞,是考虑到臣之议论或于国家有补。今臣与宰执有异议,不能有所补,愿回到庶僚身份,也让我安心。”
  钦宗当然不肯答应,劝慰道:“不须如此,卿只管去治兵,加固城守。我怕的是金人以和谈麻痹我,你们说的,可以慢慢商议。”
  李纲接旨,不得不出,但是走了两步,又转身回去说:“金人所要的国土财物,宰执想一切许之,这不过是想脱一时之祸,不知将来有什么人能为陛下处理这大麻烦。愿陛下再考虑,将来后悔的话,恐怕就来不及了。”
  出得宫来,上了城北壁,想想不妥,李纲又返回宫中,心存希望还可以力争一下。然而这时候,写给金国的“誓书”已经发出了,金国所提的条件,朝廷几乎全都答应了。
  李纲能怎么样?我族之人干坏事,效率向来第一!
  宰执们卖国卖得这样果断,是因为在他们脚下,有一个泱泱大国可以卖,而且足够他们卖上十年八年甚至一百年!
  当天,钦宗做了这个卖国的决定,大概也于心有愧,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说自己登上至尊地位以来,任重道远,但德行不够高,不能很好地领会天意,以致金人入寇,只能削地为盟。现有消息不断传来,敌方营垒遍布京城四郊,岂止是国土少了几百里!金人向我索要财物,催迫甚急。朕甚忧虑,连日来为同大臣们讨论对策,侧席而坐,夙夜不眠,顾不得身体安康。考虑到国家艰难,凡事宜从节省,所以决定自今月十一日起,避正殿(不在正殿办公),减常膳(降低伙食标准),希望以此举换得“上天助顺,万国效忠”,唤起臣民争相扶助我赵宋王朝的“不拔之基”,永远底定“太平之治”。
  同时又下诏云:“大金所需犒军物数目浩瀚,朝廷竭力应付,即使是供祀宗庙(即太庙)的器皿,也不敢吝惜;至于亲王、内外百官之家,也已下达告谕,要他们尽数捐助。然而尚恐未能够数,如有忠义之民体谅国难,愿将私家所有助国用者,限近日向户部尚书聂山等处送纳。”
  国家财力如何,宰执们心理不是没数。现在答应了人家巨额赔款,又拿不出来,只能以“自愿”的名义向百姓摊派,这里面的逻辑关联,很发人深省。
  金人索要太多,高官们难道就不会说一声我们没有吗?为何要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如果是为百姓利益着想,如此搜刮,岂不正是荼毒百姓?所以大宋宰执们的“软”,决不是怕金军打进来祸害百姓,而是想用百姓的钱,换一个苟且偷安,好继续把自己的官做下去。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大宋使者丢尽了大国颜面(8)
这是一次对全民的大搜刮,连诸王家里的金银绢帛,道官、乐官等文化帮闲官员平常所受的赏赐和家中现有金银,各宫观寺庙、各局各司以及开封府的公用金银,都要收上来。圣旨还强调:“若敢隐庇转藏,并行军法!”……当初要是在惩贪上有这么大力度,恐怕国家早就太平无事了!
  在一片惶恐之中,亏得中书省还想到了一个细节,奏报说:“中山、太原、河间府以及下属各县,按照誓书议定,属于要交割的地盘。这三镇官员如有不肯听从朝廷命令、不肯交纳金银者,建议将他们任职的州府机构立刻转给金国。”
  钦宗看了,批示道:就这么办!
  在一派苟安、颓靡、委曲求全的气氛中,大宋的高层中惟有一人,在危难关头,显出了一股“威武不能屈”的骨气。
  当时肃王赵枢和康王赵构恰好住在京师,钦宗退朝后,康王入见,毅然请行,自愿去做人质。他说:“虏必欲以亲王为质,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