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流在进入大学后几乎有1/3的学生开始意志消沉;1/5的学生开始颓废1/2的学生开始平庸。非主流学生则一直保持着一种向上的生命力和朝气;这里面到底什么其着作用呢?
从我2003年制成的72名同学的情况调查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主流和非主流都有坚强的意志;不同的是:【1】主流学子学习普遍比非主流好【2】非主流比主流在情感方面的指数普遍高;这仅仅意味着非主流比主流的情感更通达!
难道是仅仅是通达的情感令非主流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断的进步吗?这样说也有不妥之处;因为主流中也不乏有情感通达之人;但根据我的调查他们在大学里只是成绩始终优异且有的做了学生会的委员或班上的班长;并无突出过人之表现。
从起初我们定位非主流时;是把彰显自我存在在身体里的某些特质的;并愿意为此付出韧劲的人为参考点的;这样定义也主要是为解决当主流和非主流及逆流在重叠时含糊不清的问题;因为这样三个流派才有明确的界限。
那么;在这里自我身体里的某些特质说的浅显一些其实就是自己的特长、自己的优势以及自己的兴趣、志向等诸多个性方面的东西。我们又强调其对自己的兴趣、特长要有专注的精神;故说“并愿意为此付出韧劲的人”(这里的韧劲其实就是长久的意志力)。个性方面的东西往往是和自己的潜能直接挂钩的;因此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某些特质”说成是自我价值;也是合适的。
很明显非主流学子就是在一直做同一件事情………彰显蕴藏在自己身体里的自我价值;而自我价值彰显出的越多;其成果想必也越大。既:对自我蕴藏在自己身体里的价值的挖掘深度是和自己的成就成正比关系的;换句话说是;如果一个人要想获得巨大的成就;他必须在挖掘自我价值的深度上深些、再深些;直到使他取得那样大的成果为止。
但要挖掘自己身上蕴藏的价值;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发现它;怎么发现呢?………只有自己不断的观察自己才有发现的可能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发现的过程;我想没有比“自省”这个词更合适的了。人只有通过自省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价值;并且这是发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道路可见非主流正是发现了自我潜在的价值;才能在大学时代就表现的有为出色的;虽然他们其他选修科目比较差;但其突出重点的生命追寻是必要的;更何况这种“突出重点”已经超越了学生时代那种单纯的学习成绩意义而使其“重点”成了自己的事业或趋向于自己事业的方向。
那我想到这里;我们更想知道的是;他们(非主流)是怎么发现他们自身的价值的呢?如果说是意志使然;那主流也有坚强的意志;当然意志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做事如果没有意志、没有韧性很容易半途而废;无功而返的。前面提到过非主流比起主流有更为通达的情感;难道是通达的情感使非主流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吗?那就让我们以情感为突破口;寻找其“不同”的答案。 。。
索源
情感是什么?情感是我们可以亲身体会的;情感存在于我们的心灵里;情感只有我们人类才拥有;………这已经把其限制在了我们的脑海里!我们称为精神;事实上我们只能站在精神的角度去理解情感。情感使我们人类超越了客观的自我;情感为我们打开了精神的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随性的飞翔。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了区分不同的情感感受而把情感大概分为:亲情、友情、爱情、同情;博爱之情。因为前三者是在交往中产生的稳固的对象情感(亲情还具有先天性);而后两者;你只有主动的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才会产生这样的情感;且对象具有不确定的泛泛性;(既对象有可选择的广泛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三者为相对静态情感;后两者为动态情感。
运动能带来无限的偶然性;而静止似乎却带来一种必然;(在这里;运动和静止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实际上亲情、友情和爱情在形成时也是动态的;只是我们整体的看其对象稳固和情感持久的特征后;而定义为相对于同情、博爱之情等这些对象的无固定、情感的随机特征而言的。)
那么让我们看一下非主流在这些情感上的表现吧;经过我的访问调查发现:8位非主流有7位仍未谈女朋友;在我谈及这方面的情感时;他们几乎都是淡淡一笑说:“还没到时候”。我说:“怎么会呢?咱兄弟长的也不差;况且也取得了大家的承认…”这时他们又都是向我解释自己做的是如此不够;什么做了那么久都没完成;虽然夜以继日的做着…。我又问他们去年过年是否回家;他们当中有五个都未回家;真是不感想!大学生往往在开始大学生活不久都会或多或少的想家;头年过年也是必回家的;他们难道早把亲情看淡?!可每到此时他们都表情沉重发一个相似的感慨:“想家啊!可没办法…”他们向我说了半天给我的感受是他们太对不起自己了;委屈了自己!似乎只有对得起自己他们才会满足。难道他们只有充分的挖掘出自身蕴藏的价值才会觉得生活的正常???
据此;我们可以搭建一个小小的构建:假设他们都非常的重视自己的内心感受而忘却了或者说看淡了一些其它方面的情感。这样是否合理呢?比如有些男男女女们谈恋爱而冷落了周围的朋友甚至是父母;这是成立的。那么;非主流就是因为太在意自己而淡了外在的事物也是成立的。我们暂且把他们的这种专注于自己的情感称为“自爱情感”。有些人会把过分看重自己的人称为“自恋狂”这当然是针对过分看中自己的外表或其它肤浅的东西的人而言的;是低层次的自我关注;不是我们这里谈的具有“自爱情感”的人。
我们可以判定;非主流有过重的自爱心理;或者说相对于主流和逆流有过重的自我关注倾向。
当然这种自爱是以充分彰显自我价值、自我潜力给世人为外在表现形式的。
前面裂变开头有一幅图;寓意个人在四个阶段的求学生涯中不能破壳的悲哀………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种类的鸟蛋;………有着各自鸟类的天赋、才能、天性;但是如果我们在有效的时间内不能破壳(意思就是不能自我觉省)将会被社会机器制作成同中高蛋白岩石!
这些高蛋白岩石如煤一样又为社会机器的运转提供能量。
因此只有苏醒了;才有可能冲破鸟壳;落在高蛋白岩石山上(寓意人类的上层建筑………精神层次);练习飞翔的本领;等待一天飞向蓝天;获得自我的真正自由!
如果一个人不能像睡在蛋壳里的鸟蛋早日苏醒则不能产生破壳的冲动;只有苏醒了感到压抑、憋气了;才会不顾一切的要撞破鸟壳!
这里的鸟的苏醒就是人的自省; 可见人如果要获得自我的价值必须首先做到自省。
在中国有句非常经典的话叫:“善恶只在一念间”;它与“君子和小人只在一念间”有些相通;那么是不是自省也是一念间的事情?即无须过多的琢磨;到时候了一个电闪便恍然大悟、得道成仙?我们平时睡觉时别人一碰就醒了;很简单;那么自我价值的苏醒是否有如此简单的步骤?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前提条件是:一见事的成立都是有条件的;我们必须立足在因果循环的高度才能产生一种科学直觉来。
说道这里我们不仅要问;非主流到底诞生了;或者说;拥有了什么条件使他们走向了“破壳之路”………自我苏醒之路?
为了寻找这个自我苏醒的条件我们将学着应用数学的模型构建思想;构建情感世界的模型;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界
大家知道人是有了知觉才开始有理由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知觉就像黑暗房子里的灯的开关;只有打开它房间才会明亮;我们才能看到房间里的什物。知觉让我们感知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罪………痛苦;什么是德—幸福;在知觉的地基上我们开始建造我们的情感世界。
痛是什么呢?当我们是个小孩的时候我是不知道的;甚至我认为痛苦是先天的必然;;我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童年的我抵抗力极其微弱…。我不知道改变什么才能不使我这样糟糕;可问题是童年的我并不知道我处在痛苦中;何谈改变呢?原因很简单;我还未品尝过幸福;直到有一天命运之神打了个盹;我得以逃脱它的监视;我才发现生命可以和过去不一样;而显然这种不一样是让我感受很惬意的;我愿意拥有这种感觉。“我可以偷偷的发自内心的欢乐么?这样是不是太不合适呢…?因为以前我从未这样过啊!”这是我那段时间经常问自己的问题。
当一个人觉得痛苦时;很简单;他已享受过与他现在等价痛苦程度的幸福 !
因为痛苦和幸福是相对的一种感觉;不知苦怎么知甜呢?有的人因为无法承受的痛苦而;选择死亡;那么可以说如果他知道生是这么的痛苦的;他宁愿不生!因此生是从不知道痛苦开始的;又因为痛苦的终极是死亡;也可说成是生是从不知道死亡开始的。
选择死亡无外呼就有两种情感作为去死的支撑的;一种是自私的情感………因为他太在意自己的难受而忘记世人的感受或者说他没有同情心;无法感触别人;他选择死亡就是要对自己无法排解的切肤之痛来个了结;我们说这种死是自私的死。另一种是死在情理里、死在对众人的愧疚里;他做了对不起众人的事无脸见人或不想做对不起众人的事;活个骨气而选择死亡。即自己对不起自己或者自己对不起众人都会使人选择死亡………我们把前种死称为“想不开”把后一种死称为“想得开”!(为了二者鲜明比较故这样称谓)。“想不开”大家很容易理解即不懂道理:而后种死呢?它往往是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那么为什么死呢?很明显是道理害了自己;即是无法超越理的逻辑而死的。
为自己而死觉得自己对不起自己(或大家对不起自己)是无法超越自己的气性:为众人而死是因为无法超越自己心灵的时空;无法超越气性说的就是孩子气;不懂事;而无法超越心灵的时空是一种高级的或者说是复杂的死亡之路;它是需要科学的直觉和道理来回应的。
我做过一个实验;实验情况如下:
我让一个人饿了两天;然后在他非常饿的时候给他任意食物;结果他挑也没挑、捡也不捡平时爱吃的和不爱吃的统统往嘴里填;甚至刚开始竟没用筷子;而是用手抓着往嘴里填。我知道这个人平时是十分爱干净的;可他已经两天没洗手了。狼吞虎咽之后;接连打了几个嗝。我让他继续吃;他说食物都到嗓子眼了;再吃一口就肚子爆炸了不可!我然后让他进一间满房间都是食物的屋子;结果他看了一眼就呕吐出了刚才吃的足有一半的食物;几天后我又对他进行了另一个实验;实验是以启迪想象的模式进行的;要求回答者回答与正确答案相反的范围且不能重复。:
我问:“你生活在哪里?”
他答:“社会里”
我问:“你在社会里生活在哪里?”
他笑答:“自然里。”
我继续问:“你在自然里生活在哪里?”
他答:“太阳系里。”
我问:“你在太阳系里生活在哪里?”
他答:“银河系里。”
我问:“你在银河系里生活在哪里?”
他答:“宇宙里。”
我问:“你在宇宙里生活在哪里?”
他停止了回答;陷入了沉思中。
三分钟后我启迪说:“你可以想象一下;想象宇宙的边界以及想象宇宙之外是什么…。(要求:想象的时间为半小时;在这半小时内必须闭上眼睛专注于此)
他闭上眼睛;15分38秒时他睁开了双眼;有些上气不接下气的说:“我感觉头晕晕的;想呕吐呀!?”我问:“你想到了什么?”他说:“我想着想着就控制不住我的意识了;我不是在想宇宙的边界了;我不知不觉的转入想:我是怎么诞生的;为什么会有我的存在;宇宙的边界和我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这时我感觉我的思维无法超越宇宙的边界就如同我不能超越自我存在的的边界一样…。”
通过上述实验我得出如下结论:不管是身体的还是精神的;当人走向超越自我的极限时都会知觉到有自我毁灭的感受。
抛开善、恶不说;我们因无法超越心灵时空;不能摆脱自己生活的逻辑而被逻辑害了自己!当一个人因为无脸再见世人;觉得有负众望时;其内心的情感将被升华为崇高的“人文逻辑";;人正是在不知不觉的接近这种升华的极限时而选择自我毁灭的。(注:这里的“人文逻辑”可理解为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等约束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行为程序)
这也可能是社会上许多文人、艺术家等高素养的人选择死亡的原因。
如果把生定义为幸福的终极意义;把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