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电影史-第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罗当时被称为中东的好莱坞,但是这种类比在很多方面带有贬义。喜剧和悲剧在装饰极为豪华的沙龙里展开,人物是那些身穿晚会盛装的夫人和穿礼服(头戴土耳其帽)的先生们,中间穿插着歌唱、夜总会与肚皮舞。这种粗制滥造的电影完全脱离埃及十分贫困的现状,和成为法鲁克王朝(尤其是它最后几年)统治标志的穷奢极侈的腐化不无关系。

    制片业后来又恢复兴旺,影片产量每年保持在60部左右。一个广阔的国际市场向埃及打开了,这就是从达喀尔到中国的伊斯兰教世界——同时,还不要忘记那些移居他国的侨民(美洲各国有200万阿拉伯人,在法国的阿拉伯人超过30万)。1942年左右,在某些阿拉伯国家里,一部美国片或欧洲影片顶多能放映一个星期,而埃及影片的专映却常常持续好几个月之久,尽管票价还要贵一二倍。而且人们看到,电影中的阿拉伯语(埃及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影响着年轻的一代,他们采用这种语言的声调,措辞方式和它的方言。

    到1950年左右,新的一代登上影坛,接替那批只制作商业性影片的老导演。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沙拉·阿布·塞夫和优素福·沙欣。与此同时,新现实主义的某种影响也出现了,尤其是通过定居于开罗的意大利人吉亚尼·韦尔努西奥的作品(《用我额上的汗》)表现出来,但是,这些影响只停留于表面,而且作用很小。到1952年7月法鲁克王朝被推翻,这才为埃及历史及其电影史开辟了新的阶段。

    沙拉·阿布·塞夫和优素福·沙欣这两个气质不同的导演同时出现在一个从1945到1958年间经历相当动荡的国家里。两人中年龄较大的沙拉·阿布·塞夫从16岁(1932年)就开始电影生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担任剪辑师,直到1947年才导演第一部影片《永记在心》。他最初获得成功的影片为《安泰尔与阿伯拉》,由库卡和赛拉格·慕尼尔主演,表现一个优美的阿拉伯民间故事,但他的气质使他转向现代题材,例如他的杰作《你的时运就将到来》或《工人哈桑》,后一部影片因法鲁克的检查机关强加的种种限制(只要导演想表现平民阶层就会立即招致这些限制),而很受损害。

    在埃及宣布成立共和国后,阿布·塞夫摄制的《妖魔》一片中,最坏的人物是一个同拦路行劫的大盗狼狈为奸的督军。安瓦尔·华格迪的演技有些做作,但导演却用了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善于描绘各社会阶层的面貌。阿布·塞夫的这种才能在《蚂蝗》一片中表现得更为出色。塔西娅·卡莉奥卡杰出的演技在该片中占着突出的地位,影片成功地描绘出开罗一条平民街上手工业者的生活情景。

    优素福·沙欣是在好莱坞学习他这一行业的,他深受美国优秀影片的影响,例如他那部《地狱天堂》的结尾中硬加入一个从希区柯克影片中学来的紧张追逐的镜头,因此使影片大为逊色。沙欣在1950年24岁时开始导演他的第一部影片《阿明老爹》,在《伟大的小丑》这部由优素福·华赫比主演的影片中显示出他无可争议的天才。他的《尼罗河之子》虽然采用埃及的传统手法,内容却是美国影片《河上少年》的翻版,不过,他在片中表现了一种个人的风格,使得这部影片成为一部具有独创性的作品。我们在上面已经指出《地狱天堂》的最后部分大可批评,但它的开头部分却很引人入胜,尤其在描写那个讨厌的帕夏①的豪华公馆上更为出色。优素福·沙欣的最佳影片是《中央车站》(1958年摄制),这部影片充满悬念,有侦探片的情节和心理刻画,它以一个大火车站为背景,表现了车站上的旅客、职工和小商贩。影片由法里德·夏乌基、赫勒米·罗斯托姆以及优素福·沙欣本人杰出地演出。现实生活也启发这位青年导演拍了《阿尔及利亚姑娘贾米拉》②(1959年摄制),之后他又拍了《萨拉丁》一片。①帕夏:埃及封建时代的省督。——译者。

    ②我国上映时译为《阿尔及利亚姑娘》。——译者。

    在埃及,新电影的潮流(同时也是政治的潮流)是由革新题材的各种企图表现出来的,而这些企图在推翻法鲁克王朝的革命前就已存在。易卜拉欣·艾塞迪纳在《伊斯兰教的诞生》(1951年摄制)一片中以坚定的信念表现了穆罕默德的时代。阿赫默德·巴德拉克汗在《凯末尔传》一片(1952年摄制)中以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作为影片的主人公。胡森·塞德基在《打倒殖民主义》一片中描写了反抗英国人的斗争。这些影片的价值,更多地在于它们的政治倾向,而不在于它的导演技巧。安瓦尔·华德齐的《达哈伯》,艾泽勒·丁纳·朱勒菲卡尔的《走向生活》,阿巴斯·卡梅尔的《一位可敬的先生》,法丁·阿伯台尔·华哈伯的《哈娜菲小姐》,这些影片的政治倾向不太明显,但有的却是艺术上很成功的作品。

    《生或死》一片则是另外一种类型(影片叙述一个药剂师到处寻找一个小女孩,因为他错把一包毒药当作药品卖给了她),这部不出名的影片由卡麦尔·埃尔谢克和老导演优素福·华赫比导演与主演,故事情节发生在开罗的平民区里。

    1950年以来,埃及电影有从它长期被禁闭的沙龙和夜总会中摆脱出来的趋势。由于同本国现实的接触,一些由杰出的演员、编导和技师们制作出来的影片一定会很快出现。我们在以后将会看到1960年以来阿联电影发生了什么变化,因为在这一年之后,它的制片厂与电影院绝大部分都实行了国有化。

    伊拉克

    1949年,伊拉克有71家影院(其中32家是露天影院),每一居民平均购票约为4或5张(共500万人次)——这些政府的统计数字至少还不过分乐观。伊拉克石油公司另外还拥有一些放映16毫米影片的电影厅,专供它的职工看片之用。

    1945年后,在巴格达修建了一家小制片厂。1948年前,该制片厂只摄制了两部影片,即阿赫默德·巴德拉克汗导演的《开罗——巴格达》和伊拉克人伊伯拉辛·赫尔米导演的《东方之子》。

    1950年之后,在这个国家似乎每年摄制三四部影片。侯赛尼导演的《赛德·埃芬迪》是一部新现实主义式的影片,尽管摄制费用很少,这位年轻的导演却很能在这部影片里表现巴格达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一个小公务员的顾虑和他有限的娱乐。到1960年,伊拉克全国共有200家电影院。

    涉特阿拉伯

    直到1963年,这个人口700万的国家也许是地球上唯一在电影上还未开发的国家。国王出于伊斯兰教的正统观念,禁止公开放映影片(在他的王宫里却不禁止),认为这是“与伦理及道德相悖的”,因为据他手下的神学家们的解释,可兰经禁止用画面复现人的形象。

    但是到1965年,该国引进电视之后,除了专供美军士兵以及阿拉姆柯公司的职员们使用的电影院之外,人们还想在沙特阿拉伯开设一些另外的电影院。

    也门

    尽管该国王储是个业余的电影制作者,电影同样被禁止。直到1962年,王储被一场革命赶下台以后,才第一次向公众放映一部埃及影片。

    约旦

    这个哈希姆王国在1940年有4家影院,1951年有16

    家,到1960年增加到24家(其中6家为露天电影院)。观众人次只有200万,平均每一居民购票不到一张。这个国家似乎从未拍摄过故事片。

    叙利亚

    这个国家在1962年拥有100家左右的电影院,观众人次平均每一居民每年购票不到2张(居民总数为350万)。有一家小型制片厂于1948年在大马士革建成,它拍了几部影片,出口到约旦和美国,但未输入埃及。

    叙利亚从1928年起就摄制了一些长片,如拉希德·加哈尔的《无辜的被告》(1928年)和《在大马士革的天幕下》(1931年)。在1948—1949年间,纳奇·萨尔班德尔拍了《光的阴影》,阿赫默德·阿拉凡拍了《过路人》。1950—1960年间,应该指出纪录片中,萨拉赫·德黑尼摄制的《水与旱灾》。1961年,随着朱埃尔·夏威导演的《绿色的山峪》一片的拍摄,长片又恢复生产。

    黎巴嫩

    黎巴嫩在1950年左右共有50来家电影院,观众人次:平均每人每年购票6张(居民总数为130万),它拥有小亚细亚最发达的电影业(比较而言)。贝鲁特建有两家小制片厂,埃及导演侯赛因·法兹在那里曾拍了《唤醒黎巴嫩》一片。在这以后,又有一些埃及人在黎巴嫩拍了两三部影片。

    到1956年,乔治·纳赛尔导演了一部颇有价值的影片《背井离乡》。这部影片采用新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一个农民抛弃家庭到国外寻找财富,归来时,穷困潦倒,病魔缠身,死在亲人身旁。影片在美丽的天然背景中拍摄,演员演技简洁真实,使这部影片具有真正的艺术价值。1963年后,贝鲁特的影片生产在数量上大有发展,到1965年达到生产长片50部左右,其中《卖戒指的人》是部轻歌剧片,由著名的女歌星菲鲁兹主演,优素福·沙欣导演。

    土耳其

    由于地处阿拉伯世界的边缘,伊斯坦布尔生产的土耳其语影片,除了本国以及该国在小亚细亚和塞浦路斯的几个殖民地之外,就不为人所知。

    从1920年到1932年,土耳其在无声电影时期总共只摄封了14部长片,最重要的几部是由戏剧演员兼导演厄尔杜格鲁尔·慕兴摄制的,他先前曾在维也纳和莫斯科留学,导演的影片中主要有《悲惨的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秘密》、《红衬衫》和《安卡拉来的信使》等。

    他还在法国人的制片厂里摄制了第一部土耳其语的有声片(《在伊斯坦布尔的大街上》),仿制了《蓝天使》,并导演了一些闹剧片,如《父亲是杀人犯》、《池边房子里的姑娘》。从1932年到1940年,土耳其共摄制了28部故事片,同时有许多外国影片被配音译制,重加剪辑,有时被剪辑得与原片大不相同。例如,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就曾把路易·特伦克的《意大利的雇佣兵》(此片间接颂扬轴心国)改变为一部农民造封建地主反的影片。这位大作家还在1932年拍了一部描写傀儡卡拉盖兹的纪录片。他在狱中度过的二十年期间曾用匿名的方式参加几部电影剧本的创作。

    配音译制片的兴盛促进了成本极低的故事片(四五百万法郎一部)的制作。1950年之后,一项对电影的资助法又大大发展了影片的生产,尤其是埃及影片此时在土耳其被排斥,因而更加强了本国影片生产的发展。在伊斯坦布尔最著名的导演中,有巴哈·热朗白维(摄有《红胡子》、《魔笛》、《空摇篮》),吕夫图·阿卡德,阿迪夫·伊尔玛兹;在年轻导演中,则有诗人奥尔翁,喜剧片专家埃里布尔努,阿伊丁·阿拉孔(摄有《康斯坦丁堡的陷落》),尤其应该指出的是桑德拉·卡米尔(摄有《在两把刺刀之间》),这两类导演都深受新现实主义的影响。

    这些影片中有的摄影技术十分出色。

    到1960年左右,影片的年产量超过100部,尽管胶片十分缺乏,长时期内只能从黑市购得。每部影片的平均成本从过去的1万至2万土耳其镑上升到10万至20万土耳其镑。获得最大成功的影片是《小姑娘艾莎》,由一个年仅5岁的小女孩扮演。肚皮舞与歌曲在商业性影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这些影片是供国内电影院放映的。在上映节目中,开罗的影片为数甚少,因为90%的土耳其观众是文盲,很少有人通晓阿拉伯语。

    1960年左右出现了新的一代导演,其中最著名的是梅丁·欧克桑,他的《超越黑夜》一片由于剧情紧凑有力,人物性格描写逼真,导演手法出色而取得成功。此外我们还可以指出梅姆杜赫·伍恩的《流血的逃亡》,尤其是伊斯马尔·梅丁的《干旱的夏季》,该片曾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奖。

    以色列

    以色列在1954年每一居民平均购票15张,观众人次比大部分欧洲国家还要高,但影片生产在那里还很不发达。

    在165万居民中,大多数是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移民,1950年前后在雅法的某些电影院里,放映电影时需要在一块小银幕上放映六七种文字的字幕说明(希伯来文、罗马尼亚文、意第绪文、法文、德文、保加利亚文、波兰文等等)。以色列的官方文字是一种现代化的希伯来文,当时还远未为全国人民所了解。

    最初的以色列影片是在巴勒斯坦由来自俄国的犹太复国主义者雅可布·本多夫摄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