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赵撼ひ怖吹搅艘皆航幸桓鏊椒檬拥亩鳌!庇惺蔽一拐嫖伺绿庵种溆锒芫教濉N夜氐舻缡踊氖焙蜃芑岣湃菟担骸昂锰盅崽私卜匣埃
“废话是什么意思?”
“就是没有意思却假装有意思的话——就是那个‘假装’的成分叫人讨厌。”
“为什么没有意思却要假装有意思呢?连妹妹都知道‘不会*’就‘不会*’呀。”
孩子说到了核心。孩子们是不说废话的,他们努力学习将字与词作准确的连结,因为他们说话的时候用脑子。再给一个例句:
我问张宜:“瀑布是什么?”她想了想,说:“明明没有下雨,却有声音的水。”就客观事实或语词定义而言,她并没有“说对”,但是她努力构想了意义,不废话——不废话是孩子的美德。
24。啰唆
有一个时期,孩子们对于事物的起源极有兴趣,我总怀疑那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出身”得不到满意的回答,故而旁敲侧击。询问源起,往往会形成无意识的语法习惯。换言之,孩子们并不认真想了解某事某物之原始,但是已经问成了习惯,就会出现这样的句子:“那第一个发明做功课的人是谁?”“上帝先创造自己的哪一个部分?”“最早学会讲话的人讲什么话?”
这种习惯会把“最”这个字从“最早”、“最先”、“最初”延展到任何可堪比较的事物。“最大”、“最小”、“最长”、“最快”……以讫于“谁最会发呆”、“谁最讨厌吃猪肝”、“谁最啰唆”等等。
经由一次记名投票,我和孩子的妈分别获得“最啰唆的人”的提名,而且分别拿到相持不下的两票。张宜和我认为妈妈比较啰唆,张容和妈妈则认为爸爸比较啰唆。张容还附带提出了他对于“最啰唆的人”的观察和判准。他认为:“爸爸的啰唆是会讲一大堆不必要讲的废话,而妈妈的啰唆只是讲着讲着停不下来,不能控制自己。所以比较起来,爸爸是家里最啰唆的人。”而张宜认为妈妈最啰唆的理由是她不想跟哥哥选同样的答案。
在这样一种投票的机制里,即使勉强打了个平手,也令我有落败的感觉。因为我的支持者(也就是看起来并不嫌我啰唆的张宜)实在没有尽心尽力衡量自己所投的那一票究竟有什么价值,好像这才真是“为反对而反对”。我当下没有申辩什么,却一直想找个机会跟这两个小朋友解释一下“啰唆”。
“啰唆”和“唠叨”就是很平常的状声之词,形容人言语琐屑破碎,内容也没有意义,像是只能用一堆不表任何意义的拟声字加以谐拟,故“唠唠叨叨”、“啰哩啰唆”、“噜苏噜苏”,以至于“啰哆(音‘侈’)”、“唠噪”、“唠哆”,这些个用语,上推元代的杂剧对白,下及于明清以降的章回小说,都可以找到例句。
后来我不意间发现,甚至早在宋代成书的《景德传灯录?澧州药山圆光禅师》上就有这么一段:“僧问:‘药峤灯连师当第几?’师曰:‘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问:‘水陆不涉者,师还接否?’师曰:‘苏噜苏噜。’”
圆光禅师所引的那两句诗是唐代灵澈上人的《东林寺酬韦丹刺史》: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坐亦容身。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把这首诗的讽谑之意当作背景,细细勘过一遍,就知道圆光禅师底下的那句“苏噜苏噜”(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啰哩啰唆”)并不是一句
本页旁注:峤(音qiáo)
泛泛的应付之语或鄙厌之词,这是禅宗法师们对于夸夸其谈者专打高空的“提问”极端的不耐。
我把这段小公案跟张容说了,接着问道:“记不记得你曾经说你一点儿都不想当班长?”
“因为当选了班长就会很累、要帮老师做很多事,以后就没有好日子过了。”
但是我知道张容并不是那么洒然的一个孩子——我甚至可以嗅出一些些儿落寞不甘(至少当班长能搜集到兑换玩具的荣誉卡就成为泡影了),于是便问:“虽然这样,同学没有选你,你会不会觉得还是有点不好受呢?”接下来我就准备要说那首戳穿矫情归隐之思的“林下何曾见一人”了。
谁知张容忽然难过起来,反而像是被我揭发了不想面对的心事,闪着眼泪,说:“你真的很啰唆耶!”
我想了想——的确,我真是全天下最啰唆的混蛋一个!
25。栎树父子
有个名叫“石”的木匠到齐国曲辕地方,看见一株被人建了祀社来崇拜的大树。这树大到树荫可以供给千头牛遮阳,树干有百围之粗,干身如山高,高出十仞有余之地才分枝桠。祀社门庭若市,人人争睹。这木匠一眼不瞧就走过去了。他的徒弟问道:“我从入师门以来,没见过这么好的木材,您怎么一眼都看不上呢?”木匠道:“算了,别提了。那是一株没有用的‘散木’——拿来做船,船会沉;做棺材,棺材会腐烂;做器具,立刻会毁坏;做门窗,会流出油脂;做梁柱,会生出蛀虫。根本就是‘不材之木’。正因为无所用、无可用,这树才能够这么长寿。”
故事到这里,似乎教训已经足了:人如果看起来没有什么用世之心用世之能,浑浑噩噩的,坐享天年,大概也就是由人唾骂无用罢了。但是这株老栎树可不这么想,当天晚上就托梦给木匠,说:“你拿什么样的木材跟我比呢?那些柤、梨、橘、柚之类长果实的树一旦等到果子熟了,大枝捱折,小枝捱扭,连这都是因为‘有点儿用处’而自苦一生,所以不能享尽天赋之寿。一切有用的东西不都是如此吗?我追求做到‘无用’已经很久了,好几次差一点儿还是叫人砍了,如今活下来,这就是大用!你这散人,还配谈什么散木呢?”木匠醒来,把这话跟徒弟说,也提到了他梦中的了悟:要求无用,但是又不能因其无用而轻易让人劈了当柴烧,那就得发展出一种虽然不堪实用、却能有一种使人愿意保全其生命的价值。在栎树而言,他的策略就是生长得非常巨大,大到令人敬畏、令人崇拜的地步,所以借由崇拜的仪式(祀社香火礼拜的活动)活了下来。
这是庄子说的故事。我读这个故事读了三十年,对于“非关实用的生产活动之为用”、“怎样才算是个无用的人”,自以为了解得很全面。直到昨天,我和张容之间的一段对话,才对“无用之用”有了新的体悟。
吃饭的时候总爱发呆的张容在发了一阵子呆以后忽然跟我说:“‘现在’不是一个合理的词。”
“为什么?”
“因为你在说‘现在我怎样怎样’的时候,那个‘现在’已经不是‘现在’了。”
我愣了一下,觉得他实在没有必要去思考我在大学以后想了几十年也想不透的问题,就只好说:“‘现在’,你还是吃饭罢。”
临睡前,他趴在我的床上看书,倒是我忍不住主动问起来:“你刚才说‘现在不是一个合理的词’?不合理那该怎么办呢?”
张容的眼睛没离开书本,继续说:“我觉得那些发明文字和口语的人应该更小心一点,不应该发明一些不合理的词。”
“为什么你要把文字和口语分开来?”
“因为感觉不一样。”
“怎么个不一样法儿?”
“文字不合理会写不下去;口语不合理就只好随便说说,也没办法了。”
这一下我明白了,为什么每一次作文里写到“现在”这个词的时候,张容总是踌躇良久,不愿意下笔。尤其当书写这件事显得有些难度而耗费时间的时候,真正令孩子关心的那个“现在”——那个应该可以好好玩耍的珍贵片刻——便已经流逝了。
“写作文很无聊吗?”我小心翼翼地直接跳到答案。
“没错!很无聊,而且一点用都没有!”他说着,指指书,意思是希望我不要再拿这些没有用的问题打搅他看故事书了。
我深深知道:我们父子俩最共通的一点就是我们都对看起来没有用的问题着迷,那里有一个如栎树一般高深迷人的抽象世界,令人敬畏,只是张容还没有能力命名和承认而已。
。 想看书来
26。达人
身为二十一世纪的汉语读者,大约都会以“某一行业或技能领域的专家”来解释“达人”这个词,大家也丝毫不用费脑筋就会了意——这是近年来从类似“电视冠军”、“料理东西军”之类,带有知识上、技术上诸般猎奇趣味的日本电视节目输入的。当我们使用这个词的时候,不免也会把它跟“professional”、“specialist”、“expert”这些字眼连结在一起。
不过,这个字的原意大约也是由中国输出的。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这里的达人,可以解释为相对于圣人的人——能够通明(理解甚至实践)圣人之道的人。
不同的思想传统会把相同的语词充填出趣味和价值全然悖反的意义来。在道家那里,达人便成了“顺通塞而一情,任性命而不滞者”(晋葛洪《抱朴子?行品》)。较之于儒家的论述,这又抽象了些,若要理会某人称得上、称不上是个达人,还得先把“性命”的意思通上一通。
在不同的作家笔下,这个词的使用也会有南辕北辙的意义。贾谊《鵩鸟赋》里的“达人”,所指的应该是性情豁达之人,起码是跟着庄子所谓的“至人”行迹前进者。但是到了杨炯替《王勃集》作序的时候,用起“达人”来,所指却是家世显贵之人了。
孩子们嬉戏之时,张容偶尔会冒出来这么一句:“你看到我的那个‘达人’了吗?”我猜那是一只小小的“哈姆太郎”或者“弹珠超人”。有时,哥哥也会这样跟妹妹说:“你可以不要再弹琴了吗?你会吵到‘达人’——他正在休息。”这就表示,无论是“哈姆太郎”或者“弹珠超人”都是哥哥自我投射或认同的对象。但是我一直无缘拜识——究竟哪一个小东西是“达人”?
直到有一天,我看着张容作业簿上歪斜别扭的字迹,忽然感慨丛生,便问他:“你不喜欢写字,我知道;可是你要想想,把字写整齐是一种长期的自我训练,字写工整了,均衡感、秩序感、规律感、美感都跟着建立起来了。你是不是偶尔也要想想将来要做什么?是不是也就需要从小训练训练这些感受形式呢?”
“我当然知道将来要做什么。”
“你要做什么?”
“我要做一个‘达人’。”
“那太好了。你要做‘乐高达人’、还是‘汽车设计达人’、还是‘建筑达人’都可以,但是要能干这些事,总要会画设计图罢?要能画设计图,还是得手眼协调得好罢?(以下反正都是教训人的废话,作者自行删去一千字)是不是还要好好写几个字来看看呢?”
“不用那么复杂吧?”
“你不是要做‘达人’吗?”
“对呀!太上隐者的‘答人’,你不是会背吗?”他说,表情非常认真。
据说有唐一代,在终南山修道不仕的真隐者没有几个,但是太上隐者算是一个,因为他连真实的姓名都没有传下来。那首《答人》诗是这样的: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张容认为如果能够不用上学,天天这样睡大头觉,生活就实在太幸福了。这一天我认识了他的另一个自我:“答人”。的确,那是一只玻ё叛劬此剖诸男」诽伞
“不要吵他,”我叹口气,扔下那本鬼画符的作业簿,悄声说,“能像‘答人’这样幸福不容易。”
“是我弹琴给他听,他才睡着的。”妹妹说。
27。留名
金埴,字苑孙,号鳏鳏子,浙江山阴人。他的祖上是明代仕宦之家,父亲还干过山东知县。金埴自己也是一位诗人,功名不遂,终其一生不过就是个秀才,以馆幕谋生,十分潦倒。但是从他所留下来的笔记《巾箱说》、《不下带编》可以见出,他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最足以称道的,是曾经应仇兆鳌之请,为仇氏所著的《杜诗详注》做过文字声韵方面的校订工作。而所谓落寞以终,并非主观上多么侘傺不堪,反而有一种惹人惋惜的恬然。
由于先父在日常读《杜诗》,也总是注意跟杜诗流传相关的故实,我还在大学里念书的时候,一日父子俩说起仇兆鳌注杜诗的点点滴滴,提到了这位连“挂名共同著作”的待遇都混不上的诗人,我带着些讪笑的口吻,说金埴“老不得意,动辄抬出笺注杜诗的功德来说道,像是老太太数落家藏小古董。”先父却从另一个角度对我说:“能够埋头在杜诗里做些小活儿,这样的人,也算‘立言’了,有些及身可享的功德也未必能比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