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林花谢了春红-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
  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可知李煜在书法一道上,是很尊奉“书圣”王羲之的,而对师承王羲之的书法名家如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人的作品,他都不是十分满意,各自有所批评,俨然一种居高临下、指点江山的口气态度。虽然有些评价稍显偏颇,但却溯源分流的对诸家师承中又各有取舍和发展的情况作出了令人信服的批评。而且,他并不是无知者无畏式的信口雌黄,如果不是本人书法功力深厚,怎会得出这样具有真知灼见的评价?史书载其书法学柳公权已到十分之九的程度(陆游《南唐书》卷十六),但他也广泛吸纳各家之长,在此基础上,自创了一种“金错刀体”。史载这种书法“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大字如截竹木,小字如聚针钉”,刚劲有力,有如“倔强丈夫” ,故被称为“金错刀”。“金错刀”是古代一种刀环和刀把用黄金涂饰的随身佩刀,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黄金涂饰的大钱。不管用哪一种解释,这个名字给我们的感觉,第一是华丽,第二是阳刚。事实上,这也正是李煜的书法给人的整体印象。据说,他善于使用颤笔技巧,利用手腕的抖动,使线条产生颤动和弯曲,写出来的字象冬天的青松秋天的翠竹,傲骨铮铮而又神采飞扬,十足的男子汉气概。有时书兴一来,他竟连笔也也不要,随手卷起一团绸布,甚至是自己的衣襟,沾上墨汁,在纸上随意挥洒,极其地华丽奔放。所以,当时有人又把他这种书法称为“卷帛书”或者“撮襟书”。他在书写过程中那种如痴如醉的投入程度,那种纵横如意、凌厉逼人的气势,正如他自己在《书述》中所说:
  壮岁,书亦壮。犹嫖姚十八从军,初拥千骑,凭陵沙漠,而目无全虏。
  意思是说,年轻时血气方刚,书法也锋芒外露,气势逼人,就象西汉十八岁从军的嫖姚校尉霍去病,带领上千人马在沙漠中纵横驰骋,眼中根本没有敌人。在这里,如果我们把霍去病换成是西楚霸王项羽,这个比喻其实也是非常贴切的。当李煜沉浸在书法中的时候,他是否也曾感觉自己是霸王重生,正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叱咤风云呢?
  李煜的绘画也相当的出色,《宣和画谱》说他的画,“清爽不凡,别为一格”,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他画的林木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是收藏鉴赏家极为宝惜的“希世之物”(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他画的《云龙风虎图》,气势极为不凡,以致使人惊叹“有霸者之略”(《宣和画谱》)。他尤其擅长画竹,从竹根到极小的竹梢,“一一勾勒成”,苍劲有力,被人称为“铁钩锁”(黄庭坚《豫章黄先生文集》)。据《宣和画谱》的记载,直到北宋末年,宫廷中还藏有《自在观音像》、《云龙风虎图》、《柘枝双禽图》、《柘竹寒禽图》、《秋枝披霜图》、《写生鹌鹑图》、《竹禽图》、《棘雀图》、《色竹图》等九幅李煜的画作。可惜的是,他的画作和他的书法作品一样,今天已难得一见了。
  李煜还十分爱好典籍收藏、精于图书鉴赏,他藏有十余万卷图书,只要听说有书、画、图书的真本、善本,他就会不惜重金千方百计去购得。他虽然是一个孤独的皇子,但却享受着坐拥书城的快乐,这种快乐并非是叶公好龙式的装点门面,在他那些藏品的天头、空白处,或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他充满真知灼见的评语、题跋。而以他为代表的南唐词之所以比花间词更高雅,就与他这种学者的高华气质分不开。
  说起李煜的音乐才华,那更是具有传奇色彩,《十国春秋》记载他“洞晓音律,精别雅郑。穷先王制作之意,审风俗淳薄之原,为文论之,以续《乐记》。”《雁门野记》说他“精于音律,凡度曲莫不奇绝”,就是说他鉴赏能力很高,能分别出哪些曲子高雅,哪些曲子淫俗,而且能将音乐与为政联系起来进行阐述,以继承发扬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他不仅音乐理论水平高,而且会作曲,所作曲子都是精妙动听,难以超越的。而他对音乐的痴迷,又竟然与他的爱情生活紧紧关联,奏出了一首首高山流水、琴瑟和鸣的乐章。这是后话,我们暂且不表。
  总之,李璟对于李煜来说,是一个理想的父亲,也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不但给李煜提供了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还引导、鼓励他走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世界。
  在父亲的这种“荫育”之下,李煜少年时期的生活本来可以过得非常的平静,本来可以自自在在地做个富贵闲人,把艺术当作生活的调味品。然而我们前面提到,李煜还有兄长,他的兄长也曾“荫育”过他。不过,兄长给予他的“荫育”,实际上是让他平静的生活蒙上了一丝阴影,让他想由富贵闲人进一步成为隐士,把艺术当成生活的全部。
   。。

意外登基 二(1)
李煜在《即位上宋太祖表》中所说的兄长,指的是弘冀,李璟的大儿子。李煜在兄弟中排行第六,但他的另外几个哥哥,都先后夭折了。
  弘冀从性格来说,实在不象是李璟的儿子。他为人沉默寡言,处理事情刚毅果断,敢作敢为。公元956年,北方的后周进攻南唐,南方的吴越国也趁火打劫,发兵攻打南唐的常州。这时,弘冀正负责镇守与常州相邻的润州。李璟担心弘冀年轻不懂军事,想把他调回京城。但弘冀却听了部下的劝告,坚持留下来指挥战备工作,极大地稳定了军心。随后,李璟派大将柴克宏去救援常州,部队开到润州的时候,李璟因听信了谗言,想要临阵换将。关键时候,又是弘冀给李璟打报告,力挺柴克宏。随后,他与柴克宏密切配合,一起大败吴越兵。因为当时形势紧急,他自作主张,不管南唐国一向有缴枪不杀、优待俘虏的传统,将俘获的几十名吴越将领全部斩首了。虽然杀俘的行为让李璟十分不高兴,但这种做法的确也起到了震慑敌人的作用,以致此后二十年吴越国都不敢再对南唐动手动脚。弘冀的这次胜利对当时正连吃败仗的南唐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因此在与后周的战事结束后,李璟不高兴归不高兴,但还是论功行赏,让弘冀做了太子。
  不过,虽然弘冀做皇帝在南唐已经是众望所归,名正言顺,只是时间迟早问题了,但他对李煜这个弟弟依然十分地猜忌。为什么呢?
  这就跟李煜的长相有关了。
  李煜的长相,实在是有些奇特的地方。据陆游《南唐书?后主本纪》的记载,李煜的相貌是:
  广颡、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
  前面三个特征是说他额头宽阔,脸颊丰满,牙齿重叠。这几个特征如果用看相人常用的话来说,属于“天庭饱满、地角方圆”之类,是富贵相。李煜是个皇子,论身份,是配得上这副相貌的,弘冀倒也不会有多大意见。但是,“一目重瞳子”这个特征,可就让弘冀很不顺心、很不放心了。
  这“一目重瞳子”,是说李煜有一只眼睛里出现了两个瞳仁。这个特征按照现代医学的解释,是瞳仁发生了粘连畸变,属于一种病态症状。但是古人自然不知道是这么一回事,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帝王之相,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两个赫赫有名的帝王,就都有重瞳的相貌特征。他们一个是三皇五帝中的舜,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
  舜在中国正统史书中的地位很高,是以德服人的代表人物。传说他的父亲和兄弟一再地想要害他,但他始终保持着容让的态度,一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有个地方的农民在耕田时常常越过自己的地界,导致争斗时有发生。舜去了之后,并没讲什么大道理,而是自己在耕田的过程中处处注意容让别人。一年之后,那里的农民都知道互相容让了,于是再也没发生过耕田越界的现象。另外有一个地方,河边的渔民常常为一个好的捕鱼位置争得不可开交,舜去之后,又以身作则,总是把好的位置让给长辈,于是很快又在渔民中形成了礼让长辈的风气。因为他的道德高尚,人们都愿意接近他。他所居住的地方,一年就会在周围聚集很多居民,两年就会形成一个小城市,三年就会变成一个大都市。当时的皇帝尧不但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而且还把皇帝位子让给了他。不过,关于舜的结局,却比较可疑,正史上含含糊糊,野史却说他在让位给禹后,被流放到湖南的九嶷山而死 。这种说法历代都有不少人相信,甚至,唐朝的李白还曾跳出来为他打抱不平,高呼“尧幽囚,舜野死,九嶷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最好的txt下载网

意外登基 二(2)
另一位重瞳的帝王项羽,就更为我们所熟悉了。他身高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是个没有心机的直性子,一点不懂得隐藏自己的心思,看见秦始皇,他冲口就说“彼可取而代也!”就是说我要取代他的位置,吓得他的叔叔赶快捂住他的口,说这可是要灭族的啊!可这位 “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英雄,还就是凭着自己高强的武艺,凭着一股子英雄气,用破釜沉舟之法大败秦军,成就了西楚霸王的大业,并几次把善于玩阴谋诡计的汉高祖刘邦逼得走投无路。不过可惜的是,这个威震一方的霸王却时不时地来点妇人之仁,在鸿门宴上,他又心太软,轻轻放过了自己最大的对手刘邦,结果,最终败在了老谋深算的刘邦手里,落得个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结局。总之他是后世很多人同情和赞扬的英雄人物。
  按照中国民间流行的相书上的说法,面相上有相同特征的人在性格、命运上也会有某种相似。少年时的李煜,虽然既没有舜那样高尚的道德,又没有项羽那样超人的武艺,而且在声望、功劳、资历上,都比不上长兄弘冀,实在找不出让他当皇帝的理由,但是,既然前面两个有重瞳特征的人都做了帝王,谁敢保证这第三个不会呢?因此,弘冀不得不担心,不得不防备。而且,我们可以说他的这种担心和防备是有很道理的,因为在南唐李氏家族发家和传位的过程中,迷信,确实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南唐的前身是名义上由杨氏家族统治的吴国。南唐开国皇帝李昪本是唐末乱世中江苏徐州一个父母双亡的流浪儿童,因机缘巧合,被唐末的大军阀之一、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看中,送给部将徐温做了养子,因此改姓徐,名知诰。杨行密死后,他的儿子杨隆演称帝,建立了吴国,但实际控制权却落在了徐温的手里。而徐知诰则以他出色的才干,成了徐温深为信任和倚重的左膀右臂。公元927年,徐温一死,徐知诰便成为吴国实际的当政者。为了能顺理成章地登上皇帝宝座,徐知诰采取了长期准备、和平演变的策略。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事件就帮了大忙。据说,当时的江淮地区,先后出现了几件奇闻:
  一是当时在江南地区流传已久的一句童谣“东海鲤鱼飞上天”忽然传出了新的解释,说鲤鱼的“鲤”与“李”谐音;东海,指徐州,是徐知诰的祖籍;飞上天,指他被徐温收养,鱼变为龙,将要君临天下。而在江西,有一株杨花,突然变成了李花;临川的一棵李树,竟突然长出了连理枝。于是,又出现了一首新的民谣:
  江北杨花作雪飞,江南李树玉团枝。李花结子可怜在,不似杨花无了期。
  民间流传说,“杨花”是指处于江北扬州的杨氏,“李花”是指坐镇江南金陵的李氏,杨花象雪一样纷纷凋谢,而李树却枝叶繁茂,象征着李氏家族要代替杨氏家族的地位。这是坐镇江南金陵的徐知诰认祖归宗,取代处于江北的杨氏的一个预兆。
  第二件奇闻,发生在江北的扬州城里。一个疯疯癫癫的道士,手里拿着一根钓竿,竿头上挂着一尾很大的木刻鲤鱼,边走边唱:
  盟津鲤鱼肉为角,濠梁鲤鱼金刻鳞。盟津鲤鱼死欲尽,濠梁鲤鱼始惊人。
  横排三十六条鳞,个个圆如紫磨真。为甚竿头挑着走?世间难遇识鱼人。
  这样过了一年多的时间,道士忽然又不见了。但是,街头巷尾已经议论纷纷,猜测着这两首短歌的含义,或明或暗,都将“金刻鳞”的“濠梁鲤鱼”往大权在握的徐知诰身上联系。

意外登基 二(3)
第三件奇闻,则出现在徐知诰镇守的金陵城里。一个深夜,人们在梦乡中忽然被一阵急促的钟声惊醒,于是纷纷涌向街头,探听缘由。徐知诰派兵把撞钟的人抓来亲自审问。原来,是一个老和尚在半夜里忽然得了一首好诗,高兴得手舞足蹈,情不自禁地撞钟来宣泄情绪。这首诗是:
  徐徐东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