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林花谢了春红-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讲恍荨⒎榛鸩欢系氖焙颍⒚挥屑庇谌ゲ渭尤盒壑鹇沟奈O沼蜗罚前驯>嘲裁瘛⑸平涣诎钭魑竟撸鼓咸票3至吮冉习捕ǖ木置妗9941年,邻国吴越京师发生大火,吴越王钱元瓘被活活吓死,继位的皇帝只有13岁,国势疲弱,朝野上下一片混乱。这时,南唐有大臣向李昪提议趁火打劫,出兵灭掉吴越。但李昪面对这样绝好的扩张版图的机会,仍然毫不动心。他批评臣下说:这样做乘人之危,太过歹毒,这种时候,帮忙救灾才是圣贤所提倡的正道。于是,他反而派人送去许多钱粮衣帛,援助吴越进行重建。他因这种做法,被有些人讥为“田舍翁”,意思是没有远大志向的农民,但是,这同样也为他赢得了仁厚的名声,而且,这种仁厚的作风还遗传了下去,影响到了李璟和李煜,甚至,对南唐最后的灭亡也产生了影响。这是后话,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和平的对外政策,使李昪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到内政上来。他采取了轻徭薄赋、奖励农桑、修明法典等一系列兴利除弊、富民强国的有效措施,使南唐的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而他自己,又带头厉行节俭之风。据史书的记载,他当了皇帝以后,所住的皇宫只是在原来的官邸的基础上稍加修缮,平时衣着也十分简朴,脚上甚至还穿着草鞋,宫里面洗漱、饮食等用的日常用具都是铁制品。夜晚用油灯照明,燃的油是乌臼子榨的植物油,宫里面戏称为“乌舅”,而灯具则是原来在马厩里用过的捧烛铁人,称为“金奴”。有一回李昪开口要身边的侍者拿“金奴”来用,惹得宫里的小宦官偷笑说:“‘金奴’配‘乌舅’,还真是天生一对呀!”后来,有人形容李昪当皇帝期间:“宫砌无新树,宫衣无组绣,宫乐尽尘埃。”意思是宫墙里不加修饰,连新栽的树木也没有,宫人的衣服也不是奢华的绫罗绸缎,宫里也很少举行娱乐活动,所以乐器上都蒙上了灰尘。
  虽然节俭,但李昪对文化建设却非常重视,并不吝啬。因为他从小就非常爱好文艺,九岁时曾写了一首《咏灯诗》向徐温表达心意:“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樽前不尽心?”这首诗语义双关,借灯芯需要勤加挑拨才更加明亮请求徐温给予提拔,措辞婉转得体,比喻精妙贴切,徐温看后大加赞赏,从此便有意识地锻炼和重用这个养子。李昪当政以后,这种爱好仍然保持了下来。他极力招揽优待文人,大量搜集文献图书,四处兴办学校,为后来南唐成为经、史、子、集各种图书以及古今名画都非常集中、完备的文献宝地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礼崩乐坏的五代,李昪却初步开启了一个儒家文化兴盛于南唐 的局面,而这对他的儿孙无疑是产生了深远影响的。
  在李昪的励精图治之下,南唐的国力不断增强,成了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头号强国,当时的吴越、荆南、闽、南汉、后蜀、于阗、辽甚至高丽、新罗等国家都纷纷派使者前来朝贺,可以说是声威远震。李昪,也开始有了进取中原的想法,并且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是,英雄最怕迟暮。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他觉得自己已经老了。他不甘心,他希望自己能拥有更多的时间,于是,他开始服食传说中可以让人益寿延年,甚至是长生不老的“金丹”。结果,这种由许多矿物质炼成的丹药中的有毒成分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公元943年,李昪病死,南唐皇帝的权力棒就这样传到了李煜的父亲李璟手中。

弱国君主 一(2)
这一年,李煜七岁。这一次的权力交接对李煜的直接影响,不过是使他的身份由皇孙变成了皇子,其他的生活还是一切照旧。然而,对于南唐这个国家来说,却是一个由盛到衰的重大转折。李煜悲剧的根源,从这一刻就已悄悄地埋下了。
  关于李璟,我们在第一章中曾经提到过,他在治国方面的本事,远远赶不上李昪,可他的野心却不小。李昪大约是看到了他志大才疏这个毛病,所以在临终前一再叮嘱他要稳守成业,跟邻国搞好关系。李璟当时是满口答应,然而他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944年),闽国发生内乱,李璟就把对父亲的承诺抛到了脑后,派兵乘机攻入闽国。虽然最初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用人不当,最终在增援闽国的吴越军手里遭到惨败。公元951年,南唐又出兵攻打楚国,同样由于用人方面的问题,南唐在灭掉楚国后不久又失去了对楚地的控制权。这两次战争,使南唐大伤元气,原来在李昪手里积存的一点家底几乎被掏空,李璟只能通过加税来解决军费开支。有一次,李璟在后花园里游玩,看见钟山云雾弥漫,就说:“雨马上就要来了。”他旁边有一个宫廷演员叫李家明,是专门负责说笑话给皇帝解闷的。听到李璟这话,他马上接上去说:“雨即使会来,也肯定不敢进城。”李璟一听,奇怪了,这雨怎么会不敢进城呢?李家明解释说:“怕陛下向它收重税呀。”从这个笑话,我们可见当时税收之多之重了。南唐的国力,至此已衰疲不堪,以致当大臣劝说李璟数十年不要用兵,使国民得以休生养息的时候,李璟很坚决地说:“我将终身不再用兵,岂止是数十年!”
  然而,在弱肉强食的乱世中,一个国家一旦衰弱了,马上就会成为其他强者的猎物。于是,虽然南唐已不愿再有战争,但战争偏偏就找上门来了。公元956年正月,北方新崛起的一个强大国家——后周,对南唐发动了进攻,很快就攻陷了江北的大部分州县。南唐军民经过顽强抵抗,总算是将敌人暂时打退了,但还没喘两口气,后周皇帝柴荣又在第二年的二月再次亲征淮南,一路打到了扬州。这一回,李璟再也抵挡不住了。为了让后周皇帝柴荣能放自己一马,他不但割让了长江以北的所有土地,还主动下令削去帝号,不称皇帝了,称“唐国主”,并且在公文和各种记事档案中使用后周的年号,表示臣属于后周。至此,南唐已经完全失去了争逐天下的资格,成了一个要看后周脸色行事的附属国。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宋朝取代了后周,但南唐的附属国地位,仍然跟长江的涛声一样,一切依旧。因此,李煜当的这个“唐国主”,只是在南唐国内当家作主,独立自主,有自己的办事机关和军队,但在外交上,却必须听从赵匡胤这个大主子。他在接过父亲留下的烂摊子的那一刻,已注定要在历史的舞台上成为一个配角。在成为南唐的君主之后,他虽然拥有了一个阳光灿烂的名字——“煜”,但他的天空,其实从此阴云密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错误的时间”。
  尤其不幸的是,南唐首都金陵的地理位置,更进一步让这大片的阴云,几乎压到了他的头上。
  金陵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很有神秘色彩。传说,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人说这里有“王气”,日后会有人在这里称王。所以,当时的楚威王在灭掉越国后,派人在这一带的土里埋下金子做的小人像,以此来*“王气”。埋金人的地方被称为“金陵”。同时,又在石头山上修了一个军事据点,取名叫“金陵邑”(“邑”字有多种解释,这里是小城镇的意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有一次巡视到这里,看见金陵四周地势险要,担心传说中的“王气”会影响到他要把皇位传给子孙万代的远大理想,于是下令开凿方山,让淮水从金陵穿流而过,把王气排泄掉。另外,他又将金陵改名为秣陵。秣,是草料,意思是这里不配称金陵,只能做他喂养马匹的草料场。不过,楚威王和秦始皇的措施并没有能阻止后世的帝王们对这里的青睐,从三国时东吴的孙权开始,很多在南方的朝廷都把金陵作为首都。但是,说也奇怪,在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定都金陵的朝代都不能善始善终,要么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要么最终被北方的国家给统一了,仿佛楚威王和秦始皇搞的那些巫术真的起了作用似的。
  南唐的第一任皇帝李昪也是选定金陵作为首都,这除了他一直镇守金陵的因素,也因为金陵的战略地位确实重要,既靠着长江天险,又处于经济最为发达的江淮东南地区的中心,而且与中原的政权隔着淮水,至少有两个州的缓冲带,在安全上是有保障的,起码有逃跑的时间,所以,在当时来说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是,由于南唐的第二任皇帝李璟把长江以北的所有土地都割让给了后周,所以到李煜即位的时候,金陵实际上已经成了前线,与宋朝的国土就只隔着一条长江。这要放到现在,如果打仗的话,攻打金陵的一方也不用派兵过江,只需在长江边上摆上几排大炮一顿狂轰滥炸,就足以将敌人的首都变成平地了。在李煜的时代当然不至于有遭炮击的危险,不过,如果把宋朝比作一头老虎的话,金陵就已经成了南唐最肥又最靠近虎口的那块肉,就看赵匡胤什么时候想吃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错误的地点”。
  对于这种危险,他的父亲李璟是有感觉的,所以曾经玩过一回不成功的迁都。不过李煜这个书生气十足的皇帝,似乎是对长江天险很有信心,或者是知道败局已定,只能得过且过了,因此,虽然已经是“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了,但他并没迁都的打算,而是采取各种办法尽量拖延最后时刻的到来。
  那么,这个无奈地放弃了自己的隐士理想,成了一位弱国君主的李煜,面对宋朝的威胁,面对现实世界里的种种危机,他究竟是如何应对的呢?
  

弱国君主 二(1)
李煜在他登基的第一天,就给自己惹了一个麻烦。
  在古时候,天子登上皇位的那天,要搞个大赦天下的仪式:在宫门前竖一根七丈高的长杆,顶上立着一只四尺高的木头雕刻的鸡,头部用黄金装饰,口里衔一根七尺长的绛红色长条形旗帜,下面用彩色的盘子托着,用绛红色的绳子捆扎固定,然后宣读赦令。这在仪式上叫做“金鸡消息”。南唐那时虽然已经沦落成为宋朝的附属国,但书袋子成堆的大臣中仍有人没有忘记这项仪式。毕竟,新国主登基这样的大事,总要摆摆排场、显显面子吧,虽然只有两三千里的狭窄山河,谈不上什么大赦天下,但在自己家里热闹一下,赦免几个罪犯,听听万岁的呼声,自娱自乐一番,总不会有什么大事吧。于是,就照此办理了。
  结果,麻烦来了。在汴京的赵匡胤听到这个消息,大发雷霆:你李煜不过是我一个附属国的小头头,哪里来的天子?居然敢用天子的礼仪?真是岂有此理!于是,立即就把南唐在汴京的进奏使陆昭符叫了来,劈头盖脸一顿骂,要求给个说法。幸好,这个陆昭符心理素质不错,口才也好。他急中生智,辩解说:“陛下请消消气!我们南唐是中原的附属国,国主继位,在自己境内做做样子,怎么敢用 ‘金鸡’呢?我们那里,把这个叫做怪鸟。所以,这是‘怪鸟消息’不是‘金鸡消息’。”赵匡胤一听,哈哈大笑,说:算了,那我就不追究这只“怪鸟”了。
  赵匡胤的火气虽然被勇敢机智的南唐“灭火队员”给消灭了,但李煜在知道这个消息后,神经却一下子紧张起来。他马上派人给赵匡胤送去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也就是我们曾提到过的《即位上宋太祖表》。里面的内容,主要是表白自己本来不是做皇帝的料,也没有做皇帝的心,做了皇帝之后,他会坚持父亲的路线不动摇,“惟坚臣节,上奉天朝”,也就是坚定不移、全心全意地做宋朝的下属。并且,他还赌咒发誓地说:
  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遵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
  大意是说假如我刚当了国主,就对您有二心的话,那么就不仅是违背了祖宗的教导,而且还应该受到神灵的惩罚。从这话,我们可以知道李煜恐慌到了何种程度。为了让赵匡胤相信自己的诚意,他连祖宗、神灵都抬出来帮忙了。
  当然,要表示当下属的忠心,光凭这么一张纸、没有一点硬通货,这可不符合中国国情。于是随同这份报告,李煜还送上了一份厚礼,进贡了二千两金器,二万两银器,三万匹绫罗绸缎。这份礼是怎么个厚法,我们不妨作个比较:据《宋史》的记载,赵匡胤登极时,李煜的父亲李璟送的贺礼是绢两万匹、银一万两。在古时候,一两金子大约相当于十两银子。也就是说,李煜送出去的这个红包的份量,足足是他父亲的三倍多。
  这还不算完,李煜还把这种进贡由临时性的工作变成了经常性工作,几乎是时时贡、事事贡。《宋史》上说:
  煜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嘉庆之事,必遣使犒师修贡;其大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