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期,唐代建筑早已倒塌,虽然被尝试重建,但法门寺规模日小,沦为地方破庙。到了1981 年,又熬过“*”一难的法门寺塌下半边塔,维修期间,居然在1987 年无意发现完好无缺的唐代地下宫,内里不但有传说中的佛祖舍利、古人制造的仿真品“影骨舍利”,还有2499 件唐代皇室遗下的珍宝,并有清单一份附上,似是古人专门为解决后世历史学家疑团而留下。文物出土时,簇新得像刚制成的艺术品,成为考古学超级宝藏,填补了大量唐朝历史空白。尽管如此,法门寺自夸为“世界第九奇迹”,恐怕不是太踏实的传销。
《黄金甲》什么都金、什么都“胸”,自然是商业卖点,但唐代遗于法门寺的不少文物确是纯金制造,包括金钵盂、金饰物、金袈裟、金宝塔,这些都是展览馆公开陈列的,而且最大一批宝物来自晚唐僖宗皇帝,就是他在位时爆发黄巢之乱(黄巢即“满城尽带黄金甲”一诗的作者)。这不但说明唐代宫廷并非完全没有使用黄金炫耀富贵的心理传统,即使在唐代国势衰微时,依然能够一掷万金,维持门面。电影的金碧辉煌声称为达到“金玉其外”的反讽效果,但误打误撞,其实,也不是和历史完全对立呢。
延伸影画:
* 《夜宴》(中国/2006)
* 《雷雨》(中国/1957)
延伸阅读:
* 《夜宴——浮华背后的五代十国》(杜文玉:北京/中华书局/2006)
* 《法门寺志》(李发良: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黄昏清兵卫(たそがれ清兵衛)
时代背景 公元1854—1868 年
地域背景 日本
电影制作 日本/2002/129 分钟
电影导演 山田洋次
电影编剧 藤泽周平/ 山田洋次/ 朝间义隆
电影演员 宫泽理惠/ 真田广之
剧情简介 幕府末年的海坂藩,下级武士清兵卫在妻子病逝后,以微薄薪俸独自照料痴呆老母和两个年*儿,由于每日结束工作后都是匆匆回家从不参加应酬,他被同僚们戏称为“黄昏的清兵卫”。与清兵卫青梅竹马的朋江同丈夫离婚回到娘家后,常到清兵卫家代他照顾母亲和女儿,招来不少流言蜚语。清兵卫显露高超剑技击退了无理纠缠的朋江的前夫,然而当朋江的哥哥建议他迎娶朋江时,他却因不想让朋江吃苦婉拒了好意,致使朋江自此绝迹于他家。藩主得知清兵卫的才能后,强命他前去处决一名力敌数人据守不出的反叛武士。临行前,清兵卫向朋江表白了隐藏心底已久的爱意,不想对方已经答应另一门亲事,清兵卫黯然踏上生死未卜之途。
假如最后武士没有死……
讲述夕阳武士的日本电影《黄昏清兵卫》是不少影评人的推介,电影的简朴气氛、比武场景,与客串的日本巨星,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片末,旁白说那位坚持人道理想、有远见预视时代大改变的下级武士主角清兵卫是幸福的,因为他毕竟过着自己选择的生活。电影以旁白交代他在倒幕之役战死,似是让他殉道,也诉说了他这样的武士毕竟脱离不了“最后武士”的宿命。但假如清兵卫没有死在战场,他将面对的遭遇,很可能悲剧性更大,也更传奇。为此,我们不妨猜想他的命运,从而回顾那时日本的变迁。
倒幕战争后的格局
电影场景设在幕府时代晚年,当时日本已被美国海军军官佩里开关,不能再锁国,但天皇依然没有权力。负责管治的德川幕府没有改革的决心,激起地方强藩以“奉还大政”为口号的倒幕运动。也是在倒幕成功后,才出现令日本现代化的明治维新。根据剧情交代,清兵卫所属的“海坂藩”是德川幕府的坚定盟友,位于东北。
笔者没有深入研究日本,但历史上似乎没有这样一个藩;就是有,也不可能是一个大藩。有评论说,这是原著小说作者藤泽周平的创造,寄寓他个人所属的山形县鹤冈市。无论如何,当时幕府派主要重镇倒是在附近,包括最著名的会津藩;其他友好势力则一般都来自中北部,例如有一个“奥羽越列藩同盟”。但它们相对于老早接受西式装备、位于边陲的倒幕领袖萨摩藩和长州藩,实力明显不及。
当清兵卫所属的“海坂藩”参加战争,结果不可能不悲壮。当年会津藩全民皆兵,战死三千多人,更多人殉藩自杀;倒幕军为了对其他幕府派产生阻吓作用,下令不准为战死者埋葬,也逼剩下的会津人迁居到其他藩国。片末交代清兵卫战死后有一个墓,其实已是造化。假如他不死,以他的性格和背景,恐怕也不会被新政府立刻招揽,只能继续潦倒的黄昏武士生活。
txt小说上传分享
武士阶层的彻底取缔
当清兵卫的俸禄没有了藩主支付,只能自力更生,例如靠务农、经商或应聘其他藩国当保安。但根据历史演化,武士阶层作为日本的一个社会阶级,很快就不复存在,连藩国的概念也不会持久。不久明治维新就废藩置县,一切权力归于中央,从前对藩主的忠诚会被视为过时。面对这种状况,清兵卫虽然早有心理准备,而且心底里也不认同藩主的绝对权威,但还是会感到悲哀。再不久,明治政府会宣布统一实行国家征兵制,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一步,变相宣布了私有武士阶级的灭亡。
面对这些巨变,清兵卫会参军,还是隐居?以电影赋予他的性格,假如他不死,大概是情愿隐居的。但他的武艺已广为人知,必会被前同僚请出山。他当年既然答应藩主去杀造反武士,同样的传统枷锁,大概也会令他重出江湖。这里说的“江湖”,自然不是新中央政府的江湖,而是最后武士的江湖。这个江湖的领袖赫赫有名,就是日本著名的“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
西乡隆盛的西南之战
西乡隆盛在日本地位崇高,以悲剧收场,却让他有了战神待遇,有点像中国的关羽,他牵着狗的塑像至今竖立在东京。他原来是萨摩藩的武士领袖,而正如前述,萨摩藩则是倒幕领袖,相关大小战争多由西乡领导。所以明治维新后,西乡就成了全日本武士领袖。讽刺的是,由于日本现代化不再需要武士,新派人物和传统武士逐渐处于对立面,西乡很快被排挤,也改变不了政局,唯有回到萨摩藩下野,设立武士道学校,负隅顽抗新潮流。
1877 年,萨摩武士发动西南战争,以类似倒幕战争那“奉还大政”的“清君侧”为口号,作为对中央新政的实质响应。西乡被邀领导运动,事败被杀,日本中央集权的格局才正式形成,这正是电影《最后武士》(The Last Samurai )的时代背景。清兵卫与《黄昏清兵卫》的其他武士其实有共同信念,虽然他比较有人本思想,但价值观和武士道其实没有根本差异。到了那种环境,他很可能会和昔日的敌人西乡隆盛结成武士同盟,最后还是难逃悲剧结局。
日本军国主义先驱?
但要是清兵卫连西南战争这一劫也安然度过,命运却可能最终出现大逆转。西南战争后,日本武士明白不能再顽抗潮流,但传统也不可能根本消除;维新政府同时意识到不能单靠高压,于是开始刻意吸纳前武士领袖进入军队推行扩张主义,希望将他们对国内的不满,转移为侵略国外的野心。事实上,西乡隆盛本人也想到这点。在发动叛乱前老早,他就曾建议日本征讨韩国、台湾,并以自己为统帅,一来是为日本武士找出路,二来是建立自己的新地盘,不过不被接纳而已。虽然政府不放心西乡隆盛亲自出征,但还是早在他起事前,已委任他的弟弟西乡从道征伐台湾。西乡从道没有参与西南战争,更在1898 年被升为陆军元帅。假如清兵卫没有在西南战争中身亡,很可能会在若干年后得到特赦(西乡隆盛本人也不久得到*);假如那时候作为超级老将的他还能打仗,则大有机会参与诸如朝鲜事变、中日甲午战争等军国主义种种规划,甚至被分配在西乡从道身旁做参赞。
因此,《黄昏清兵卫》大可以加一个脚注:虽然清兵卫死于倒幕战争,但也有传说称他没有死,只是预计了自己未来的命运而装死,好与心爱的朋江小姐隐居终老,日本人不时在不同地方遇见一名作风低调、使用小太刀的武林高手行侠仗义,外貌就像当年的清兵卫。此外,也有传说称某军国主义*外貌酷似当年的清兵卫,他的早期历史无人知道……
延伸影画:
* 《最后武士》 (The Last Samurai) (日本/2003)
* 《隐剑鬼爪》(隠し剣 鬼の爪)(日本/2004)
* 《武士的一分》(武士の一分)(日本/2006)
延伸阅读:
* 《Samurai accountant: A theory of auditing and plunder》 (KC Border and J Sobel: University of Oxford/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Ltd。/ 1987)
投名状 (The Warlords)
时代背景 公元1860—1870 年
地域背景 中国·太平天国·清朝
电影制作 中国香港/2007/127 分钟
电影导演 陈可辛
电影编剧 陈可辛等
电影演员 李连杰/ 刘德华/ 金城武/ 徐静蕾
剧情简介 清军将领庞青云*太平天国时,因友军作壁上观而战败,遂投奔山贼赵二虎和姜午阳,结成兄弟,劝说他们接受清军招安,建立“魁子营”。三人先后攻下太平天国重镇苏州和首都南京,立下大功,却因朝廷反间计而自相残杀,三人全亡。
谁来重构真正的太平天国?
陈可辛为他导演的《投名状》开宗明义:这是一部类似《英雄本色》的江湖片,一切历史背景都只是烘托,张彻导演的原装正版电影—1870 年两江总督马新眙被张文祥刺杀的“刺马案”—也只是点缀。他在全片没有说“太平天国”一字,只是说“太平军”,这名词当时其实无人用,天国一方只是自称“天军”,清廷自然说“长毛贼”。他显然知道电影对太平天国欲语还休的描述,对“革命”的若干美化,都不易得到影评人赞颂,唯有期望大家谅解,并将还原历史的责任,交给其他人。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妨多介绍《投名状》描述的太平天国和历史的差异,更不妨与2000 年内地拍摄的50 集长篇电视剧、曾在亚洲电视播放的《太平天国》一并合论。相较下,后者的政治曲笔其实比《投名状》还多,只要观众懂得看门路。
txt小说上传分享
抹去“苏州杀降”劝谏的戈登
《投名状》三兄弟感情改变的转折点,源自他们围攻苏州后杀降的故事,这大概是受到李鸿章经手的苏州杀降事件的启发。根据史实,李鸿章的淮军围攻苏州前,先由太平天国降将程学启负责策反守城四王四将,包括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嘉、比王伍贵文,以及天将张大洲、汪有为、范起发、汪怀武,让他们杀掉忠于太平天国最后台柱忠王李秀成的“慕王”谭绍光(即民间传说的女状元傅善祥的丈夫),开城投降。这批降将都不是太平天国起义时的广西旧人,而是太平天国立国后才加入的两湖乡里,李秀成其实也察觉到他们有反意,只是不为已甚,甚至明言不妨各走各的路。他们投降后的事迹众说纷纭,一说立刻被杀,一说献城后居功自傲,和清廷讨价还价,才被李鸿章集体处决,以儆效尤。虽然没有像《投名状》那样整城士兵被杀,但也有一半部属被株连,这在电视剧《太平天国》中(略为丑化李鸿章)有详细介绍。《投名状》演绎杀降之举为“必要之恶”,大哥以“他们是兵”解释行为,认为士兵被杀毋须讲求人道;而剧集《太平天国》则视之为李鸿章传达“敬重忠臣”信息的公关手段,他们都尝试为杀降寻找理论基础。讽刺的是,“他们是兵”在西方正正是不能屠杀的原因,这是骑士精神和《日内瓦条约》的基本保障;就算“他们不是兵”也不能杀,因为受平民法保护。因此布什在9·11 后才创新地发明了“非战斗敌人”(nonbatantenemy)的定义,来绕过国际法对疑似恐怖分子进行逼供。
这些影视文本没有触及杀降的反浪漫精神,自然原因众多。当时对杀降最不满的并非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华人,而是以枭雄著称、和李鸿章合攻苏州的常胜军领袖,最终被封为提督和赏赐黄马褂的英国人戈登。戈登在苏州城破前,曾保证太平天国的四王四将合家平安乃至出相入阁,作出的承诺比《投名状》的赵二虎对苏州守将黄文金将军所作的大得多,程学启甚至一如《投名状》三兄弟,和郜永宽结拜。本来,重用他们并非不合大清朝廷体制,毕竟过往不少太平天国降将也得到重用,最高级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