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政治发展三十年(6)
但是,现有的法制建设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例如,我们的法律体系只是一个初步的框架,还不完备,一些重要的法律还没有制定,如《新闻法》、《社团法》和《民法典》,许多正在实行的法律也需要修订完善。公民和干部的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公、判决不执行和司法*现象还相当严重。司法活动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对司法过程的人为干预、以权力抵制法律等现象也时有发生。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还不强,依法行政的水平也不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解决这些问题。第一,必须明确*和法治是通向政治文明的唯一道路,也是实现中华振兴的不二法门。因此,要继续强化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特别是党政干部的法治意识,普遍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培育社会主义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第二,应当抓紧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所必需的新法律,及时修订不合时宜的法律条文,改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量,早日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第三,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要带头守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中,政府和官员的所作所为具有特殊的示范作用,政府官员应当做知法守法的模范,真正做到违法必究、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司法公正,从而带动全社会养成遵守法律的风尚。第四,要加大立法、司法和执法过程中公民参与以及公众监督的力度,切实推进司法*,严厉打击司法*。第五,要推进司法体制的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审判的相对独立性,最大限度地消除司法不公和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国家的司法统一和司法公平。
政府改革问题
中国的政治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治理改革,或者说是一种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国的政治改革不是许多西方学者所理解的政治体制改革,这种改革不涉及基本政治框架的变动。这是一种以政府治理或政府管理体制为重点内容的改革。一方面,中国政府不断重申不照搬以多党制和三权分立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政治模式;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又十分强调政治改革,特别是以行政管理体制为核心内容的政府治理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强调政府改革,每一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每一次全国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无一例外地包含政府改革的内容。政府治理或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政府机构的调整和精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程序的变化等,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取得无可否认的重大成就。例如,政府机构设置更加合理,政府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政府对经济事务的管理主要表现为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也逐渐开始从管制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政府日益强化其公共服务职能,正式提出了建立服务政府的目标。与此相适应,政府的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大量行政审批程序被简化。例如,2002年到2004年,国务院分3批宣布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 806项。到2004年底,国务院部门的审批事项已减少50.1%。“一站式”服务等行政便民措施开始普遍实行,政府公共服务的投入大大增加。政府的责任机制也开始得以确立和完善,官员问责制已经普遍推行,对失职官员一律开始追究其责任。政府事务变得日益透明,许多地方政府也引入了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务公开已经成为对各级政府的强制性要求,对于违反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政府行为,公民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化和*化,政府重大决策的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咨询制度和评估制度正在各级政府中逐渐推行。政府的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建设效益政府在许多地方成为政府自身追求的目标。电子政务、政府网站、政府与网民的互动,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或推动着政府管理方式更加*、高效和透明。
但是,政府改革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治的向前推进、人民群众政治需求的日益提高,以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冲击,都使得政府必然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此外,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也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在相当程度上助长公共利益部门化的决策体制;政出多门、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事不分、成本过高等现象还普遍存在;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还相对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远未确立;政府决策的随意性太大、失误过多,政策多变、政令不一等现象时有发生;政府行政法规体系还不完善,依法执政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因此,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仍然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二中全会分别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紧迫性、重要性、指导思想、总体原则、重点内容作了全面部署。根据这一部署,中国政府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降低行政成本、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透明政府、效率政府和廉洁政府。
总而言之,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发展,而政治发展又影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两条基本道路。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内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生活的巨大变迁,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将发生深刻的变迁,经济进步和政治进步将共同汇合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潮流。
俞可平,*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国策》丛书。
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1)
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
常 修 泽
中国发展模式:问题的提出
站在世界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在发展方面的成绩,并不限于经济总量的大幅度增长或“翻几番”,也不限于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以及外汇储备的显著增加,甚至也不限于中国在世界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上的位次上升。发展方面一个值得重视的成绩,在于中国既顺乎潮流,又特立独行,为人类贡献了一条有中国特点的发展模式。
所谓“中国发展模式”,是指从中国同时兼有“发展中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三重属性这一基点出发,立足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建设一个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为目标,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有特点的发展模式。其要点有五:一是以增进全世界最大的人口总量之福祉和全面发展为核心;二是充分挖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三是努力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和作为后发国家等优势;四是着力在经济方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五化”进程,即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五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四位一体”的发展,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的自身发展,从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
中国具备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仅从经济方面而言:其一,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成本较低,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其二,国内市场相当广阔,其巨大潜力的持续释放,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发动机;其三,高国民储蓄率和外商投资,使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充裕;其四,经过多年建设,工业、交通、通信、科技等已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其五,发展新能源、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等,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政治社会比较稳定,深化改革使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不断趋于完善,也是国内有利条件。
同时,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和产业转移正在拓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等不断取得新进展,更提供国际有利因素。
从三个层面把握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完成既定的发展目标,目前的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三重涵义:
1. 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简言之,由“粗放型”转“集约型”。“九五”确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目标并没有实现。迄今为止,中国经济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素价格扭曲下的低廉(主要是劳动、资本、土地、能源等)+政府导向、扶持(招商引资)——吸引外商投资,形成出口加工基地粗放型的外向拉动。相比之下,这种模式与印度所谓“世界思想工厂”的模式有差别。要扭住“粗放型”不放,加紧转变。
2. 中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包括:(1)经济增长问题,不仅有增长速度,而且特别包含质量和效益;(2)经济结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内外结构等;(3)经济体制问题,包括企业、市场、宏观、分配、社保等体制;(4)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面临三种病——“结构病”、“体制病”、“欠持续病”。这是比“增长”更深层的转变。 。。
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若干思考(2)
3. 宽方式:“总体发展方式转变”
由单一经济发展,向“四位一体”的发展拓展,即:(1)经济发展;(2)社会发展;(3)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4)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核心是由“物”转变为“人”,提高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这是一个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发展方式转变问题。
中国在发展方式转换上面临的“三重压力”
原提的“窄方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没有完成,新的“中方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更大范围“宽方式”的总体发展方式转换又提出。不发达经济阶段的问题(如几千万贫困人口等)没有解决,发达阶段的问题(如老龄化等)又来临。中国的特殊问题(如人口问题、二元经济结构等)尚未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环境可持续、*保障、“人类发展指数”等)又涌来。中国未来面临来自多方面的转换压力。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应把握中国发展面临的上述新课题、新矛盾。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扎扎实实地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这应成为新阶段中国现代化的新内涵,也是中国发展模式的五大支点。
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支点。它不仅表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中比重的上升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以及相应的现代文明渗透到全部经济社会领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抓紧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主要依靠的动力是工业化。尤其是最近几年,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持续高于GDP增长速度。现在中国的工业化到了什么时期?总体上说,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且处于工业化加速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
经过多年积累,中国已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但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拒绝复制前工业化国家“危机转嫁”等传统模式,使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探索新路。这里所说的“新路”,一方面,要有别于传统工业化模式,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要有别于当今世界别国的工业化模式,真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这种“新型工业化”与“有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的交叉结合,即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举其要点,可概括为下列“五个结合”:
第一,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紧密结合。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把工业化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重在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是区别于以要素(主要是资本)大规模投入为特征的旧型工业化的标志之一。同时,鉴于中国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