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国策-第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之。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可见“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他平他”,是以相异和相关为前提,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以同裨同”,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窒息生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和“道并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则是“和”。)这种思想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应该可以通过文化的交往与对话,在对话(商谈)和讨论中取得某种“共识”,这是一个由“不同”到某种意义上的相互“认同”的过程。这种相互“认同”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也不是一方“同化”一方,而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和”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努力追求在不同文化之间通过对话,实现和谐相处。现在中西许多学者都认识到通过对话沟通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的重要性。例如哈贝马斯提出“正义”和“团结”的观念。我认为,把它们作为处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关系的原则,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哈贝马斯的“正义原则”可理解为,要保障每一种民族文化的独立自主,按照其民族的意愿发展的权利;“团结原则”可理解为,要求对其他民族文化有同情理解和加以尊重的义务。只有不断通过对话和交往等途径,总可以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形成互动中的良性循环。2002年去世的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应把“理解”扩展到“广义对话”层面。正因为“理解”被提升到“广义对话”,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或主与宾)才得以从不平等地位过渡到平等地位;反过来说,只有对话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对话才可能真正进行并顺利完成。可以说,伽达默尔所持的主体—对象平等意识和文化对话论,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重要理念。这种理念,对我们今天如何正确而深入地理解中外文化关系、民族关系等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无论哈贝马斯的“正义”和“团结”原则,或者是伽达默尔的“广义对话论”,都要以承认“和而不同”原则为前提。只有承认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和国家可以和谐相处,不同的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才能获得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广义对话”才能“真正进行并顺利完成”。因此孔子以“和为贵”为基础的“和而不同”原则应成为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一条基本原则。

儒学的现代意义(9)
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
  如果我们以儒家的“合天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来为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某些思想资源,以“同人我”(人我合一)的观念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可以用“一内外”(身心合一)来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内外的压力,特别是人们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之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心理的不平衡引起精神失常、酗酒、杀人、自杀等,造成了自我身心的扭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其原因正在于道德沦丧,致使人失去了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对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有见识的学者都为此提出救治的理论和策略。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可以说儒家对人的身心道德修养和人格培育给以特别的重视。
  在《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中说:“闻道反己,修身者也。”意思是说,知道了“道”,就应该反求诸己,这就是“修身”。《大学》这部书更加特别强调人的道德实践对于建设理想的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它的第一章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注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去其旧染之污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明德:真实无妄的道理。)明明德,新民的目的在止于至善,达到作人的最高境界。所以《大学》中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这就是说,儒家认为每个人(自天子以至庶人)的道德修养好了,那么“家”可以齐,“国”可以治,“天下”可以太平,如果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个根本混乱了,“家”、“国”、“天下”能够治好,那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中庸》一书中也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治理社会是要靠人来治理,让什么人来治理就要看他自身的道德修养,道德修道是以合不合“道”为标准,这里的“道”是指“天下之达道”,即“和谐”(和),而做到使社会和谐就要有“仁爱”之心。这里,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修身)与“仁”联系起来,正说明儒家思想的一贯性。儒家讲“修身”不是没有目标的,而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了建设“和谐社会”。《礼记?礼运》中所记载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就是要求建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诸多方面的和谐社会。儒家把和谐社会的理想建立在人的道德修养的提高的基础上,因此,儒家特别重视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的修养。儒家认为,生死和富贵等等不是人应追求的最终目标,而道德学问才是人所应追求的。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而不能徙,知不善而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这段话告诉我们的是做人的道理:“修德”(修养道德)并不容易,必须有崇高的理想,有关怀人类社会福祉的胸襟。“讲学”(讲究学问)也不容易,它不但要求自己提高智慧,而且要负起对社会进行人文教化的责任。“改过”,人总是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要能勇于改正错误,这样才可以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向善”,是说人生在世,应日日向着善的方向努力,作到“日日新,又日新”,这样就可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境地。“修德”、“讲学”、“改过”、“向善”是孔子儒家提倡的做人的道理,是使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有意义的路径。所以孟子说:“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寿夭不惑,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如果一个人能保存他的恻隐之心,修养他的善性,以实现天道的要求,寿命的长短都无所谓了,但一定要通过对自身的修养保持和天道的一致,这就是安身立命了。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儒学的现代意义(10)
儒家的“修身”是有目的的,《周易?系辞下》中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为。”人们为人行事要益于社会而安身,以达到对道德的推崇。个人通过道德修养,以使其精神境界得以升华,来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事业,实践“立大本行达道”的大事业。这对个人自身说,其人生境界自有一内外和谐的“安身立命”处,也就是宋儒所追求的“孔颜乐处”了。朱熹在其《答张敬夫书》中与敬夫讨论“中和义”时说:“而今而后,乃知浩浩大化之中,自家自有个安宅,正是自家安身立命、主宰知觉处,所以立大本行达道之枢要,所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乃在于此。”儒家认为,找一“安身立命”处,对自己的身心内外之和谐至关重要,所以朱熹说:“但能致中和于一身,则天下虽乱,而吾身之天地万物,不害而为安泰;其不能者,天下虽治,而吾身之天地万物,不害而为乖错。一国一家,莫不然。”如果自我的身心内外能够做到中正和谐,即使天下大乱,在自己和天地万物之间,对自己的身心安宁康泰就不会有什么影响;如果自我的身心内外做不到中正和谐,即使天下治理得很好,自己的身心也将是不安和错乱的。无论治世、乱世,自己都应修德敬业,这样就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尽伦尽职,在离开人世的时候将是很安宁的,所以张载《西铭》的最后两句话说:“存,吾顺世;没,吾宁也。”
  儒家一向都非常看重“安身立命”,所谓“安身立命”就是要对自己有个道德修养上的要求,这样才能使自己身心和谐,内外调适,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做人的道理”,这样身才能安,命才能立。至于那些有碍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外在影响,应该排除。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做个君子人,每天都应时时警惕自己,看看自己为人行事,是否合乎道义。对于那些不合乎道义的事,甚至应该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所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要做到儒家提倡的“做人的道理”,很不容易,但应该是人们努力去追求的,这样自己才可以有个“安身立命”处,其身心内外自然和谐了。而追求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
  司马迁说过:“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者,未必尽同。”我们今天温习阐发孔子儒家的思想,发掘其中对当今人类社会有意义的资源,无疑是重要的。但古来圣贤的思想、理念并不能全然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所有问题,也并不能全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它只能给我们一些思考的路子,启发我们去用这些思想资源,在给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新的诠释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建设和谐的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我们的使命是使我们的社会不断革新,从而对全人类作出贡献。
  汤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国策》丛书。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国际文化贸易格局下的中国文化出口策略(1)
国际文化贸易格局下的中国文化出口策略
  李 怀 亮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6位,制造业总量居世界第4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全世界每人每年要穿1双中国制造的鞋、买2米中国产的布,穿的衣服中有3件来自中国。中国经济对外贸依存度已经达到了70%以上。当然,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会带来许多问题,但和传统制造业相比,中国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在整个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太低了。以图书出版行业为例,2005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图书总销售额为1 亿元人民币(其中大中专教材、业余教育及教参为亿元人民币,中小学课本及教参为亿元人民币)。图书出口1 148 110种次、万册、2 万美元(约合亿元人民币)。由此可看出,2005年中国内地图书出口额只占全国图书当年销售额的,除去教材及教参类图书也只占销售图书总额的。什么时候全世界每人每年能购买1本中国的图书、看2场中国的电影、看3场中国的演出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走国际路线。
  国际文化贸易的总体情况
  本文所说的文化产品主要包括商品和服务。文化商品主要指那些能够被消费并且传递思想、生活方式的物品,例如书籍、杂志、多媒体、软件、录音制品、电影、视听节目、艺术和服装设计等;而文化服务通常被认为是用来满足文化需求或者兴趣的服务,它不包括有物质属性的产品,但是促进其生产和发行。典型的文化服务包括与版权相关的服务、对一些活动的许可、视听产品的发行、对艺术品和文化活动的促进等,同时也包括对文化信息的发布、对书籍和音像制品的保存等。
  目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05年联合国贸易开发事务局(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披露的资料,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市场总值已经达到万亿美元,占据全球GDP的7%以上(世界银行,2003)。从2000年开始,文化创意产业的总值每年都以7%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全球的市场总值将达到万亿美元。
  在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国际文化贸易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94年,全球核心文化产品的贸易总额是393亿美元,2002年达到592亿美元。从1994年以来,核心文化产品的贸易量每年都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以上。这仅仅是根据海关显示的资料做的统计,实际的贸易量要比这个比例大。
  按照地区来说,欧盟核心文化产品的出口量为世界第一,2002年其出口量占全球出口总额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