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库0601-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样的声音,它让人无法相信一个活的生物,会发出这样的悲鸣。那一刻,我相信了灵魂的存在,因为灵魂在沉沦的时候,才会发出这样让人血液凝固的声音。
  我冲出门,过道是昏暗的,只有门洞里亮着一盏灯。我忽然想起,这个招待所里人很少,这层楼里可能只住着我和铜寿!我想起救星似的大喊起来:铜寿!铜寿!
  我背后的一扇门打开了。铜寿伸出头来看我。
  一切都很安静。我听到楼梯上女服务员说话的声音,还有人边走边打哈欠,那可怕的声音没有了。
  我呆在那里不知所措,我感到铜寿惶惑的目光在我脸上停留了一会儿。
  “该睡觉了。”他说。
  早餐的时候,铜寿对我说,他要赶八点钟的长途汽车。这在我的预料之中。我突然感到歉意,毕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因为朋友的一个电话,就不得不做他没什么兴趣又力不能及的事。我说:谢谢你了,以后到北京去玩儿吧!
  铜寿沉默了一下,他的脸色似乎更憔悴了。
  “我到铜家峡就打电话给你。可能有一个人知道你想了解的事儿。”他说。
  “谁?”
  “杨太婆。她是铜家峡最后一个活着的人。还有一个人,就是——我。”铜寿往门外走的时候迟疑了一下,“我有很多年没有回铜家峡了,我只能试试看。”
  

追我魂魄(4)
铜寿走后不久,我就听到楼下有人粗喉咙大嗓门的叫我名字。跑下楼一看,服务台那儿站着一个留平头的男人,手里挥舞着一卷纸,他说他是县政府的,给我送一份北京的传真。
  没想到是穆易发过来的,他真有点钻头觅缝的办法。
  这是一份1942年《新华日报》的影印件。上面写着:
  日寇制造铜家峡血案真相
  记者陈辉报道:5月29日,日寇在对我大扫荡中,屠杀了太行山铜家峡村215名村民,其中有几个月的婴儿,也有七、八十岁的老人,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欠下我晋冀豫人民的又一笔血债。
  昔日安祥的铜家峡,已变成一片焦土瓦砾。记者赶去的时候,焦黑的废墟还冒着呛人的清烟。这里躺着二百多具乡亲的血体。
  在水井旁,一位怀抱幼儿的年轻妇女倒卧在血泊中,她怀中的孩子依然用死去的小眼睛凝视着母亲。村长郝玉生的遗体散落在村前的河滩上,已经被日本人的狼狗撕咬的惨不忍睹。看到这惨景的人们无不失声痛哭!
  要告诉大家的是,铜家峡村的二十万担八路军公粮,一粒也没有落在敌人手里!
  “我找到杨太婆了,她在等你呢!”
  铜寿的声音在电话里很清晰,我甚至能听出几分激动。这有点不像我认识的铜寿。他告诉我,杨太婆就住在圩头镇,离县城不过十几里,他反复叮咛我去找县政府办公室的一个姓肖的人,是他的朋友,从他那里可以借一部车,送我去圩头镇。
  我从电话里可以听到淅沥的雨声,还有很嘈杂的人说话的声音,仿佛在议论什么,我听见铜寿很权威的喝了一声:没有问题的!然后铜寿对我说:听见了吗?这里下大雨呢!你不要坐长途车,我们会在路口等你。
  我们?还有谁呢?我心里有点疑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铜寿开始接受我了,这使我心情大为振奋。我和肖——很巧的是,他就是给我送传真的年轻人——去圩头镇的路上,他一直在谈论铜寿,他好像很惊讶我用了什么办法把铜寿动员起来。
  “铜老师从来不这样,”肖说,他把破旧的吉普车开得颠颠簸簸,“他只关心民间艺术。什么刺绣啦剪纸啦等等,还有民歌,他自己就是一位诗人。他很低调,不大和外界来往。”
  肖是山西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很开朗。他把铜寿形容成带有神秘气质的艺术家,他特别欣赏铜寿那种闲云野鹤的生活态度,他说这是一种境界,普通人无法领会的境界:文雅,优美,忧伤。
  肖告诉我,铜寿是他的校友,六十年代毕业的。他完全可以留在大城市,当一位大学教师或者机关干部。可是他在哪儿也待不长,一直到他回太行山,才安定下来。三十多年了,一直做他的民间艺术研究。老婆没跟来,离婚了。现在的夫人是很贤淑的农村妇女。
  我们的车在山路上蜿蜒而行。空气清馨而潮润,起伏的太行山岭层染着火焰般的红色,美丽得令人惊叹。
  “这不是枫叶,”肖解释说,“学名好像叫栌。这种树越往山里走越多,尤其到了深山里面,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看过去,好像血那样红呢!”
    追我魂魄 二
      杨太婆语出惊人——日寇如刀俎,百姓如鱼肉——孙二水留不住程长官——一溃千里的中国军队
  车到路口,果然看见铜寿在雨中等着,旁边还有几个人,看见我们,便欢呼起来。其中有一个高个子,远远的就伸出手来,说:你们早应该来呀!
  铜寿好像活跃了许多,脸色泛红,一一介绍,那高个子叫广元,上角村的民办教师,是个业余作家,其余两个人是镇文化馆的,都是太行山区的人。他们热情而开朗,很以太行山的抗日历史自豪。
  我也很高兴,我终于不再被人看作一匹斜冲出来的黑马了。
  我们是在路旁的小饭铺开始这场令人兴味盈然的谈话的,从记者的角度说,这是浪漫和现实、悲伤和神奇交织的前所未有的采访记录。广元告诉我,他正在写一本太行山人抗日的书《热血集》,准备自费出版,“我养了一群羊,把羊子卖了,就够两千元出版费了。”
  然后他开始历数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日本人的大扫荡啦,神枪手刘玉堂啦,还有铜家峡。但是在他的讲述中,铜家峡不是一个悲惨的事件,而是和一个叫黑村长的人有关系的、令人回肠荡气的故事。
  “日本人把全村人和黑村长押到河滩上说:把八路的公粮交出来!不交出来统统死了!黑村长掏出小烟袋锅儿,不紧不慢的说:死不死的不要紧,先给我把烟袋点上!鬼子队长愣了一下,哼了一声,翻译官赶紧颠颠的过来了,黑村长瞪了一眼二鬼子,‘呸’的吐了一口唾沫,鬼子官想骗出公粮呀,没办法,只好自己来点火了,黑村长抽了两口说:捺紧点!拿着鬼子的手指头就当烟签子使——真是他老人家啊!”广元陶醉在自己的情绪中,镇文化馆的两个人想补充什么,广元不容置辨的说,“黑村长死了,谁看见了?前些年老人们不是都传见过他?这事我从小就听说过。”那两个人不说话了,看他们的样子,我猜想这样的争论经常发生。
  铜寿一直在吸烟,他的眼神有些恍惚。我问他:“黑村长是谁?”
  铜寿说:“郝玉生。”他静默了一会儿,轻声说:“郝玉生死的时候不是全尸,老乡们一直传他活着。”
  

追我魂魄(5)
杨太婆的家就在镇上。一个很普通的小院子,种满了丝瓜和葫芦,绿藤缠绕,果实累累,显得很有生气。我坐在门槛上,听老人叙述六十年前的往事。她说到铜家峡的时候,眼光就会深深的从那青翠的小院子望过去。
  杨太婆因为耳聋,声音便出奇的响亮。“黑村长呃,”她说,“论起来,还是我没出服的堂叔。好个火爆性子人呢!那一年,他硬是不叫八路军吃饭,把人家的锅给挑了!”
  众人意外。坐在门槛上的广元断然道:“你老人家糊涂哩!”
  “我咋糊涂,真事儿么!”杨太婆反驳说,众人的讶异使老人有些自得起来,我忽然觉得当年的杨太婆,一定是个俊俏伶俐的小媳妇儿。“俺叔听说李营长他们吃完了大萝卜,还要吃焖山药,脸就黑沉沉了,好你们些清水大肚汉哩!众人拉也拉不住,俺叔抄起一根顶门棍儿,直嗵嗵跑了出去。”
  “李营长他们没进庄户院,野地里架上一口锅,带皮焖些山药,俺叔,他老人家,吆吆喝喝跑上去,一棍把小锅挑了多远!”
  广元脖子上的红筋绽出,纳闷而诧异的听着。
  “后来那年,李营长和日本人在山上打上了,满山枪炮响……呀,兔唇那娃,掂着俺叔的土铳就上山了……”
  杨太婆的目光向青翠的小院子望去,她太老了,我看不清是悲是喜。
  李营长、兔唇和黑村长穿过六十年的迷雾,终于出现在我的记录中了。关于李营长,我们所知甚少,比较确切的是,他当时是八路军129师769团的营长。广元因为黑村长挑翻了李营长的山药锅而懊恼,我说我完全理解黑村长的心情。
  我是和广元在清远寺那间冷雨敲窗的客房里谈论这番话的,那天我们就宿在镇外的清远寺里。山雨蒙蒙,我们从窗外只能看到清远寺拾阶而上的朱红回廊,油漆剥落,非常触目。当年这条回廊里挤满了避难的百姓,他们无处可逃,便躲入了寺庙,庙外枪炮之声不绝,庙内妇孺哭声震天。清远寺的住持是一个年轻的僧人,他出来安抚众人:这是佛门净地,日本人不敢来的。接着他拔步曳衣,喝令手下:快快关上山门!
  这一切在广元的叙述下栩栩如生。我好像看见那个穿着灰色僧衣的年轻人目光坚定,他相信佛门能隔绝屠杀。铜寿一直在看那部黑白小电视放的怀旧电影《茶馆》,这时候他突然闷闷不乐的说,我每次听王利发的那句台词,就会掉眼泪。我们中断了谈话,回头看他,铜寿说:中国的老百姓呐,盼哪盼哪,就盼着一个能做主心骨儿的政府,盼着这个政府说,咱们苦也不怕,难也不怕,要死死在一起!
  房间里突然静默了。我想到刚才的话题,问:“后来怎么样了?”
  傍晚的时候,山门被撞开了,冲进来一队鬼子兵。年轻的住持跑过去,挥舞着双手,想说什么,为首的鬼子,只一刀,把他从肩膀劈成了两半。
  天真的和尚。
  杨太婆说那年日本人打进来的时候,老百姓觉得自己像没娘的孩子。我一直觉得杨太婆的这句话深奥无穷,因为它可以诠释一部中国的现代史。
  当时流传着一句民谣:大官儿包金裹银,小官儿拔锅卷席,小百姓哭栖惶看天望地。大小官员跑了个罄尽,跟着潮水般的难民后面,就是如入无人之境野兽般的日本兵。太行属晋中,县城不大,也有几十户店铺,不少士绅人家,觉得无处可逃,当地一位名绅温显忠老先生,慌不择路,带着病妻到山中避难,却撞上了一队日本兵,日本兵先用刺刀一阵乱捅,杀死了温老先生,又强奸和残杀了那位老妇人。消息传来,县城里的,士绅们便像塌了天似慌作一团。日本兵奸杀劫掠的消息虽然比比皆是,但士绅们在慌乱中还有一些安慰,认为只是对小百姓和“暴民”的,中国人尚中庸之道,商会会长丘立本侃侃而言:谁来了不纳粮?我忠厚传世,诗礼之家,又怕谁来?到了这时,丘会长也慌了神,独自捶胸大叹:咱中国的军队去哪里了?
  恰逢其时,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某部奉命弃土南撤,路经县城。带队的姓程,保定军校毕业,原也有一番报国之志,只是看到大官小官跑得奇快,便想:识时务为俊杰之人。但一路撤下来,心中不免有些赧然,因此约束部下,并不十分薅恼百姓。程长官原想在县城略事休整便走,没想到城门大开,城中鞭炮齐鸣,缙绅百姓列队欢迎,程长官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儿,一个胖子就跄踉上前说:大军一到,救民水火,解民倒悬呀!
  接着大摆宴席。原来丘会长早看出这队伍待不久长,心里有个计较。丘会长有两个女儿,都在太原读中学,如今避难在家,成了会长的心头病。会长见程长官三十来岁,人物也还整齐,就想把程长官入赘在家,一来,留住队伍,二来女儿也有了着落,强如受了日本人的害。丘会长原也是有些怕兵的,更不知如何与兵们“沟通”,忽然想起会里有个帮闲孙二水,算是个见过世面的人,就和孙二水面授机宜,让孙二水陪说,用现代话说,就是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翻译。
  孙二水也是一头雾水。照他的理解,把普通的事情,说得粗俗俏皮,就是和兵们“沟通”。饭桌之上,程长官对着满桌佳肴并不动容,只是略动了动筷子,就放下了,见商会的人抬着猪、羊、瓶酒进来,就说国难期间,何必如此?丘会长听了,心中越发敬重,心意已决,桌下踢了踢孙二水。孙二水便凑近程长官,一脸暧昧笑容,说程长官您不想找个女人吗?……呵呵!手还在空中打了个榧子。程长官笑了笑,说兄弟不是这样的人。
  

追我魂魄(6)
孙二水说不是一般的女人呵,是会长的令千金。丘会长的脸早像红布一样了,他怕孙二水说得更加不堪,狠了狠心,把一盒子银洋细软推到程长官的面前,说:“不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