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道德经解读(简本)-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读

  这一章从对一的颂扬开始,发表了以溅为本的时事评论。从这一章可知,古时候曾有过以溅为本的时代,但是,到了这一章的时代已经荡然无存,只留下自称孤,寡的痕迹。

  “昔之”:这是一篇“历史评论”。

  “一”崇拜:在道书以外没有见到记载。一管天,管地,管神,管谷(生育),管一切生物。下一句,侯王向一占卜。可见这一就是甲骨文的“帝”。“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对一和帝的解释,在今天看来是天,管天的神。可是在古时代,思维没有这么抽象。那么,就是生育神。女娲也是一位兼管天地的生育神。到了商代,因为氏族文化融合,商人已经接受了女娲神。一崇拜早于生育神,在一个氏族中心不可能出现两个崇拜主神。

  14 不出户

  原文  

  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事,不窥牖yo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注释):牖:窗。  天道:与天下事,天下式意思相同。

  解读

  “不出户知天下事,不窥牖见天道”:读这两句很象是劝学的话,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下面两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不大象了。再往下读,“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大不象了。

  这一章将一崇拜拟人为圣人,为圣人塑造了一的品格。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解读。在千年的流传中,这一章的一崇拜的内容逐渐失解受到改造。后人理解为不出门而安居守土,整理成为一条古训。

  15 天长地久

  原文  

  七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释):天长地久:这是一句俗语。  不自生:万物,包括人和动物,都是自生的,天地不自生。  是以:因此。  圣人(巫祠)无私:私是人工生产产生的收获和积累。巫祠不事生产,所以无私。私又指子孙后代。

  (大意):天地是长久的。因为天地不象人这样一代一代生出来,所以长久。同样的道理,巫祠的巫并不是在巫祠生出来,(不象氏族人那样一代一代的传),是后生,是外生,所以,巫祠也是长久的。

  氏族是从事生产的,有积累,所以有私。巫祠不从事生产,所以无私。氏族将私当作祭祀送到巫祠来,所以,无私就是有私。

  这一篇其实是双关,因此也可以说,圣人出身于氏族人而站在氏族人的前面,不在氏族中却受到氏族的崇拜。为什么呢?因为圣人代表一崇拜。它没有子孙,全部的氏族又都是它的子孙。

  解读:

  这一章的圣人以天地比喻,象天地那样的不自生,显然是个崇拜,是对巫祠的形象化。

  对于圣人的两个解释:生产关系的解释和一崇拜的解释。哪一个解释接近作者的本意?显然是一崇拜的解释。一崇拜只存在于母系制,随着母系制向父系制转变,一崇拜就结束了。一崇拜结束早,不象生育的延续,但是,与生育崇拜一样,一崇拜是始族时代的中心思想,影响深远,流传广泛,经过改造记录在道德经书中。 。 想看书来

道德经解读(简本) 巫祠篇
道德经解读

  巫祠篇  16圣人无常心  17天之道  18圣人不积  19天下  20重为轻根            

  21天下有始  22治大国   

  公元前4千年以后,主持祭祀和宣讲的巫从始族村落独立出来,巫祠时代开始。对于巫祠的首领书中称作圣人。我们已经知道了吾言宣讲,谷崇拜,一崇拜,相信对巫祠和圣人已经不陌生。

  16 圣人无常心

  原文

  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i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注释):圣人:指巫祠首领。  常心:与百姓心相对,指巫祠(生育崇拜)思想。  无常心:超越常心。  百姓心:指生产氏族,即村落,部落。  善:从巫祠的角度,村落对巫祠的信仰程度。信的意思也相同。  德:可以理解为巫祠的……。  天下指村落,部落。  圣人在天下:是说巫祠首领兼任生产氏族的首领。 浑:操心受累。

  (大意):圣人不同于通常的人(氏族首领)。他对待百姓一视同仁,无论你拥戴他还是不拥戴,都一样。圣人为百姓操心受累。百姓倾听他的教诲。圣人将百姓当作孩子。

  解读

  这一章成书较晚,象德,善,信这些生育崇拜用语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内容是:在生产氏族的幼年时期,巫祠的派出人员巫担任氏族的首领,氏族的大事小情向巫祠请示。这是一篇从村落角度对巫祠的颂词。

  圣人是个“历史崇拜”,历史崇拜是“心中的歌”,无法“考证”出来。历史崇拜的“五帝”因史记而传世,尧舜禹因古尚书而传世,文,武,周公因东周以后的诗经而传世。圣人崇拜记载在道德经中。圣人的业绩在“太上”时代。在太上时代,生产氏族方才兴起。大约公元前2千年以后,生产氏族成长自立,逐渐取代了“圣人”对氏族的管理。从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转变在这个时期。随着婚姻制度的转变,一崇拜也结束了。太上时代是古人可能知道的最早的历史时间,被春秋人记录在道德经中。其实传说的三皇五帝即是圣人的业绩。本文探索一崇拜,春秋人记录了那么早的历史,却忘记了一崇拜,在今天,应用“科学”来解读。历史向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不哭不笑的玩笑。

  春秋人怎么知道圣人?有关圣人的资料依据于祭祀辞。在始族时代,“成千上万个氏族林立”,主持祭祀的人,后人有记载,叫做“巫”。这巫就是文中的圣人。主持祭祀的巫宣讲一崇拜。“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道出了巫与一崇拜的关系。我们解读的道德经来源于祭祀辞。在81章的文字中,许多篇是对于巫祠的颂词,祭祀辞的闪光依稀隐现。

  
  17 天之道

  原文

  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惟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注释):“天之道”:天即巫祠,道意职责。  犹張弓与:就象开弓射箭那样。  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巫的宣讲,对巫祠的颂词。作为社会的理想,春秋以后大发展,叫作大同。  人之道:与巫祠相对的氏族村落。人之道描绘了这样的事实,始族村落的收获和积累属于氏族所有,不再向巫祠奉献。 

  有余,不足:似指占有土地的生产氏族和依附氏族。

  (大意):巫祠关怀百姓就象开弓射箭那样,高了放矮些,低了举高些:对百姓中有余的拿出来一些,不足的补一些。可是,在氏族的村落和部落里不是这样。氏族中,有余的氏族更有余,不足的氏族更不足。怎样才能消除有余和不足的差别呢?只有巫祠才能作到。巫祠的圣人作了不贪图什么,作成了也不居功,不欲见贤,只是当作自己的本分。

  解读

  这一篇是从分配角度对巫祠的颂词。本文对这一章作下面的解读。我们看到了一幅历史画面:

  这是氏族的人工生产初见成效时期,也是母系制向父系制的过渡时期。这是社会的大转变时期,许多始族因为人工生产没有成功而面临了饥饿和失散的危机。因为上面的两个原因,巫祠发生了从生育崇拜向“有余以奉天下”的转变,类似今天的慈善救济。这是可能的。“天之道”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以至春秋时代产生出来成熟的大同理想。

  
  18 圣人不积

  原文

  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越有,既以与人己越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释):信:真实的,直接的。  辩:能说会道的。  博:夸张。

  (大意):真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好人不会说,会说的人不好。有能力的人不夸张,夸张的人无知。圣人是为人越有,与人越多。巫祠对于氏族的责任是利而不害,圣人的责任在于为而不争。

  解读

  这一篇从一崇拜转向巫祠责任,是对巫祠的颂词。

  19 天下

  原文

  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做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美之……不善矣:美有恶相对照,善有不善相对照。  有无……相随:比喻人世间存在差别。  圣人……对巫祠的颂词。

  (大意):谁都知道美是因为有恶相对所以才美,谁都知道善是因为有不善存在所以才善。因此,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等等的差别就一直存在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解读

  无为是巫祠宣讲,不言其实就是一崇拜。

  20  重为轻根

  原文

  二十六 重为轻根,静为燥根,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注释):重轻,静燥:好象今天说规律,根本。  行:巡行。  辎重:似说前呼后拥的场面。  荣观燕处:对辎重的描绘。  超然:超焉,然是语气词。  万乘之主;指圣人。  

  (大意):圣人巡行,前呼后拥。虽然这样,还是不巡行为好。

  解读

  这一章透露了难得的远古时代的信息。

  终日行又叫作巡行,“史记”叫做“巡狩”,有舜巡狩的记载。秦始皇一生巡行六次,五十四岁死在巡行的路上。圣人巡行当在巫祠时代。这一章不知道氏族首领为什么要巡行,从宇宙关系角度提出了疑问。可知巡行这种氏族时代的治政方式延续到秦时。

  采集结束了,人工生产开始了,时间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这个时候的氏族还很弱小,始族的分支不过百人,氏族间以巫祠为中心沟通起来。氏族间的首领实际上是巫祠的主持人。巫祠除了派出巫宣讲到村落宣传而外,还经常举行*,届时,巫祠的主持人带了道具和工具,巫祠范围内的村落巡行。能够想像到,圣人的巡行是很壮观的。

  初始,圣人是指巫祠的主持人和巫宣讲,后来圣人的范围扩大。这个词语使用到今天。

  21 天下有始

  原文

  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已知其子,既知其母,复守其子,终身不殁。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廑,开其兑,既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不遗身殃,是为习常。

  (注释):始:指受精。  天下:村落,氏族。  母:因为受精才有人,所以叫作母。  子:受精是母,氏族人就是子。  不殁mo:指子孙延续。

  廑:同尽。  兑:指血统意识。开其兑:商周之际出现家族关系。  见小……:是对血统氏族的描绘。

  (大意):氏族人从受精开始,因此,我们将受精生育比作母亲,要珍重和维护我们的血统氏族。如果实行家族婚姻,就要失去我们的氏族。

  解读

  商周之际,是大变革时期。传统的氏族婚姻受到冲击。从生育崇拜,一崇拜到血统氏族,从血统氏族到家族。巫祠是血统氏族的维护者。

  从婚姻角度,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进程。家族婚姻的出现标志周春秋时代即将开始。

  22 治大国

  原文  

  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交德归焉。

  (注释);大国:国就是巫祠,大国是巫祠的自喻。  小鲜:不要着急,慢慢来。  道莅天下:是说巫祠参与对氏族的管理。  鬼,神,圣人:3者都是巫祠的崇拜,可知巫祠向宗教转化。  交德:是说鬼神和圣人相融汇。

  (大意):巫祠(在困难时期),要慢慢来。鬼神不伤人,圣人不伤人。我们就这样向信徒宣讲。

  解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