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遮蔽与记忆-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怕死者,怕死不上中条山。”营长高雨亭把枪一挥,带着剩余的陕西冷娃继续投入了战斗,很多的人随即也战死了,他们的名字也大多被忘记了。
  后死碑面向中条山后的陕西。岁月沧桑中,已过去七十年,字迹漫漶,人们隐约可看出青石凿琢而成的上部依逆时针方向依次镌刻着“为国捐躯”四个大字,年代是:大*二八年×月吉日;陆军第一百七七师五百三十旅第一千零二十九团第三营阵亡将士纪念碑;高雨亭暨全营官兵敬立。
  石碑的左右镌刻的是阵亡将士的级别、姓名、年龄及籍贯,共有二十八位,但能辨别出的只有十六个人:
  一等兵潭青海 年二五岁 陕西城固人
  一等兵徐志邦 年二十岁 陕西×城县人
  一等兵袁冠武 陕西城固人
  一等兵李树云 年二七岁 陕西商县张三村人
  一等兵冯振祥 年二五岁 陕西商县凤增村人
  中士龙生贵 年三十岁 陕西岐山东×村人
  下士×明义 年三十岁 山东河吉人
  一等兵杨金禄 年二二岁 河北侯×人
  一等兵邱善文 年二五岁 陕西商南白家×人
  一等兵汪家强 年二九岁 陕西柞水×村人
  一等兵周盛泰 年十九岁 陕西商县东广村

遗落的细节(6)
二等兵魏瑞生 年二一岁 陕西商南人
  二等兵王俊登 年二十岁 陕西×城县人
  一等兵李祥中 年二六岁 陕西×县人
  一等兵王生才 年二二岁 陕西礼泉人
  一等兵赵天彦 年二二岁 陕西蒲城人……
  多数是陕西人,最大的三十岁,最小的二十二岁。当他们离别家乡的时候,是否有故乡的狗的狂吠伴着列队的壮行?但我知道,这个部队的司令孙蔚如在队伍渡河开拔前回到老家看望老母亲。
  那天,他只带两名警卫策马出城赶奔离西安二十多里的灞桥老家豁口村,到村子还有一里多的地方,孙蔚如下马牵马而行。这是母亲给将军立下的规矩,人在外做再大的官,也不能在乡党前摆架子。啥时候回家,坐车就在村外下车,骑马就在村外下马。在堂屋里他见到了年近古稀的母亲。但他不知如何开口,兵者,危也,但母亲却先说了:我知道你要渡河,渡河前会来看我的。国家有难,当兵的理应上前。吃国家的穿国家的,国家有难,当兵的不出头谁出头?孙蔚如没想到年近花甲的老母竟然也知道如此的家国大义,将军双膝跪地:“娘——”接着是像童年一样在母亲的怀抱里恸哭不已。
  母亲的手摩挲着年已四十的将军,还像童年哄他一样“我娃不哭,不哭,有妈在哩……”
  孙蔚如离家的时候,母亲并没有送他出门。老人家一个人坐在堂屋里,在心里为身披战袍的将军祈祷。秦人出征,率领三万冷娃,要中流击水,立马中条。
  将军挥泪向母亲辞行,然后夺门而去,他怕泪水再让母亲看到。他走出村口老远,才翻身上马,好像吸足了关中土地的地气。
  将军下跪,还有一次,与跪母亲的涵义不同,但却同样惊人心魄。
  在黄河边,那些八百冷娃跳黄河的第七天,将军率领众将士开始用一种军人的仪式祭奠。孙蔚如先是面向黄河脱下军帽,双手擎起,然后肃然下跪,双膝落地跪在母亲河,养育我民族的黄土上。他面向南跪拜。
  将军的身后,是整齐的军人,军人的背后是上万名的晋南百姓,不分兵民,不分老幼。灵棚前,纸钱纷飞,如雪似霰,在这个夏季,开始了白的雪的飘荡。将军的祭文更是招魂:
  “树棠(将军的字)之膝,上拜社稷,下拜高堂。今为死难弟兄下脆,皆因弟兄们以身殉国,捍卫了我炎黄子孙之尊严,申张了我中华民族之气节,张扬了我中国军人之忠勇:此情令天地动容,神灵泣泪,树棠岂敢不拜?”
  “弟兄们,安息吧,树棠对黄河盟誓:此仇不报,树棠当引颈自戮,以谢国人!”
  说毕将军泪流满面,然后将军走到百姓前,向父老脱帽鞠躬行礼,随后将军吟诵起他的《满江红》词一首:
  立马中条,长风起,渊渊代鼓。
  怒皆裂,岛夷小丑,潢池耀武。
  锦绣江山被蹂践,炎黄胄裔遭荼苦。
  莫逡巡迈步赴沙场,保疆土。
  金瓯缺,只手补;
  新旧恨,从头数,
  挽狂澜作个中流砥柱。
  剿绝天骄申正义,扫除僭逆清妖盅。
  跻升平,大汉运方隆,时当午。
  黄河如泣如诉,谛听着将军的吟哦,作为后死者,他知道肩上有生者和死者双重的责任。
  我知道,战争意味着死亡,战争意味着悲怆,没有什么是不付出代价的。我一直思索着后死碑的漫漶,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日本人在南洋为自己的战死者立碑的时候,和我们的将士立碑的心情大同小异,但很多的日本人的碑碣留下来,受到很好的围护,有鲜花,有祭奠,而那漫漶的后死碑,如今连二十八名战士的名字也不完全,这无疑是我们心中和历史的痛。也许很多的时候,在找不到担负责任的时候,我们才感到自己的责任?
  也许,我们这些后死者在发现了历史的欠缺后,才终于感到我们有负于历史,愧对那些死去的先人?
  记得弥尔顿写过的莎士比亚的碑铭:我的莎士比亚,他的遗骨自有光辉,何必我们累月经年、辛苦雕成纵横石碑?他那神圣的衣冠遗物,用不着什么高冢,何必筑起金字塔,尖顶高耸星空?
  那些战死的冷娃,因为他们的死,为国捐躯,让我们感到他们在褪下庄稼人的粗布衣服时的憨厚,在行军中的种种的插曲感到了亲近,所有的琐屑已不再是琐屑,所有的平凡已不再是平凡,他们升华为我们民族前行时候暖暖的细节。
  他们既需要石头的碑铭,更需要的是活在后之来者的心中,如果,后死者忘却了他们,这样的后人的作为是可疑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无法湮灭的悲怆(1)

  人们常说应当选一个蓬断草枯的季节凭吊古战场,应当选一个风悲日曛的天气读李华《吊古战场文》,外在的天色与内里的心情往往契合。“往往鬼哭,天阴则闻”,在“黯兮惨悴”、“凛若霜晨”的肃杀之中,就有一种铭骨般的摇撼。
  我是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看到这张照片,那是在葛先才将军的*《长沙。常德。衡阳血战亲历记》里。衡阳孤城喋血达四十七昼夜,伤亡官兵达一万五千余人,其中殉国者六千有余。抗战胜利后,葛先才将军奉命收拾官兵骸骨,他的愿望是不使任何一根忠骨暴露荒郊。但经过六十余人起早歇晚工作了四个多月,共得忠骸三千余具。葛先才将军差不多每天都是一边流泪一边工作。他想这“古战场”并不“古”,不过一年半之前,这些“古人”都是生龙活虎般的战斗伙伴。如今这“古”战场已经荒草没头,锈损的枪支、弹壳、炮弹炸弹破片……遍地皆是,惨白色的骸骨东一堆西一堆,横七竖八,零乱的、随意的,似乎被人不屑一顾地弃置在那里,而草长得最高最茂盛的地方,也必是骸骨最多的地方!不过一年半之前,这些骸骨都还是国家的好男儿、父母的爱子、春闺的梦里人。将军想敌人的枪弹、炮弹、炸弹没有“碰”上自己,否则,将军说今天又不知道是谁来捡我们的骸骨了!
  我说的是将军把三千头盖骨一排排摆起,一层一层。平时的骷髅,在这里感到的不是恐惧不是惊怖,而是震撼与惨烈。这些清洗干净的头盖骨堆砌得如墙如壁,手、脚的骨头和肋骨,都放两边,如枪如戟。将军在为这些头盖骨安葬的时候,留下了一张黑白的照片,三千头盖骨的照片,这些头盖骨依偎着,如一具具不屈的魂灵。将军为这些骸骨照片写注释时说:“一部分因埋葬较深,挖出后尸体尚未完全腐化,一些尸体中还有少许子弹。因不能取出,又覆土掩埋。还有一大部分忠骸因无标记,埋葬地点不明,无从收集。不少骨头被敌炮弹击破者,均在左边杂骨堆中。”多年过去了,如今那些骸骨已不存在。我曾在一个秋日到衡阳去过,作为后人凭吊古战场。徘徊在衡阳市气象局,人们指点气象局的草地是当年埋葬骸骨的处所。但人们说,一九五八年的时候大炼钢铁,烧石灰,埋葬骸骨的墓就被慢慢拆毁,后来就湮没。前几年还有些风尘仆仆的日本人来这里祭奠,其实早已没有坟了,也没有碑碣,他们还是摆了很多供果。人们以为这里是日本人的坟墓,其实这些当年的对手来这里是对中国守军致意。作为放下武器的老人,还想着当年的对手。
  我想,是不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的历史有意无意湮没掩盖了。历史的吊诡就在这里,叹息也没用,谴责也没用。气象局的草地在秋季开始枯黄。人们说大雁到衡阳就到家了,但那些日子,我却没有看到天上有一行大雁的影子。正是落日黄昏,一切都静静在夕阳的余辉里,没有了古战场的肃杀。所谓的衰草寒烟,在这里只是无语的夕阳的背景,但这和我的心情正好相配。我悄悄地埋下头颅,把一束野花放在草地上。说不清自己的举动,只是对一种惨烈的追悼。再抬头看夕阳,我已是泪流满面……
  二
  在抗战历史上,小小的衡阳,是在日军打通大陆线的路途中碰到的最大的一颗钉子。一九四四年,日军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战役”,自河南、湖北,一路横入湖南;占长沙、陷醴陵、吞攸县,如入无人之境。国民党四十九万大军一击即溃,太阳旗兵锋直指衡阳。方先觉却以第十军一万八千余众对敌五个师团十一万人,激战四十七日,杀敌三万余。后弹尽援绝,方先觉在与日军约定保全官兵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谈判投降。这场战斗由于杀伤敌人甚重被日军称为“华南之旅顺”,并促使东条内阁倒台。衡阳保卫战是日本战史记载惟一的一次日军伤亡超过守军的战例。这在溃败的国民党军中,无疑是最有力的一抹光彩。然而,因为方先觉最后只欠一死,多年来人们一直争议,把他比作唐代的张巡汉代的李陵,是是非非,黑白莫辨。

无法湮灭的悲怆(2)
文天祥在其千古名篇《正气歌》中,把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一直到唐代的英烈人物,都一一列举。而其所列举的人物,其中有句这样写道“为张睢阳齿”,而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和最惨烈的一幕:“睢阳保卫战”。我在大学里教书,曾多次讲过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一篇写男儿的文章。我们先不说张巡,说说南八南霁云,真男儿气。韩愈写道:“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屠,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南霁云是堂堂男儿,有勇有谋。那几个特写,是历史角落的不可多得的光环:南霁云杀出重围,求救于临淮守将贺兰进明,贺兰不肯发兵,并爱南霁云英勇,想留为己用。南即抽刀断指以示贺兰:即明志于贺兰,也作为自己未完成使命,但亦不辱使命的一个见证。“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这样的信义的男儿,面对萎缩的以小我的安危为底线的人,真的是铁骨铮铮。要是你用手指去敲,怕也是铜声的回响;若是你在座,怕也举座闻之,皆涕然泪下吧!
  南霁云未得救兵,将出临淮。搭箭射佛寺浮屠宝塔,箭的一半射到砖头里。南将军射矢发誓“吾归破贼,必杀贺兰”。后来韩愈路过泗州,船上还有人指着那砖头向他诉说当年的情景,但大英雄在斧钺架在脖子时的从容幽默,不是谁都能装扮出的。南霁云别处借兵三千,再入死地雎阳。苦于粮尽,而无外援。城破,众将皆不肯降,皆死。在将杀张巡的时候,叛军又将刀架在南霁云的脖子上。南不语。张巡大叫道“南八(排名第八),男儿死则死矣,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我本来还想搞点诈降什么的,成就未了之大事),张公既然有言,我哪敢不死?”“将以有为也”,后人多作联翩之想。我想这不过是霁云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