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遮蔽与记忆-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事稳住何思源,然后南北夹击,将何部一举歼灭。何思源当机立断,立刻率部连夜安全转移,让日寇一无所获,空手而归。当时何思源正在病中,他让卫队骑着马向另外的方向疾走,自己则迎着敌人坐着大车从敌人眼下走脱。
  在日本人押着何宜文到处捉拿何思源的时候,在姓丁的看守的安排下,姓丁的头目和日本人喝酒,何思源和夫人何宜文见了一面,后来何思源说那些日本兵是傻种,技穷的日本人只好将何宜文和孩子送回天津。在人质事件里,何思源的书生气是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刚正,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何思源把自己的性情和胆识化作担当的道义,化作精神,他不是那些一头扎在书堆里的人喊作“书蠹”的书生,他是那样的慷慨大气。
  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何思源是有大义在胸的人,他后来背离蒋介石,不愿为一家的私利而害国家,毅然和蒋介石决裂,在后来蒋介石的爆炸暗杀中,他一女死掉,自己负伤,但他还是痴气不改,走自己选择的路,第二天作为北平和平谈判的代表出城与共产党谈判,保住了古都北平,使我们的文化免遭涂炭。在仕途,作为书生的何思源,不在意自己的个人得失,他和那些官场的“冠冕满台皆奴仆”,把国家民族的大义抛到天边的人形成了巨大的断裂。但是这样的书生,现在是愈来愈少,一个拥有独立人格,能够自由思考,有信仰,有操守,真诚待人的书生,在电脑时代,怕是秋日的黄花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文章将军——吴佩孚(1)

  读《三国演义》里,最诗意的文字,莫过是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晚,天上一轮圆月,长江宛如素带。曹操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浮三大白,然后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个军队只有铠甲杀伐,总觉少些什么。要是有了羽扇纶巾,有了诗酒,就有了运筹帷幄的辽远和浪漫。铁与血,诗与酒真是个关于文武浪漫的话题。
  对于吴佩孚,人们往往不是以草莽英雄识之。他那挥毫赋诗,豪饮千盅的放达,成了一种个性生命的呈示与显现。从曹操到王阳明,以至曾国藩、李鸿章,都有一种文化现象在提示我们——文章将军。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对吴佩孚的文化背景也很欣赏,就冠以“学者军阀”的雅号。
  吴佩孚是秀才。上马打仗,下马读书写字画画,像关公在军帐读汉书下酒。他喜谈《易经》、《春秋》,鼎盛时期,他军中传唱的军歌就是他自己填的一阕《满江红。登蓬莱阁》: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涛大作。想当年,吉黑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如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堕!叹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
  吴佩孚是蓬莱人,但中了秀才的他沾染上吸食鸦片的嗜好,像孔乙己穿长衫站着喝酒,囊中羞涩,只能是烟馆“普通座”的座上客。一天,他烟瘾发作,急匆匆来到烟馆,可是普通座已无虚席。就与店里伙计商量,在雅座内供抽几口,抽完马上就走。店里的伙计见是吴秀才,便告诉他,有个雅座只有翁爷一个人,正躺着打瞌睡,要他自己去商量。翁爷名翁钦生,是蓬莱著名豪绅“八大家”中最有财有势的一个。吴佩孚急于过瘾,只得挂着一脸讪笑走进那间雅座。翁爷朦胧中听见响声,微睁双眼,见是吴佩孚,懒懒地问:“小二子干吗?”吴佩孚怯怯地说明来意,但话未讲完,翁爷就伸开右脚,用力一踢,喝道:“滚!”
  吴佩孚受此之辱,“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文人气直冲而起。如是平头百姓,遭此屈辱也就吞气咽声了,可偏偏是吴佩孚。他在家中闷睡几日,最后决定去求助流氓地痞。于是,趁着翁钦生的老娘做寿时,突然袭击,一群流氓大闹寿堂,把翁家搞得翻天覆地,一片狼藉,男女宾客,不欢而散。惹祸的吴佩孚就逃出蓬莱,流落到北京以写春联算卦为生,后投军在曹锟手下。因为写得一手好字,曹锟对他施以青眼,吴佩孚风云际会起来。
  二
  吴佩孚是从底层而上的文章将军,身上有很多的淳朴气、文人气。虽然后来成了呼风唤雨的将军,但他的饮食起居都很简单,只是普通的山东人基本的口味。吃的是馒头米饭,每餐只喝少许山东黄酒或绍兴酒,早睡早起。他平时练兵、打仗之余,喜欢读书,人们常说吴佩孚狷介,董必武曾评价“吴佩孚虽然也是一个军阀,但有两点却和其他的军阀截然不同,第一,他生平崇拜我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关、岳,他在失败时,也不出洋,不居租界自失。……他在失势时还能自践前言,这是许多人都称道他的事实。第二,吴氏做官数十年,统治过几省的地盘,带领过几十万大兵,他没有私蓄,也没置田产,有清廉名,比较他同时的那些军阀腰缠千百万,总算难能可贵。”

文章将军——吴佩孚(2)
吴佩孚有著名的带有吴氏特点的“四不主义”: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交外国人,不举外债。一九二四年败军之际,有人曾建议吴佩孚逃入天津租界。他厉声斥之:“堂堂军官,托庇外人,有伤国体,乌可为者。”到了汉口,有日本政要给汉口领事来电,探询他有无东游日本的意思,他的回答是:
  “我连租界都不住,哪能去日本!”
  一九二五年,英、美等国银行表示愿给他信用借款,不须抵押,支持他东山再起,被他断然拒绝。此前当他雄踞洛阳时,苏联要扶植他为中国之主,他也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吴佩孚作为军人中的秀才,他的举止常让同是北洋军阀的政府同僚大跌眼镜。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的大学生们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拒签出让青岛的《巴黎和约》,*途中示威者捣毁并焚烧了卖国官员的府邸。北洋军警逮捕了三十多个所谓学生“暴徒”。谁曾想,这无疑烈火烹油,到了次日更激起全国范围的抗议浪潮。
  呼吁拒签的,多是有良知的知识阶级和一般淳朴的有爱国情怀的民众,而肉食者怕危及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大都主张接受这一不平等的条约。就在此时,远在南岳衡山之下孚威将军吴佩孚通电曰: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民草击钟,经卵投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原!
  数日后,他又致电南北双方将领联名通电反对政府签约:顷接京电,惊悉青岛主持签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难承认!……某等眷怀祖国,义愤填胸,痛禹甸之沉沦,悯华胄之奴隶。圣贤桑梓,染成异族腥膻;齐鲁封疆,遍来*木屐。虽虺蛇已具吞象之野心,而南北尚知同仇以敌忾。与鞭一日纵敌,不若铤而走险;与其强制签字,贻羞万国,毋宁悉索敝赋,背城借一。军人卫国,责无旁贷,共作后盾,愿效前驱!
  作为山东籍的军人,他岂能坐视外国人把家乡当成砧板的鱼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军人,以关羽岳飞为重的吴佩孚站了出来。身为山东籍的军人,是山东的水土养出了我,我愿对日本背水一战。
  应该看到,演讲是吓唬不住政府的。大炮一支,那政府就要考虑了。当时坐在活火山上的大总统徐世昌叮嘱手下人:吴佩孚的态度不可不考虑。作为一个不在中枢的军人,得知政府不惜举外债以求武力统一的意图后,通电全国,有文人的嬉笑怒骂之风。看他抨击段祺瑞和拥戴老段的安福俱乐部的一个通电,真是文辞辛辣,非吴佩孚莫办:
  全国之大,能否尽为一人所盘踞?
  疆吏之多,能否尽为一党所居奇?
  兆民之众,能否尽为一人所鞭笞?
  我在童年时候看过一个电影,是关于京汉铁路工人大*的故事。记得慷慨激昂的大律师施洋,还有喋血的林祥谦,中间的罪魁祸首就是吴佩孚。当时就种下了对他异样的印象:这是一个坏人。童年的思维是好坏分明。经过了世事,才知道幼时的可笑。后来知道如果不是吴佩孚,那么现在故宫里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怕就会改造成的西式议会大厦了。如果紫禁城有了西方的那些华屋,真是如把中华的丝绸做成了燕尾服,贻笑大方。
  那时,喧闹挤在宣武门内象房桥国会厅(现为新华社内部小会场,近代中国议会政治的肇始之地)里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们不知那个神经发了昏,嚷嚷着要拆除紫禁城三大殿,在皇家的废墟上另建议会大厦!就在这时,雄踞洛阳的吴佩孚得此消息,怒气冲冲地把一封电报拍给了大总统、总理、内务总长、财政总长四位,而偏偏不给当事者———参众两院院长!

文章将军——吴佩孚(3)
电文仍旧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吴氏风格:
  ……何忍以数百年之故宫供数人中饱之资乎?务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无任欣幸。盼祷之至!
  各报刊登载了吴氏通电后,颂扬吴帅之声鹊起,抨击国会之议潮涌,“保存此大地百国之瑰宝”的威严号令让始作俑者噤若寒蝉,故宫三大殿方幸免一劫。否则,我们今天只有在故宫里凭吊那些烙印着我们古老文化的雕梁画栋了。
  三
  他是中国第一个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传奇人物。那是一九二四年九月八日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上的他一身戎装,两目逼人,在桀骜中透出一种儒雅。照片说明是:“General Wu(吴将军)Biggest man in China。”(中国最强者)
  《时代》周刊介绍吴佩孚:他是中国最能干的军事家。他统治着除满洲之外的整个中国北方和中原。他任直鲁豫巡阅使,北京属于他的管辖省份。尽管他赞成*制,但其目的是用武力统一中国。这一政策,使他与满洲的督军,以及南方的孙逸仙发生矛盾。北京局势有一个特殊情况,现任总统曹锟曾是吴大帅的敌人,在曹锟当选为*总统时,吴大帅没有反对,据说他被“买通”了。他不仅仅是一位军事天才,还精通文化、科学和文学。他学习很刻苦,近来开始学习英语,聘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他只给教师一个小时的授课时间:早上四点三十分到五点三十分。他还以“说话柔和、手段强硬”而著称。
  在《时代》周刊刊登他半年后,如日中天的他就跌落下来。那是第二次直奉大战,吴佩孚的手下冯玉祥从前线回到北京发动兵变,囚禁曹锟。吴佩孚从天津乘船浮海逃命,从此再也没有振作起来。一个手统数十万虎贲之师的大将军于一夜之间变成了飘零湖海的亡命客。想就一年前,吴佩孚五十大寿,当时吴抱着一统山河的念想。吴佩孚在洛阳专意练兵,并且在洛阳修建继光(吴佩孚与戚继光都是蓬莱人)楼以款接天下士,并在楼上亲题一联:
  得志当为天下雨;
  论交须有古人风。
  其时天下名士奔走于洛阳道上,张謇、章炳麟、康有为都是门下客。
  一九二三年四月二十二日(阴历三月初七)吴佩孚五十寿辰,各方显要到洛阳庆贺的,达七八百人,康有为手书一著名的寿联是:
  牧野鹰扬,百岁功名才半纪;
  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应该说吴佩孚是军阀中最讲究传统道义的。就在他第二次直奉战争,败给了张作霖和冯玉祥。部下劝他到租界里躲躲,他不听。吴佩孚信奉做事可以失败,但做人不能失败,原则的问题是不可讨论的。吴佩孚最终成为悲剧人物,表面看来,是部将冯玉祥所害,背后捅了他刀子,冯于阵前的反戈一击令吴猝不及防应声倒地;但史家多认为,是曹锟拖垮了他。曹锟的贿选致使中国走马灯似的政坛乱象迭起,国内局势如沸腾的大锅,终至人神共愤,最后使直系功败垂成。吴佩孚的武力统一中国,独步天下的美梦便成为梦幻泡影。吴佩孚头脑里的传统观念是扎了根子,举手投足都是传统的规范!曹锟曾有恩与他,无论主公如何无能,他都不能取而代之——老上司曹锟那么不受人爱戴,登上总统宝座后只知道在后花园里寻欢作乐。他却宁肯躲在洛阳,远远地打量着老上司的胡闹,也不愿背上“犯上作乱”的骂名;无论局势如何反复,他还是稳坐钓鱼台——当初惊悉第三路军总司令冯玉祥叛变、本军形势危急之际,他的日本顾问焦急地请其与昔日的老师段祺瑞携手应付危局,他却大谈“千古不磨之成文宪章,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坚称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决不做违背四千年“成文宪章”的事;无论叛将如何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