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遮蔽与记忆-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丁答:“我没有陪她。……”
  世界上最肮脏最无耻的人总是想把自己的丑事漂白,对自己所作的一切抵赖。我们看丁默邨被处决的时候的表现,丁默邨在老虎桥狱中被判死刑以后,一直就沮丧、焦虑,悬悬于朝夕。
  郑苹如的侄子在童年依稀记得,抗战胜利后,有个女人手提一箱金条来找祖母木村花子,请求木村花子夫人放过丁默邨。后来才知道,她是丁默邨的妹妹。她来过两次,祖母很生气,“我不要你的钱!我女儿的尸骨在哪里?”
  也许细节是最能看出一个人对人间风月的态度。在《陈立夫*》里记载:丁默邨本来可以不死的,但有一天他生病,在狱中保出去看医生,从南京拘留所出来,顺便游览玄武湖……这个消息被小报记者发现了,后来被蒋介石看到了,蒋很生气地说:“生病怎还能游玄武湖呢?应予枪毙!”
  丁默邨就被枪毙了。只因为他从狱中出来,贪看一点湖上清风,是湖上不识字的清风涂去了丁默邨的卿卿性命。但风是有灵性的,丁默邨死有余辜。
  一九四七年七月五日的正午,法警去提丁默邨。他已知道是执行的时候到了,面色立刻惨白得无一丝血色,两腿也瘫痪得不能行走。两个法警左右夹持着他的双臂,像提溜小鸡一样把他提出狱门,迨行至二门时,作为一代恶魔的他已经神志模糊,知觉尽失。把他和郑苹如比拟,你真的不知为这样的丑类说什么好,坏也没坏到品味和极致,内心的孱弱到了不如一个女子。
  丁默邨被处决时,长眠在郊区土地里的郑苹如,也许化作了桃花,那是在夜间开的吧。诗人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着风的,然而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在抗战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有人问诗人:春从何处来?
  诗人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是啊,真想变作一朵桃花,站立在春天,留下来陪她。
  

黄花。夕阳。山外山(1)
弘一法师是民国年间,有着无穷神秘,走着不同于常人路径的人。一般来说,少年很难亲近弘一法师。经历了一定的沧桑,眼角鱼尾爬过,你会觉得弘一法师其实就在你心里住着。看窗外的苍然夕阳,常忆起高中时代看《城南旧事》时第一次听到《送别》,就难免卷起了昔日的感伤。我觉得,弘一法师是民国年间最大的一个世俗人生的背离者。他走的是常人不敢涉足的荆棘刺丛,他在求道证道的路上,一辈子坚持的是孤绝是不同,而《送别》境界还是小了些,脱不了传统文人的感伤与缠绵: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其实弘一是非常喜欢龚自珍的诗歌的。有人说弘一晚年在泉州承天寺讲经时曾吟唱龚自珍的诗:“未济终焉心缥缈,万事多从缺憾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不难看出弘一《送别》的出处。缺憾,也许是别一种圆满。追求圆满,那只有无尽的忧烦,圆满只有在天上才可得。
  于是在李叔同盛年名倾天下时候,却到虎跑寺断食,后剃度为僧。当时人们很是不理解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其实这当不是消极二字所能涵括,也许是李叔同过早看到人生的断裂和悲剧,才由入世而转为弃世。意识形态的涵括,颓唐与消沉也难免有隔靴搔痒之嫌。我们看他早年的壮怀激烈,看他写魏碑《张猛龙》的雄强,也许判若两人。李叔同在一九○五年秋深,负笈东渡日本时填下一首《金缕曲》。当时祖国正值鸡鸣风雨之夕,那笔下就有了满腔的慷慨不已与怆怀: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黯黯,浓于酒,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后来,也许他倦怠了。满清覆亡,再造的别一个世界并没出现。庆亲王在审问刺客汪精卫时说,“我们满人没治好国家,你们也不一定强到哪里?”他曾热烈歌颂过的辛亥革命,只不过脑袋后少了一条辫子,但汉族统治者又比异族统治好多少呢?军阀混战,生灵涂炭。在听到李叔同出家的消息后,他的好友曾有这样的认识,我以为这离李叔同出家的根由不远:“盖愤世之极,不得已但了自性,其遇亦可悲矣。”李叔同十分清楚自己在世俗世界的遭遇,革命现在已没有了环境,能颠覆什么呢?只是把话剧、音乐美术引进中国吗?孤独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反叛,反叛使他就选择了闭门修行,闭门修行这就有了对世俗的不见烦恼的割断。割袍断义、壮士断腕岂止是人间的风景?抉择无论何处都时时存在。李叔同对人生的缺憾和悲剧的认识是十分清楚的。世俗他不愿为,他看透了,索性就求个彻底,于一刹间解开百千结,于是也便最敢舍我,舍弃世间的爱恨牵挂。世间的被人们看作中国话剧、音乐、美术的开拓之功比之宗教还是低了些。浮名关联的是肉身,而心灵的悬隔想得到安稳妥帖,怕只有到空里去寻了。
  选择剃度,是一种担当,但这里的担当,非狂者、狷者不敢为。虽然人们认识的表面的李叔同深情多情,但你想到二十余年晨钟暮鼓、鱼板梵磬中也有守成、殉道的砥砺、考验,你就知道这不是消极或者积极,也不是逃避得了或者承受得了的,这不过是这个时代这个周围对李叔同来说太肮脏龌龊,现实给人的挤压太严重无法呼吸,于是李叔同采取人们看作异端的举止来。

黄花。夕阳。山外山(2)
如果说异端是个现代性的词汇,那弘一法师要做的与人“不同处”,话头虽平和,但内里还是有异端的意思在。他有一段话,剖说自己的心迹:一个人,自必要有与人不同处!这个不同处,才是真正的你!孔子之与人不同,在乎他能“作春秋”,司马迁之与世不同,在乎他有勇气“写史记”。他们有胆子,用史家之笔,使乱臣贼子惧!我们要效法先贤,也要求得一个与人“不同处”。
  其实,寺庙也非一派清静。在这里,弘一不愿做阳为学佛,阴为混饭,被服袈裟,行如猪狗的堕落和尚。其实那个时代的堕落,岂独世俗人间,梵林也难免。
  异端其实是一种权利。我想到俄罗斯民族常有的圣愚形象,他们常是盘腿席雪地而坐,衣衫褴褛,头发蓬松,面容憔悴。圣愚,作为俄国文化中的独特形象,代表着极端执著、虔诚以及癫狂的先知。他们面孔清苦,与世无争,不慕世间安逸而渴求在痛苦的修行中实现自我和人类的心灵救赎。圣愚形象是对俄罗斯这个具有双重性格的民族的高度概括,内心的火热与外部的冷漠融于同一个个体之中,貌似分裂不协调,却又是真实存在的。冰与火的对冲,造成了外民族审视俄罗斯性格时的复杂心态。也许我们的民族太强调中庸,不要异端。异端离自由不远,允许异端,是最大的人道。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灵魂》中指出:“俄罗斯的自由主义者与其说是国家制度的拥护者,不如说是人道主义者。”也正是他指出:“俄罗斯灵魂正在燃烧着。这颗灵魂永远为了人民和整个世界的苦难而忧伤,这是一种难以抑制的痛苦。”一个自由的异端主义者,一个为人民的苦难而忧伤痛苦的灵魂,这才是弘一人格的生发之地。
  所谓的“不同处”,所谓的异端,就是李叔同毫不掩饰的大爱大恨的出家的立场和思想意绪。他以不同处来对待他所处的时代,从他三十九岁入虎跑寺剃度至六十三岁圆寂于泉州,他矢心不能移,世俗莫能唤,践履的是他发下的四誓:
  一、放下万缘,一心系佛,宁堕地狱,不作寺院住持。二、戒除一切虚文缛节,在简易而普遍的方式下,令法音宣流,不开*,不作法师!三、拒绝一切名利的供养与沽求,度行云流水生涯,粗茶淡饭,一衣一衲,鞠躬尽瘁,誓成佛道。四、为僧界现状,誓志创立风范,令人恭敬三宝,老实念佛,精严戒律,以戒为师。
  从这四誓里,我们看出弘一法师身上的担当和魅力,即使刀斧临颈,身处险恶,也是云水从容。当他到青岛湛山寺说经一个月的时候,“七七事变”发生,战火迅速蔓延。报上的消息说,青岛成了军事上的争夺点,形势十分危急,有钱人都在慌忙南下,以致轮船的票子抢购一空。这年旧历七月十三日,弘一法师出家首尾二十载,他书横幅“殉教”两字张于室内,并作题记:“向居南闽净峰,不避乡匪之难;今居东齐湛山,复值倭寇之警。为护佛门而舍身命,大义所在,何可辞耶?”
  弘一法师是留学日本的,包括陈独秀、鲁迅、周作人一批人也是留学日本的。他们对日本呢,可说心态复杂。这是一个既向母族施暴又倡导文明的民族,这个民族把来自中国的文化思想以及琴棋书画剑技茶舞都发挥到了宗教的肃穆与癫狂,然后再凌辱中国人蔑视中国人。 。 想看书来

黄花。夕阳。山外山(3)
弘一法师留学日本,但并不回避民族大义。在日本学到的用别一种方式了结,就如在战场上拔剑对决,这样更能赢得对手的尊重;而像周作人呢,选择了附逆,得到了日本人的残羹冷炙,也是一种了结。
  在南方的夏丏尊等红尘友人们担心弘一法师的安全,纷纷来信劝他及早移离青岛,远避战火,转移到较为平静的地方,出家人嘛,眼睛一闭,可以对血污视而不见。但弘一法师没有立刻离开青岛湛山寺的意思。他回信说:“此次至青岛,预定住至中秋节为止(决不能早动身),”“今若因难离去,将受极大之讥嫌。故虽青岛有大战争,亦不愿退避也。”以世俗人的眼光看待弘一法师,其去弘一远矣。
  十月上旬,弘一法师和随侍弟子完成了讲经任务。他到炎虚法师的寮房去告假(炎虚法师即在长春般若寺从日本人手里要回赵尚志头颅的那位高僧)。炎虚知道弘一的脾气,向来不徇人情,说走就走,万牛莫挽。弘一法师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纸条,上面开出了五个条件:
  第一,不许预备盘缠钱;
  第二,不许备斋饯行;
  第三,不许派人去送;
  第四,不许规定或询问何时再来;
  第五,不许走后彼此再通信。
  在梵林也不苟且,不以俗世的人情为牵绊,这样的举止令僧众低头行礼,使俗人脱帽致敬。炎虚是无法阻止别人去送弘一法师一程的。弘一一行离寺这天,僧众们和迎接他的时候一样,大家一起赶来把他送到船上。弘一法师头也不回,消失在茫茫的海天间,如一块礁石,矍铄挺立。
  弘一走后,炎虚法师到他住过的寮房去看,只见屋子里的东西安置得次序井然,里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桌上一个铜香炉里,正燃烧着三炷名贵长香,静气缭绕,低回久之。
  回到泉州,日本人的枪炮声愈来愈近,弘一法师对前来劝其走避内地的人,也还是那句话:“为护法故,不怕炮弹。”他还题其居室为“殉教室”。
  在抗战初期,弘一法师相继在晋江革庵、泉州承天寺和开元寺等处,为僧众和居士们开讲《华严经大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等佛典,每讲都切嘱缁素读诵行愿品十万遍,以此功德回向,国难消除,民众安乐。十万遍行愿品文字之多、篇幅之长,可以想见,但弟子和居士们都深感弘一法师对国家民族的忠心和诚意,表示要用一年工夫认真念完。一天早晨,弘一法师在承天寺食堂用餐,当食之际,禁不住潸然流涕,备极痛苦地对弟子们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此时此刻,不能共纾国难予万一,为释迦如来张点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子,狗子尚能为主守门,吾人却一无所用,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乎!”
  弟子们听着弘一法师的话,也都泣不成声,悲痛异常。在这之后,他每有开讲,座位后面的墙壁上,挂起了一幅由其亲手书写的中堂:“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后有跋语曰:“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泉州处于战事前沿,日本人的飞机不断轰炸,时时处在危殆之中。弘一法师却依然独往独来,集众演讲,弘法开示,在心灵高洁的人面前,无论多么强大的暴力机器,也是孱弱不堪的。弘一法师在写给丰子恺的信中说:

黄花。夕阳。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