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战中国-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平之意。燕军上下都很同情乐毅的遭遇,在军中资历很浅的骑劫很难调动这些情绪很大的倔强军人。

  驻齐的赵军听说乐毅被夺兵权后,也都很同情乐毅,故意为难骑劫,两军关系恶化。骑劫对无法有效地履行对驻齐燕军的指挥权感到十分恼火,不得已打着燕惠王的招牌,对燕军将领采取高压政策,结果造成燕军将领更大的敌对情绪。燕军在齐地没有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政。

  在燕国乱成一团时,齐国的救世主出现了,他便是即墨的田单。

  即墨,地处富庶的胶东,是齐国较大城邑,物资充裕,人口较多,具有一定防御条件。即墨被围不久,守将战死,军民共推田单为将。田单利用两军相持的时机,集结7000余士卒,加以整顿、扩充,并增修城垒,加强防务。

  骑劫一反乐毅战法,改用强攻,仍不能下,企图用恐怖手段慑服齐军。田单将计就计,诱使燕军行暴,派人散布谣言,说害怕燕军把齐军俘虏的鼻子割掉,又担心燕军刨了齐人在城外的祖坟。 而骑劫听到谣言后果然照着做了。即墨城里的人听说燕国的军队这样虐待俘虏,全都气愤极了,又瞧见燕国的兵士刨他们的祖坟,恨得咬牙切齿,纷纷向田单请求,誓与燕军决一死战。田单进而麻痹燕军,命精壮甲士隐伏城内,用老弱、妇女登城守望。又派使者诈降,让即墨富豪持重金贿赂燕将,假称即墨将降,惟望保全妻小。围城已逾三年的燕军,急欲停战回乡,见大功将成,只等受降,更加懈怠。

  田单见反攻时机成熟,便集中千余头牛,角缚利刃,尾扎浸油芦苇,披五彩龙纹外衣,于一个夜间,下令点燃牛尾芦苇,牛负痛从城脚预挖的数十个信道狂奔燕营,5000精壮勇士紧随于后,城内军民擂鼓击器,呐喊助威。燕军见火光中无数角上有刀、身后冒火的怪物直冲而来,惊惶失措。齐军勇士乘势冲杀,城内军民紧跟助战,燕军夺路逃命,互相践踏,骑劫在混乱中被杀。

  田单率军乘胜追击,齐国民众也持械助战,到了大势逆转之时,这些以往被迫降燕的齐城,皆加入了反攻复国的阵营。很快将燕军逐出国境,尽复失地70余城。随后,迎法章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正式即位为齐襄王,田单受封安平君。

百战中国之7_秦朝_灭蜀之战
百战中国之7_秦朝_灭蜀之战

  得分项 得分 权重

  战略意义 29 30

  战争规模 16 20

  伤亡规模 16 20

  战争知名度 10 15

  将领知名度 9 15

  总分 80 100

  兵将 秦国 蜀国、巴国

  双方兵力 10万 40万

  伤亡兵力 不详 不详

  将领 司马错 不详

  战略意义 

  秦国攻占蜀国和巴国后,秦国疆域一倍有余,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秦国先后在这里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将成都平原作为秦国的粮食基地,以供应秦军常年征战。这一战奠定了秦国打天下的物质基础。

  战争规模 

  秦国 

  10万精兵

  蜀国、巴国

  总兵力在40万左右

  伤亡人数 

  秦国 

  不详

  蜀国、巴国

  伤亡超过半数

  将领 

  秦国 

  司马错

  蜀国、巴国

  不详

  
  战争进程 

  秦国灭六国,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秦国统一中国,灭掉的远不止赵国、魏国、韩国、楚国、燕国和齐国这六国,被秦国灭掉的国,比较大的还有义渠、陇西、蜀国、巴国等。

  蜀国、巴国两国均在今四川,蜀国首都成都,巴国首都重庆,这两国互相并不友好,他们联合周围的小国,连年对战。

  秦国与蜀国之间,经历了100多年的纷争,主要是围绕南郑(今汉中)的争夺,双方各有胜负,南郑也在秦蜀两国间多次易主。

  笔者在西安上学之时,曾坐火车从西安到汉中,途中花了10几个小时,后来看地图才知道,西安到汉中直线距离不远,只是沿途秦岭山脉众多,火车因此速度缓慢,料想2000多年前秦军从咸阳到南郑,也是相当艰苦。那么蜀国的从成都到南郑又如何呢,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国要从成都到南郑,可能比秦国更为艰苦。

  既然南郑是这么一个难以到达的地方,南郑为什么会成为秦国和蜀国的必争之地呢?因为这里是一个落脚点,作为进一步进攻对方腹地的一个军事基地,占有了它,己方可以从这里进攻对方,敌人也不可能越过这里来攻打,而如果失去了南郑这个屏障,对方就有可能杀到己方腹地,兵临城下。

  秦国与蜀国绕南郑100多年的争夺战中,谁也没有能力长时间占有南郑。秦国的主要兵力用于对付东方各国,在南郑驻兵很少,而蜀国要防范东方的巴国,也不可能大量驻兵在这里,同时由于南郑距离双方腹地太远,援军也不能及时赶到。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38年,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期,秦国开始强盛,商鞅变法后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公元前338年,商鞅去世,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及一系列的法制保留下来,秦国实力与日俱增。

  一次,秦惠王召集群臣商议战略大计,议题是出兵的方向和先后顺序(秦国当时的实力还远远不足以全面出击其他各各国)。

  丞相张仪主张先把东方距离秦国最近的韩国灭了,然后顺便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理由如下:

  一、韩国距离近,补给相对容易。

  二、韩国实力弱,比起赵国、魏国,韩国简直是不堪一击。

  三、顺路可以把周天子劫持回咸阳,这样天子就是秦王的傀儡了。

  丞相张仪的建议应该说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大错,但绝对不是上策。如果秦国全力攻打韩国,必然引起其它各国群起攻之,那时候秦国就有麻烦了。

  将军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理由如下:

  一、攻打蜀国,其他国家不可能来援救。

  二、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将来可以作为秦国的粮食基地,以供应秦军常年征战。

  三、占领蜀国和巴国,将来可以沿长江走水路进攻楚国。

  司马错攻蜀的的理由,在不久的将来一一得到验证。秦军走金牛道,只用了3个月就灭了蜀国和巴国,其他国家得到秦军的消息后恐怕也爱莫能助。秦国占领蜀国和巴国,疆域扩大一倍多,成都平原后来成为了秦国的粮仓,为秦统一中国提供了粮食保障。几年后司马错出奇兵从沿长江东下,出其不意地进攻楚国,夺得楚国不少土地。

  可以说司马错攻打蜀国,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秦惠王也是非常英明的君主,他赞成司马错的提议:攻打蜀国。

  但是攻打蜀国,最大的障碍是蜀道,如果不修一条道出来,秦军就没有办法攻打蜀国。为了修这条路,秦惠文王用了一个计策,写信给蜀王,说秦国得到了一只巨大的石牛,这石牛到了晚上能拉出金子来。为了与蜀国和睦相处,秦王馈赠此石牛给蜀王,并献上若干美女。

  蜀王收到这封信,很高兴,对于秦王的礼物,他照单全收。在接受石牛时,遇到麻烦了,因为石牛太大,必须要修一条路来运输。蜀王也没有太多犹豫,下令修道,于是蜀国动用大量人力,从南郑到成都600多公里,修了一条道,叫金牛道。

  蜀王如此大胆地下令修筑了金牛道,难道他不怕秦军打过来吗?

  蜀王并不是一个保守的人,他曾率领军队到边境秦岭的褒谷一带狩措,丝毫没有把秦国放在眼里。有一次在褒谷举行军事演习,他甚至邀请亲王来观看,以武力向秦国示威。蜀王并不害怕跟秦国打仗,这从后来的葭萌关之战,他冲出关外与秦军对攻就能看出来了。

  蜀王修金牛道,当然也不全是为了石牛,这些玩物他应该不少,修金牛道主要还是为了打通与中原的联系。此时南郑在蜀国手上,要是能把成都到南郑的道路修通,今后就能从成都迅速出兵攻打秦国,剑指中原。当然,蜀王并不清楚商鞅变法之后秦军的战斗力得以大幅提高,他若知道这一点,恐怕真不会修这条道了。

  公元前316年7月,金牛蜀道刚修好,蜀王还没来得及把石牛运回家。秦惠王派丞相张仪、大将司马错,都尉墨,率领10万大军翻越秦岭,迅速攻下南郑。秦军的10万兵力,是秦军的主力,是精兵,可向而知,翻越秦岭,并深入成都平原,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秦军攻下南郑之后,并没有像过去一样在这设防,而是史无前例地踏上了沿嘉陵江崖壁铺设的临江栈道。   

  在这条金牛道上,秦国军队滚滚南下,势如破竹,蜀国沿途设下的关卡由于没有准备,在秦国虎狼之师面前,一触即溃,形同虚设。

  秦军这一突破,一举攻到葭萌关(今广元市昭化镇),才遇到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像样的抵抗。

  葭萌关是蜀王之弟苴侯的封地,此城三面环山,两面临水,北临秦岭,是蜀国的咽喉所在。苴侯在这里镇守多年,兵强马壮,秦军攻到这里终于碰到了钉子。

  苴侯在葭萌关顽强抵抗了几天之后,蜀王率大军赶到。应该说蜀王御驾亲征,迅速赶到战场,确实也不是平庸之辈。但蜀王就坏在过于托大,全没把秦军放在眼里。

  蜀王下令全军出关,与秦军对攻。于是,秦、蜀两军排开阵势,一举决定古蜀国命运的“葭萌大战”,就在葭萌关外的旷野河谷上开演了。

  葭萌一战的结果不言而喻,蜀王大败南逃,整个古蜀王国的全部家当,也在此一战之中灰飞烟灭。秦军乘胜掩杀,穷追不舍,未给蜀王半点喘息之机。秦军从葭萌关一直追至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东北一带),杀了蜀王,全歼蜀军。蜀国王子安阳王带领一支残部辗转南迁,最后一直流亡到交趾(今越南北部)才落脚。

  秦军取得蜀国之后,再一举东进重庆,灭掉了巴国。至此,秦国北有上郡,南有巴蜀,东有黄河与函谷关,地势易守难攻,当时被称为“天府雄国”。再加之商鞅变法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已渐臻成熟,秦之统一六国、拥有天下已成定局,惟时间的早晚而已。 txt小说上传分享

百战中国之8_周朝_长平之战
百战中国之8_周朝_长平之战

  得分项 得分 权重

  战略意义 29 30

  战争规模 19 20

  伤亡规模 19 20

  战争知名度 14 15

  将领知名度 14 15

  总分 95 100

  兵将 秦国 赵国

  双方兵力 60万 45万

  伤亡兵力 30万 45万

  将领 王龁、白起 廉颇、赵括

  战略意义 

  长平之战,是标志以列国林立的战国时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就要临降了,中国由诸侯分封制转变成郡县制。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乃至中国史上最大的战争,这场战争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赵括等将领,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 

  战后秦军对40万赵军俘虏进行坑杀,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手段最残暴的一次杀降事件。 

  战争规模 

  秦军以60万大军进攻,赵国以45万精锐防守,在冷兵器时代攻守双方的均衡值一般为2∶1,赵军在军力对比上并不吃亏。 

  
  伤亡人数 

  赵国45万人全军覆没。身先士卒的赵括中箭战死后,突围无望的40万赵军只好全体弃甲投降。登上胜利顶峰的白起开始发愁了:赵军显然是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被迫降秦的,他们家小均在故国,不会真的为秦国卖命;而且赵国民风彪悍,人数众多,秦军将难以控制而日久生变。白起面临着两难选择:放赵兵回国?无疑是前功尽弃、养虎遗患;既不能留用,就不如干脆杀掉,以绝后患。在解除赵军武装后,白起只将年幼者240余人放回,用以震慑赵国人心,将其余40万降卒设诈一举全部坑杀。 

  战后,秦军承认60万大军死亡过半,主要是赵括接任后主动冲击、搏命拼杀造成的。赵括虽然纸上谈兵,但毕竟血性刚烈。 

  将领 

  赵国 

  廉颇(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信平君,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前283年44岁率赵军伐齐,威震诸侯;前260年67岁参加长平之战;前259年68岁组织邯郸保卫战;前245年82岁被解职去往魏国,前243年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