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说,跟沙龙在一起,你总是严肃不起来。不仅是他非常慈祥的表情,而且还在于他旁边的保镖。就在沙龙和我握手当中,旁边多位保镖立即将我围住,虎背熊腰的身材,登时使我有陷入牢狱中的感觉。
沙龙的“口误”,巴以的禁忌
新闻,主要是人的新闻,人的言论、人的活动、人的事件。在巴以,主要是VIP(重要人物)的新闻。新闻人物中,当仁不让的,是巴以两大领袖人物阿拉法特和沙龙。
阿翁主要作为弱者出现,最近几年,他遭打压、遭围困、遭指责,舆论同情弱者,更何况他领导的是巴勒斯坦正义事业,阿翁自然赢得国际社会普遍同情。
沙龙则不同,他是名副其实的强者,咄咄逼人,被称为“屠夫”、“推土机”。中国因为与巴勒斯坦和第三世界的密切关系,作为官方媒体,我们对沙龙言行举止报道有所过滤,在所难免。但新闻总是新闻,很难回避。
每次公开场合,沙龙总喜欢顺口说两句。只要他开口,都是锋芒毕露,言辞中间,展现出强者的姿态。
在一次“赎罪日战争”纪念,面对着一排排阵亡将士的墓碑,沙龙神色严峻,慷慨激昂。他告诫下面的政府官员和记者们,从“赎罪日战争”及巴以冲突中,以色列吸取到的教训就是:在中东地区没有仁慈可讲。
“因为这是在中东地区。”沙龙提高声响,眉头深锁,“(对违反协议,)绝不能表示克制或显示软弱,这里没有善意或仁慈,这就是教训。”
沙龙说,他不是无的放矢,以色列有足够的教训,“巴以冲突之所以爆发和持续至今,主要就是以色列没有从一开始就采取强硬措施。如果以色列从一开始就对巴勒斯坦采取强硬态度,巴以冲突本可以避免。”
“以色列必须汲取的另一个教训,就是不能再相信阿拉伯邻国的任何诺言,不要对任何事情想当然,不要盲目接受任何诺言,必须依靠自己,作好各种准备。”
宣扬危机感、枕戈以待是沙龙的一贯演讲策略。他的理由是:“阿拉伯世界至今还不承认犹太人有建国的权利,只有在以色列生存权问题上达成妥协,阿以双方才能真正结束冲突。”
至于如何实现和解,沙龙的回答是:“只有我们坚决保卫我们的权利”。
这是一个战争老兵的宣言。即使已年过古稀,沙龙并没有改变作为一个鹰派的色彩。在关系到以色列战略利益的地方,别指望他能作出让步。
如果不回避历史,事实已充分证明:阿拉法特2000年没签定《戴维营协议》是一个历史性错误。因为当时的巴拉克政府作出了以色列所可能作出的最大让步。阿拉法特误判形势,仍希望能获得更多,以起义敦促以色列让步,将和谈逼入绝境。
血流成河后,阿拉法特一度想挽回局面,重新回到谈判桌前。但沙龙已取代巴拉克,和谈条件都必须由这位“铁血将军”来拟定了。
。。
15。和沙龙做邻居(3)
但若因此认为沙龙刚愎自用、固步自封。那你就错了。他手腕纯熟,计谋百出,为谋求最符合自己利益的目标,他时常会作出近乎180度的大转弯,这甚至让他的亲信都瞠目结舌。不愧为疆场铁将军,政坛老狐狸!
比如,最初,“路线图”登场时,沙龙言辞倔强,面对我们记者,他公然抨击,称这是以色列绝不能接受的毒药。
几个月后,随着“路线图”得到国际社会一致推崇,狡诈的沙龙马上改弦更张,对“路线图”大加赞赏。面对国内“鹰派”的不理解,沙龙还如此劝说:之所以接受“路线图”,他是想以此寻找和平的出路,任何指责他投降的人,其实是在为自己的投降行径发虚。
面对台下“背叛”的指责,沙龙指天发誓:“谁能说我们向恐怖主义投降了?以色列从来没有,以色列正在夜以继日地打击恐怖主义。”
沙龙的“多变”变得让他的右翼追随者都有点无所适从。2004年,在利库德会议上,沙龙脱口而出,破天荒用了“占领”一词,说以色列必须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占领”。
此话一出,下面一片哗然,沙龙的铁杆支持者一时都如坠五里雾中,浑浑然不知这个老狐狸现在葫芦里又在卖什么药。
作为记者,我将有关讲话的快讯迅速发到国内,毕竟这可能是代表政策变化的重要新闻。消息刚传出,国内编辑打来电话问我:是不是发稿时我发错了。沙龙举起了橄榄枝,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怎么回事呀?
沙龙是怎么说的呢?
“我认为,继续使350万巴勒斯坦处于占领状态也是可能的——对,这确实是占领,你们可能不喜欢这样的话,但占领后会怎么样呢?这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对以色列的经济,都是一场‘灾难’。”
如果简单地看。沙龙绝对说的是大实话。翻翻美国的报纸,看看欧洲的电视,听听阿拉伯人的言语,世界绝大多数地方都是这么说的呀!比如,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比如,以色列“占领军”。
但“占领”词语一出,以色列举国哗然,昔日“鹰派”领袖人物的沙龙,顿时也成为其他“鹰派”攻击的对象。在国内外的压力下,沙龙第二天不得不表态,他“占领”一词确实说错了,他决定收回!
说错了吗?沙龙确实错了,因为“占领”这个词可不是随便能说的,它是以色列的禁忌!
至少以前的沙龙从来没用也不会用这个词。从以色列外交部发言人的嘴里,你也不可能听到这个词。如果非要描述这件事情,外交部发言人总是对我们说——“进入”。比如说,今天以色列军队“进入”了加沙地带。
为什么不能说呢?看看以色列右翼分子的反应就知道了。一些以宗教人士反映强烈,他们称,犹地亚和撒马利亚(即约旦河西岸)自古是犹太人的土地,上帝赐予之地,犹太人在上面活动,天经地义,何谈占领之有?
萨阿属于利库德极右翼议员,他口齿凌厉,说话毫不留情面。此事一出,他当即闯到沙龙面前,大声诘问:“你一直教育我们,我们对这片土地(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拥有全部权利,他们属于我们犹太人,我们怎么可能是这片属于我们土地的占领军呢?”
这是从宗教和历史讲,也有从政治上讲的。一些利库德“鹰派”官员就指责沙龙,此举“背叛了国家和政党” “犯了历史性错误”。
一位利库德成员后来说,他真想不到“占领”会出自沙龙嘴里,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这个词一般都是工党左派和欧盟以及阿拉伯人的专用名词。
沙龙变了?许多右翼议员就对沙龙“恨铁不成钢”。在与沙龙对话时,他们大声鼓噪,并问沙龙:“你怎么了,沙龙?你有关“占领”的讲话让我们都懵了,我们到现在都还没恢复过来!”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鹰派”的能量。在以色列,他们的数量可能是极少数,但正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少数因为活跃,因为激进,主导着政治的进程。正是为了怕得罪这少数,即使如最想和平的工党政府,也小心翼翼,从而将多次出现的和平希望拱手相送。
鹰派们开始反击。他们向议会提出动议,要求禁止沙龙使用“占领”一词。《耶路撒冷邮报》引述一些反对者的话说,“占领”禁忌一开,将可能产生“雪崩”后果,以媒体报道措辞和世界舆论都可能因此改变,以色列将更处于不利地位。
事情越闹越大,最后,以色列总检察长鲁宾斯坦也介入此事,他是从法律角度来“裁决”。
鲁宾斯坦说,沙龙的“占领”一词确实不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在1967年前都是属于没有主权的土地,因此在法律上正确的描述应该是‘争议土地’,它的地位还有待未来的协议来决定。”因此,如果是政府文件,肯定不能使用“占领”一词。
重重压力和指责下,一贯“硬气”的沙龙最后也不得不软下话来。他随后在议会讲话时就说,既然鲁宾斯坦都这么说了,他的“占领”一词确实用得不准确,但他也解释道:“当我用‘占领’一词,我的意思是我们无意去统治350万巴勒斯坦人。”
风波暂时消弭了。颇有意思的是,在沙龙刚说出“占领”一词后,面对外界的询问,以色列外交部曾表示,他们也正考虑是否对发言人解禁“占领”一词。毕竟,这也算是上行下效!不然不就真成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但沙龙又改口后,以色列外交部随即又缄默了。
15。和沙龙做邻居(4)
看来,至少在沙龙再放“厥词”之前,要想从以发言人嘴里听到“占领”一词,实在是太难了点!
沙龙说句心里话,也难
就是在阿拉法特问题上,沙龙也在言辞上碰到过麻烦。由于以色列长期围困阿拉法特,以色列遭到国际社会空前的指责。长期这样下去,对以色列也没什么好处,为了粉饰一下自己的政策。沙龙在接受《耶路撒冷邮报》采访时说:“在驱逐阿拉法特问题上,以色列考虑了很多年,驱逐并不符合以色列的利益。”
他进一步解释说:“在驱逐过程中,也很难保证不伤害阿拉法特,因为阿拉法特身边有许多安全警卫,还有很多以色列人体盾牌,因此,以情报部门的意见是:驱逐阿拉法特并不是一个好主意。”
这确实说出了沙龙的心里话。直到阿拉法特离开人世,以色列虽然不断威胁要杀死或驱逐阿拉法特,但最终都没敢付诸实施。
解铃还须系铃人,沙龙作为政治家,从国家大局考虑,反思政策,说点心里话,实属正常。但这不行。在日益右翼化的以色列社会,强硬是爱国,妥协则是卖国,对阿拉法特让步,更是不能容忍之事。右翼马上对沙龙抨击,自然也是预料中事。
面对帐下将士的反戈,沙龙助手吉辛赶忙“扑火”:“总理(沙龙)的意思是,现在驱逐阿拉法特时机还不成熟,并不表示总理改变了意见。”
以色列议会国防外交委员会主席斯蒂尼兹(Steinitz)直言不讳,痛批沙龙又在“犯错误”。
“不驱逐阿拉法特,将给以色列带来沉重灾难。”斯蒂尼兹振振有辞,“阿拉法特操纵暴力和恐怖活动,违反(奥斯陆)协议已经十年,但一直没有受到以色列的惩罚……当然,驱逐阿拉法特,从短期看,会给以色列造成麻烦,但从长期看,不驱逐会带来更多麻烦。”
沙龙话音没落多久,正好有三名以色列士兵被巴勒斯坦武装人员打死,以内阁多名成员自然又放出狠话:要驱逐甚至杀死阿拉法特。以社会事务部长奥列夫说:“凶手的脚印一直通向阿拉法特在拉姆安拉的官邸大楼,以色列除了驱逐他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其实,如果追究起来,斯蒂尼兹等不过是效仿者,沙龙才是始作俑者,正是他,一直指责阿拉法特“支持恐怖活动”,是“和平障碍”,以色列必须除之而后快。在他鼓动下,鹰派言论节节升高,局面自然也就一发不可收拾。
阿拉法特已经故去了,沙龙自然也就不用为是否驱逐费神了。但他的囚徒困境,正说明以色列社会右翼的强大。区区言语尚掀起政坛巨浪,可想而知,沙龙口头禅“以色列愿意为和平作出痛苦妥协”,离真正落实还有多远。
讲到禁忌,其实也并非仅限于沙龙一张嘴,并不仅限于“占领”这个词。对应的,从巴勒斯坦人嘴里,你很少能听到“恐怖”这样的说法。
道理很简单,承认“占领”,会让以色列人在道义和法律上吃亏;接受“恐怖”,无疑是让巴勒斯坦人自我“妖魔化”。在这样的原则问题面前,即使是一言九鼎的领袖,也马虎不得。
2004年5月,在约旦召开世界经济论坛,我和女同事高路作为增派记者从耶路撒冷赶往约旦报道。就在这次国际会议上,再次上演了这种争吵,这次比沙龙遭指责更有意思。
对于以色列和美国动辄指责巴勒斯坦进行“恐怖”活动的做法,参加论坛讨论的巴勒斯坦外长沙阿斯大声疾呼:“停止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巴勒斯坦人,在占领者撤离之前,请停止要求被占领民众表达他们良知。”
沙阿斯话音未落,坐在他旁边的以色列副总理兼工贸部长奥尔默特马上回应:“每个人都有原罪,每个人都要负责任,每个人都导致了失败,只有巴勒斯坦人是个例外。”这位以色列著名鹰派人物语带嘲讽说,“就好像沙阿斯从没听说巴勒斯坦人干过‘恐怖’活动一样。”
对于巴激进组织攻击以色列行为,以色列沙龙政府一贯扣以“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