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和沙龙做邻居-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80岁的老人并且表示,他绝不认同沙龙的威胁政策,“危险一天不解除,我就一天不离开阿拉法特官邸。”
  如果你认为这些“人体盾牌”都是亡命之徒或热血青年。那么你错了。他们很多都是非常普通的平民,很多还是妇女。
  来自特拉维夫的苏珊女士就是一个说话非常和蔼的母亲。她告诉我,前一天海法发生爆炸后,由于担心沙龙政府马上采取行动,她当天夜里11点即赶到了阿拉法特官邸。为抢时间,她甚至都没来得及带上替换的衣服。
  “许多人把我们当作异类,犹太人总认为巴勒斯坦人该杀,巴勒斯坦人总认为犹太人可憎,大家都像被洗脑了一样……确实有一些人在杀人,但绝大多数人仍在期盼和平。”她说。
  “海法爆炸必须谴责,暴力只能带来更多仇恨,我们来到这里,是想告诉世人和巴以所有民众,驱逐阿拉法特并不是以色列人的普遍呼声,还有一批以色列人正在高声呼喊和平。”
  和平的呼声,充斥着残破的官邸。站在阿拉法特官邸大楼水泥工事前,一位以色列妇女朗诵了一首“我们和你们”的诗:
  “我们和你们
  阿拉伯人的母亲和犹太人的母亲
  也许今天我为我的丈夫哭泣
  明天你又要为你的儿子悲伤
  太多的流血
  我们心中充满苦痛
  我们和你们
  应该走到一起
  带着良知,带着爱
  架起一道通向和平的桥梁
  。。。。。。
  她后来向我介绍,这是一位巴勒斯坦母亲写给一位犹太母亲的信。“我从小目睹了战争,够了,暴力;够了,冲突……作为母亲,我只想说,别再让我们哭泣了!”说这话时,老人眼眸中泪光闪现。
  

4。与阿拉法特共进午餐(5)
以色列官员严词恫吓的同时,以军则在不停做出试探性动作。就在我们在阿拉法特官邸时,两辆以色列军车突然进入拉姆安拉市中心。来自瑞士的“人盾”摩西告诉我,当时他们正在市中心外面一餐馆喝咖啡,突然听到以军车辆进入了拉姆安拉。他们来不及结帐就赶回官邸,准备保护阿拉法特。但结果是虚惊一场!
  以色列确实在蠢蠢欲动,当天深夜约12时,又有一辆以色列军车快速驶过阿拉法特官邸。
  摄影记者高学余介绍,他当晚前往官邸打探情况时,四名巴勒斯坦士兵即持枪以战斗队型对他进行检查,足见他们对任何可疑车辆的警觉!
  士兵命令他立刻离开。用他们的话说,这是出于对他的好意,因为这里非常危险,战斗随时可能发生。以防万一起见,高学余随身带着防弹背心。
  “人盾”领袖阿维纳里也承认,他也感到有些恐惧,因为以色列很可能发动进攻。“大家都知道形势的紧迫,沙龙政府已制定了各种对付阿拉法特的方案:绑架、驱逐、隔离、暗杀……”忧虑溢于这位和平人士的言表,“确实,沙龙本人没有说要行动,但他做了暗示,按照过去的经验,暗示有时就是他的决定。”
  现在看来,沙龙迟迟没有动手,或许是一直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时机。但在当时,威胁却是空前的。没有人敢保证,阿拉法特会安然无事。就像亚辛,之前许多媒体也说,沙龙不敢对这位哈马斯精神领袖下手,但最终沙龙在忍了十年后还是下达了攻击命令,亚辛倒在了血泊中。
    辞世前最长时间的公开露面
  会见“人体盾牌”之前,阿拉法特染病传闻已闹得沸沸扬扬。连日来的闭门谢客,更使传闻满城风雨。这样一个难得的长时间见面机会,我正好可以近距离观察事实的真相。
  确实,与以前见到的精神矍铄的阿拉法特相比,这次的老人面色疲惫,明显憔悴许多。在两名助手的搀扶下,他颤巍巍地朝前挪动着。如果不是他那特有的头巾和淡黄军装,谁也不会想到这就是叱咤国际数十年的革命领袖。这种状态,或许正是阿拉法特不愿让记者进来的理由。
  “人体盾牌”们向心目中的英雄鼓掌,然后则是歌咏。中村唱了一首日本的传统民歌,表达和平。然后是意大利的歌咏队,其中的一首歌曲是“永别了,爱人”。一位意大利人现场翻译给我的歌词大意是:
  永别了,爱人,
  我的爱人,我必须离去,
  去为自由而战
  假如我不再回来
  请将我轻轻掩埋
  上面撒满鲜花
  人们远远看到花朵
  就知道我是为自由而倒下。
  歌曲悠扬而有一点悲怆,我不知道阿拉法特是否能听懂意大利语,但也许他明白——这种基调,何尝不又是他的心境!
  阿拉法特勉强保持着微笑,很快,微笑被凝重所代替。作为一位领导人似乎从不可能有的动作,他胳膊肘支在桌子上,两手张开,托住自己的脑袋。憔悴一如一恹恹欲睡而又努力支撑的学生。
  尽管如此疲惫,作为对这些铁杆支持者的奖赏,阿拉法特最后还是微笑着邀请大家共进午餐。我因为“人体盾牌”拍照,也被邀请参加阿拉法特的午餐。这是阿拉法特辞逝前最长时间的一次公开露面。
  午餐很简单,阿拉伯大饼,一点橄榄果,杏仁炒的白饭,最后是巴勒斯坦传统的甜点。阿拉法特的胃口显然不好,整个午餐过程中,他只很缓慢地喝了几口汤。这似乎印证了他已数日不能很好进食的传闻。
  或许是帕金森综合症的缘故,他在喝汤过程中,嘴唇和手指不停地颤抖,很多次,汤水都微微溢到了外面。在旁边服务的巴方官员赶忙上前擦拭。
  午餐持续了大约一个小时,坐在阿拉法特旁边,我长时间地注视着这位老人。与其说他是一个叱咤风云的领袖,还不如说他是一个慈眉善目却又憔悴的邻家长辈!
  这次午餐后,外界随即传闻,阿拉法特已由小恙转为重病:急性胃病、心脏病、结石、肠癌、胃癌。各种说法都有根有源,言之凿凿。当然,巴方每次也都澄清,说阿拉法特已痊愈。但一个明显事实是:这次午餐后,阿拉法特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即使有重要活动,他也仅仅三五分钟即离开。
  一位坐在我旁边的意大利人就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阿拉法特主席,但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
  经历过风风雨雨的阿拉法特绝不是一个轻易放弃者。在午餐快结束时,一位和平人士讲道:“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应该成为好邻居、好兄弟。”
  正托腮倾听的阿拉法特以颤抖而模糊的声音补充道:“我们,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我们本来就是兄弟,更应该友好共存。”
  人们鼓掌,阿拉法特微笑,对着我凑上前去的相机镜头,他作出那个习惯性的“V”字手势,手指微微颤动。兴许是认出了我,轻轻地点了下头……
  在我离开巴勒斯坦的几个月后,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旅途,病逝于法国巴黎贝尔西军医院,享年75岁。巴勒斯坦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5。谁是犹太人的朋友(1)
      偌大世界,谁是犹太人的朋友?美国自不必说。欧盟?俄罗斯?关系太淡了。以色列现在最看重的一个伙伴,就是中国的邻国印度。随着以色列将本准备卖给中国的“费尔康”预警机转给了印度,印度和以色列的军火交易进入了空前发展,印度军力出现飞跃,一个针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印度教—犹太教—基督教轴心的联盟正浮出水面。
    关注印度,老沙龙抱病访印
  沙龙行伍出身,少年英俊,青年潇洒,中年行动敏捷,是一个标准的将士风采。但及至老年,进入政坛,身材变得极度臃肿,身体也经常欠佳。
  因此,与世界绝大多数领导人相比,他都属于最不喜欢出访的领袖之一。一有空闲,他即回到南部沙漠中的农场,闭门谢客,看看奶牛,除除杂草,享享人间野趣。别小瞧沙龙的农场,据以色列农业部门说,他的奶牛平均产奶量据说是世界第一,比我们中国的平均水平要高出三四倍。
  沙龙坐镇以色列,轻易不踏出国门。另一个原因,是他不善言辞,不出口则已,一出口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让他的助手疲于救火,不胜烦恼。外交场合,最出彩的就是言谈,最必须的就是记者会,这一点过不了关,自然还是少走为妙。在这点上,倔强的沙龙是很听劝的。
  另外,以色列弹丸之地,事情却总是太多。今天这个爆炸,明天那个袭击,总有太多的紧急公务需要处理。很多次,以色列总理正在外访问,宾客举杯把酒言欢之时,耶路撒冷发生爆炸了,以色列客人顿时脸色大变,马上更改行程打道回府。事实上,沙龙取消或缩短外交访问的次数,比他付诸实施的还多。
  但有些国家,沙龙是必须去的。第一个是美国,以色列的保护神。没有这个铁杆朋友,就没有现代以色列。没有美国在国际上顶着,光国际舆论的唾沫,就能把以色列给淹死。
  第二个,欧盟?关系现在太淡了。俄罗斯?关系也一般。对以色列来说,这些国家都属于亲巴勒斯坦一方,历史上有反犹倾向,现在反犹势力又在抬头。
  以色列现在最看重的一个伙伴,就是中国的邻国印度。2003年9月8日,沙龙拖着病体,前往印度访问,给足了印度面子,也捞到了足够的好处。算起来,这是印度和以色列国成立以来,以色列总理首次造访印度。
  千万不要小看这次访问,它标志着一个联盟里程碑的诞生,尤其是对于与印度接壤且颇多龃龉的中国人。印度的人口和经济实力,以色列超强的军事和高科技,两者叠加。对周遭国家,这意味着什么?
  以色列很小心很低调地处理着这种问题。在接受我这个中国记者采访时,许多以色列官员总是有意无意的把中国放在印度前面,“我们与印度的合作,绝不会损害中国利益,我们对中国非常关注。”
  对于沙龙这次访问,以色列外交官员则别有所指地表示:这是以色列前总理内塔尼亚胡1998年访问中国后,以色列领导人对亚洲地区最重要的一次访问。
  作为国际政治交往的一种惯例:政府处在外交前台,处事时必须掂量后果,说话更显得四平八稳;议会不掌握实权,站着说话不腰疼,说话自然大胆、直截了当。
  对于以色列与印度的关系。沙龙的老朋友,在以色列政坛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以色列议会外交和国防委员会主席Steinitz就说,以色列已将印度列于美国之后的重要伙伴,与印度建立“战略关系”,是以色列的重要选择。
  这绝非虚言。就这次以色列的“世纪访问”前,沙龙不幸染上重感冒,75岁的他,不得不遵守医嘱卧床休息,内阁会议也由此取消。随后,沙龙助手对我们说,因“安全原因”,沙龙访印推迟24小时。
  一位以色列记者向我揣测:沙龙可能放弃前往印度,毕竟身体要紧。但半小时后,以色列新闻办公室传来通知:沙龙成行了。由此,足可见印度在沙龙眼中的分量。
  在中国许多教科书中,印度都是中国发展的参照物,并从印度相对滞后的发展中,获得某种自豪感。
  实际上,经过50余年的发展,印度早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其军事力量更让人刮目相看。比如,它拥有两艘航空母舰,近年来,更是穷兵黩武,向俄罗斯购买新型航母“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自己正开工建设国产航母。
  这一庞大海军计划一旦付诸实施,将可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第三大海军,近可控制印度洋,远则可渡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
  在以色列眼里,中国和印度都是可交往的大国,基本无利害冲突,中印也无最牵动以色列心理伤疤的反犹历史。但中国,因为美国从中阻挠,以色列必须谨慎行事,否则,有可能再次出现“费尔康”预警机事件这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尴尬事。相形之下,印度则没有这方面的麻烦。
  颇有意思的是,同样作为第三世界的大国,中国和印度对于以色列,一直抱有某种距离感。以色列、中国、印度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建国的,但中以、印以外交关系一直拖到20世纪90年代初才正式建立。
  半个世纪老死不相往来,中国需要考虑与穆斯林世界的传统友谊。印度也必须注重它在阿拉伯世界和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避免与以色列亲密拥抱影响自己“不结盟”大国的独立形象。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5。谁是犹太人的朋友(2)
这关系到印度的核心利益。在印度国内,有1。4亿人口信奉###教,这种宗教纽带,使他们与巴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