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让苏联也接受这个观念。美国用了数年的时间来教育苏联,并且最终于1972年让苏联毕了业;在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之间的莫斯科峰会上,他们共同签署了第一个《战略武器限制谈判条约》。这次峰会和随后几年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两次峰会,大大地减少了全球核战争的威胁,并从此开始将竞争规则含蓄地固定下来,例如,向附庸国无限制地出售常规武器——可以;在第三世界的代理人战争——可以;在任何地方玩弄核战争边缘政策——不可以;在欧洲玩弄常规武器边缘政策——不可以。”
大国之间不能有大战,作为一种新的军事观、战争观,在西方战略理论界和政界在20世纪后期就形成了共识。朝鲜战争,使美国人开始研究有限战争概念。在东亚进行的这场代价高昂的、长期的和意义模糊的战争使美国人深感沮丧。美国人在20世纪已经习惯于打全面战争,直到取得全面胜利和接受敌人无条件投降。但是在朝鲜战争中,美国面临来自欧洲盟国要求控制冲突规模的巨大政治压力,也不愿意在亚洲大陆卷入一场大规模地面战争,因此严格限制了军事行动规模。美国没有使用核武器,轰炸范围也没有超过北朝鲜与中国的边界鸭绿江。美国也没有让台湾的蒋介石军队参与。有限战争的支持者们反对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说的“战争中什么都取代不了胜利”的说法。他们认为,在即将到来的核时代,战争必须排除核武器的使用,战争的目的必须严格加以限制,即使这种斗争的结果只能是僵局。英国战略思想家利德哈特指出:“必须力戒两种最普通的妄想:一心追求胜利和认为战争不能限制。”利德哈特在1960年时说:“战略的旧观念和旧定义由于核武器的发展,变得不仅已经陈旧,而且也已毫无意义。若再以赢得战争、获致胜利为目的,实则无异于疯狂。”英国战略大师富勒在1961年出版的《战争指导》一书中指出:“在克劳塞维茨所有一切的盲点中,最盲目的一点即为他从未认清战争的真正目的是和平而不是胜利;所以,和平才是政策的根本理想,而战争则只是企图实现此种理想时所使用的一种手段。”艾森豪威尔多次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在冷战时代特别是在核武器时代“不考虑代价的胜利就意味着灾难”。在冷战时代,在核武器条件下,大国的战争观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就是:不是胜利高于一切,而是代价高于一切。大国、强国之间的大战、核战,其代价是任何一个大国、强国都承担不起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大国之间无大战。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 大国崛起必须有大军(6)
中美无大战,与美国这个国家的特点有关系。美国与德国、日本不同,美国在崛起的过程中,还没有发动过一次世界战争,它唯一发动过的一场大战是全球“冷战”,而20世纪下半叶的冷战,毕竟比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要文明得多、理智得多,代价也要低得多。美国作为一个没有发动过世界大战的国家,除了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以外,没有发动过与另一个大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当苏联发展核武器的时候,虽然有人主张应该立即发动预防性攻击,但是美国政府并没有采取行动,而是坐视苏联走向核武装。等到苏联已经具备了直接攻击美国的能力的时候,从195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初期,MAD(确保相互摧毁)成为美国的主流思想,就是仅仅企图以报复威胁来吓阻攻击。美国核武器专利权的丧失,是在1949年苏联原子弹试爆成功后。在1948年,美国有32架改装的B—29能够投掷原子弹,具有的原子弹数量是50颗。所以,在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中,美国还是一个比较理智、比较文明的帝国主义者。
中美无大战,更与中国这个国家的性格和特点有关系。中国是一个在上千年的历史中,没有战略进攻履历的国家,是一个不仅不进行海外扩张,而且在陆地也是修长城、搞防御的国家。现在,中国崛起呼声甚高,也是反复声明不称霸,走和平发展道路,呼吁建设和谐世界。而且,中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也不搞扩张。中国为什么把自己的发展模式称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实“中国特色”这四个字包含着深刻的和平含义——即不把中国模式作为向世界普及和推广的通用模式,不搞“模式出口”,只是限于中国使用、中国专用。而美国和苏联都把自己的社会模式作为世界模式来推广,要用美式或苏式来塑造世界,所以矛盾和冲突就尖锐。总之,当年美国和苏联之间是相互争夺世界霸权,从地缘政治到意识形态进行全面对抗,尚且是有冷战而无大战,双方是通过冷战而不是通过大战决输赢。未来美国和中国这样一个防御性、不争霸的国家进行战略竞争,美国虽然难免受冷战思维的局限,但是21世纪的中美关系绝不可能是20世纪美国和苏联冷战关系的拷贝和复写。美国和中国在21世纪的战略竞争,是后冷战时代的竞争,连冷战的竞争方式都属陈旧,更不用说以大战的方式进行竞争了。
21世纪中美无大战,这也是时代潮流的必然结果。世界在走向文明,大国战略竞争也在走向文明。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欧洲,在战后成为大国大联合的模范区,走上了欧洲联合和欧洲统一的道路。在大国竞争文明化的大势下,来观察21世纪中国和美国的竞争模式,就可以看出,21世纪的美国和中国中的任何一方,都不会把自己的国家推向与对方进行“大战”的灾难境地。而且,中国和美国虽然在国家地位上有竞争,但是在国家发展和繁荣上也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中国虽然会有遏制,但是为了美国自身的利益也必须遏制有度。无度遏制、恶性遏制,伤中国,也会损美国。
21世纪,中国必须有“大军”
中国有大军,才能保证中美无大战。中国有大军,不仅不会激发大战,还是防止大战的根本保证。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力需要制衡,这个国家才能够成为*国家;国际社会需要制衡,才能够形成*世界;世界军事力量也需要制衡,才能够维持世界和平。美国和苏联的军备竞赛,客观形成了一种军事制衡,结果是以军备竞争防止了战争,人类付出了军备竞赛的代价,而避免了发生大战的灾难。军备竞赛不可取,但是军力制衡不可无。中国的安全需要中国强大,世界军事平衡也要求中国必须强军。中国强大,有利于中国安全崛起,有利于世界军事平衡,有利于制衡美国的军事冒险,帮助美国保持理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七章 大国崛起必须有大军(7)
应对美国威胁,中国必须有大军。冷战结束,强大的美国却并没有放慢自己强军的步伐。美国还通过发起新军事革命,继续快速提升军事力量。美国的军事革命针对中国。美国战略学家托马斯?巴尼特说:“布什政府上台后,是认真地把亚洲作为未来世界冲突的舞台来看待的——不是东南亚,当然也不是中亚。他们那时正在推进的整个‘国防改革’都是针对东方的一个正在崛起的准竞争对手的,而不是中东的一些较少被纳入视野者。”托马斯?巴尼特在这本书中还说:“当新世纪露出曙光的时候,在我这个行业内,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实际上,五角大楼的整个战略计划圈子当时正集中其多数的资源考虑并准备在遥远的将来与中国发生战争。我们正在聘用许多中国问题专家。我们绞尽脑汁重新规划我们在亚洲的军事部署,以对付中国正在上升的影响。”“无论是五角大楼还是华尔街都在2000年把中国纳入了它们的视野,但它们所考虑的是把不同类型的力量楔入这个地区。五角大楼梦想与中国打长距离的、一按电钮就能解决问题的战争,华尔街却在为长期外商直接投资所引发的与中国的规则战争而烦恼。”面对这种战略态势,中国人当然不能只是两眼盯着“大钱”,还必须在建设“大军”上下工夫。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民族,21世纪中美两国无大战,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国家。但是“中国智慧”的一个长期存在的弊端,是过于崇尚“大智慧”的作用,而鄙薄“大力量”的价值。在中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大战略、大智慧的最高境界,但是,人们往往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奥妙主要看成是大智慧、大谋略的作用。其实,“不战而屈人之兵”既靠大智慧、大谋略的作用,也靠大力量的作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是以“战,就能够屈人之兵”为基础和前提的。不战,并不等于军事力量没有发挥作用。智慧是运用力量的艺术,没有力量的智慧,只能是空想和空谈。空城计能够欺骗成功,是因为诸葛亮有军队、有力量,对方相信他的力量就隐藏在城内。所以,空城计的智慧发挥作用的基础,还是力量。空城计的智慧可以应付一时,不能应对长久;可以使用一次,难以重复二次。西方军事家常把美国军队说成是“力量型”军队,把中国军队说成是“谋略型”军队,这有他们的片面性,有我们在特定历史时期不得已的困难。在21世纪实现中美无大战,靠中国有大智慧,也要靠中国有大力量。21世纪的中国,既要崇尚大智慧,又要崇尚大力量;既要有大智,又要有大军。
对于中国来说,军事能力毕竟不能老是处于“弱”的境况,武器装备毕竟不能老是处于“劣”的状态。中国的军事崛起,中国的强军事业,就是要尽快改变先辈们曾经不得不以高昂的代价在“敌强我弱”的艰难条件下进行军事斗争的局面,要在富国强军的21世纪告别“以劣胜优”。21世纪的中国,将在继续发扬“以劣胜优”优良传统的同时,努力建设“以优胜劣”的力量,实现从“以劣胜优”的传奇阶段,到“以优胜优”的平衡阶段,最后进入“以优胜劣”的理想阶段。所以,建设强大的军队,告别“以劣胜优”,是中国军事崛起的必然结果。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 大国崛起必须有大军(8)
今天国际事务中的争执,都要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但是在国际关系中,一切非军事力量的运用和一切非战争手段的运用,国家的军事力量都是处于后盾的地位。在国际关系中,军事力量始终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战争,只是军队发挥作用的一种有形形式。和平,才是军队价值的持久体现。尽快建设和始终保持一支大军,是中国必须进行的安全投资、发展投资和崛起投资,中国必须把一部分生产力转化为战斗力,把一部分财富转化为军事能力,把一些“钱袋”变成“子弹袋”。
中国有大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有效遏止和避免战争。把军队建设的主要目的由“赢得战争”转变为“避免战争”,是美国战略理论界在二战后就提出的思想。伯纳德?布罗迪是公认的威慑战略理论的先驱,在美国对广岛和长崎进行核攻击之后的几个月里,他就通过对新的国际现实的思考,得出结论:“迄今为止,军队建设的主要目的一直是赢得战争;从现在开始,军队建设的主要目的必须是避免战争。”这一思想,对于战略性的全面核战争来说,确实如此。他称原子弹为“绝对武器”,认为任何使用原子弹的战争都属于人类的最大灾难,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这种战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通过建设大军来避免大战,这是中国军事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中国强军的根本目的不是赢得战争(在大国间大战的意义上),而是遏止战争、避免战争。
有“同归于尽”的能力,才有“共同生存”的保证
中国必须具有与美国同归于尽的能力,才能够确保与美国共同生存,共同安全,共同发展。
新中国的和平,一直是核武器威胁下的和平。在冷战时期,美国就曾多次威胁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声称:美国一直在积极考虑对中国使用原子弹。1958年,美国军方要求国会通过对中国进行核攻击来防卫金门和马祖。1963年,美国在获悉中国即将进行核试验后,又打算从空中打击中国的核设施。在1994年美国国防部提交总统和国会审议的“核政策提案”中,中国又被列为未来的核打击目标。2002年美国又将中国列入核打击的目标。21世纪的中国和平,仍然是核武器威胁下的和平。
美国和苏联有冷战而无大战,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苏联和美国具有同归于尽的能力,正是同归于尽的能力确保了这两个国家的共同生存。对于21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