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出门,徐茵茵换了一条纯棉条格连衣裙,衬托出凹凸有致的玲珑身材,张振华拉门的手松开了,低低地在徐茵茵耳边低语“我不去餐厅吃了,我要吃你!”。徐茵茵娇笑着不语,推着张振华开门,满脸绯红。
到了餐厅,两人找了个僻静角落,张振华拿着托盘,满满盛了两大盘碳烤生蚝和一盘葱炒小羊肉,徐茵茵不站起来去取菜,低声要求张振华去取一碗炸酱面和一盘圣女果。好在时间较晚,一同与会的早已吃完离开餐厅了,张振华大啖美食,徐茵茵假装没看见,低头津津有味地品尝面条,两腿夹得更紧了。
晚饭后,两人来到饭店大堂,找了个僻静角落坐下,分别取了报纸、杂志,仔细阅读起来。徐茵茵取的是一份《读者》杂志,内容多是励志类、温情类文章,徐教授非常爱看,每期必读。张振华喜欢读报纸,除了第一版看个大标题外,其他版面的内容读得仔细。对社情民意的报道,尤其能引起他的注意,他觉得自己一直在学校,对社会一点不了解,只要有机会就给自己补充点这方面的营养。
眼看天渐渐黑下来,两人推开大堂门,到室外散步。一出门,徐教授就挽起张振华的胳臂,幸福地依偎着丈夫。
散步回到客饭,徐茵茵打开笔记本电脑,看下载的美剧《欲望都市》。张振华不喜欢看这种剧,自顾自打开电视搜索中意的节目。
看了三十分钟电视,张振华就不看了,到卫生间洗澡。徐茵茵听到哗哗的水声,脸慢慢红起来,关了电脑,起身解下连衣裙,走进了卫生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八章
张振华本来想暑假时回甘肃,想不到第二天徐茵茵就来北京了,住在王府饭店。真是“久旱逢甘霖”,任何事情都先放一边,尽情享受这甜蜜的二人世界。白天张振华回北大,徐茵茵参加会议,下午五点张振华准时到徐茵茵客房,开始爱的重头戏。生活是如此美好,张振华的心里只有徐茵茵,徐茵茵的心里只有张振华。可惜会议日期固定,再过两天就要结束了。这几天张振华就没提起过工作的事情,徐茵茵也没问,好像两个人都忘了有这档子事。
早在去年,学校的一个副书记就和她打招呼,学校非常欢迎张振华来兰大当教授,当天她就打电话告诉了丈夫。没打电话前,徐茵茵就想丈夫不会来兰大的,果然电话中张振华一口回绝了,接下来的时间讨论了一下怎么回答兰大的措辞。对比兰州和北京,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徐茵茵这么多年来,不是因为自己的专业兰大能排全国前三,也早就到北京随便找个教职混日子了,可徐茵茵不忍放弃自己的专业。如果能到北大当教师,夫妻比翼双飞在未名湖畔,那是自己的理想。可北大太牛了,全中国最好的人才几乎一半在那儿,张振华这样拔尖的人才,在北大也只是沧海一粟,凭他的实力,根本帮不上她,在北京混日子,给张振华相夫教子,徐茵茵不甘心。到北京化工大学,自己倒是能进北京,可张振华就委屈了,自己的专业也不如在兰州,那么在事业上两个人都要倒退一步。对于小家庭的财政问题,徐茵茵还没有细想过。张振华想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振华早就琢磨过小家庭买房、生育等等细碎的生活问题,对他来说,怎么早点赚到大钱好像是最重要的事情,他要养家啊!环顾四周熟悉的环境,去稀土公司,许多企业虽然都上市了,但还有许多老国企的影子,自己何时能出头也是个未知数;去外资公司,似乎待遇还可以,但主要还是商务活动更多,自己的兴趣不在于此;留校或在其他学校当教师,名声不错,待遇不高,当然过过小日子没问题,只是道路现在就可以看得清楚,自己走到最高峰有多困难;自己联系到国外做博士后,名声也不错,前途目前看不到有更多的好选择&;#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张振华权衡左右,徐茵茵的心思他很清楚,从她的事业考虑,最好是趁年轻在兰大搞出点成果,以事业立身,国内高校对有成果的青年教授还是非常欢迎的,那时再想办法相聚在更好的城市,可能是比较好的一条路。那自己呢?还在北大吗?还是这样分居两地?每每想到这里就不禁苦笑。这些日子在王府饭店,两人都没有提起这档子事情,实际上不提也都心知肚明,只是一个决断而已,张振华知道徐茵茵在等自己做决断。他想等更好的选择。
桂仁用人,有自己的一套,读了EMBA后,发现自己的一套还很符合现代人力资源原则。对于看中的人才,桂仁觉得必须在待遇上给人才以动力,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给人才以最大的被重视感,以超出人才对待遇的最高想象提供待遇就是最好的方法。封建社会,帝王权术一条就是“要想甜,先吃盐”,以断后路的方法用人;奴隶社会,更是以不当人的方式用人,这些都是经过几千年历史证明错误的用人方法。吸引,只有吸引,才能用好一个好人才。通过详细了解,桂仁知道,北大虽然给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高,但它的许多待遇是金钱无法买到的。给骨干教师收入估价,账面收入的平均值不会超过二十万,张振华是个新人,不会超过平均值。桂仁要给张振华最大的诚意,决定完全一次性公开对张振华的待遇:年薪五十万,一百万和邦国际干股,首席化学家,两个留京指标。有一条,桂仁不太有把握,是否直接聘请张振华为总经理,他想在面谈的时候再决定。这个年薪在外资企业不算高,但对新人资历的张振华,没有几家公司能给出这样的高价,况且还有100万干股,除了和邦国际不会再有第二家。等张振华有了一年工作经验后,就考虑配套期权,让张振华对和邦国际有彻底的归属感。
第十九章
张振华正在左右为难之际,桂仁再次相邀。桂仁先提起他自己是如何当上北邮教授的,桂仁说电信发展很快,自己在大学成绩不算好,但在工作中成长起来,同期在电信局的同学,技术管理能力提高很多,但实际专业技术能力却在无形中逐步落伍。现代科技发展很快,大学里学的几年内就都用不上了。随着信和通讯的发展,桂仁的专业技能得到的了大家的认可,母校北邮很快就聘请他当教授、博导。同样的,化学专业如果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也应该非常出人才。张振华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以前自己没有想到过,自己专业这么走的人还不多,张振华已经被打动了。
而后,桂仁提起诚意邀请张振华加盟自己公司,先担任“首席化学家”,年薪五十万,一百万干股,两个留京指标,一年后配套期权。相关的详细合同可以在一周后正式签订,详细文本三天后给张振华审定。同时,桂仁还了解了张振华在学校社团的工作情况,张振华告诉他自己从初中开始就是班长,一直到硕士,是研究生会体育部长。桂仁比较满意他的经历,暗示了一下:“和邦国际还没有物色到合适的总经理,如果张振华对管理工作有兴趣,公司非常愿意提供机会,信和通信的总经理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张振华对这些都非常满意,甚至是超出想象的满意。他沉稳的告诉桂仁,自己非常满意和邦国际开的条件,只是加拿大的项目他希望桂仁考虑一下,能不能海运一千吨青海盐湖水到加拿大小盐湖的生产车间试制一下,对于自己的任职问题可以先不做考虑。桂仁请教了张振华这么做的原因,张振华说提取技术都是有局限性的,伊丽莎白学院的专利到底适用性如何,这么一试便知。张振华担心桂仁投资锂资源只是一时心血来潮,万一自己到了和邦国际不久公司转向了,自己就得再找工作了。现在给出一个这样好的主意,对桂仁的战略取向有很大帮助,即使自己同和邦国际无缘,但桂仁这个朋友就算交下了。桂仁明白,张振华可以来和邦国际后再出这个主意,现在还不是和邦员工就直接给出这个大礼,张振华是把他当朋友了,他马上给出了一个新方案“和邦国际马上聘请张振华为技术顾问,负责加拿大试制工作,报酬为十万人民币,不坐班、不转关系。随时欢迎张振华签订首席化学家的正式合同,详细合同文本明天送达审阅,合同签订日期截止到试制工作结束后一周。”当即掏出五万现金,试制结束付另一半。
回到宿舍,拿着五万现金,张振华咧嘴大笑“我还从来没挣过这么多钱!”一看表,还不到下午三点,他决定立即去王府饭店。
张振华没有去会场,直接到徐茵茵的客房里,他冷静地权衡着桂仁的这个机会。张振华在北大十年,在这个年龄段的本专业精英,他见过不少了,有些人在理论研究上简直是天才,三十出头就是教授、博导。自己到了北大一个礼拜后,就知道智商相对于他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好在这么多年来的勤奋努力,没落得太后,可他们也一样刻苦。张振华非常清楚,自己不是天才,如果还在北大这个平台上从事理论研究的竞争,短期内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什么时候能当博导自己都不敢奢望,狠狠心定个目标“四十岁之前争取能当上北大的博导”,心里还打鼓。
桂仁提议到实践中去成长,自己真的心动。伟人说过“社会需求比一百所大学的推动都大”,自己也曾留意过国内企业状况,从几个师兄的经历来看,自己不太适应那里的环境,除了个别在学校就喜欢搞点“校园政治”的外,几个师兄混的都不太好。桂仁搭的这个平台,自己过去直接就是主角,这样的机会好像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桂仁这个老板,自己接触了两次,感觉很实在,非常尊重自己。给出的待遇,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自己第一感觉只有“受宠若惊”,有种“士为知己死”的感动。自己能在第一时间判断出这个机会的最大不确定在桂仁的投资决心,以及迅速做出的应对,张振华暗暗给自己打了个高分。刚刚急匆匆赶到王府饭店时的冲动,已经完全淡定,张振华感到了一种器宇轩昂在内心升腾。
第二十章
他详细分析了一下自己到和邦国际牵涉的人事关系。导师李院士,是个好老头,几次为他的事屈尊和物理系协商和校领导反映。可物理系实在是人才济济,人家从美国名校海归的博士才给个副教授,徐茵茵要到北大物理系,人家系主任也是绞尽脑汁,最后不得不告诉李院士:“你给安排活吧,只要能安排出来,我就立即发聘书。”搞得老头面红耳赤,回来只能好言相劝张振华,不管张振华有什么选择,李院士都会大开绿灯大力支持。张振华对李院士是感激涕零,自己不是李院士最得意的弟子,导师为了他,院士的身份都不顾。他想,等到年底师弟的学业差不多就可以顶替他帮助李院士了,那时离开北大,对学校、对导师、对自己都好交代。
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老婆。每次想起大三时自己的鲁莽、冲动,心里就不免愧疚,这么多年来,徐茵茵对自己毫无怨言。在她自己的专业上已经小有成就,除了北大,北京其他院校还没有徐茵茵非常对口的研究方向&;#8226;&;#8226;&;#8226;&;#8226;&;#8226;&;#8226;
正想着,徐茵茵开门进来,今天会议结束得早,本来想回客房打电话通知张振华的。哪想到张振华大白天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的,躺在床上一身不吭,好像心事重重的样子。窗帘遮光效果绝佳,幸好张振华开了床头灯,虽然亮度调得较暗,但能看出是张振华,否则徐茵茵还真得吓出个好歹来。徐茵茵以为张振华又在为工作的事情发愁,善解人意地倒了一杯白开水,给送到床头。张振华看到徐茵茵进来时,还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徐茵茵微笑着到自己面前时,张振华勾手揽过徐茵茵的细腰。徐茵茵赶紧把水杯放下,小鸟依人的倒在张振华的胸前,满眼深情的注视着张振华,读着张振华的内心。
张振华基本理清了思路,觉得把事情的前前后后详细向徐茵茵描述一遍,请她一起把各方面的利害关系细细捋一遍比较好,这样也能更好地把握徐茵茵的心思。
徐茵茵听着张振华的介绍,内心里翻江倒海:和张振华十几年了,现在张振华终于要学有所成,居然就碰到了桂仁这样的老板,好像打瞌睡桂仁塞了枕头过来,别提多美了。张振华对是事业的执着,自己从来没有抱怨过,当初自己看中的就是他这种认真、韧劲。在北大这个理论研究重地老公取胜的把握不大,也为他发愁过,但觉得只要努力过就对得起他自己,自己也就没有什么遗憾。现在有机会开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