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头记真谛》(1934)等。”索隐派从产生以后可以说绵绵不绝,得出的结论往往出人意表。如有人说,《红楼梦》其实是在写唐明皇和杨贵妃,又借着写这二人影射清初的多尔衮,是指唐骂清。证据呢,列了一些,比如贾府玉字辈的人物,贾珍、贾珠、贾琏、贾宝玉、贾环,名字连起来是“珍珠连玉环”,这分明是杨贵妃了,又如金陵十二钗,含有“元应李秦王史”,这又说到了李世民;还有人会通过展转论证,告诉你贾府中的小红原来是洪承畴,另有人又会告诉你,薛宝琴说到海外的真真国女子,那便是割据台湾的郑成功,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说真真国女子是杨贵妃;还有人说,林黛玉是同时影射董小宛、乾隆孝贤皇后富察氏和桐城派的方苞,这就更绝了。现在的索隐家也不乏其人,如土默热,他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戏剧作家洪升,《红楼梦》写的是他家的事;辽源一位名叫王喜山的七旬老人研读《红楼梦》,宣称自己破解了红楼之谜,他认为该原作者是曹雪芹的恋人,叫薛香玉,原名叫薛红玉,长曹雪芹两岁,聪明过人。从曹雪芹的名字上可以找出“曹薛情”,该书应写的是曹与薛的情史。薛香玉原系被卖到曹府的,当曹雪芹母亲的丫鬟,由于长得漂亮再加上聪明,深得老太太的喜欢,后来曹母将薛让给曹雪芹当丫鬟。两个人在相处中产生感情,并私定婚盟。本来两人相处甚好,但雍正八年四月皇帝选妃,年后(雍正十一年二月)成了雍正的皇妃,此年薛香玉20岁。雍正就是被薛香玉杀的。薛进宫3年后当了皇妃,该书第五回中有“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句,就可以理解为“薛香玉20岁时便是皇妃了,并且得到皇上的宠幸”。后来,薛皇妃掌握了大权便开始谋划杀雍正,薛用丹砂将雍正毒死,再割其头并送出宫。王喜山认为,书中的12首咏*诗就隐含着杀雍正的计划,还提出“螃蟹咏”里能读出卸掉雍正脑袋的欢乐,而且雍正暴亡无头之谜在《红楼梦》书中都有解。但是这些所谓的新思想对一些红学专家来说,难免有不屑一顾之嫌。这样的“奇谈怪论”还有不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大讲红学的刘心武等等。
第二节 一锤定音
第二节 一锤定音
索隐派的基本方法是“比附”。书中有个什么情节,历史上有件事与这个情节相似,就认为这个情节就是写这件事的;书中有个人,与历史上的某个人在某个方面有相似之处,就认为书中的这个人就是历史上的那个人。用这样一种方法去考证得出的结论千奇百怪就不足为奇了。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胡适从“科学主义”的观点出发,对索隐派无根据的“猜谜”大为不满。他认为,真正了解《红楼梦》,必须先打破这种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其实做《红楼梦》的考证,尽可以不用那种附会的法子。我们只须根据可靠的版本与可靠的材料,考定这书的著者究竟是谁,著者的事迹家世,著书的时代,这书曾有何种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的来历如何。这些问题乃是《红楼梦》考证的正当范围。为此,胡适专门写了一本书,叫《红楼梦考证》,在这本书里,他主要研究了《红楼梦》的作者和本子两个问题。关于作者,他得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1)《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2)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曹(兆页)的儿子,生于极富贵之家,身经极繁华绮丽的生活,又带有文学与美术的遗传与环境。他会做诗,也能画,与一班八旗名士往来。但他的生活非常贫苦,他因为不得志,故流为一种纵酒放浪的生活。(3)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大概即生于此时,或稍后。(4)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以上的接驾的阔差;但后来家渐衰败,大概因亏空得罪被抄没。(5)《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做的。做书的年代大概当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6)《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里面的甄贾两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甄贾两府即是当日曹家的影子。(故贾府在“长安”都中,而甄府始终在江南。)关于《红楼梦》作者,他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鄂补的,曹雪芹写的只有前八十回。
其实胡适作《红楼梦考证》,其主要的目的还不是真正为考证《红楼梦》的作者和本子问题。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杜威实验主义哲学的忠实门徒,他写这部书的主要目的是要教人以做学问的方法。他说:“我觉得我们做《红楼梦》的考证,只能在这两个问题上着手;只能运用我们力所能搜集的材料,参考互证,然后抽出一些比较的最近情理的结论。这是考证学的方法。我在这篇文章里,处处想撇开一切先人的成见;处处存一个搜求证据的目的;处处尊重证据,让证据做向导,引我到相当的结论上去。”
在红学史上,胡适的《红楼梦考证》的出版,是新、旧“红学”的分水岭。索隐派被称做“旧红学”,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派“考证”被称为“新红学”。“新红学”之所以新,最主要的是他们引进了科学的方法,靠证据和材料说话,避免了旧红学家的主观和臆想。《红楼梦考证》一出,索隐派的影响日渐式微,考证派则占据了统治地位。胡适之外,有俞平伯、周汝昌等,继承、修补和完善胡氏之思想,做了大量工作。其主要著作有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红楼梦研究》等。
那么,胡适关于《红楼梦》说的是曹家的事、《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结论就是无懈可击吗?在胡适的“自叙传”说确立以后,当时受批驳的蔡元培在他的《石头记索隐》第六版序言里就写到:“胡先生因贾政为员外郎,适与员外郎曹(兆+页)相应,遂谓贾政即影曹(兆+页)。然《石头记》第三十七回有贾政任学差之说,第七十一回有‘贾政回京覆命,因是学差,故不敢先到家中’云云。曹(兆+页)故未曾放学差也。且便贾府果为曹家影子,而此书又为雪芹写其家庭之状况,则措词当有分寸。今观第十七回焦大之谩骂,第六十六回柳相莲道:‘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罢了’,似太不留余地”。蔡元培的此处质疑不无道理。不仅蔡元培此处质疑道出了胡适“自叙传”的弊端,而且可以说明胡适在某些考证成功之外,其研究未免有些倒退。比如说最早的评点派之一的护花主人早就指出了《红楼梦》有许多不切实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护花主人指出的“第二回冷子兴口述贾赦有二子,次子贾琏,其长子何名,是否早故”,和林如海病重、林黛玉回家探丧并第二次进贾府的日期不符。如果《红楼梦》真是胡适说的“自叙传”,那曹雪芹连其叔伯兄长贾琏是老大还是老二,林黛玉回南葬父并再回贾府是在第一年还是第二年也弄不清楚吗?
我们不妨再来摘取几条事例。
一、胡适认为贾政即曹(兆+页),其道理之一是二人都为“员外郎”;那么,曹雪芹的祖上并没有封过“宁”“荣”二公,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祖上受封为“宁”“荣”二公又有何史实为据呢?
二、曹雪芹之姑、曹寅之女虽为王妃,但并非皇妃;还有《红楼梦》中的贵妃乃是贾宝玉之姐,两处辈份*。如果真为“自叙”曹雪芹岂有把自己的姑姑写成姐姐之理?
三、在“庚辰本”第九回“闹学堂”一回里,有“原来这一个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中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跟着贾珍过活”和“这贾菌亦系荣国府近派的重孙,其母亦少寡,独守着贾菌”这么两处文字。贾蔷和贾菌皆属草字辈,然而一个在贾府里身居“玄孙”,一个在贾府里身居“重孙”。若果《红楼梦》真是“自叙”,曹雪芹难道连自己的侄儿是那个辈份也分不清楚吗?
四、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这么几处文字:“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人……遂与了宝玉……宝玉回明贾母,更名袭人”。然而在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一章节中贾母带领众人进“清虚观”打醮时,曹雪芹却写道:“……然后贾母的丫环鸳鸯、鹦鹉、琥珀、珍珠,林黛玉的丫环紫鹃、雪雁”。在这里,鹦哥改名后的紫鹃和鹦鹉重出;珍珠本已赐于宝玉,更名为袭人,此处在贾母身边又重新出现。如果《红楼梦》是“自叙传”,曹雪芹恐怕不会连自己身边、表妹身边、祖母身边的一等贴身侍女之名也弄不清楚吧!
五、还有人所共知的第二回里写的第一年“大年初一”生了贾元春,“不想次年又生了”贾宝玉。姊弟两个年龄甚为悬殊,曹雪芹却写成两个出生仅相差一年。如果是“自叙传”,曹雪芹笔下也不至糊涂至此。
六、更有甚者,在“庚辰本”第六十二回“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一章中的贾宝玉生日中,在此日中,先有香菱手中拿着一枝“夫妻蕙”,后有宝玉拿着一枝“并蒂菱”并原来香菱手中的“夫妻蕙”。“蕙”开于暮春初夏;“菱”开于夏末秋初,盛于秋。若果《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贾宝玉是曹雪芹,难道曹雪芹连自己生日是春、是夏、是秋还弄不清楚吗?如果是回忆记述往事,难道真有曹雪芹少年时期过生日中有“蕙”“菱”并开于一日的怪现象吗?真是天方夜谈!。
应该说,蔡元培指出的这些问题,有些确实存在,但有些是可以有合理解释的。总的看,《红楼梦》里写的是曹家的事,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节 红学票友的“惊人发现”
(待补)
第一节 释名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村里的老先生发现邻居家有一个曹雪芹写的《石头记》,他好象有了重大发现,说:“曹雪芹除了写了一部《红楼梦》,还写了一部《石头记》啊,真了不起。”
这是一个笑话。《石头记》就是《红楼梦》,《红楼梦》就是《石头记》。其实这本书还有几个名字。第一回: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到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情僧录》。至吴*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样说来,这本书竞有《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样五个名字。这五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呢?现在还存世的一本叫做《脂胭斋重评石头记》,这本书只有十六回,原是胡适博士的藏书,这本书的前面多了一段现在别的《红楼梦》没有的文字:
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
一篇文章、一部书自然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不取名。这段话是解释这五个名字取名的角度或者说理由。不过说得不大清楚具体,下面为诸君细言之。
先说《石头记》。这个名字应该是该书的第一个名字。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石头”不是指宝玉,而是宝玉出生时口中所衔的那块玉。
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个奇物方妙。。。。
这不就是宝玉口中的那块玉吗?第二个要明确的是,“石头记”是个主谓词组,而不是偏正词组,意思是“石头所记”,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