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巴菲特为什么看中王传福-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般都会希望自己过上安稳平静的生活。在需要冒险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比常人更多的忧虑,他们会更多的思考如果冒险失败了怎么办?难道还要过以前的穷日子吗?一旦有了这样的思考,即便他们对目前的生活不满意,他们也不会再有冒险的勇气。但是,王传福的事业轨迹并没有屈从于命运的安排或者是像大多数人所希望的那样发展,从处长到企业总经理几乎是王传福一闪念之间的决定,这次决定改变了王传福的一生。  1993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内蒙古相关机构合作,在深圳合资成立了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打算利用内蒙古丰富的稀土资源搞新产品开发,而他们要开发的新产品恰好与二次充电电池密切相关。王传福从大学到研究生到工作,一直都没有离开过电池领域。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王传福学习的是电池专业,而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工作后,他搞的是电池的研发。 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成立后,需要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委派一位总经理负责新产品的研发。当时,王传福在院内成绩突出,是比格急需的“科班”人才,同时又很年轻,拥有年轻人身上特有的激情与闯劲。于是,在研究生导师的引荐下,院领导把王传福列入了被选行列。当院领导找到王传福谈这件事时,几乎没有任何迟疑,王传福一口答应了下来,脸上的表情似乎在告诉所有人,这正是我苦苦等待的机会。 王传福之所以如此爽快地答应做总经理,一个原因是他身上的冒险精神在作祟,他不甘于过这样一眼可以看到未来30年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王传福看到了未来二次充电电池的大好商机。  很多人在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一个必不可少的印象是那时的有钱人都会拿着一个像砖头一样大的“大哥大”来显示自己的身份。当年,一部大哥大动辄要数万元,但是,在街上仍然可以看到很多人拿着它打电话,俨然使用大哥大已经成为一种像当年穿“喇叭裤”一样的时尚。而要使用大哥大就要使用电池,一块充电电池也要几百元。王传福正是看到了这里面的“钱景”,手机必然会成为一种潮流,而随着手机使用人数的增加,手机电池的需求也自然会与日俱增。 发现了这个商机后,年轻而雄心勃勃的王传福自信满满地来到了与他同样年轻且富有朝气的城市深圳。当时,深圳可谓是创业者的“天堂”,这里不仅有优惠的政策,同时它的快节奏与朝气也让创业者有一种冲动和无限憧憬。王传福来到深圳后,也有同样的感受,就像他那时所描述的“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但是,来到比格不久后,王传福发现这里或许并不是他实现梦想的地方。 在王传福担任比格总经理不久后,他就发现了一次能够使比格腾飞的机会。他在后来回忆时曾提到:“1993年我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看到,世界电池制造大国日本宣布放弃镍镉电池的生产制造,而这将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我当时就意识到中国电池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机会。” 众所周知,日本是电池生产制造大国,虽然它宣布要退出镍镉电池生产制造的市场,但这并不代表镍镉电池没有市场。实际上,因为镍镉电池经济耐用的优势,它在市场上还存在着很大需求。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果哪家电池企业可以承担起以前日本电池生产厂商的镍镉电池生产订单,它就可以迅速崛起。 因为王传福是电池领域的专家,所以在第一时间看到了商机。于是,他认为未来比格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生产镍镉电池。但是,他只是一个北京有色金属总院任命的总经理,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他并没有决定权。他必须要得到上层主管部门的同意才能将比格转型为生产镍镉电池的公司。但是,因为受体制局限,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王传福对比格未来的发展战略并没有通过。 其实,很多人都会有像王传福一样的身份尴尬,比如青岛啤酒的掌门人金志国。因为青啤是国资委所有,金志国也是政府任命的,所以,他没有更多权力对青啤做一些发展上的转型决策。他戏称自己是青啤的“看门人”,而媒体则评价他是“戴着镣铐在起舞”。与金志国不同的是,王传福并没有忍受这样的身份尴尬,他不久后就要“揭竿而起”了。 初到深圳时的梦想与激情被现实击得粉碎,眼看着发展的大好时机就要错过,王传福更多的是无奈与沮丧。在经过几夜的挣扎后,他选择了辞职单干,以此来摆脱体制对他的束缚。 从总经理到“个体户”,王传福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他的想法很坚决,就是要成立一家生产镍镉电池的企业。可是,对于王传福的此番抉择,很多人都很不理解,放着好好的国企老总不干,干嘛要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独闯江湖呢?对此,王传福曾经说:“我看到国有企业的弊端,缺乏那种对人才个人利益的考虑,责任大利益小,在把一项技术做到成熟后很可能凭一张纸,没有说明就把人才调走。” 从国企出走容易,可是,出走以后的王传福又该怎样实现他的创业梦想? 与一般的创业相比,在电池生产行业创业似乎更为艰难。首先,生产电池的核心技术一直被日本企业垄断,中国企业想研发出自己的技术相当困难。其次,购买一条镍镉电池的生产线至少需要几千万的投入,而如果要建一间配备全自动化设备的电池制造工厂要几十亿元。王传福又该怎样突破这样的资金瓶颈?更何况,王传福并没有更多的创业经验和管理经验,除了自己创业的决心与十几年来所积累的电池技术,他一无所有。 当面对这一切困难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不怀疑王传福是一个疯子,他走上了一条创业的不归路。可是,当王传福在面对质疑时,却有些诗情画意地说:“最灿烂的风景总在悬崖峭壁间,富贵总在险境中凸现。”或许当王传福说出这话的时候,很多人都等着看王传福怎么在险境中“死去”的热闹呢。很可惜,王传福后来的表现让这部分人失望了。 没钱,没人才,没经验,王传福究竟凭什么可以在电池制造领域成功? 创业时,王传福甚至连注册公司的钱都没有。当时的中国资本市场,并不像美国的硅谷那样发达。据说,只要创业者有一个好点子,在硅谷的大街上大喊一声,就会有一批又一批的投资者关顾,为他们的梦想买单。比如苹果、微软、甲骨文等国际企业巨头,都是通过风险投资把一个好点子变成现实的商品,并迅速做大的。在这个过程中,创业者依靠风险投资者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风险投资者依靠创业者具有足够魅力的产品,赚得了大把的钞票。所以,在很早的时候,硅谷就已经风靡“技术+资本”的创业模式。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资本市场基本上处于沉寂状态,很多人都不知道风险投资为何物。 在这样的状态下,王传福想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想法自然行不通。开始创业的时候,王传福也想过融资的方式。在经过层层关系后,王传福找到了当时主投传统产业的汇亚基金负责人王干芝。王干芝本人对王传福的创业激情与技术积累赞赏有加,他很倾向对王传福的项目投资。可是,就在谈判进入最后环节的时候,双方因为投资额度存在分歧,而没有得到汇亚投资委员会的最终通过。 此时,王传福可谓“空欢喜一场”,独自一人体味着什么叫“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但是,在遭到第一次碰壁后,他并没有消极地放弃自己的创业梦想,而是积极地寻找着一切可能的解决办法。  就在走投无路时,王传福想到了向他的表哥吕向阳借钱创业的办法。吕向阳和王传福有着相同的经历。他也曾是一名国企的员工,有着一份稳定而安逸的工作,但是,他也是那种不甘于平庸的人。于是,吕向阳下海创业。到1995年,吕向阳凭借在证券业的成功已经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是,王传福之所以没有在第一时间找到这位财神表哥借钱,是因为吕向阳从一开始就反对王传福自己创业,他当时曾劝王传福说:“你和我不一样,你是国家干部,工作稳定,也很有前途,为什么非要冒险下海呢?一个决定错了,就可能全盘皆输,到时你怎么办啊?” 更重要的是,已经有过创业经历的吕向阳更清楚凭借一个人要想闯出一番天地来有多么不容易,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浮华表面,其中创业的艰辛和委屈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他或许并不想让已经受过很多苦的王传福再经历这样自找的痛苦。 可是,吕向阳的现身说法并没有起到作用,王传福还是执意要创业。他对表哥说:“我是研究电池出身的,也有电池企业的管理经验,我相信自己,你也了解我的能力。至于市场方面,你可以不相信我的判断,但你应该相信电池行业的潜力。” 基于对王传福的信任与心疼,吕向阳最终给王传福投资了250万元。  资金问题解决后,王传福还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核心团队。孙一藻是最早接到王传福邀请的人才之一。1994年10月,王传福给当时在江西铜业上班的孙一藻打电话,说自己想创业,需要一个对设备和机械制造比较了解的人。孙一藻是学矿山机械出身的,毕业后一直从事机械制造相关工作,所以,在这方面,孙一藻是行家。尽管孙一藻在之前只与王传福见过一两次面,双方甚至谈不上熟络。但是,孙一藻也厌恶了在国企里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于是,二话不说,他就接受了王传福的邀请。 在办理好辞职手续后,孙一藻在第一时间来到了深圳投奔王传福。当时,王传福租下了深圳布吉镇莲塘的一个旧车间,并召集了一个十几人的团队。大家吃、住、工作都挤在这个旧车间里。晚上因为没有地方睡觉,只能在地上一字排开睡觉。当孙一藻看到王传福创业的艰苦时,并没有被眼前的一切吓退,反而认为这才是他想过的生活。尽管艰苦与累,但是,却能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与希望。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创业初期的十几人团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色。有做产品研发的,有做设备制造的,有把质量关的。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王传福用借来的250万元启动资金,成立了日后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比亚迪。 1995年2月,深圳乍暖还寒。可是,王传福的内心却是无比热乎的。因为此时,他在深圳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三个月后,比亚迪就拿到了第一份订单。 比亚迪成立之初,王传福为了让它生存下来,并没有急着投入生产手机充电电池,因为这对刚起步,没有什么技术积累的比亚迪而言,还有很大难度。而且,因为手机使用还不普及,如果贸然进入风险会很大。 基于以上考虑,王传福选择了进入门槛较小的其他镍镉电池生产上。“我把起家产品定位于无线电钻、电锯、应急灯、遥控玩具等产品的镍镉工具电池。这些产品在欧美的需求量极大,而我们的工具电池性能稳定、价格更低,极为畅销。这些利润是初创期的基础。” 王传福连镍镉电池的生产线都没钱买,怎么可能生产出镍镉电池,而且价格更便宜? 当时,购买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要几千万元。别说王传福没钱买,就是有钱他也买不到,因为当时日本是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很难引进先进的设备。所以,没钱买镍镉电池的生产线,王传福就自己动手制造生产设备,把镍镉电池的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操作的程序,通过更改、组装设备的方式,制造出制造镍镉电池的设备。 最终,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孙一藻的身上。开始的时候,孙一藻并不认为负责比亚迪的机械设备是一件多有难度的事情,毕竟他已经有这方面的从业经验。可是,正式工作后,他发现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首先,他必须要尽快成为一名电池专家,因为电池的特性决定了各种设备的功效。也就是说,如果不了解电池的特性,盲目对设备进行创新,结果即便节约了成本,但生产出来的却是废品,同样是在做无用功。而且,他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改造出能生产镍镉电池的特殊设备。  巴菲特看中王传福 之 半自动化降低成本 在经过一次次的尝试后,比亚迪最终用100多万元,建造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这些经过改装的特殊设备就是现在比亚迪车间里大批使用的非标准的、半自动化设备的雏形。对此,王传福曾经多少有些无奈地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这一波创业的人掌握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必须创新,必须有制胜的法宝。”“我们经常算这样的账,一套进口设备20万美元。按60个月折旧,一个月2万元人民币。如果这笔钱用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