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天遇见马云-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序言

  马云是谁?
  马云是做什么的?
  如果把这两个问题放在10年前,那么我们要花很多时间去向大家解释什么是电子商务,阿里巴巴是做什么的,马云为什么要创立阿里巴巴;可是现在,一切都不需要了。在当今的中国,马云可以说是名声显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被千百万创业者尊称为“创业教父”,尤其是IT业的从业人员,更是把他当成了“精神领袖”;他被千百万中小企业者尊称为“救星”,因为他的阿里巴巴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无数个赚钱的机会,让“蚂蚁”和“大象”都能站在同一个舞台上公平竞争;他被无数的投资者追捧,以至于让IDG的全球副总裁熊晓鸽把失去投资阿里巴巴的机会当成“一生最大的失误”,更使得日本软银集团的主席孙正义先生在3分钟之内决定向阿里巴巴注资3 000万美元;他更被地方头头脑脑所热捧,因为他的阿里巴巴没在北京,没在上海,也没在深圳和广州,偏安杭州小城的阿里巴巴硬是拿下了“中国互联网市值最高的企业”的桂冠,也带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争论——为什么上海没有诞生马云这样的企业家,北京没有诞生马云这样的企业家……这就是马云,一个戴着无数光环、长相酷似外星人的“怪人”。
  2008年上半年,当我们筹办成立三眼国际企业案例研究中心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把马云的阿里巴巴纳入了研究的范畴。如今,对21世纪的新经济研究来说,马云和阿里巴巴是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绕过去的话题。
  于是,就有了这本《天天遇见马云》的书稿。
  二
  马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当人们都在羡慕他的光环和成就的时候,我们却对他一路走来的艰辛更感兴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回顾马云和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可谓惊险万分,其中的滋味是我们这些外人永远无法体会的。
  1995年,阿里巴巴还是一个没影儿的梦。那时的马云到处推销他的“中国黄页”,被人称为“骗子”。我曾经看过一个叫做《书生马云》的短片,那时候的他非常落魄。面对所有人的不理解,他信誓旦旦地说,“总有一天,我要让你们看看我到底是干什么的”。如今,他做到了。
  1999年,当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朝门户的方向“疾奔”的时候,他却在搞B2B电子商务。那时门户网站的赢利模式已经被雅虎证实是一条正确的互联网发展道路,马云也知道,门户网站的赢利模式清晰,而且持久。可是,他认为互联网决不仅只有那么一条路可走。于是,他要探索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探索是痛苦的,也是要付出相当代价的。后来的事实证明,马云是正确的。
  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集团B2B公司在香港挂牌上市,旗开得胜,开盘价比发行价上涨了122%,一举成为中国互联网业首家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世界级公司。此刻,回顾阿里巴巴初创时马云的承诺,“要把阿里巴巴做成世界第一”,“要做一家活102年的公司”,神话已经成为现实,更没有人再说他是“骗子”和“疯子”。他靠自己坚实的脚步一步步走了过来。毫无疑问,马云就像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软银的创始人孙正义一样,他们都是梦想家,也是实干家。
  三
  任何一个企业家的成功,都需要一种精神,那就是“特立独行”。当你坚持自己观点的时候,有两种结果,一是成功,二是失败。可是,当你一直“随大流”的时候,你就永远没有成功的机会了。马云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在中国的互联网界,马云一直是个“异类”,他不断地否定别人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走向了成功。
  马云不懂技术,虽然他打造了一家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伟大企业,可是自己对互联网技术却一窍不通。这是一个“骑在盲虎背上的盲人”,正因为他不懂技术,才可以跳出技术的局限,从市场和产业的角度去思考,再运用自己“外行领导内行”的完美能力,把阿里巴巴从一个资本额50万元人民币的小公司,变成了一个世界级的大公司。
  众所周知,马云喜欢看武侠小说,尤其喜欢看金庸的。在金庸的小说中,马云最喜欢风清扬,因为他“出手无招”,这即是马云所向往的人生最高境界。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到淘宝网、支付宝、阿里软件、中国雅虎,从B2B到C2C到搜索引擎的拓展,马云的每一次出手都会引起互联网界的惊天震动。他就像布了一个又一个的“局”,所有的人都在“局”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005年,马云斥资收购了雅虎中国,如今统管着被称为“达摩五指”的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阿里软件和阿里妈妈,每一“指头”都在中国互联网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下,阿里巴巴互联网帝国的“局”下一步将怎么走,只有马云自己知道了。
  福布斯杂志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来评论马云,“这是一个有着和拿破仑一样身高,也有着和拿破仑一样宏图大志的杭州人”。正因为如此,我们把马云放到“显微镜”下做深入研究,也就有了特别的意义。
  四
  正如前文所说,从“三眼国际”成立案例研究中心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把分析和研究阿里巴巴纳入视野。可以说,在跟踪研究阿里巴巴和马云的过程中,我们受益颇多。进入2008年,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变化,马云的阿里巴巴也陷入了困境,马云为此提出了“过冬论”的观点。但是,这是和国际大环境有关系的,并不是马云和阿里巴巴本身出现了问题。我们相信,马云一定会带领阿里巴巴走出困境,再次走向辉煌。
  大家都知道,市面上关于马云的著作有六七本之多,多为财经记者所写。我们“三眼国际”也策划写作了几本关于马云和阿里巴巴的著作,如《创业教父——马云》、《马云的领导江湖》等。可是,我们觉得还不够,因为这些书大多是从客观的角度对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和马云的个人能力进行分析论述,传记的成分比较多,而对马云全面的商业思想进行深入解析的却没有。为此,我们写作了《天天遇见马云》这本书,希望用精炼的语言对马云的商业思想进行全面解析。
  让您一书在手,一览马云几乎所有的商业思想,这是我们策划和写作本书的初衷,我们愿以此奉献给读者。
  作  者
  2008年11月于北京
   。 想看书来

1月1日 对英语的兴趣
“12岁时,我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骑车40分钟,到杭州西湖旁的一个小旅馆去学英语,这一学就是8年。那时,中国已经逐渐对外开放,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我经常为他们充当免费导游,带他们四处游览的同时练习英语,这8年的学习深深改变了我。外国游客带给我的知识和从老师、书本(那里)学到的很不一样,我开始比大多数人更具全球化的视野。”
  ——2007年5月23日接受新浪采访
  深度解析:
  其实,学习语言只是马云开阔视野的一种手段。正如了解拉丁语,就知道英语词根的源头;读懂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就可以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从典故谚语中学习日语,就可以了解日本的文化特色……马云加强对英语的学习,就在掌握一门语言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与西方世界沟通的桥梁,这对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他而言,益处甚广。
  以英语学习为切入点进行西方科技文化的学习,似乎可以让马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同时是了解外国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开阔视野的过程。
  其实,学习英语不仅开阔了视野,还为马云聚集了人气。据说,杭州西湖边上的第一个“英语角”就是马云发起的,它在当时还颇有名气,不仅吸引了很多外国友人,慕名而来的中国年轻人更成了这里的主角。很多人由此开始崇拜马云,并在他创业后开始追随其左右——这可能是马云意料之外的收获。
  马氏箴言:
  很多时候,可能出现意料之中的结果,也能得到意料之外的收获。
  

1月2日 总想做点什么
“我高考考了三次,才被当时杭州位居榜尾的杭州师范学院录取。在大学里,我有幸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后来还成为杭州大学生联合会主席。但那时,我的未来基本上被圈定在了中学英语老师上。毕业时,我成为500多名毕业生中唯一一位在大学教书的教师。我的工资是每月人民币100~120元,相当于12~15美元。在5年的教书生涯中,我一直梦想着到公司工作,如饭店或者其他什么地方。我就是想做点什么。1992年,商业环境开始改善,我应聘了许多工作,但没有人要我。我曾经应聘过肯德基总经理秘书的职位,但被拒绝了。”
  ——2007年5月23日接受新浪采访
  深度解析:
  其实,不仅是大学,之前的小学、中学,马云就读的学校都不是有名的。在那时的马云看来似乎有点遗憾。但成功者不只有“天资异于常人,从小就显示出才华”的一种人,还有一种,那就是平时与常人无异,但当时机出现的时候,就会作出异于常人的举动者,如马云。
  每每回忆考大学的过程,马云都会笑言退休之后要写一本关于自己这段经历的书。但也是这段经历,让马云深刻认识到了一点:凡事不能放弃。这或许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以“想做点什么”为引子,马云开始了自己追求卓越的历程。
  马氏箴言:
  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可能会遇到很多挫折,但千万不要放弃。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1月3日 稀里糊涂创业
“1995年,我发现互联网有一天会改变人类,可以影响人类的方方面面,但是谁可以把它改变掉?它到底该怎么样影响人类?这些问题我在1995年没有想清楚,但是隐隐约约感觉到这是将来我想干的事情……我请了24个朋友到我家里,大家坐在一起,我说我准备从大学里辞职,要做一个互联网,叫Internet。那个时候的互联网还不叫互联网,我们把它翻译成因特耐特,因为自己不懂技术,所以我花了将近两个小时来说服24个人。现在想想,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两个小时以内,我肯定没讲清楚,他们肯定也听得糊里糊涂。两个小时以后,大家投票表决,23人反对,1人支持。大家觉得这个东西肯定不靠谱,(建议我)别去做那个,(我)电脑也不懂,而且根本不存在有这么一个网络。但是我经过一个晚上的思考,第二天早上还是决定辞职去实现我自己的梦想……我看见很多游学的年轻人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晚上出门之前说明天我将干这个事,第二天早上仍旧走自己原来的路线。如果你不去采取行动,不给自己梦想一个实践的机会,你永远没有机会。所以,我(是)稀里糊涂走上了创业之路的。”
  ——2007年在“我能创未来——中国青年创业活动”上的演讲
  深度解析:
  要创业,首先你必须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下定做成功的决心,无论日后遇到任何挫折,都不能轻言放弃。因为,从创业的第一天起,甚至在你刚刚萌生创业想法之时,就要面对困难、失败以及各种打击。不要有任何的侥幸心理,困难是不会放过任何人的,包括马云。
  所有的困难都必须自己去面对,所有的打击都必须自己去承受——所以,我们要明了坚持下去的意义。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会在某一时刻产生一个奇妙的创意,但却拖延退却,不敢于实践,这样就将自己的创意归为零,这是很可惜的。一定要明白,如果你一直在想而不是去做的话,根本成就不了任何事。因为大到人造卫星,小到零件上的螺丝钉,都是由想法付诸实践才得到的结果。
  不可否认,心思细腻、准备周密也是应该的,可成功的机遇稍纵即逝,不会停下来等人。在你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时,机遇可能已经跑到千里之外了。要成功,我们总需要冒一点险,不要想着去回避困难,而是要在遭遇困难时想办法克服。  
  美国管理学家史华兹曾说:“我们对于一件事的完美要求必须折中一下,这样才不至于陷入行动以前永远等待的泥沼中。”马云的成功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他自己说是“稀里糊涂”创业,但“稀里糊涂”背后是坚持自己梦想的坚定决心。在知道了自己要做什么之后,不犹豫徘徊,而是破釜沉舟,不给自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