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年前,应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邀请,我和史玉柱赴内蒙赤峰为当地企业家讲学。我和史玉柱在主席台上相邻而坐,零距离接触了他。在讲学中,史玉柱亲口讲述了一个他自己失败的案例,我至今不能忘怀。他说,当年盖巨人大厦时,十八层已经足已。某领导视察后,说要盖个二十几层才像样。又一个领导来视察,说要盖个三十几层才像样。领导层层加码使这栋大楼不断层层加高,原先十八层的大楼盖到了六十几层。 “砰”的一声,资金链突然断裂,眼睁睁看着这栋大楼成了烂尾楼,成了当时史上最牛的烂尾楼。史玉柱一下子从富豪变成了乞丐。据说,有一次从上海到北京开会,他连买一张火车票的钱都没有。尽管到后来,史玉柱没有失信预购房的投资客,一一还清了债务,但此教训足足给史玉柱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课,那就是做项目要看市场,千万不能随着某些领导的信口开河而头脑发热,更不能为了迎合某些领导追求的政绩做市场,否则就是死路一条,欲哭无泪。
步鑫生红得发紫时,就读在浙江大学的史玉柱也曾到海盐学习取经,决心做个像步鑫生一样的民营企业家。后来,史玉柱实现了他的愿望,成了一个民营企业家,但创业初期穿新鞋走老路,步了步鑫生的后尘,按长官意志办事,犯了步鑫生同样犯过的错误。看来民营企业家很难跳出“官商结合”的怪圈。走过、路过、看过这些民营企业家的历程,无论是步鑫生、史玉柱还是其它商人,都是同工异曲,活得是那么不容易。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六章 一时得失不要太在乎,天下的钱永远赚不完(1)
一 天下人赚天下钱
导读:天下的钱永远赚不完,天下钱就让天下人去赚!
电视连续剧《雅宝路的女人》曾引起很大的反响。它描写了在北京雅宝路活跃的一大批女商人,她们与老外斗智斗勇,在雅宝路站稳脚跟,同时也表现了她们在雅宝路这个北京有名的商业区域中,巾帼不让须眉,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特点。
其实,雅宝路的女商人中一大批来自浙江。这批女商人集女性的柔情、毅力和敏锐的市场判断力于一体,真让人刮目相看。
有一位来自浙江临海的女商人,在雅宝路拼打了15年,从青春少女变成了孩子他妈,从初涉商场被骗到现在成为服装行业的专业人士,她把青春岁月都献给了雅宝路市场。这块风水宝地成就了她,也磨炼了她。我每次同她交流时,她总是说:“天下钱,让天下人去赚,一个人赚不完天下所有的钱。”尽管她现在生意做得很大,事业很顺手,既经商又办厂,但她衣着朴素,身上没有任何华丽高贵的饰品,总是很低调地说:“我们还只是养家糊口。”在交谈中,她反复对我说:“我没什么值得宣扬的,千万不要把我的名字写进书里去。”为了尊重她,在本书中我就以一个浙江临海女商人来称呼她。
“天下钱让天下人去赚。”当初到异地进货,被人骗了,她这样想,“别把钱看得太重了,就当交学费了,否则做人太累。”到如今,成为服装界专业人士的她还是这么想。钱没有了还可以再赚,天下有的是你赚不完的钱和商业机会,所以在金钱与利益面前大度一些又何妨?
一次,有个商户想同她合作推销羊毛衫生意,每件有5块钱的折扣,一大批的羊毛衫算下来,也有一笔可观的回扣钱。她帮这位朋友把羊毛衫全部销光了,朋友按折扣要给她钱,她婉言谢绝了。那位商人朋友不解地问她:“这是给你的钱,你为什么不要?”她说:“我是给你帮忙的,帮忙就是帮忙,帮忙是不能要钱的,要了钱就不算是帮忙了。赚这个钱,我能赚得好吗?赚得完吗?”
本来天下钱就是让天下人去赚,天下钱就是让天下人去花。可有的人就是想不明白,总以为一个人能赚尽天下的钱。有些人越想赚钱,越赚不到钱,其主要原因就是搞不清这个道理。现在天下的生意,哪只有一个人赚钱的生意?哪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生意?
这位浙江临海女商人,赚钱的其中一个秘诀就是细水长流,而细水长流的主要方法就是稳定客户,并保证客户有利益。只要客户有了利益,自己才有利益,自己才有钱可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实际上就是做人品、做人格。如果连最基本的职业道德都不具备,别人还会同你做生意么?
这位学历不高的女商人,却把经商之道悟得很透。她说,在她从商的职业生涯中,从来都是样品和产品绝对一致,绝不掺假,也绝不做次品。在旁人的眼里,以次充好,产品和样品不一样往往更能赚钱,但是她从来不做这事。正因为如此,十几年来,她培养了一大批忠实客户,有国内的,有国外的。客户就认同她的产品,哪怕价格略高于市场价,客户都心服口服。
她说:“我不为别人一年赚多少钱而眼红,也不为别人有多少订单而心动,我只为自己埋头抓好产品的质量、保证客户的利益,坚持宁精不滥的原则来开拓市场,来维护客户,来做自己的生意,这样踏实。任凭市场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第十六章 一时得失不要太在乎,天下的钱永远赚不完(2)
钱赚多少才算是够呢?对此,这位浙江临海女商人没有答案。她说,她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多陪陪孩子,常回老家看看,多过些潇洒的日子,不要为钱所累,本来天下钱就是让天下人去赚的嘛!
二 培养好子女比赚钱重要
导读:要富得过三代,就必须把子女培养好。
浙江企业家和商人把培养接班人提上了议事日程。许多浙江老板为考验子女在基层的承受力到底有多大,把自己的子女从最基层开始培养,从最累的车间工种开始磨炼。人没有大的承受力就成不了大器。只有在基层摸爬滚打后,才能掌握好人际关系,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刚从学校毕业的人没有能力总揽全局。浙江企业家和商人很清醒:子女到底能不能撑起大局,在拼打中考验出来。只有亲身经历过创业时的苦难,才能从容面对社会各种复杂问题,处世不惊,才有刻骨铭心的体会,才知道“来之不易”的真正内涵。
学历不高的王一儒,每当谈起对自己孩子的培养时,他有自己亲身的体会和感悟。眼下,他把儿子送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深造,女儿在中国政法大学读书。他说,即使家财万贯,子女培养不好,也是白搭。
其实,现在所有的浙商对子女的教育都是费尽心机,要求子女读书、上进,甚至投资送孩子到海外去求学。
王一儒出生在浙江玉环县。玉环是个鱼岛之县,13岁,他就跟着大人出海,在船上当伙夫。一个13岁的小男孩每天要在窄小的渔船上给10个渔夫做饭,那时的生活容不得13岁的孩子撒娇,容不得半点偷懒,而要拼命地干活,更容不得有丝毫想读书的念头。出海时的呕吐晕船和当伙夫时的那段艰苦经历,至今他还历历在目。
当时,国家穷,家里更穷,无钱继续上学,只能跟着大人们在海上颠簸流漓,捕鱼捉虾,他错过了人生最好的学习生活。生存都有困难,上学也只能变成一种奢望。每每谈到当初的情景,他唏嘘不已,发狠心要让子女有书读,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随后,无论在当地做生意,还是后来辗转新疆几年,最后到北京做生意,他从来不放松对子女的教育。他总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当地找最好的学校,找最好的老师,找最好的班级,他想让自己过去没书读的遗憾在子女身上得到弥补。宁愿少赚钱,也要把孩子培养成人,至少要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这样才能一代胜过一代,这样才能把生意做大。他常常说:“作为一个商人,假如孩子培养不好成了败家子,那么,钱赚得再多也没用。当今社会,没有知识的人,是会被别人看不起的。其实商人赚钱和培养孩子是不矛盾的。”
感动天,感动地,先要感动自己。这是王一儒在子女求学路上的一种感悟。记得刚到北京时,他举目无亲,也不分清北京的东西南北,为了给子女寻找一个好学校,他带着孩子顶着烈日,跑遍了北京城稍有名气的学校,求爷爷告奶奶,为了给子女找一个更好的学校,东城、西城、崇文、海淀都留下了他的串串脚印。在给孩子找学校期间,他遇到了一位北京的老师,当他听说王一儒给孩子上学费这么大心思时,他感慨地说:“我们北京人也没有这样过,给孩子到处找好学校。只有你这位浙江商人做到了。”
孩子一天天在长大。每逢寒暑假,他要求孩子们到浙江的企业中去实习锻炼。他为孩子联系了几家民营企业,要求孩子直接下车间,同工人师傅们一起干活、一起流汗,让孩子们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涵义。让孩子们体会到当今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生活,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用之才。
用正确的人生理念引导孩子成长,用社会实践要求孩子破解思想上的困惑,给孩子点燃未来之路的火炬,这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他不断地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拓宽孩子的视野,结合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启发孩子的思维,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们放手大胆去实践。
他的两个孩子在同龄中属于比较懂事。平时,他们虚心向老前辈学习,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很快,他们在思想上都发生了本质的飞跃。
“培养好孩子比什么样的投资回报率都高。培养好一个孩子,说大一点,对国家有利,说小一点,对一个家庭、对他本人都无限受益。”虽学历不高,但经过三十几年风风雨雨的社会实践锻炼出来的王一儒发出这样的感慨。
新浙商都很重视子女教育,许多新浙商都把子女送进名校,接受现代知识教育。温州眼镜店老板赵国忠从摆地摊到在北京开连锁店,深知知识的重要,把两个子女分别送到清华附中、北大附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有出息,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希望孩子站在长辈的肩膀上,去寻当年父辈们的求知梦,已变成了这代新浙商的心愿。
第一代浙商的原始积累大多已经完成,他们把未来发展的目光落在子女身上,对子女都寄予深切的希望和重托,希望把浙商的精神和敢做时代弄潮儿的闯劲代代相传。
2008年10月19日晚,北京浙江企业商会特请了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就浙商子女教育以及人生规划进行主题演讲,这是第四期北京浙商沙龙。当晚,有60多名浙商在北京马连道更香茶楼济济一堂,气氛热烈。把子女培育成单纯的就业者还是仅上大学,还是成为行业的领头人或国家的栋梁,这是一张摆在全体浙江商人面前的综合选择题。大家畅所欲言,最后达成共识:必须教育好子女,自己不做江郎也不让子女做末代贵族,让子女做个时代的弄潮儿,在意气风发的新时代里,浙商正进行着接力赛,他们的子女正承前启后,开创未来。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把子女培养成科技型、知识型、智慧型和具有国际化眼光的领袖人物和领军人才。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第十七章 不做地段差、没人气的生意,矿藏例外(1)
一 京城有个“浙江村”
导读:“浙江村”——浙江商人创造的商业神话。
以天安门为起点的中轴线向南延伸约5公里,便是北京丰台区的木樨园。此地是生产和销售中、低档服装与皮衣的集散地,占地面积达5平方公里。在此经商做买卖的30多万之众的生意人大部分都来自浙江。“浙江村”便成了木樨园的代名词。“浙江村”形成了北京第八大商圈,商圈年交易额突破70多亿元。
善于经商的浙江人的生存能力和经商能力确实让人敬佩。在这块原先经济相对滞后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自1983年起,他们逐年在京城扩大了影响,叫响了名气,形成了专营服装及服装辅料和纺织面料为主的独特商圈。商圈的辐射力已影响到东北、华北、西北及京郊县的批发市场。价廉物美吸引着工薪阶层和广大消费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所谓的市场就是马路市场、露天市场和扰民市场,摊棚到处林立,违章建筑处处可见。脏、乱、差成了木樨园的象征,从而引发了当时政府采取强制措施,轰赶清理在此经商的外地人。95年政府又动用了两千警力,全副武装进驻该地整顿秩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