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以32名本校女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次有关“食品产业”的意见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现在电视上出现的食品广告较之10年前,是多了还是少了?”等。调查结束以后,研究人员又向这些调查对象追加了“你是否在减肥?是否在控制自己的饭量?是否在避免食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品?”等问题。
其结果显示,较之未减肥的女大学生,正在减肥的女大学生更加赞同“食品广告比10年前多”这一观点。难道她们观看的电视节目不一样?当然不是。实际上,原因很简单———正在减肥的女大学生与准备做内窥镜检查的我拥有同一种心理,我们都在以“食物心态”看世界。
而且,人类的这种错觉不仅仅局限于食物之上。若是不信,你可以尝试着问问别人,“你生活的社会危险吗?”“你所在的学校暴力事件程度严重吗?”“你所居住的地段出现交通事故的几率高吗?
出现其他安全事故的几率又如何?”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哪类人群会给我们社会的安全性打最低分呢?我想,最有可能的就是初为人父人母的那些人。因为在所有正在抚育幼儿的父母看来,生活中的危险真是无处不在。任何家具的棱角都具有极强的杀伤力,所以年轻的父母往往对家具分外注意。他们会一边抱怨修改家具的辛苦,一边在家具的棱角处安装安全装置,尽量使棱角变得圆滑,避免伤及孩子。甚至有时,他们会将乒乓球一分为二,然后将其扣在家具的棱角之上,将那些锋利的棱角全部包裹起来。另外,电源插座是多么的危险,如果孩子用不锈钢筷子捅进去……只是想想,就让人冷汗直冒。还有,现在拐卖儿童的事件为什么如此之多?
难道以往完全正常的家具,真的在突然之间变得非常可怕了吗?难道拐卖儿童的事件,真的在瞬息之间突然增多了吗?怎么会呢。事实上,世界并没有改变,只是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变了。即,此时此刻,他们站在了“为人父母”的角度上,所以才会以“孩子安全大于天”的“父母心态”看待这个世界。
康奈尔大学研究小组,以美国一所小学的教师及教职员工为对象,对他们进行了一项询问调查——“如今,孩子们所面临的危险状况,较5年前是多还是少了?”继而,又询问了一下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其中一个问题是“您长子或长女的出生年份是哪一年?”然后,调查小组将回答“近5年内有孩子出生”与“近5年内没有孩子出生”的调查对象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近5年内做了父母的人,较之另一类人(不是在这一时间段成为父母的)更加赞成——“如今,孩子面临的危险因素较5年前有所增加”这一观点。也就是说,人们一旦成为人父人母,就会开始认为世界上存在着诸多危险因素。也正因如此,为人父母者对于现在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以“F”打头的某国“国骂”,表现得非常不满。对此,记者伊
丽莎白?奥斯丁指出:
“人们一旦做了父母,就会对电影、爱情剧、音乐,以及没有子嗣的朋友口中,频繁出现的污言秽语表现得异常敏感。”
如此看来,我们每天看在眼里、听在耳里的内容,都受到了“心态”的极大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世界”、对身边人所做出的评价,与其说是他依据自己对于世界、对于该人的了解所得出的结论,莫不如说是他当时的心态所做出的决定。
。 想看书来
以自己为中心的心态
心理学家将“自我”称之为“*政权”。
我们无法阻挡自己通过各种手段去认识世界,可是,智慧要求我们,在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创造的极限面前,要将谦虚进行到底。
数年前,有一个名为《传播见闻录》的节目,一直颇受观众喜爱。此节目是这样的,主持人首先会请一位小朋友以儿童的视角去解释某种事物,然后让参加节目的艺人们分组猜测儿童解释的是什么。由于目标事物是从儿童视角被做出诠释的,所以艺人们若想准确猜出答案并不容易。下面,我就为大家列举几个曾在《传播见闻录》中出现过的问题,读者们不妨一同去猜测一下。
1)“妈妈会吓一跳,爸爸会按下去。”→(?)
2)“一旦他走了,我就会挨训。”→(?)
3)“我得到100分时,爸爸妈妈会说这句话。”→(?)
4)“没有这个唱不了歌。”→(?)
5)“这个东西老是在晃荡。”→(?)
此节目备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对待同样的事物,儿童和大人会表现出不同的心态。看到那些大人因心态长期以来被惯性思维所驯化,在这些无厘头解释面前手足无措的搞笑模样,确实会让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而更加有趣的是,在节目进行中,主持人只将正确答案展示给观众。当观众知道答案以后,再去看那些一头雾水的艺人们,就会感觉他们的样子异常搞笑,甚至忍不住想要数落他们两句——明明已经给了那么多提示,怎么还答不上来?事实上,这是因为我们(观众)已经知道了答案,所以才会觉得这些提示非常清晰,并且有可能会认为,即使不知道答案,自己也能依据提示猜出一两个来。
那么,在看到上述提示以后,读者朋友猜出答案来了吗?我们不妨去看看自己到底猜对了几个。
1)“妈妈会吓一跳,爸爸会按下去。”→(蟑螂)
2)“一旦他走了,我就会挨训。”→(客人)
3)“我得到100分时,爸爸妈妈会说这句话。”→(真的吗?)
4)“没有这个唱不了歌。”→(预备—起)
5)“这个东西老是在晃荡。”→(爸爸的大肚子)
当我们得知答案以后,再去看这些提示,是不是感觉很贴切呢?
自我中心性
美国耶鲁大学史端博教授认为,愚蠢的第一表现就是“自我中心性”。而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进行的实验,则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是多么的以“自我”为中心。
在试验中,研究人员将两名大学生分成一组,其中一人用手指敲打桌子演奏某首歌曲,而另一人则需要猜测对方演奏的是什么。此时,演奏者既不能告知对方歌名,亦不可哼唱,只能用手指敲打桌子以表现曲调。当演奏结束以后,扮听众的一方需要猜测歌名,并将其记录下来,而演奏者则需要猜出并记录对方猜对的概率。
实验以这种方式反复进行几次,最终,演奏者的期望值和观众的正确度,又会各是多少呢?
实验结果显示,至少有50%的演奏者认为,听众在听过自己的演奏以后,应该能够猜对歌名,但是,真正猜对的人却只有!也就是说,真正能够听懂的听众甚至连25%都没达到,而只有可怜巴巴的,这种结果是不是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难道演奏者的手指演奏有问题吗?
我们不妨自己做一下这个实验,由你本人充当演奏者,顺着“噢!必胜KOREA”的节奏,用手指在桌子上敲打、演奏。这时,如果你闭上眼睛,头脑中应该会出现自己要演奏的音乐,并会伴有架子鼓声、贝司声,以及铿锵有力的欢呼声。“噢~”的部分,强力敲打,“必胜KOREA”部分,缓和节奏,然后再上升到“噢~”部分,又是强力敲打……当你睁开眼时会发现,自己已然在不经意间开始耸动肩膀了。是不是感觉这是一场很享受的演出?节拍、音乐、情感……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无可挑剔、堪称完美。
那么,再让我们换个角度,当回观众吧。你在不知道对方演奏什么曲目的情况下,只能凭借该人用手指打出的节拍来猜测歌名。没有歌词、没有哼唱、没有架子鼓声、电子琴声等任何音律,有的只是根本揣测不出任何意义的敲击声。你丝毫感觉不到任何旋律或演奏所带来的兴奋,无论你怎样努力,试图进入状态,耳边响起的声音只是“啪……啪……”可相反,这时演奏者却会认为,他向别人传达的是自己头脑中所形成的、可谓幻想性的节奏。
一旦进入名为“自我”的框架中,我们时常会认为,自己表达出的意志既正确又客观。但是,我们所传达的语言、记录、文字信息、邮件信息等,其实只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是清晰的,别人若以自身的心态去参详,就会感到含糊不清、不确定,而在这种因信息传达不正确引发的误会和矛盾面前,人们又往往会误认为是对方没感觉、没能力、冷漠无情。
父母总是会以“学前教育”为借口,将那些难度高于孩子所处年龄段的知识,硬塞给自己的子女,且又经常会把“这么简单你都不会”挂在嘴边。很显然,做父母的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知识其实只是对大人而言才是简单的。男女关系中同样如此,面对数小时一直闷闷不乐的女友,男友往往不会去安慰她,反而会说“只不过开个玩笑,你就这样小肚鸡肠!”这是因为他并不知道,虽然在自己看来这只是个玩笑,但对于女朋友而言,她的内心已经受到了伤害。
我们经常要求对方“当别人打你右脸时,将左脸贴上去让他打”,可事实上,别人若是打你的右脸,你一定会迅速还他一记左勾拳。
人们为何会相信自己的选择带有普遍性
世界完全如感官上所体会到的那般实实在在,在这个实实在在的世界中,人们更易相信自己的主观经验与客观现实毫无偏差。哲学、心理学上将这种观点称之为“朴素实在论(Naivereali*)”,在这种理论的作用下,人们普遍认为“我所选择的,别人也会选择”。
197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李罗斯教授带领团队进行过如下实验。[2]研究人员询问参与实验的大学生“你能否手举写有‘悔改吧’三字的牌子,走到校园内,并观察学生们的反应?当然,如果不愿意我们也可以换作其他实验。”询问结束以后,有一部分学生对此表示了同意,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了拒绝。随即,研究人员又让参与实验的学生们推测,在本校中,回答“Yes”或“No”的同学会呈现怎样一个比例。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实验的学生中,有64%认为其他同学会做出与自己相同的选择;但拒绝参加实验的学生则预测到“答应这种要求的同学不会超过2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人还是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具有普遍性的。
同意参加实验的一组学生,其解释如下:“如果遇到熟人就对他说,只是实验而已。这有什么可丢脸的?”“如果一定要参与某种实验的话,这种新奇的实验更有意义。”
但是,拒绝参与此实验的学生却普遍认为,这个实验盲目且荒唐,他们说道:“举着这种牌子!别的同学会怎样看我啊?”“未必非要举起牌子看别人的反应,才能知道结果吧,这不是很明显的事情吗?”“即使能够得到学分,又有谁会冒险参加如此荒唐的实验?”
但值得一提的是,无论这些学生是选择“做”还是“不做”,在他们的意识中,自己的想法和感觉都是“正常”的。同意举牌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应该不会在意这种举动;而表示拒绝的学生则预测,其他同学一定也会认为这是一个很荒唐的举动。
正因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在作祟,所以我们时常会认为,别人的想法应该与自己相差无几,并误以为这就是“事实”。此现象被称为“错误共识效应”(falseconsensuseffect)”,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误认为自己的意见、偏爱、信念、行动比实际中更加普遍的错误理论。被“错误共识”所包围的我们必须要认清一个事实——在这个世界上,与自己想法截然不同的人,远比我们想象之中要多得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映射形象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怀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因此在评价他人时,往往会将自身形象映射到他人身上。[3]例如,有些人在评价他人时,习惯于用“聪明”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无论遇到谁,他们总是会说“看着很聪明”、“看上去很有能力”、“没能进入好大学”、“他只是性格不错而已”等等。与之相反,另有一些人则爱从“热情四射”、“好客”等角度去评价他人,例如,“真是个好客之人”、“真的很热情啊”等等。
心理学家列维奇研究发现,评价他人时以“能力”为最佳衡量标准的人,在评价自己时,最注重的也是能力。事实上,这是因为他们在做自我评价时,最看重“能力”这一点,所以才会将这种标准转移到对他人的评价之上。同理,在自我评价时,注重“热情”的人,评价他人时同样会采用这一标准。
让我们将目光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