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银行系统首当其冲,破产数高达10500家,占全部银行的49%。黄金外流,存款被挤兑,到1933年3月时整个银行系统陷入瘫痪。1933 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所谓“特种萧条”时期。
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929年的485%下降到1938年的 322%,低于1913年时的36%。美国所拥有的巨额战债化为乌有,外国投资大量抽回。1938年,美国国外投资存量减少为115亿美元,比1929 年减少1/3。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也急剧下降——1929—1938年,美国的进口份额由122%降至81%,出口由156%降至134%。
正如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所阐述的,“1930—1933年,金融系统全面崩溃,市场信用创造和信息收集效率急剧下降,真实融资成本大幅上升,获得贷款极其困难,信贷紧缩将经济下滑转变成大萧条,即‘金融危机—信用成本上升—真实产出持续下降’的生产链,始于股灾的大萧条,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
通货膨胀正是这场危机的根源。1923—1929年;美国的贷款业务增长了37%,有价证券的发行增加了15倍,股票价格上涨了2倍,而在此期间,工业生产却只增长了18%。因此,经济危机一旦爆发,货币信用突然紧缩,便导致货币信用危机接踵而至。
美联储紧缩政策由于刹车过猛则成为又一诱因。
1929年8月9日,美联储根据宏观经济过热情况,将利息提高到6%,将证券交易商的利率由5%提高到20%,导致了资金匮乏,使当时投机商们顷刻间陷入了资金短缺状态,只好逃出股市。由于此举也引领其他投资机构跟随,股市流动性顿时陷入紧缺状态,失去了支撑。而前期出逃的示范效果,股民对股市升值预期也发生180度转变,出现股市抛售风潮。 。。
刀剑出鞘1945年美元霸权(4)
然而,错误的政策更是加重危机的关键因素。1930年为挽救因股市崩盘造成的大失业,美国国会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筑起史上最高的关税贸易壁垒,造成银行业更大的衰退。再加上1931年联储局加息,把利率从15%提高到35%,并警告银行不该大量自贴现窗口借款,债券市场也随之崩盘。后来联储局虽然将利率降为1%,并维持十多年的低利率,但经济仍然萎靡不振,形成流动性陷阱的恶果。
英国的危机相对缓和一些。从1929年的最高点到1932年的最低点,英国工业生产仅下降了32%,远低于美国,但主要工业部门也受严重冲击。
但是,上帝总是惠顾美国。大崩溃持续到30年代末,当美国人依然看不到经济曙光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美国坐山观虎斗,最后四两拨千斤,又重新夺回失去的国际市场份额,并再度称雄世界。而且,依靠战后新的国际货币体制,开始了战后最大的全球经济殖民地运动。
二、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霸权的确立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衰退之后,国际金本位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各个货币集团的建立和各国外汇管理的加强,使国际金融位置更加不稳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改变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局面,已成为国际社会的迫切任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两国政府的战略家们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开始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 和“怀特计划”。
以美国财政部官员名字命名的“怀特计划”是在1943年4月提出的,全称为“联合国外汇稳定方案”。“怀特计划”反映了美国的经济力量日益强盛,从而试图操纵和控制世界财富,获得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的野心。对此,尚有相当经济实力的英国当然不甘示弱。
为了分享国际金融的领导权,英国于“怀特计划”发表的同时抛出了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凯恩斯计划”,试图说服同盟国共同建立并发行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叫“本柯尔”,作为国际清算单位,说白了就是阻止在世界贸易和货币中建立起以美国自己发行的美元为中心的体系。
经过长期的讨价还价,英美两国终于达成协议。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宣告了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其核心内容是,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国际间就货币事务进行共同商议,为成员国的短期国际收支逆差提供信贷支持; 成立世界银行,这是一个由多个国家金融机构组成的银行集体,靠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破坏的国家的重建。具体货币政策是:
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
美国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基本责任有两点:美联储保证美元按照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协定成员国对美元的信心;提供足够的美元作为国际清偿手段。
可见,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上还是20世纪20年代的金汇本位制,只不过以粗糙的手法用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关键通货”,这时1美元相当于1/35盎司黄金,即外国政府可以以35美元兑1盎司黄金的比例兑换黄金。美元与黄金挂钩,且可以自由兑换是该体系的基石。
刀剑出鞘1945年美元霸权(5)
可以说,该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元彻底打败英镑,英镑从此沦落为美元的附属货币。但是,百年前美元博弈英镑的历史,美国很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就是贸易盈余国家将对美国黄金的挤兑,迟早会造成美国黄金的流失。
战后美国拥有大量黄金储备(约250亿美元,1949年),因此应付兑换黄金的要求还很富裕。该体系得以运行了20多年。
这样一来,由于美元是主要的储备资产,享有“纸黄金”之称,美国可以印刷美元直接对外投资,购买外国企业,或利用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美国货币金融当局的一举一动都将波及整个世界金融领域,从而导致世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美元享有的特殊地位导致美国货币政策对各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但是,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必然给国际储备带来难以克服的矛盾。
战后,由于世界黄金储量的限制以及黄金生产的停滞,美元在国际储备总额中的比重显著增加,而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要求国际储备相应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储备的增长需要仰仗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才能保证国际市场上有美元——不管是以欧洲美元还是石油美元形式(因为如果顺差,美国的美元又转回美国了)。但是收支逆差又必然影响美元含金量,引起美元信用危机。另一方面,如果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美元来源,导致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是美元两难,此即“特里芬之谜”。
但是,美国政府清楚,即使这样,着急的不会是美国,而是对美国有逆差和顺差的其他国家。逆差国家因为入不敷出,那就只能借债过日子,自然着急。借吧,就承受巨大的利息和国内主权经济被侵蚀的风险,20世纪60年代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债务危机就是这样过多举债惹得祸。不借,就要忍受国内经济的缓慢发展或者扩大主权货币供应带来的通货膨胀之苦。俄罗斯就是在1998年的卢布危机中先借款后来却拒绝了美元贷款而导致卢布崩溃。这正是国际收支逆差国家的两难。
顺差国家呢?因为美元这种纸黄金的盈余,一方面要增加发行与美元等值的本国货币,使主权信贷受制于美元和美国,另一方面要忍受美元贬值导致美元储备缩水,而美元贬值同时还会降低美国产品价格而导致本国产品出口与美国的竞争力不足。
同时,汇率机制却有反弹性,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灵。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过分强调汇率的稳定,各国不能利用汇率的变动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而只能消极地实行外汇管制,或放弃稳定国内经济的政策目标。前者必然阻碍贸易的发展,后者则违反了稳定和发展本国经济的原则,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可见,缺乏弹性的汇率机制不利于各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而美国则收放自如,通过对美元的货币政策的利用达到了美国利益最大化。
正是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成就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垄断地位,为美国战后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等国家战略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使美元刀这把利器锻造成型。
实际上,美国在战后的政策目标正是尽可能长久地维持国际收支赤字,一直持续通货膨胀,即发行大量美元,膨胀信用。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的通货膨胀逐渐扭转了国际贸易形势,美国贸易持续逆差。而欧洲和日本的生产力上扬,持续顺差。美国逆差得以让美国有借口压迫欧洲和日本采取货币升值政策;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游戏规则,这些国家的顺差美元就是外汇储备,而这些储备的增加还必须膨胀本国的货币和信用。
刀剑出鞘1945年美元霸权(6)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赫德森所言:
除非其他国家真正画定底线并停止吸纳过剩美元,否则谁知道美国以借贷买入进口品甚至公司的能力能够持续多久?美国人明白,只有发生世界性货币危机,才能结束免费搭车的现象。显然,在外国的经济生活中,外贸和外资越是重要,越意味着世界性危机对它们的打击比对美国更大。因而,1972年至1973年,随着美元泛滥的加剧,触发一场世界货币危机的威胁,成为美国挥舞的恐吓世界的大棒。
这一时期,还有一件事必须提到,就是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成立和同年8月英美在德国占领区内成立德意志*国(即西德),相应地,苏联则成立东德,这是冷战格局形成的重要标志。
北约的成立和顺理成章的美国在欧洲驻军,使“欧洲美元”成为现实,与后面讲到的“石油美元”一样,这对美元控制欧洲的军事和经济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在20世纪60年代,还出现了另外两件重要的事,一是美国政府一手炮制的,与苏联展开的以氢弹为主的核子军备竞赛,和以升太空登月球为主的太空军备竞赛,并使美国和苏联的冲突以古巴导弹危机达到高潮,最终以美国的美元战略拖垮了苏联,赢得了冷战。这将在本书第七章讲述。
另一件事就是美国开始介入越南战争为核心的印度*冲突。越战使美国政府和国际收支双赤字空前膨胀,黄金急剧流向欧洲,成为压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欧洲加速囤积了至少800亿美元(即“欧洲美元”),这将会买空美国所有的黄金储备。和当年击垮英镑一样,美元面临着与欧洲货币的大决战。
三、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
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1949年美国拥有世界黄金储备的712%,达到250亿美元。但是饱受战争创伤的西欧、日本为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美元,但又无法通过商品和劳务输出来满足,从而形成了普遍的美元荒。
于是美国采取对其双赤字的“善意忽视”政策,大量增发美元。加上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全世界的美元多起来了。
但是逆差导致黄金储备开始流失。196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78亿美元。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已经恢复,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出口大幅度增长,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 同年10月,国际金融市场上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伦敦金融市场的金价暴涨到415美元每盎司,高出黄金官价的185%。第一次美元信用危机爆发了。
美元危机的爆发严重动摇了美元的国际信誉。为了挽救美元的颓势,美国与有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维持黄金官价和美元汇率的措施,包括“君子协定”、“巴塞尔协定”、“黄金总库”以及组成“十国集团”签订“借款总安排”等等,目的在于当汇率波动时,运用各国力量共同干预外汇市场。
但是,这些措施虽可见效一时,却不能使局势从此稳定,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