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河拆桥排挤杨仪
除掉魏延以后,紧接着杨仪也被排挤了。当然这也是诸葛亮的安排。诸葛亮知道杨仪能力不错,而且平时与魏延不合。所以由杨仪出面诛讨魏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但是诸葛亮最看不惯太过张扬的人,而杨仪这个人恰好也是个目空一切的人,所以诸葛亮没有把杨仪纳入接班人的候选单。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刘备做汉中王时,杨仪被提拔为尚书。诸葛亮北伐期间,命杨仪为参军,后升迁为长史,兼任绥军将军。诸葛亮多数出军,杨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而且办事果断,干净利落。在调度军戎方面,杨仪也特别擅长。不过杨仪也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他和魏延之间有着非常深的矛盾。诸葛亮临死之前,交待杨仪领军还蜀,杨仪还按照诸葛亮临终前的计策,诛杀了魏延。
杨仪以为自己诛讨魏延有功,定能替代诸葛亮秉政。然而,诸葛亮却任命了蒋婉为自己的第一任接班人。而杨仪只是被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实际上被架空了。杨仪认为自己的功劳要比蒋婉大,能力也比蒋婉强很多,所以他对诸葛亮生前的安排牢骚满腹,他的怨言没有人敢听,他就只说给后军师费祎听。后来费祎向刘禅告发说,杨仪曾对自己说过:“当初诸葛亮丞相病死之际,我若举军以投奔曹魏,也不至于落到如此的处境!现在想想真是后悔呀!”刘禅听到费祎的告密,自然大怒,把杨仪废官为民,迁徙到了偏远的汉嘉郡。杨仪不服,上书为自己辩解,但由于言辞激烈,遂被收进监牢。绝望之下,杨仪含恨自杀。
至于杨仪到底是不是说过那些大逆不道的话,谁也不知道。毕竟只有费祎一个人告密,并无他人作证。所以,也许这是一个大怨案。费祎是诸葛亮内定的第二个接班人,他自然不希望杨仪能东山再起,所以他陷害杨仪的可能性非常大。当时主持政事的是蒋婉,而杨仪又很不服气蒋婉的才能。杨仪落到诸葛亮内定的这第一、第二任接班人的手里,你说他能有好果子吃吗?
以上的分析说明,魏延遭杨仪诛杀、杨仪因费祎告密而自杀,都是蜀汉###的结果,也是诸葛亮权谋运用的结果。之所以废掉了魏延、杨仪这两名最顶级的人才,是因为这两人都是能力出众但个性突出且不善内敛。之所以重用蒋婉、费祎,是因为这两个人看起来比较老实听话。
蒋婉、费祎在接班以后,果然沿袭诸葛遗风,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可惜此二人才华均远逊于诸葛亮,所以在他们的治理之下,蜀汉国力不见提升,反倒日渐衰落了。
如果一个组织的领导人去世,会导致这个组织的迅速衰落,说明这个领导在人才战略方面很不成功。诸葛亮便是这样,他所勉力维持的复杂局面,没有哪个后继者可以承担。所以,蜀汉不再拥有美好的未来了。
“千里马”的悲剧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过这样的话:“你可以把我的工厂、设备、资金全部夺去,只要保留我的组织和人员,几年后我仍将是钢铁大王。”卡耐基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段文字:“这里安葬着一个人,他最擅长把那些强过自己的人,组织到为他服务的管理机构之中。”
卡耐基的成功在于善用比自己强的人。而诸葛亮的失败,在于他总是雇佣比自己差的人。
我们现在的领导,大多像诸葛亮那样,不喜欢桀骜不驯的员工。即使你才华出众,但如果你经常表现出对领导的不敬,那么你就要小心了,或许那一天你就会被领导算计了。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有个性的人才往往能不到很好的归宿。封建官僚体制所造就的等级观念,使得大臣们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一旦有人敢于张扬自己的个性,那么他的下场必定是很惨的。魏延、杨仪的遭遇便是很好的例证。
尽管也有魏征、包拯等少数几个敢于直言劝谏的文官得到善终,但“飞鸟尽,良恭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规律依然得到了古代历史的验证。特别是那些立下战功的将军,似乎很难和皇帝达到双赢。他们知趣的话会主动解甲归田,比如范蠡,功成之后隐居江湖,成为一个商人。当然,不知趣的人还是很多,比如“精忠报国”的岳飞,他不仅功高盖主,而且还想擅自迎回二帝,皇帝赵构的十二道金牌才把他拦住,所以他被皇帝的冤狱致死了。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怕的是功臣难管,索性一起除掉完事。鳌拜认为,做臣子太难,于是他想谋反,结果被康熙干掉了。总之,大凡有才能而又有个性的人,是很难在封建官僚体制下舒舒服服生存下去的。
看错人与读错书的根源:病急乱投医
在《三国演义》关于“三顾茅庐”的片断中,刘备三番五次认错人,把崔州平、诸葛均、黄承彦等人认成诸葛亮。作者原本是想以此来表现刘备的求贤若渴。但若以理性眼光来看,刘备这种冒冒失失的求贤方法根本不是明智之举,倒更像是进入了“病急乱投医”的状态。
时间进入21世纪,中国的职业阶层也到了病急乱投医的地步:他们屡屡把“伪书”当作真经来读,导致“伪书”反倒成了畅销书。
刘备认错人的原因之一在于他过于迷信名人。那个自比为“卧龙”的诸葛亮虽隐居乡野,但名气却大得不得了,先是徐庶走马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然后又是司马徽称赞诸葛亮的雄才伟略。搞得刘备恨不得马上找到诸葛亮。这种虔诚的心理导致刘备在寻访诸葛亮的过程中几乎到了非理性的地步,也难怪他不断认错人,随便见到个人便以为是诸葛亮呢。
中国的职业阶层读错书的原因之一也在于他们太过于迷信名人,特别是迷信那些外国名人。而一些不法书商则正是利用名人效应编造了很多所谓由“名人”创作的书籍。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执行力》号称由两位顶尖美国专家联手打造:一位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哲学博士保罗·托马斯(PaulThomas),一位是剑桥大学博士、杜克大学商学院教授大卫·伯恩(DavidByrne)。结果这两名作者根本就是书商杜撰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没有任何借口》,这是一本内容、作者全出于造假者之手的伪书,不仅编造了一个名为“费拉尔·凯普(FerrarCape)”的作者,并为此人杜撰了耀眼的身份:职业演说家、咨询专家、美国职业训练和发展中心创始人,毕业于西点军校,曾任美国陆军特种部队指挥官,多家著名公司独立董事和职业培训专家。当《没有任何借口》被发现是一本伪书的时候,其国内发行量已经超过了200万册。
刘备认错人的原因之二在于以貌取人。当他看到有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时,便猜测这人可能就是诸葛亮,于是赶紧下马施礼。没想到这人不是诸葛亮,而是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
现代职业阶层读错书的原因之一则是以貌取“书”。当某本书有着精美的装潢,或封面上印有“美国畅销书”等字样时,便会引来无数白领争相购买。
刘备认错人的原因之三在于以文取人。刘备曾听到有两人在酒店击桌而歌,其中一人唱道:“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老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另外一人则唱道:“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刘备以为在这两位击桌而歌的人之中,必然有一个是诸葛亮,于是前去问讯,一打听才知道这两人是颍川石广元和汝南孟公威。
刘备的荒唐之极还在于把诸葛亮的弟弟和岳父错认成诸葛亮。之所以把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认成诸葛亮,是因为诸葛均在草堂之上拥炉抱膝地歌着:“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之所以把诸葛亮的岳父错认成诸葛亮,是因为老先生吟唱: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现代白领的荒唐之极则在于迷信于欧化的文字。只要书中的语言缺少标点符号,读起来大喘气似的,就有人认为这一定是老外写的。殊不知国内很多研究生都已经熟悉了这样的行文方式。书商们喜欢找考过托福的学生来当“枪手”,因为这些学生长期受英语语法的影响,早已失去了母语的作文技巧,写出的文章非常拗口,却恰恰能够唬住那些崇洋媚外的人。
。 想看书来
“隆中对”外来和尚的迷魂汤(1)
著名的“隆中对”是诸葛亮灌给刘备的迷魂汤,这碗迷魂汤使得刘备对诸葛亮这个外来和尚大加叹服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也使得后人对诸葛亮多了几分敬畏。
仔细分析“隆中对”,就会发现,这里面存在着一些漏洞,比如强调“人谋”胜过“天时”,违反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古训;再比如其分兵出击的战略,易造成被各个击破。但由于诸葛亮巧舌如簧般的描绘极具煽动性,使得刘备忘记了对诸葛亮言辞进行理性分析,从而糊里糊涂就被诸葛亮俘虏了。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
“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诸葛亮的“隆中对”隐藏着三个致命的缺陷,具体分析如下:
缺陷之一:重视“人谋”,忽视“天时、地利”
中国古代人打仗,很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所提出的“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反倒狭隘的多。反映了诸葛亮潜意识中存在的忽视客观环境,夸大主观努力的思想。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刘备的确不具备恢复汉室的“天时”。诸葛亮提出以“人谋”来抵“天时”的口号,颇投刘备喜好。
缺陷之二:用兵太贪,实力分散
用兵打仗,最忌兵力分散。而“隆中对”恰恰就犯了这样一个兵家之大忌,提出“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的错误主张。事实上,后来诸葛亮也坚定执行了这一错误路线,一方面让镇守荆州的关羽主动出击攻打樊城,另一方面组织汉中的大部队准备大举进攻曹操。结果由于兵力过于分散,导致荆州被孙权袭取,关羽也惨遭杀害。
让我们来看看中国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毛泽东对“隆中对”的评价,他在谈到诸葛亮之败时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缺陷之三:对困难估计不足
在曹操、孙权、刘备、刘彰、张鲁这些军阀之间,刘备是实力最弱的一支力量,但刘备所怀的“恢复汉室”的希望最强烈。刘备所担心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百姓对皇室宗亲的概念将会越来越淡漠,而天命定数的观念却会渐渐占据人们的内心深处。诸葛亮向刘备描绘了一个“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