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玄奘精神-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精通的全才。   

  因为专业过硬,玄奘才能在纷繁的俗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因为待人处事恰如其分,又保证了他能够用魅力和影响力为为自己的专业争取到最好的外部环境和支持。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处理不好,两头偏废,处理好了,相得益彰。   

  所以说,玄奘选择〃退〃,是内在修为和外在世故共同作用的结果。   

  丰富的人生经历让玄奘明白,一个人在事业和声望达到最顶峰之时,就是他的人生之路出现危机和隐患之日。就像韩信,他会打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能做事,但他知道何时该进,却不知道何时该退,功高震主,最后落得惨淡下场,就是不会做人。如何规避潜在的风险和危机呢?玄奘的选择就是退。   

  所以,退,是一种明智的策略,是玄奘人生经验的体现。   

  人在成功的时候往往会头脑发热,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就好比一个爬到山顶的人,会突然觉得生命很无趣,因为没有了下一步的目标。项羽就是这样,西楚霸王功成名就,抱得美人归,便开始分封天下,做起了霸王美梦。但是玄奘不同,他很清楚取经归来只是完成了人生历程的一半,后面还有更重要更艰巨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他不能像项羽那样沉浸在无边的喜悦和万众欢呼中,人一旦放松下来,就很难再像从前一样提着一口气去干事业。   

  所以,退,是一次及时的自励,是玄奘继续奋斗的开始。         

。▲虹▲QIAO书吧▲  

第7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6)         

  因此,为了避免恐陷物议,玄奘选择了退,选择了故不临对,选择了独自冥想。   

  我们知道,僧人在思考和冥想的时候往往会念颂佛经,念经是僧人生活的一部分,几乎成了他们的一种本能,选择也不例外。那么,此时此刻,他又会念颂哪部经书呢?   

  在选择的生命里,有一部经书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位,那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这部经书是由一个被选择所救的病人所传授,翻译成汉语后只有几百字,十分的短小精悍,却又琅琅上口容易背诵默念。正因为如此,每当遇到变故时,选择总会默念这部经书,用最少的时间让自己平静下来。所以,玄奘当时很可能就是在念《心经》,一部每每于困境为难中帮助自己的经书: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萨婆诃。  

  麾下官吏很快找到了玄奘,房玄龄来到弘福寺后,并没有惊动玄奘,而是让所有人留在院落外,自己独自一人来到僧舍门前,刚抬起手想要敲门,却又放下,因为他听到了屋子里的诵经声。   

  智者交心,惺惺相惜,聪明世故的房玄龄很快就猜到了玄奘的心思。他抬起头,默默叹了口气,如果换成自己,是否还能如玄奘般保持如此镇定清闲之心?   

  将心比心,扪心自问,房玄龄突然觉得,玄奘才是自己的知己……几十年来,他能够在唐太宗身边始终保持不倒,并不是因为能力有多强、声望有多高,贞观一朝,能臣智士车载斗量,房氏一族有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始终能在权力中心保持一种谦逊、退忍的风格。这种风格也许会被人看成是沽名钓誉故作姿态,然而它所带来的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   

  魏征、杜如晦、长孙无忌、褚遂良,废太子承乾、魏王李泰、吴王李恪、太子李治,还有一班桀骜不逊的猛将,哪一派都不是善茬、哪一派都开罪不得,巧妙的周旋于其间,让皇帝的宏图大志能够在最小内耗的情况下得以实现,让每一派人的才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那才是他房玄龄最大的本事。   

  这一刻,房玄龄觉得玄奘跟自己是一类人,睿智而谦逊,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就该摆出姿态来,即便一时的策略也可能就是发自本心的真诚。   

  成大事者,总是能不动声色为自己赢得最好的局面,聪明人之间不用多说什么,心领神会足矣。   

  房玄龄退开一步,朝僧舍深深鞠了一躬,就这样不闻不问的带着他的人走了。   

  整个长安城的盛大庆典还在继续,几十万人沉浸在观看玄奘法师从印度带来的海量的经书和奇珍异宝的无比喜悦中。长长的朱雀大街热闹欢腾而又井然有序,当人们得知玄奘法师因为旅途劳顿而不能参加这次游街时,在虔诚的佛家信徒的倡导下,人群开始为这位大唐开国以来最杰出的高僧祈福,玄奘法师的名字在人潮中一次次响起,庆典活动在此刻也达到了最高潮。   

  僧舍内,玄奘闭目诵经,朱雀大街发生的一切已与他无关,他想得是不久的将来,自己即将面见大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一代明君李世民。他有些忐忑,修为再高的人也会有情绪的波动,尽管他一直努力的用诵经来使自己平静下来。人生总是要面对很多道关卡,玄奘也不例外,在他看来,十九年来所经历的一切,都不如与唐太宗的会面来得重要。毕竟,这次会面很大程度上就将决定自己回国的前途和命运,还有那些经卷的命运,他马虎不得,也不敢马虎。   

  对玄奘来说,面见唐太宗是机会,也是一道坎。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不同阶段组成,今天的成就也许是明天的起点,也可能成为失败的开始。很多人在成功中迷失方向、失去目标,为前路所困惑;很多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从此变得庸庸碌碌……   

  可他不同,他是玄奘,他用了十九年来完成人生前一半的使命;他深知,自己的使命还没有结束,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离开长安,前往洛阳,是挑战,也是机会,他无所畏惧,只为心中那永恒不变的信念……         

。▲虹▲QIAO书吧▲  

第8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1)         

  第 二 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   

  高手过招,随机而变:   

  大象无形,未见面便拆招,靠得是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的积累;   

  柳暗花明,就是要在双方都能接受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平衡点;   

  拒绝不是对立,更非仇恨,而是有立场、有原则、有坚持的表现。   

  以退为进,只为扳回大局,智慧胜于机巧,唯有英雄方能惺惺相惜。   

  这是玄奘第一次见到那个时代最伟大君王,   

  这也是一次令人激动并且充满玄机的会晤……当整个大唐都在为辽东战事绸缪之时,东都洛阳的宫殿内也在进行这一场不动声色的较量;   

  伴君如伴虎,面对唐太宗的〃热情〃,玄奘一如既往的选择了坦然……   

  在长安的弘福寺休整几天后,玄奘便带着他的马队迫不及待的踏上了东行的官道。唐代有两座都城,分别是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长安坐拥三关之险,背靠关中平原,易守难攻,战略价值更大;洛阳则地处中原腹地,沟通南北大运河,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为了更好的集结全国兵力和物资,唐太宗就把对辽东用兵的大本营设在了洛阳。   

  玄奘所处的时代,中原大地刚刚从隋末群雄战乱中恢复过来,百废待兴,因此贞观一朝采取了相对缓和的外交政策。但缓和不代表软弱,从太原起兵到平定关中,马背上打下江山的唐太宗岂能容忍被周边胡族骑在头上的日子,委曲求全和休养生息只不过是为了积聚实力的权宜之计,暂时的隐忍并不代表这个新兴的帝国丧失了对外扩展的能力和野心,积极进取才是流淌在贞观君臣骨子里的血液!   

  在经过十几年的准备后,大唐帝国开始了一步步的对外攻略,因此,战争也成了玄奘在回国途中听到的最多的两个字:首先是自己的义兄、高昌国王麹文泰在贞观十四年时因唐军兵临城下忧愤而死,高昌国也成为大唐版图的一部分;此后的几年间,唐军逐步控制了整个西域,与雄踞中亚草原的西突厥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张;随后又听说皇帝陛下不在长安,而是前往洛阳准备对辽东发动战争。贞观一朝的励精图治,终于让中原王朝有了对周边民族扬眉吐气的机会,整个帝国都笼罩在一种近乎亢奋的战争氛围中。   

  作为一名僧人,玄奘显然不赞同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作为大唐臣民,能够看到自己的祖国在一位英名君主的领导下逐渐强大起来、令四夷外邦臣服,却令他感到无比的自豪,也为能够生活在这个光荣而充满激情张力的时代感到骄傲。   

  是的,玄奘是一名僧人,可当他代表的是整个大唐的精神的时候,他所象征和承受的东西便不再是〃僧人〃二字所能全部囊括的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单纯的为自己活着,尤其当你有了多重身份之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离开长安前往洛阳的这几天旅程中,如何与唐太宗进行沟通就成了玄奘当务之急需要考虑的问题。   

  唐太宗听说玄奘来到洛阳后,特意安排官员前往洛水之滨相迎,还让他们带去了自己的慰问。当然,唐太宗对玄奘的重视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原因:   

  武德九年五月,唐高祖李渊的一道《沙汰佛道诏》,几乎将整个中原佛教推入绝境,然而玄武门之变的爆发给了佛教喘息之机,唐太宗继位后,立刻取消了这道诏令,并对佛教采取宽容的态度,以争取佛教徒的支持。当然,这种宽容和支持背后则是高度的警惕和控制。贞观八年(公元625年),有人上书要求皇帝引〃十大德〃(十位高僧)上殿,并以天子身分参拜,这等教权直接介入政权并凌驾于政权之上的行为立刻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觉,曾当过道士的魏徵更是引经据典,替唐太宗严厉驳斥了佛教徒的要求。         

▲BOOK。▲虫工▲木桥▲书吧▲  

第9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2)         

  后来长孙皇后病重,太子承乾提出扩大僧尼道士人数,以求佛祖保佑。皇后却说:〃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耳,非惟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皇后尚且如此,何况唐太宗。   

  为了打破传统士族高门大阀对政治的影响,也为了洗清李唐皇族的〃胡族〃嫌疑,唐太宗便通过尊崇本土道教来证明皇族纯正而久远的中原血统,而〃舶来品〃佛教正好成为打击的靶子。从贞观十一年到十三年间,道士们在唐太宗的默许和纵容下开始了大规模的攻击佛教行动,甚至逼死了当时佛教界的领袖法琳法师。法琳法师一死,佛教势力大挫,不得不接受了道先佛后的宗教秩序。   

  然而每个人都有感情,唐太宗也不例外:父亲爱妻的先后去世,兄弟侄儿死在自己手中,就连几个儿子也在为太子之位钩心斗角,让唐太宗感到心力交瘁。道家的丹药养生和长生不老之术虽然神奇,但此时的唐太宗无疑更需要佛家之说来安慰。唐太宗在《为故礼部尚书虞世南斋僧诏》中充分表达了当时的心情:   

  〃故礼部尚书文懿公虞世南,德行纯备,文为辞宗。 夙夜尽心,志存忠益。庵从物化,忽移时序。昨因夜梦,倏睹斯人。兼进谠言,有若平生之日。追怀遗美;良用悲悼。宜资冥福,申朕思旧之情。可即其家,斋五百僧,造佛像一躯〃。   

  不久,太宗亲临弘福寺为已去世五年的长孙皇后追福,并召唤高僧数人闲谈。高僧们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感化帝王的机会,让唐太宗再一次感受到了佛教的义理和温暖。有了这样的心理铺垫,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便不像当初那般激烈,佛教也就有了重生的机会。而玄奘的表文,就是在唐太宗积极筹划辽东战事、身心最为疲倦、最需要有人畅谈放松的时候送到了洛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