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母和姐姐为自己付出了这么多,郭广昌都深深烙在心里。1993年,事业起步不久的郭广昌有能力让父母过上好点的生活了,他在横店买了块地皮,建起一栋5层高的楼房,当了半辈子泥水匠的郭父,年轻时四处替人建房,这次终于住进了儿子为自己建的楼房。
第22节:少年意气:在东阳中学的日子(5)
本来,郭广昌要接父母去上海住,复地已经开发了几个项目,但父母都说不习惯上海的生活,在尝试了几次之后,只得作罢。但郭广昌却加倍孝顺二老了,事业初期他的工作很忙,即便如此,每个星期他仍不忘打电话回家问候父母,电话那头总是“老娘”、“老爸”这么称呼,非常亲切。
现在,郭广昌给两个姐姐都盖了新房,还给二姐家买了辆出租车,让大姐收了生意摊子,从16里外的吴宁镇搬来跟父母住在一起,专职照顾。郭广昌还主动承担了大姐两个孩子的学业费用。
苦难让郭广昌决心帮助更多人免受苦难,也更懂得感恩。2001年,东阳中学迎来了校庆,母校给郭广昌发了请帖。不巧的是,此时的郭广昌事务缠身,苦于分身无术,但他从个人账户中拿出了10万元,在东阳中学设立一项奖学金,用于鼓励家境贫寒但刻苦学习的后辈们。
东阳人的性格中带着一种“佛性”,那是一种聪慧、敦厚和安分淡泊集于一身的个性。大诗人李白“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两句诗似乎更能诠释出郭广昌的个性和抱负。当浙江人坚韧、精明和投机的本能,遭遇复旦哲学系高才生经纶满腹的务实头脑,40岁的郭广昌怎么看都像一个充满仁慈的实业家。其实,他对友情、对乡情,何尝不怀着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胸襟。
2003年,郭广昌在上海进行了一连串的产业收购,成为众多新闻事件的主角。此事刚刚尘埃落定,不曾想,20年前他就读的东阳中学校史陈列室里,也起了一个小小的变化,而这个变化也是有关他的。
东阳中学时任校长和几位老师悄悄地把郭广昌的照片贴在了“东阳人杰”一栏里。自此,郭广昌成了东阳中学的一名英才校友,为东阳中学的校史写下了令人赞叹的一笔。照片上的郭广昌沉稳依旧,也格外增添了几分指点江山的意气风发。
虽说出身农民,郭广昌却心怀天下,这和他喜欢哲学书籍和商业传奇的习惯密不可分。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这只从东阳飞出来的金凤凰现在正积极筹备向全世界进发。
第二节从师专到高中: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地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郭广昌兴趣很广泛,去KTV唱歌是他的一大爱好。每次和部下去KTV,张雨生的这首《我的未来不是梦》都是他的“保留曲目”,他笑称自己是“一首歌歌手”。
高昂的理想主义色彩是郭广昌爱唱这首歌的原因,陶醉在自己打开心胸的歌声中,他无数次地回到多年前决定从放弃师专转读高中的那个午后,从那时起,他一直相信,未来不是梦,未来就在自己手中。
第23节:少年意气:在东阳中学的日子(6)
高中:跳出农门的“判决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郭广昌像哲人一样终日苦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日后成长的轨迹。在同龄人忙着嬉戏玩乐的时候,他却在图书室里抱着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理论读得如痴如醉。做一个哲人,理性地对待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是他的理想,但理想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发生改变的,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人力无法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
控制自己,当他在19岁那年第一次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仿佛一下子看清了人生的真谛。在一刹那间,他找到了似曾相识的人生信条,不要妄图控制世界,但一定要控制自己。控制在某种意义上等于决定,控制自己,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性,这样才能决定命运。想到这点,郭广昌兴奋地拍着桌子,沉积了多少时日的寻觅在瞬间找到了出口,他看到了命运的希望,点燃了自我的曙光。
对今天大多数莘莘学子来说,大学毕业前的这段时间的人生轨迹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小学——中学——大学。在这段时间里,你要做的就是专心读书,争取在每次考试中拿到较高的分数,在老师的严厉约束下向更好的成绩前进,你没得选,似乎也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在郭广昌念中学的那个年代,上大学并不是唯一的终点。有很多多快好省的方法能让同学们先一步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师范就是其中最让人羡慕的一种方法。
郭广昌出生在浙江东阳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人杰地灵的东阳,在经济上却还是非常落后的。像大多数的农家父母一样,郭广昌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早日跳出“农门”,因此父母让他报考了师范。以郭广昌的成绩,上高中有点“浪费”,上师范却绰绰有余。一方面可以及早减轻家里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马上跳出“农门”,而且师范不仅免学费,还有额外补贴,成为一名让人尊敬的老师,这是许多家长都希望看到的。
郭广昌同意了父母的决定,报考了师范。尽管心里有点忐忑,但眼下,他也不想再看到每天下地干活的母亲和姐姐日渐消瘦的面容。很快,成绩出来了,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被金华师范学校录取了。拿到中师录取通知书的郭广昌,就像拿到人生的判决书。难道这辈子就待在东阳做一名乡村教师吗?东阳中学走出了那么多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难道自己这一辈子就只能是一个中师生吗?
小不忍则乱大谋。姐姐和母亲再受累也只是一时的,但如果自己作出了错误的选择,耽搁的就是一辈子。孰轻孰重,显而易见。
这时候,他想起了商海沉浮中不屈不挠的东阳前辈,如果换成是他们,他们又会如何选择?时间无法倒流,命运无法互换,自己的路要靠双脚来走,控制不了世界,那就控制自己。
第24节:少年意气:在东阳中学的日子(7)
选择总是很难,如果没有矛奋,就无须作出选择。郭广昌此时最大的矛盾是:一方面,他很想替家人减轻负担,并尽快捧起挣钱养活家人的铁饭碗;另一方面,如果去中师读书,三年后回到东阳做一名中学或者小学教师,每个月领着屈指可数的工资,也过不上什么太好的日子。而让他最痛苦的问题在于,一想到以后一辈子要当一名乡村教师他就觉得无法接受。自己的梦呢?那么多的商海士人,那么多的哲人雄才,如果去读中师,这些就跟自己彻底划清界限了。
连续三天,郭广昌不言不语,白天下地干活,晚上黑着灯躺在那张吱吱作响的床上,闭着眼也没有一点睡意。好不容易睡着了,做梦却梦到自己站在讲台上,戴着高度近视镜,手执一根教鞭教台下的孩子们朗读课文,时不时地还要咳嗽两声。他吓坏了,仿佛在梦中已经穷尽了自己的一生。
第二天早上,郭广昌早早地起来,把所有农具都清理了一遍,然后坐在院子里望着朦胧天色中远近交叠的农田。庄稼长势不好,这意味着这一年又是一个坏收成,填饱肚子都显得可望而不可求。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郭广昌作出了一个改变一生命运的决定——放弃中师,改读高中。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一直都支持他的母亲这次显得很生气。在她看来,上中师已经是很好的出路了,何必要再等几年去追逐没有希望的大学。郭广昌看看父亲,身体虚弱的老郭靠在桌边,愁容满面,一言不发。两个姐姐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在这个家中,母亲说的话不容否定。
以前的郭广昌唯父母之命是从,但这次,他非常坚决。他在心里给自己打气,不能上中师,要上大学,去上海,不在东阳。就这样,局面僵持了半天,母亲和姐姐拿起农具下地去了。屋子里留下了郭广昌和父亲两个人,父子都不说话,郭广昌有点沮丧,违背了母亲的意愿是一件大不敬的事情。
正在郭广昌暗自神伤的时候,父亲走到他身边,轻轻地拍了他两下,说了一句话:“如果决定了,就要负起责任,再多的苦也要挺过去。”说完,父亲走出房门,郭广昌抬头望着父亲并不高大的身形,内心涌起一股感动。父亲用男人的方式打消了郭广昌心里的纠结,坚定了他走下去的信念。不错,再多的苦都要挺过去,肉体上和精神上受的苦都要自己来扛。19岁的郭广昌在那天意识到,作为男人的肩膀要承担的最大分量不是刚收割的水稻,也不是从井边挑起来的水,而是自己作出的决定。
过了几天,他悄悄卷了一床竹席,背了十几斤米去了东阳中学。高中三年,回家背几斤米和一罐霉干菜成了他学习间隙与家里唯一的联系。
第25节:少年意气:在东阳中学的日子(8)
正是过早地承受了人生的风雨和苦难,使得郭广昌能够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今天的郭广昌,已经很少向人提及这段往事了,可是他自己知道,那是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抉择。这个看似很小的决定,几乎影响了郭广昌的一生。正是因为读了高中,才有了他后来上大学的机会,他的眼界也由此而更加开阔,这为他以后在资本和产业这条路上一路飞奔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苦读:“博士菜”成就大学梦
明朝学士宋濂在自述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经历的名篇《送东阳马生序》中这样写道:“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与宋濂相同,东阳的书生从古至今都在秉行着苦读的历史准绳,他们像苦行僧一般,冒着严寒四处求学,哪怕受冷挨饿也在所不惜。回想起来,郭广昌也是典型的东阳书生。
东阳多山,人多地少,平均到每个人头上的土地不到一亩。郭广昌回忆起小时候说,东阳村民的生活,在改革开放以前,真的非常苦。人们充饥的食物主要是玉米、山药等杂粮,田里种出来的水稻是上等良品,平时根本吃不到,就算逢年过节也只能适量地少吃一点。
就算是杂粮,在日常生活中也还是不够吃。他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到了青黄不接的季节,家家户户都没有余粮,就要去借粮食,说得好听是借,其实和乞讨无异。郭广昌的妻子是上海人,现在偶尔吃一点山药,赞不绝口,说这么好吃的东西你从小就能吃到,真幸福。郭广昌无奈地笑笑,因为妻子不了解当时村里人的生活状况。直到今天,郭广昌一闻到山药味,还觉得受不了。
读高中时,学校离家20多公里,郭广昌每餐的菜就是自带的霉干菜。他说,吃霉干菜可称为东阳读书人的一个传统,久而久之被当地人称做“博士菜”。东阳在当地也被称做“博士市”,因为这里出了很多博士,很多农民出身的博士,就是靠这价廉又易保存的霉干菜维持读书生涯的。
有一回,郭广昌的霉干菜不知道被谁吃的一点都不剩了,他没有过问。同学们过得都很清贫,有的人真是穷得穿不起鞋,还要坚持上学,大家都抱着同一个梦想在奋斗。郭广昌看在眼里,心想一罐小小的霉干菜又算得了什么呢?但郭广昌的肚子不答应了,饥肠辘辘的他就生生地扛了两天,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放学之后他急匆匆地往家赶。一回到家,抱起菜罐,夹了一碗就吃了起来。现在想起来,那是他吃霉干菜吃得最香的一次。
分得清轻重,看得明是非,这是郭广昌为人处世的一个特点。俗话说,三岁看老,从上学时就深明大义的郭广昌在以后的商海中打拼,恪守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古训,有些无足轻重的利益舍了也就舍了,没什么大不了,而对得起良心始终是他从商和做人的一个原则。
第26节:少年意气:在东阳中学的日子(9)
1985年,郭广昌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带着做一个哲学家的梦想走进大学校园,可算是圆了自己的大学梦。20世纪80年代,恰逢中国思想界异常活跃、思想流派百花齐放的时期,很多人认为中国出现问题,那一定是上层建筑——社会哲学上出了问题。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遇到了难题,越发激起了人们对哲学思考的兴趣。
当时的郭广昌真可谓是春风得意、如鱼得水。高中三年,他不